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大和尚的钱,三七分账

文彦博和韩绛正说着话,坐在他身旁的冯京,则在小心翼翼的拿着眼角余光观察着殿上帘中的情况。

因为他发现向太后似乎和太皇太后说了一句什么话。

然后,便看到了向太后起身,走向内寝的动静。

于是,冯京赶紧拉了拉文彦博的袖子。

后者顿时明白了过来,闭上嘴巴。

其他元老、宰执也都若有所思,将手中的奏疏放下来。

果不其然,片刻后,便听到大貂铛石得一的声音:“官家升殿,群臣恭迎。”

冯京连忙起身,将朝笏拿在手中,其他元老宰执也都站起身来。

便看到,穿着素白绛纱袍,戴着折角幞头的小官家,在向太后以及带御器械的内臣簇拥下,自一侧回廊,进入帘中。

冯京赶紧持芴上前,跟着人群拜了四拜:“臣等恭迎官家升殿。”

小官家坐下来后,便开口道:“公等免礼,都坐下来说话吧。”

“谢陛下恩。”群臣再拜,冯京慢悠悠的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坐下来。

他对着这个殿中打量一番。

宰执中,左相韩绛、右相吕公著,都是这一两年就会退的。

剩下的执政里,几乎没有可以稳稳接任宰相位置的。

所以,将来拜相,还是会从在外的重臣里选。

蔡确、章惇,呼声最高。

蒲宗孟、吕惠卿、王存、韩忠彦,也在蠢蠢欲动。

而元老重臣……

冯京想起了在大名府的韩维,这位和他一样,也是做梦都想回朝。

但乃兄韩绛未退之前,他是回不来的。

江宁的王安礼,听说也在准备致仕,想要回朝当个元老,给天子顾问参谋。

治平、熙宁大臣里,那些有望执政的‘年轻人’也在蠢蠢欲动。

京东路的熊本、开封府的蔡京、扬州的曾布,一地鸡毛啊。

如此复杂的局面,别说是少年天子,就是成年君主,也未必能控制得住。

然而,这位小官家却控住了。不止控住了,还让都堂没有如元丰时代一样乱糟糟。

新党、旧党,虽然依旧互相攻讦对方。

就连御史台的乌鸦,冯京都感觉,比从前温柔、顺眼了许多。

乌鸦们虽然依旧胍噪,但很少有人再会随便给人扣大帽子。

动辄指斥奸相、邪法的现象,如今已很少见了。

心中想着这些,冯京就只听那帘中的小官家道:“朕今日一时失态,让两宫慈圣以及诸位髃臣担忧,实在是惭愧。”

这一上来就检讨?

冯京眼皮子跳了一下,心中浮现了一句话。

子曰:吾日三省其身!

标准的儒家圣君做派,也是自古以来,士大夫们对皇帝的要求。

冯京赶紧跟着文彦博一起起身,持芴而拜:“陛下心怀万民,行仁布德,臣等诚惶诚恐,唯乞陛下,保重御体,为社稷留心圣体。”

这是标准的回答。

所有人都烂熟于心的事情。

只不过,过去是虚应故事,如今连冯京自己也忍不住带了些真心。

这样的好皇帝,太罕见了。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后,冯京跟着群臣,坐了回去。

在这个过程中,文彦博似乎回头看了他一眼。

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意思?

冯京正揣度着文彦博的意思,就听着帘中的小官家道:“公等既入宫了,便议一议淮南路的善后处置办法罢!”

“左相!”他直接点名:“公乃左相,朕之臂膀,且来谈谈,都堂的意见。”

便见着韩绛起身,持芴而拜:“依老臣愚见,当循故事旧例,命有司善治条贯……”

“保宁军节度使、判河南府臣京,方才便有进言,言故司空、韩文忠公,曾于庆历中,受命安抚京东灾民,著有《青州赈济策》一书,其中条贯皆在……”

冯京被韩绛点名,只觉头皮发麻。

“韩子华!汝这老匹夫!”他在心中暗骂一声。

然而,冯京也知道,这就是官场、都堂!

当年,他为了升官,连泰山富弼都能当众指斥为奸邪。

如今,韩绛拿着他做筏子,借他人头一用,合情合理。

没有办法,冯京只能硬着头皮起身,拜道:“奏知陛下,臣先泰山大人所留《青州赈济策》共三卷,今原稿在其子绍庭之手,臣斗胆,乞陛下降诏,取来此书,以备朝廷参略。”

他也是没有办法。

官场上最忌讳的就是朝秦暮楚,摇摆不定。

尤其是他这样名声不好的大臣,一旦坐实了摇摆不定的罪名,一个奸臣的帽子就能直接被人扣上来。

所以,多年的宦海经验,让他深知,这个事情哪怕做错了,也比反悔强。

只听帘中的小官家沉吟了片刻,就道:“冯公所言,甚合朕意。”

“就是……当年富文忠公在青州,是救水患,而今淮南乃是旱灾。”

冯京只能硬着头皮,继续道:“老臣愚以为,灾虽不同,然善后之法,总是相通的。”

他话音刚落,右相吕公著就施施然起身,道:“奏知陛下、两宫慈圣,富文忠公安抚青州,虽是国朝典范,然其距今已有数十年……且淮南形势,与青州不同,或不可一概而论。”

看上去,吕公著很客观。

但实际上,还是拿着他做筏子。

偏他还没有办法回嘴,只能说道:“即使已过数十年,纵然淮南情弊不同于京东,然而赈灾、善后,总是相通的。”

“譬如灾后灾民流离失所,无所衣着,祖宗以来,便皆招刺青壮。”

“又如百姓无食,开常平仓以活……”

等他说完,冯京就发现,殿上的宰执看他的眼神,有些奇怪。

我说错了什么?

冯京很快就知道了答案。

“招刺青壮就不必了。”帘中的小官家在沉吟片刻后,忽然说道:“早在四月初,朕命宋用臣南下,以蔡卞为都大江淮六路发运副使时,就已下圣旨,命户部与封桩库,各拨一百万贯为本,命蔡卞、宋用臣,招淮南灾民青壮,以为治河、修渠之工,并以汴京工价支给其工钱,一半给钱,一半支米。”

这正是淮南路,虽然大旱,但是,民间却保持了稳定的缘故。

大量青壮,都被招入了修河、治渠的工地上。

不止如此,宋用臣还组织他们,修了道路、桥梁、驿站,修葺了淮南各地的官衙、仓库。

甚至在当地,就地取材,制造了大量的独轮车这样的人力运输工具。

青壮有了工作,能拿到工钱和救命的粮食。

就不会闹事!

冯京听着,大惊不已。

因为在过去,虽然大宋朝廷在征发青壮的时候,也都给钱。

但,各个地方给的工钱是不同的。

像是汴京,招募一个青壮去修河,一天工钱就是两百起步,正常的话重体力劳动,非得两百三十钱以上,才能招募到人。

但在河南府,一个青壮的工钱就断崖式下跌到一百钱一天。

在永兴军那边,七八十钱就可以雇佣一个青壮了。

冯京记得,当年他在永兴军的时候,为了雇佣青壮去沿边修城寨。

曾开出了每日支给一百文的重赏,但应者寥寥,最后只能加米每天两升,才勉强雇到了人。

但这些都是太平时节的正常工价。

像淮南路这样遭了灾的地方,工价定会断崖式下跌。

甚至,官府只要给顿吃的,就有的是人愿意干活!

你不干,有的是人愿意干!

然而,这位官家,却拨出两百万贯,还肯用汴京工价给淮南灾民结算工钱?

虽然一半折米,但这也是破天荒的事情了。

什么时候,大宋朝廷这么大方了?

但他哪里知道赵煦虽然开出了高价。

然而,工人们在工地上消费同样高啊。

特别是那些当地的奢遮人家家里的公子哥,在勾栏、赌场里,常常一掷千金。

又因为大旱,淮南本地的地方保护主义被削弱。

于是,鱼干与海盐,顺势涌入。

正好,工人们手里头有钱,这使得他们可以消费得起鱼干、海盐。

于是,一个大市场就这样形成了。

同时,那两百万贯的拨款,则顺着这条生态链,最终流向了京东和两浙路,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的渔业与造船业。

有市场,有需求,官方还在大开绿灯,甚至鼓励大家伙撸起袖子加油干,京东路和两浙路的造船与渔业生态,通过这场大旱,飞速发展。

那两百万贯,撬动的民间财富和资本,少说在千万贯!

又因为民间多了两百万贯的铜钱的润滑,所以商品经济,却奇迹的没有受到影响。

一些地方的手工业,甚至出现了逆势增长。 当然了,农业生产,还是不可避免的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数十万顷土地受灾其中一半以上歉收、绝收。

这直接带来连锁反应。

当地的中小地主,被这一波直接干废。

祖辈几代人的积累,一朝清空,甚至直接跌入了破产的困境中。

冯京哪里知道这些邸报上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但,他还是迅速反应了过来,连忙拜道:“老臣朽钝,乞陛下治罪。”

青壮有工钱,还能拿到米。

招刺和开常平仓的事情,就不需要提了。

因为,朝廷已经通过招募他们做工,完成了安抚、赈济。

一般来说,做到这个地步,官府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责任了。

这可是天灾!

死个几千上万的老弱妇孺很正常,地方经济凋敝几年也很正常。

所以,小官家还想做什么?

难不成……他还想恢复受灾地区的生产?

这……可能吗?

便只听帘中的小官家说道:“冯公何罪之有?”

“正好,朕经此一事,欲集天下救灾、备灾、善后诸事,备为一书,刊印天下,以为天下大臣必读之书,更欲在京中,于太学之中,别立一课,专授太学生备灾、救灾、善后措施。”

“公乃元老,三朝重臣,不知可愿主持编修此书?并在之后,主持太学此课?”

冯京听着,心中火热无比,当即就拜道:“老臣万死不辞!”

这可是好差事!

不仅仅可以借此留在京中,以元老的身份辅政。

同时,这主持修一部集天下备灾、救灾、善后条例的书册,作为天下官员必读之书。

日后,还要在太学之中,别开一门,让他来主持这一门新的太学科目的建设。

这是在送他冯当世留名青史,赢得不朽啊!

冯京心中顿时美滋滋的。

只觉当朝官家,真乃圣主明君,确是知人善用。

同时,在心中更加后悔去年自己因为胆小而提桶跑路的事情。

其他宰执、元老,也都在此时,拿着异样的眼光,审视着冯京。

“这锦毛鼠,到底走了什么运道?”就连文彦博都忍不住审视起来。

却如何知道,赵煦是在酬谢冯京在他上上辈子,为了帮他这个少主立威,拿着自己的丧事陪着表演,掀起同文馆一案的功劳?

端坐在帘中,赵煦看着殿上的冯京欢天喜地的模样。

“人皆言,冯当世锦毛鼠也。”

“可几人能如其一般,忠心国家?”

在赵煦的视角,冯京可是大忠臣!

一个肯拿着自己的丧事来给皇帝当舞台的大忠臣!

敢问,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个地步?

冯京得了好处,自是知道,自己应该酬谢。

怎么酬谢呢?

他想起了自己入京后,听说的文彦博在京城的所作所为。

一句话概括——元老搭台,天子唱戏!

每每少主要做什么,文彦博总是善解人意的出来背书,引经据典的论证,这是符合祖制,也是符合圣人之教的好事。

特别是靖安坊的汴京学府,就是这位太师和两位宰相,拿着自己的声誉在士林做的保证。

于是,冯京毫不犹豫的纳头就拜,问道:“老臣斗胆敢问陛下,圣心以为,淮南灾后善后,该如何处置?”

赵煦一听,立刻赞赏的看了一眼冯京。

真不愧是顶着锦毛鼠的外号,依然不倒,反而步步高升的状元郎!、

于是,赵煦顺着冯京的话,道:“朕年幼,不知国家、祖宗故事,然而……”

“皇考在时,常常教导朕……”

“圣人之教,在于仁,仁者爱人也。”

“两宫慈圣,保佑拥护于朕,也曾亲教朕圣人之道!”他回头,看向身后的两宫:“太母教我,为君者,当泽被生民,以百姓福祉为己任。”

太皇太后顿时笑起来。

“母后也曾教我,百姓,我之子民也,大臣,我之手足也。当爱之、怜之、厚之……”

“今淮南遭灾,朝廷虽已安抚,然而,朕读史记,观汉贾谊言:农夫三年之耕方有一岁之积,九年之耕,方有三年之积。”

“司马公也曾上书进言:四民之中,农夫最苦……”

司马光,也就一个多月的生命了。

不赶紧拉他出来背书,以后怎么好拿着他的旗号出来做事?

“故朕想着,是不是,都堂上可以安排一下,减免淮南各州受灾农户的赋税?”

“譬如说,免其今年、明年租税、杂税、免役钱……”

减税、免除加征,这是满清的弘历,能够在穷奢极欲,不断对外用兵,且大兴文字狱的情况下,依然能坐稳江山的原因!

赵煦当然要学!

这是最好的维稳的办法!

农民遭了灾,就直接免税,给与其休养生息和恢复元气的时间。

群臣听着,却是面面相觑。

免租税还好,这本来就是惯例。

但免役钱和其他加征,却很难做到。

因为这些钱,其实是维持地方官府运转的资金。

可是,没有人敢反对。

甚至连质疑也不敢有!

群臣只能俯首恭拜:“陛下圣明。”

就是韩绛和吕公著,深感头皮发麻。

没了钱,地方官府怎么运转?

户部拿钱吗?

拿不出的!

只能加税!

但加给谁?

江南路?两浙路?还是京东都路?

反正不会是开封府!

赵煦却是微笑着,继续说道:“此外,考虑到免除了淮南诸州的加征杂税以及免役钱,地方州县恐无钱运转,朕想着,是不是还可以降诏,鼓励天下义商、义民,踊跃捐献钱米以输淮南?”

“同时,为免淮南妇孺,受冻绥之苦,是不是可以由京中有司,派员往淮南,招募善织、善纺之妇孺入京,充为女工?”

赵煦图穷匕见,说出了他的目的。

这是一个组合拳。

号召义商、义民,踊跃捐款,补助淮南官府运转资金。

这实际上,是冲着大和尚们的质库去的。

自然会有义商、义民,毁家纾难。

赵煦连托都已经找好了。

就等着都堂通过,然后下诏公布,然后托们出现,造出声势。

配合着开封府施加的压力,逼着大和尚们低头、掏钱,同时交出他们手里的质库。

这就叫士绅的钱,如数奉还,大和尚的钱,三七分账。

当然了,事情不会做绝。

赵煦也需要大和尚们在宗教领域的支持、配合。

所以会点到为止,不会把韭菜根都给割掉,会给大和尚们留下点汤汤水水。

但他们想要继续垄断大宋金融、典当、贷款行业,就是做梦了。

这块肥肉,赵煦已经分好了。

至于招募妇孺入京,这是楼草大兔子顺手为之,同时也是在为即将入京的熙河棉花做准备。

纺织业,在现代依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如今,更不会有例外!

而熙河的棉花,广西的蔗糖,可是承担着,作为新的国家财政收入来源的重任。

特别是棉花!

只要掌握原料,就可以实现垄断!

而棉布,就是钱!

234.第222章 辽国还得感谢大宋 【9000月票加449.第426章 韩绛:累了,毁灭吧!204.第194章 辽使:让我试试南朝小皇帝的成442.第419章 谋国(求订阅)270.第256章 西夏起风云解释一下熙河棉庄经济的运作。第617章 御前会议(2)第537章 暴利255.第242章 王安石:看戏就已经很好了236.第224章 元祐字典第628章 舆论造势415.第393章 耶律洪基:朕欲法南朝,与士大480.第455章 韩绛被人恨死了第619章 战局(1)446.第423章 灵活的红线168.第159章 报捷吧!347.第329章 辽 夏战略265.第251章 兰州202.第192章 程颢的遗言第632章 器以藏礼,礼以出信第557章 西南忠孝之家352.第334章 黑化的舔狗侬智高194.第184章 司马光请郡282.第268章 再次接头第507章 两宫的不同308.第293章 宋用臣的密报解释一下熙河棉庄经济的运作。第551章 你们让朕很为难呐!137.第131章 女中尧舜,从此变成公共牌367.第347章 出幸开封府(2)178.第169章 无语的吕公著第57章 元老之间第556章 现实的天龙八部358.第339章 王安石:少主是否有一个大计划271.第257章 前奏 (111jza萌主加更)140.第134章 司马光:连尧夫也已经退缩了吗266.第252章 各自的上书第558章 要相信后人的智慧136.今天没有了501.第475章 李师师的手段242.第230章 耶律洪基144.第137章 火上浇油第615章 吃干抹净189.第180章 皇太妃【7500月票加更】第495章 不能再这么下去了250.8月总结,九月展望。337.第320章 开战!开战!(5)第614章 黄毛之心193.第183章 过犹不及第72章 外戚(1)404.第383章 春秋决狱413.第392章 童贯的野望234.第222章 辽国还得感谢大宋 【9000月票加第520章 辽国想嫁公主?226.第215章 罢三路保甲293.第278章 深夜边报199.第189章 文彦博:汝若是男儿身,那该多398.第378章 忠君报国的土司们434.第411章 国书与报告316.第300章 苏颂235.第223章 赵煦的解释171.第162章 提醒沈括500.第474章 显贵的燕家261.第247章 赵煦:还是灭了西贼最划算299.第284章 不可治罪425.第402章 学区房第5章 心动的皇后184.第175章 迂回482.第456章 新的问题247.第235章 嘱托第480章 朕爱大臣!第609章 吐蕃人的生存智慧第22章 忽闻暗箭来235.第223章 赵煦的解释453.第430章 有人要反攻倒算第629章 太皇太后主动提归政了242.第230章 耶律洪基第636章 章惇在广西227.第216章 赵煦鸠占鹊巢的计划 (8500月票114.第110章 对李宪的安排227.第216章 赵煦鸠占鹊巢的计划 (8500月票第485章 王家是病虎236.第224章 元祐字典第21章 王珪的选择第62章 条贯101.第98章 平章军国重事497.第471章 请君入瓮189.第180章 皇太妃【7500月票加更】257.更新要晚一点428.第405章 章惇的政治诱降攻势452.第429章 对曾布的安排第55章 蔡确陛辞荐元老第496章 文彦博:我确实是老了!第634章 龙丘居士传染链第640章 攻心为上第59章 太皇太后:王珪之罪,罪莫大焉!316.第300章 苏颂第610章 司马光之死(1)司马光三月十二上书第488章 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