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第401章 大兴土木吧!太皇太后!

隔日,三月辛亥(初六)。

赵煦在吃了早膳后,到了庆寿宫中,陪着两宫批阅起奏疏来。

近来,没有什么大事。

也就是熙河路那边,一直在密集报告着党项人、吐蕃人,似有暗中勾连之意。

温巴溪、温溪心这样的吐蕃大首领,更是不断预警着,吐蕃人可能和党项人联手入寇的事情。

就像赵煦现在手中拿着的这份奏疏,就是赵卨上报的又一个预警消息:吐蕃邈川大首领温巴溪言——岷州青宜结鬼章,暗与缅药家交通,欲图汉家边上,愿汉家阿舅边上早做提防。

朝野对这样的预警,老实说现在都已经有些不放在心上了。

这既是因为,现在的朝臣们,普遍自我感觉良好。

觉得,如今宋辽关系密切。

大宋、大辽亲如兄弟,那西贼吐蕃不过跳梁小丑。

哪里有胆子入寇?

所以,有些大臣觉得,这大抵是熙河路的将官和温巴溪、温溪心等吐蕃豪酋之间的表演。

就是在故意制造事端,甚至有意挑起边畔。

区区伎俩,安能骗我?

坚决不能上当!

同时,也是因为吐蕃的阿里骨,党项的梁乙逋,近来都开始对大宋释放善意。

特别是梁乙逋主政下的党项,最近半个月,通过环庆路、鄜延路的榷市贸易通道,向大宋方面送还了在永乐城之战所俘虏的大宋军民一千多人。

还送回了,战死在永乐城里的宋军大将高永能的甲具、遗物。

阿里骨则一直在通过边境,和大宋方面商讨,册封他为武威郡王,承认他是董毡合法继承人的事情。

谈判也已经接近尾声,若无意外,两国很快就会达成协议。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野大臣谁会相信,党项人和吐蕃人在暗中谋划对大宋入寇?

不可能的好吧!

温巴溪、温溪心,这两人打什么主意我们还能不知道?

危言耸听,故意破坏和平!

居心叵测,欲图挑动战争,让大宋为他们的一己私利火中取栗!

这点小伎俩,哪里能诓骗到我们?

便是主战派的知枢密院事李清臣,也持有这样的意见。

当然了,朝廷上的大臣,都是些老油条。

即使他们不相信,西贼和吐蕃人在暗中勾结,意图对大宋不利。

但,本着不背锅的原则。

还是上书建议,沿边各地加强戒备和侦查,同时命令各寨整备防御。

尤其是熙州方面,要求加强守备。

两宫当然是从善如流,下诏照准依指挥从事。

但他们也就只做了这些,其他事情,是真的没有准备。

这也不能怪他们。

朝堂庙算就是这样的,不可能事事都算到——这样的事情,哪怕在现代都做不到!

只能是尽可能的选择一个最可能的正确选择。

好在,赵煦现在也渐渐掌权了,可以做一些,他能做的事情了。

于是,就在上个月的闰二月丙辰(二十八)。

赵煦插手了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事任命——左侍禁、知洪德寨折可适,升任西头供奉官,权发遣镇戎军。

并命折可适入京陛见。

至此,在赵煦的上上辈子,曾经开发出对党项4.0战术,先后打的梁乙逋、小梁太后欲哭无泪的最佳搭档——章楶、折可适,提前了五六年完成了合体。

这可是在赵煦的上上辈子,几乎将党项人打到亡国边缘的组合。

与此同时,赵煦还借口去年大旱,恐沿边军州军民粮草无济,给权陕西转运使范纯粹下诏,授范纯粹全权支应边寨军粮。

于是拨给范纯粹茶引、盐引数十万贯,以便陕西转运司方面,可以吸引商贾,运粮支中。

这样就从人事、物质两个方面做好了准备。

足兵足粮,应该就可以应付接下来的战事。

很快今天的奏疏,两宫就批阅的差不多了。

她们也有时间,来和赵煦说话了。

“官家,今日不在福宁殿练字,怎有空来庆寿宫了?”太皇太后笑着问道。

最近这些时日,赵煦慢慢的很少来庆寿宫,陪两宫批阅奏疏了。

一是因为,大事向太后会和他说,也会和他商量,来了也只是陪着说话。

二是因为,赵煦的事情也多了起来。

开封府的事情、宋辽交子的事务、专一制造军器局里的一些事情。

他都要处置,也都得和人商议。

赵煦笑了起来:“怎么,太母不喜欢孙臣来庆寿宫?”

“怎么会?”太皇太后说道:“官家就应该多来庆寿宫。”

赵煦收敛笑容,说道:“却是瞒不过太母的慧眼。”

“孙臣今日,是特地来庆寿宫的。”

“哦?”太皇太后问道:“官家有事?”

赵煦颔首,严肃的看向太皇太后,也看着在这个时候抬起头来的向太后,说道:“太母、母后,孙臣尝闻,祖宗以来历代故事,都要给母后、太母兴建宫阙!”

“孙臣即位也有一年了,为何朝野无人提及此事?难道是髃臣们忘了这个规矩?”

太皇太后一听,顿时笑了起来,道:“官家,左相、右相,去年开始就一直在提此事。”

“只是老身和太后都觉得,此事无关紧要,且官家还在谅暗之中,宫中不宜大兴土木,故此婉拒了髃臣们的好意。”

这就是这位太皇太后人性上的弱点了。

她太在乎朝野物议,也太在乎别人对她的评价。

可是,若两宫都不修宫殿,赵煦怎么办呢?

赵煦可是想着,将来扩建后苑,甚至干脆把后苑建成一个类似圆明园一样的皇家休假园林。

赵煦说道:“祖宗以来,故事皆是如此,还请太母、母后不要再推辞了!”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对视了一眼。

然后,向太后就摸着赵煦的头,说道:“六哥的好意,母后和太母心领了。”

“可这兴建宫室,必将靡费国帑,此皆是民脂民膏,母后和太母都不忍心啊!”

这就是儒家有利的一面了。

只要还要脸的统治者,都会被儒家的道德观所钳制,不敢明目张胆的奢靡浪费。

因为,在儒家价值观眼中,大兴土木,广修宫室是直接可以昏聩甚至亡国挂钩的。

在大宋,杜牧的阿房宫赋深入人心!

尤其是经历了真庙大修玉清昭应宫,结果玉清昭应宫被老天爷一个雷给烧了以后。

阿房宫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汴京城的四岁孩子,说不定都能会背那一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于是,就已经没有什么人,敢大修宫室。

仁庙不敢,英庙不敢,赵煦的父皇不敢,赵煦的上上辈子同样不敢。

直到赵佶上台!

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显然,无论是太皇太后,还是向太后都要脸,都不敢让人去背阿房宫赋。

赵煦微笑着,说道:“母后,太母,臣正是为了天下人的福祉,才来劝说母后、太母,同意髃臣之请的!”

“若是强征民夫,不恤民力,为一己之私欲而大兴土木,自然是劳民伤财,祸国殃民。”“可若是雇民间工匠,以市价甚至高于市价的价钱,请人修建宫室,谁还会不乐意?”

“百姓自然会乐意于此,天下人也不会有意见。”

两宫听着,明显动心了。

因为道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只要皇帝不白嫖,愿意花钱请人修建宫室。

那么,就不会有人有什么意见。

赵煦趁机趁热打铁,继续道:“母后、太母,仔细想一想,这汴京城中治安之所以一直不好,常有鸡鸣狗盗,甚至是伤天害理之事。”

“原因不就是,汴京城中有大量游手好闲的无赖游民吗?”

“他们为什么游手好闲呢?是因为他们懒吗?”

“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吧!”

“孙臣觉得,关键还是在于,他们没有生计所致!”

“若他们能有生计,每天都可以赚到养家糊口的钱,他们还会去做那些鸡鸣狗盗、伤天害理的事情吗?”

“孙臣觉得不会!”

这是大宋社会遇到的最大问题!

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

人口爆炸,大量人口无事可做,只能流连市井。

失业人口不断上升,让治安问题恶化。

这也是王安石要搞保甲法的原因——不把这些游手好闲的家伙组织起来,看管起来,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但,这反而加重了治安问题。

因为,保甲法推行后,这些家伙学到了杀人的本领,也学会使用兵器。

一时他们虽然是安稳了,可一旦出了什么事情。

他们随时都能落草为寇。

于是,本来想要改善治安的保甲法,在一些地方反倒成为了祸乱的源头——过去这些蟊贼,几个衙役就能逮捕,现在人家学会了骑马射箭,甚至配合作战。

几个人就可以闹得方圆数十里,鸡犬不宁。

在现代留过学的赵煦明白,归根结底,这其实就是就业问题。

农村的土地不够,迫使大量人口进入城市讨生活。

偏偏城市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这么多人。

他们就只能去当地痞无赖,去作奸犯科。

这个时候,唯一的解法,就是给他们工作。

让他们有一个养家糊口的机会。

就业,是任何时代,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药方。

可惜,如今这个时代的大宋,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赵煦只能一步步来,慢慢引导。

两宫听着,就都认真了起来。

“官家的主意确实是好!”太皇太后明显动心了。

若是不扰百姓,还能给她修一个养老、游玩的宫殿。

那何乐而不为?

就是……

“钱从何来?”太皇太后问道。

现在先帝的封桩库,可都是有条贯的。

一万贯以上,就需要都堂宰相签押才可以支取。

至于户部的钱帛?

看着是很多,可每年光是沿边各路的军费开支,就是两三千万贯。

户部尚书曾布,天天在那里叫苦。

想要户部拿钱?想都不要想!

于是,在她老人家的理解中,这恐怕就剩下加税这一项了。

但,在大宋加税的话,加给谁?

那些苦哈哈的老百姓吗?

还是那些腰缠万贯的豪商巨贾?

谁都不好动啊!

赵煦笑了笑,道:“太母放心,孙臣已经想好了,绝不会损百姓分毫,更不会动封桩库和户部的钱帛。”

“甚至说不定,还能泽被百姓呢!”

“嗯?”

赵煦微笑着,道:“太母、母后,臣近来不是一直在开封府和群臣商议街之事吗?”

两宫点点头,太皇太后更是赞道:“此事,朝臣们都说,官家率领群臣,治理开封,疏通街道,利国利民!”

现在,汴京城大部分的违建官署都已经在拆除或者准备拆除。

邸店等产业,也在赵煦的压力下,慢慢的有了计划。

汴京交通在进入三月份后,肉眼可见的改观了。

毕竟,敢在主干道上侵街的,不是官府就是权贵。

而赵煦解决了这两者后,汴京交通拥堵问题,自然大大改善。

尤其,内城环道和外城环道,如今交通较过去便利了数倍。

已经很少发生大规模的拥堵了。

这就是政绩!

所有人都能看见,没有人可以无视。

因为赵煦主导、并做成了这个事情,这让他在朝野威望继续攀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站队、表忠。

这很正常。

皇帝只要没有被人架空,被权臣把持了权力。

那么,就算他再小,只要他能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大臣们自然会拥戴、聚集。

这是傻子都知道做的选择题。

赵煦笑了笑,道:“太母缪赞孙臣了。”

“不过,孙臣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了一个想法。”

“想着太母、母后,没有自己的宫殿,孙臣就想着,利用这个想法,将两者结合起来。”

“一则,解决一些汴京的问题。”

“二则,筹措钱财,为太母、母后修建太皇太后宫、皇太后宫!”赵煦说道这里,神色就变得严肃、认真起来:“臣听说,当年章献明肃垂帘,有自己的宫殿,慈圣光献也有自己的宫殿。”

“太母、母后,保佑拥护于孙臣,尽心竭力,岂能没有自己的宫殿?”

314.请假条332.第315章 元祐元年第24章 请君入瓮225.第214章 开心的王安石104.两宣麻大拜除。324.第308章 狄咏:臣愿为陛下效死尽忠246.第234章 黄河秋汛476.第451章 司马光:陛下定与我一般,心忧第553章 文彦博教子249.第237章 重赏之威!455.第432章 李常杰:老夫将再次拯救大越第559章 司马光:知我者,陛下也!232.第220章 辽使:我们遇到了一个怪物!228.卡文中,晚点更新235.第223章 赵煦的解释151.第142章 互相渗透 (6500票加更!)108.第104章 文彦博的算计139.第133章 好人就会被人欺负263.第249章 新役法(2)240.第228章 难得硬气的太皇太后156.第147章 赵煦:乌鸦们,起来干活了!第71章 要做事就先喂饱人315.第299章 各有稻粱谋第72章 外戚(1)133.第128章 赵煦:吕惠卿 苏轼,现在尔等都225.第214章 开心的王安石241.第229章 被激怒的向太后 (9500月票加更429.第406章 热闹的靖安坊第49章 高太后:太子果然这么说的吗?242.第230章 耶律洪基277.第263章 也得去别人家里搅一搅120.第115章 长胖长高了 (15500更新完毕,459.第436章 无师自通的耶律琚166.第157章 地震和琐事454.第431章 交趾群臣:北朝能签澶渊之盟,第534章 仁义在口,刀剑在手(1)254.第241章 威权立矣!201.第191章 赏功第53章 陈美人378.第358章 宝津楼会议(2)430.第407章 虚空造牌219.第208章 又打了一个窝第630章 大宋的城市化太快了233.第221章 这条鱼有点大第60章 朕的钱!!!273.第259章 灵驾发引231.第219章 辽使的算计233.第221章 这条鱼有点大153.第144章 吕公著:君不见唐代牛李党争乎178.第169章 无语的吕公著316.第300章 苏颂453.第430章 有人要反攻倒算404.第383章 春秋决狱379.第359章 宝津楼会议(3)第554章 难道他的魂魄被恶鬼夺走了?297.第282章 招考吏员205.第195章 汴京沙盘第499章 熙河(2)252.第239章 新约(1)158.第149章 天生圣君 (6500月票加更)101.第98章 平章军国重事第571章 寿宴(3)194.第184章 司马光请郡第499章 熙河(2)第561章 封赏(2)442.第419章 谋国(求订阅)74.第73章 外戚(2)第635章 生擒鬼章296.第281章 润物细无声第596章 西北狼烟(1)235.第223章 赵煦的解释第568章 见贤思齐239.第227章 西夏使者的惊魂一日(2)第65章 皇权的第一次外延 (求首订)81.第80章 冲突239.第227章 西夏使者的惊魂一日(2)第532章 招安潮下的海贼们(1)107.第103章 想要为国捐躯的赵煦第576章 交趾的命运第628章 舆论造势150.第141章 司马光的宣战书130.第125章 心累的司马光112.第108章 熙河将星第549章 圣天子(2)第611章 司马光之死(2)386.第366章 谋国147.第139章 集结第575章 混乱的东南亚(1)第575章 混乱的东南亚(1)第555章 逆鳞249.第237章 重赏之威!第628章 舆论造势330.九月总结。401.第381章 武装移民210.第200章 向太后:吾儿必可为尧舜102.第99章 大小相制 (第一更求月票啊)第598章 西北狼烟(3)419.第397章 伤兵院229.第217章 该害怕的是他们!第550章 逆练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