248.第236章 刺激经济

第236章 刺激经济

午后,汴京城也开始下起了磅礴大雨。

丝丝凉意,也因此沁入大街小巷。

王贺举着油纸伞,匆匆步入主家的家宅。

作为整个汴京城,麻绳供应量最多的商贾,王贺从来都不只为他自己赚钱。

他后面还有主家,而他的主家乃是大宋外戚,当今天子的亲姨夫!

不是王诜那样自己给自己掘坟墓的蠢货。

而是和公主感情极为亲密的驸马都尉、晋州观察使王师约。

如今,公主虽然不幸薨逝。

但天子推恩甚重!

公主二子皆从重加恩,十来岁就已经遥郡了。

驸马都尉更是在数月中,三遣其使慰问。

赏赐的金银器物,足足有十几件。

故而,王家虽然不如高家、向家那样显眼,但也是汴京城中少有的奢遮人家。

王贺进了主家后宅的时候,王师约正在点茶。

乳白色的茶汤,浮在茶盏上。

随着茶汤转动,昂贵的建盏盏壁上,七彩的涟漪随着茶汤流动。

“主公……”王贺来到王师约面前,恭恭敬敬的行了仆人之礼。

“有事吗?”王师约没有抬头,只是问着。

王贺是他家的世仆。

世仆和主家之间的关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开封府贴了告示,公开征购大量麻袋……”

“要求结实、可靠、量大……不限数量……”

“哦?”王师约抿了一口自己亲自煮好的茶汤,感受着醇厚的口感和悠长的回味,慢慢闭上眼睛,问道:“是有什么问题?”

王贺答道:“此事据说是官家亲自下的旨意……”

“又是前所未有之事……”

过去,像这样的征购商品,哪里需要开封府贴告示?

市易务直接就给商贾摊派了。

限定价格,限定时间,限定数量。

回头市易务的人,给上面报一个溢价,简简单单就把钱揣进了兜里。

这还是因为在天子脚下。

若是到了洛阳、京兆府、杭州、扬州。

官府要的东西,那就真是随便市易务的官员开价了。

哪怕想打官司,都没有人敢受理。

王师约放下茶盏,看向王贺,道:“钱财,不过身外之物!”

“何况,当今天子重亲情……”

“天子既下了旨意,汝就要积极参与……”

“当然了……”王师约道:“若是没得好处那就稍微做点事情,交个差吧……”

王贺拜道:“回禀主公,并非没有好处……”

“而是好处太多,小人害怕!”

“嗯?”

“天子旨意,以一匹绢易粗麻袋六十个,或者一贯钱二十个……”

“这样算,一个麻袋就是三十三文了……”

“哪怕要求高,一个麻袋也起码能赚十几文……”

“若没得良心……起码赚20文……”

王师约听完,惊讶了一声:“这么宽松吗?”

王贺点点头。

“那还不赶紧去编麻袋!”

一个赚十文,十万个就是一百万钱!

差不多两千贯了!

这是天上掉下来的财路啊。

“可万一……最后有司不给钱,或者在中间截留呢?”这就是王贺担心的地方。

中下层官员吃拿卡要也不是第一天了。

“放心去做!”王师约道:“谁敢我王家的钱?活的不耐烦了?”

当今天子,可是最重亲情的。

“诺……”王贺得了王师约的承诺,当即欢天喜地的叩拜起来。

但随后,他又有了问题。

“可是,人手怎么办?”王贺问道:“开封府征集的紧,家里的匠人才百来人……”

“就算日夜不休的编造麻袋,一天也只能千来个……”

王师约听着,慢慢的有了神色。

“这倒是个问题……”他站起身来,踱了两步:“但这汴京城里,还怕找不到人吗?”

“特别是那些浑家……”

“给她们八十钱一天的工钱……不……”王师约想起绫锦院的工匠:“发下话去,王家麻绳作坊招工……”

“编一个麻袋,就给五钱……”

“若有抵押,可以带着麻绳回家去编……”

大宋绫锦院、织造院,就是用的这个法子来提高效率。

按照织造的布帛、刺绣的数量和质量给工钱。

这是熙宁以后的改革成果。

这样做之后,绫锦院、织造院的效率大大提高。

官员的业绩也层层升高。

女工们更是无比乐意,毕竟,这样一来她们每个月都能多赚一两贯。

有些技术好的女工,甚至可以多赚几十贯!

王师约曾经领过绫锦院的差遣,所以对此很清楚。

如今遇到事情,王师约自然就想起来了绫锦院的法子。

王贺楞了一下,王师约就已经说道:“还不快去?”

从现在开始,到开封府停止采购,每一个时辰都是钱!

王贺连忙再拜,出门去按照王师约的吩咐,派人王家麻绳作坊一带的街巷宣传。

最初的时候,虽然妇人们还有些不懂。

可听到王家开出的价码后,就纷纷心动了。

编一个麻袋,就给五钱的工钱。

家里那么多孩子,还有婆婆、妯娌可以一起帮忙。

这一天下来,编个二十个麻袋,不就能拿到一百钱了吗?

家里的丈夫,就算是去堆垛场里抗包,一天下来大抵也就百钱到百五十钱的工钱了。

就这,还不是天天有活。 于是,积极性陡然飙升。

王家作坊场,只管给麻绳、工钱,然后等着检验就行了。

因为动员的人多,所以,到第二天下午,王贺竟就已经带上了五千个麻袋,送进了开封府官衙。

权知开封府蔡京被吓了一大跳!

竟有人如此快?

便亲自带人,检查了麻袋的质量,然后就依着旨意,让王贺选要钱还是要绢布?

王贺当然选择要绢布!

因为钱太笨重,收的久了,还会生锈。

绢布就不同了,既可以直接当钱用,也可以收起来,日后再用。

王家占的鳌头,还从开封府领走了差不多一百匹绢布的事情,立刻在汴京城传开。

于是,整个汴京城,都发现了宝藏!

“还可以这么玩的吗?”

大家啧啧称奇,然后纷纷投入其中。

由于开封府不限数量,只要质量合格,大小符合要求的,他就来者不拒。

于是,大量中小商贾也加入其中。

起初,他们还不敢多造。

常常编出几百个,就拿去开封府换绢布或者铜钱。

但随着开封府的绢布和铜钱,流水一样的送出来。

整个开封府,都仿佛醒来了。

无数人纷纷涌入这个为了秋汛而生的新兴市场。

不过数日,开封府就已经凑齐了十万个麻袋。

旋即立刻发去河北。

……

蔡京的奏疏,送到赵煦手里时,已经是八月壬申日(十一)了。

随奏疏而来的,还有蔡京对麻袋的抽检结果。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麻袋,都能在装九十斤(宋斤)沙石后,可以被人扛着走上数里而不破。

于是,蔡京对此大加赞誉,说:比之旧法埽石之术更便防洪。

“开封府不错!”赵煦将蔡京的奏疏看完,就点了点头:“是个能吏!”

“居然这么快就凑好了十万个麻袋!”

向太后也道:“六哥说的是,这个蔡京确实是个能吏!”

只有太皇太后有些迟疑:“就是花钱太多了……”

“十万个麻袋光是绢布就支出了一两千匹……”

“汴京织造院一个月,也才织造六千匹……”

赵煦笑起来,对这位太皇太后道:“太母不是一直教导孙臣要藏富于民吗?”

“孙儿觉得,现在不错……百姓得了好处,国家得到了需要的东西……双赢!”

太皇太后楞了一下,想起了昨日,驸马都尉王师约家的命妇入宫请安,和她提起过,说是:汴京百姓,皆颂娘娘圣德,官家慈悲……

而且,想想也就一千多匹绢布,价值三四千贯罢了。

后面就算再来十万个麻袋,总支出也不到万贯。

便不再多言。

赵煦则微笑着,他现在已经完全掌握了探事司。

不止石得一,探事司下面主要负责的内臣,如今也都对他表达了忠诚。

如此一来,这个特务机构就彻底成了他的眼睛和嘴巴了。

每天,探事司的人都会将汴京城的事情,细分整理然后上奏。

由冯景或者石得一,借着请安或者赵煦读书的空隙报告。

所以,赵煦很清楚,现在汴京城在发生什么?

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业生产,正在逐渐蔓延。

等到这次秋汛过后,这种生产方式就将通过这次的方法,普及到整个汴京城。

而不再仅仅只是果子行、绫锦院、织造院、东染院及其附近百姓得生计。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就业率大增,人民收入提高。

作为大宋天子,赵煦自然知晓,这种情况对他是有利可图的。

所以,订单不能停!

于是,赵煦回头,就再次给蔡京下诏。

命他在汴京城张榜采购竹筐、木框、编织物。

至于钱?

赵煦比谁都知道,钱或者绢布给了百姓,百姓会和那些大户一样,捂在手里吗?

必然不能,他们的房租、水费、吃食、燃料……

样样要钱!

所以钱到他们手里,根本不可能存太久,就会随着日常生活的支出,进入商品贸易循环。

同样,大宋的军人能存钱吗?

不能!

赵煦太清楚那些底层的禁军、厢军了。

措大的心思,从来只有钱孔大!

他们有钱就会去消费——吃喝嫖赌!

所以,赵煦现在其实在给大宋经济注入活力。

让钱流动起来!

金融只有流动,才会产生效益。

这是赵煦在现代学到的知识。

注:北宋绫锦院和地方织造院,在熙宁-元丰时代,都进行了大量改革。

譬如吕大防在成都任上,建立了成都绫锦院,就将大部分繁琐工作,外包给民间。

官府只主导关键工序,大大提高了蜀锦产量。

在汴京,新党的主持下,绫锦院和织造院都进行了改革。

改革措施主要是将过去的官府定额,改为不定额。

也不再限制女工的工作时间,只按质量和数量给钱,效益大增。

而北宋前中期最有活力的民间纺织业,是在四川的梓州。

根据史料记载仁宗明道年间,因为仁宗下诏禁奢侈,不要官府采购好看的丝绸了,于是景佑三年新知梓州张逸上奏‘梓州机织户数千家,因明道二年敕,每年绫织三分只卖一分,民户贫不能活,乞于元买数十分中卖五分……’

皇帝想节俭,减少了对梓州丝织品的采购量,本意想立人设,反而搞得民间大量从业者破产……

于是,仁宗很快就恢复了过去的政策——别五分了,朕全要了。

于是梓州纺织业满血复活。

北宋时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期。

一方面,民间商业兴盛,另一方面宫有制经济也很昌盛……

是的,北宋皇帝是最大的垄断商人和地主。

官田、官户、受国家控制的工匠,数之不尽。

现在大家知道,神宗的钱哪里来的了吧?

除了吴居厚这样的人帮他刮地皮外,就是靠着宫有制捞钱创造的收益啊!

(本章完)

144.第137章 火上浇油90.第89章 至善至仁(1)【求月票】127.第122章 司马光:为了少主,便受此委屈第27章 曾布:嘉佑元老的时代结束了!第603章 环庆路就是绞肉机270.第256章 西夏起风云401.第381章 武装移民383.第363章 神仙下凡也难解480.第455章 韩绛被人恨死了246.第234章 黄河秋汛82.第81章 王珪之死第581章 财神爷爷下凡了第484章 卧龙凤雏 (为了道歉而加更)226.第215章 罢三路保甲216.第205章 赵煦的底牌第502章 朕根本不喜欢钱!别拿钱考验朕!第604章 回扣发挥了作用第585章 逼捐(2)405.第384章 小官家是圣君啊!147.第139章 集结234.第222章 辽国还得感谢大宋 【9000月票加第584章 逼捐(1)第539章 坐而论道128.第123章 朕给旧党加一派 (求月票,求追第47章 司马光245.第233章 太医局改革第557章 西南忠孝之家282.第268章 再次接头298.第283章 名曰吕惠卿的阴影208.第198章 横渠门下247.第235章 嘱托第45章 文德殿上 (1)第32章 向皇后:远近亲疏,一目了然 (求追第485章 王家是病虎212.第202章 加一分第517章 使者第612章 司马光之死(3)第65章 皇权的第一次外延 (求首订)97.第94章 严查第500章 出幸文府(1)217.第206章 再次打窝245.第233章 太医局改革85.第84章 想一鱼N吃的赵煦427.第404章 交趾:难道是吕惠卿南下?426.第403章 提议增加宰执第576章 交趾的命运第579章 茶香四溢370.第350章 升平楼之问412.第391章 初幸专一制造军器局220.第209章 乃圣乃神,乃文乃武380.第360章 既要又要还要435.第412章 登州鱼风靡汴京314.请假条第556章 现实的天龙八部第491章 赵佶想改生辰?262.第248章 新役法(1)第608章 战局(2)第579章 茶香四溢第15章 高太后:果然都在称颂六哥纯孝吗?第584章 逼捐(1)第25章 真香296.第281章 润物细无声425.第402章 学区房第62章 条贯157.第148章 望母成龙第29章 儒学就是如此478.第453章 文官:我上我也行第623章 拽厥嵬名二进宫(3)第71章 要做事就先喂饱人第32章 向皇后:远近亲疏,一目了然 (求追431.第408章 感动的群臣第41章 太子(4)298.第283章 名曰吕惠卿的阴影第34章 命运之日(1)第484章 卧龙凤雏 (为了道歉而加更)第42章 卡bug483.第457章 太皇太后终于死心了150.第141章 司马光的宣战书283.第269章 第一茬245.第233章 太医局改革240.第228章 难得硬气的太皇太后485.第459章 司马光:只要陛下是知老夫的就243.第231章 别人家的孩子 (大章求追定)第42章 卡bug第558章 要相信后人的智慧388.第368章 熬鹰与义商194.第184章 司马光请郡245.第233章 太医局改革226.第215章 罢三路保甲第583章 和尚也得讲政治301.第286章 汉明之质 唐宣之德403.请假条472.第448章 司马光在行动(1)第66章 双赢496.第470章 唯恐天下不乱的赵煦370.第350章 升平楼之问第567章 虎狼之师122.第117章 文府夜宴(2)第509章 朕受伤了,需要哄才能起来200.第190章 赐进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