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第461章 圣天子啊!

第461章 圣天子啊!

元祐元年四月甲午。

昨日宰执入对的文字,从秘书监下发到都堂宰执、六部尚书、侍郎手中。

司马光在上衙的时候,便拿到了属于他的那一份。

将木匣打开,里面躺着一叠叠的纸张。

司马光拿起来,放在手上细细看了起来。

“文宽夫这老匹夫,还是只知道阿谀奉承。”

“张安道这老狐狸!”

“孙允中……怎也变得如此圆滑了。”

司马光看着元老们对奏的内容,顿时就有些高血压了。

因为,三位元老,都在对两宫大唱赞歌。

什么露骨的话都敢说,什么肉麻的话,也都愿意说。

更将章惇南征之功,尽归两宫!

实在可恨!

将章惇南征,粉饰成仁义之师,有道伐无道也就罢了。

居然连当今天子的功劳,也没有过多提及。

司马光喝了一口茶,才让自己的心绪镇定下来。

再看韩绛和吕公著的对奏内容,他这才稍稍宽心。

尤其是当他看到,韩绛在御前,直言役法、青苗法条例在实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他便点点头:“这韩子华,倒还算个君子,没有讳疾忌医。”

他对王安石最大的不满,就是来自于王安石根本听不进其他人的意见(司马光视角,在王安石视角是另外一回事)。

继续看下去,他的眉头又皱起来。

特别是当他看到太皇太后有意回到差役法,却被韩绛、吕公著联手拦下来后。

司马光的血压再次升高。

差役法是个什么情况?司马光心里面清清楚楚。

在嘉佑时代,他也是大声疾呼,要求改革差役法的大臣。

可问题在于,过去的差役法,吃亏的只有一等户、二等户而已。

并不会波及其他人,更不会像现在这样,人人都得交钱免役。

城郭户、单户、女户、僧户、官户,都要按照免役法的要求,按照户等、财产交税。

在司马光眼里,这等于是唐代两税法的变种。

杨任当年搞两税法,言之凿凿——尽兼租庸调于两税之中。

以后,就只收两税了,什么徭役,什么杂税,统统算到了两税里哦!

但结果呢?

老百姓的钱交了,但该交的苛捐杂税,该服的徭役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开始增加。

所以,司马光反对免役法,就是根据这个教训来的。

虽然,自熙宁变法以来,大宋地方州郡拿了免役钱,都是雇人服役,很少出现强迫百姓服役的事情。

可,两税法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司马光一直坚持认为,现在没有不等于将来没有。

所以,必须堵住这个口子。

至于那些受苦受罪的一等户、二等户?

司马光认为,他们本来是富户,承受能力强于普通人。

所以,该倒霉就认了吧。

至少比现在所有人都得出钱强。

也比将来,若出了昏君,不够钱花了,就将免役钱拿去花天酒地,然后变个花样让老百姓继续服役强。

而且,韩绛说了嘛。

去年免役钱一年一千八百七十二万贯,而熙宁九年的时候,天下州郡免役钱也就一千两百万贯左右。

短短八九年间,增长了六百余万贯。

这就是官府敲骨吸髓的铁证!

尤其是,每年免役钱结余数百万贯,都送到了汴京的封桩库。

这是什么行为?

在司马光看来,完全就是官府将原本属于百姓的钱,揣到了自己的兜里。

天下的钱,本来是有定数的。

现在官府每年多了几百万贯,那百姓自然就会少几百万贯。

百姓本来就无钱,民间再少了这几百万贯,生活自然更加拮据。

这样想着,司马光继续看下去。

然后,他就看到了天子与韩绛、两宫之间的对答。

司马光的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 “以厢军、富户为斗纽,用祖宗扑买之法,扑买官府差役?”

“妙!妙!妙!”

他当即称赞不已。

厢军,本就是大宋不得已下的产物,是花钱消灾的典型政策。

所以,厢军完全就是个纯消耗,吃财政的大户。

不止如此,厢军还是上上下下很多人吃空饷、喝兵血的好地方。

以司马光所知,天下州郡的厢军。

绝大部分都只是圈在军营里,勉强不饿死的军士。

而且,还要被地方官层层盘剥。

在地方上,驱使厢军营作、种地、服役都是很常见的。

所以,在大宋但凡有可能,不会有任何人想当厢军。

被招刺进厢军的,都是些受了灾,实在没办法,活不下去的人。

而大宋其实也一直在想方设法的裁撤厢军。

奈何上上下下的阻力都非常大!

地方官,舍不得免费的好用劳动力。

武臣们舍不得这么一个可以舒舒服服吃空饷的好差遣。

所以,每次裁撤厢军,都很困难。

如今,天子出了这么一个妙策。

可谓是一石多鸟,既可以裁撤厢军兵额,减少支出,又能让被裁撤的士兵有生计可以维持。

尤其是天子那一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让司马光兴奋不已。

“这才是圣天子该做的事情!”司马光呢喃着,感觉浑身充满干劲。

自从年初大病后,一直消沉的意志,重新开始焕发。

……

这天晚上,官家诏对宰执的详细经过,就已经差不多在汴京城里传开了。

汴京城中的勋贵们,在通过各种渠道,打探到了内容后,一个个也都兴奋起来。

“这才是圣天子啊!”

无数人心悦诚服,无比满足。

就是……官家为何想要将试点放到京东路去?

就凭京东路那些家伙也配优先享受这样的好政策?

呸!

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样子。

不过一群乡下的卫子而已(宋代俚语‘驴’的代称)!

所以……

“绝不能让试点落到京东都路去!”

大宋勋贵们,可能不会打仗,但他们懂赚钱啊。

任何能赚钱的买卖,只要被他们发现了,那就绝不会放过。

而官家提出的那个想法,对他们来说,几乎和送钱给他们花差不多。

都不需要出什么力气,费什么功夫。

只要成立了那个所谓的斗纽,然后靠着自家的关系和对汴京的熟悉。

随随便便一年搞个几千贯零花轻轻松松。

关键,这买卖长久、稳定,可以传诸子孙!

这样算的话,这买卖就堪比买地了。

甚至,可能比买地还要划算。

毕竟,买了地,还得雇佃农耕作,还得看老天爷脸色。

尤其是在黄河沿岸的土地,指不定那天就被大水淹了,被泥沙埋了。

但这买卖却是旱涝保收。

只要家里还能在汴京城立足,还是勋贵的一员。

就不愁没有收益。

这些人在反应过来后,立刻开始行动起来。

一边不断鼓动、怂恿家里的命妇入宫,到两宫面前去卖乖。

另一边,则不断在坊间造势。

几天下来,连汴京城的孩子,都知道了,朝廷正在酝酿一个利国利民的好法令。

就等着都堂那边商定了,那汴京人的好日子就要来了。

(本章完)

482.第456章 新的问题369.第349章 恩赏第25章 真香317.第301章 天胡开局第60章 朕的钱!!!第581章 财神爷爷下凡了第558章 要相信后人的智慧第495章 不能再这么下去了第493章 端午众生(二合一)第516章 王大枪的奇妙之旅353.第335章 交趾君臣349.第331章 潜移默化480.第455章 韩绛被人恨死了147.第139章 集结251.第238章 三国的中秋节218.第207章 辽使眼中的魔法:交子355.第337章 苏轼在登州309.第294章 颗粒火药349.第331章 潜移默化445.第422章 廷推之议451.第428章 廷推(2)第614章 黄毛之心148.北宋弓箭手营田制度169.第160章 钱荒248.第236章 刺激经济第34章 命运之日(1)第26章 曾布302.第287章 贬官第573章 外交(1)233.第221章 这条鱼有点大224.第213章 黄履请郡第545章 朱砂痣不敌白月光406.第385章 大宋养士百二十年,仗义死节就第69章 宋用臣(2)184.第175章 迂回390.第370章 有钱一起赚233.第221章 这条鱼有点大第70章 赵煦:走旧党的路,让旧党无路可走第531章 点下重商主义的第一个点数第46章 文德殿(2)第569章 寿宴(1)285.第271章 仁多保忠:求赐姓233.第221章 这条鱼有点大163.第154章 愤怒的韩绛298.第283章 名曰吕惠卿的阴影308.第293章 宋用臣的密报367.第347章 出幸开封府(2)233.第221章 这条鱼有点大204.第194章 辽使:让我试试南朝小皇帝的成499.第473章 白嫖就是香!(感谢十二月的星419.第397章 伤兵院第622章 拽厥嵬名二进宫(2)433.第410章 宋誓(2)135.第130章 仁多保忠:优势在我!(4500月238.第226章 西夏使者的惊魂一日(1)199.第189章 文彦博:汝若是男儿身,那该多253.第240章 新约(2)478.第453章 文官:我上我也行156.第147章 赵煦:乌鸦们,起来干活了!480.第455章 韩绛被人恨死了235.第223章 赵煦的解释246.第234章 黄河秋汛309.第294章 颗粒火药第72章 外戚(1)329.第313章 大宋工程队起飞!第57章 元老之间162.第153章 向太后:吾必杀汝!第5章 心动的皇后240.第228章 难得硬气的太皇太后77.第76章 祀在戎前114.第110章 对李宪的安排第53章 陈美人239.第227章 西夏使者的惊魂一日(2)第50章 两位王叔270.第256章 西夏起风云126.第121章 沈括的想法462.第438章 有关皇后的想法355.第337章 苏轼在登州第585章 逼捐(2)231.第219章 辽使的算计289.更新要晚一点第611章 司马光之死(2)349.第331章 潜移默化184.第175章 迂回225.第214章 开心的王安石473.第449章 司马光在行动(2)168.第159章 报捷吧!137.第131章 女中尧舜,从此变成公共牌275.第261章 西夏想用马换交子?392.第372章 优秀的匹配机制第570章 寿宴(2)231.第219章 辽使的算计419.第397章 伤兵院463.第439章 还不如让吕惠卿来呢!199.第189章 文彦博:汝若是男儿身,那该多256.第243章 母慈子孝390.第370章 有钱一起赚371.第351章 涟漪第496章 文彦博:我确实是老了!385.第365章 南下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