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发兵

“诸位,周军的前锋确实已经到了良乡一带,他的游骑有时候还在南京城附近出没!你们觉得周军下一步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啊!”耶律挞烈说道。

“大帅,以末将之见,管周军有什么行动呢?我契丹行军的传动,向来是一切在我。咱们掌握着主动,只有我们打中原,而中原疲于应付,从来没有我们需要防守的道理。咱们兵精粮足,直接冲过去将他们击溃也就是了!”永兴宫统领耶律何鲁不说道。

真tmd的没脑子,耶律挞烈第一个反应就是想骂何鲁不一顿。这家伙口气这么冲,让耶律挞烈是在是有些难以忍受。说起来何鲁不的出身,那也是比较高贵的。他老爹当年是圣嗣皇帝(太宗耶律德光)帐下的南院大王,跟随耶律德光南入汴京。不过,他老爹耶律吼在耶律德光挂了以后挂了以后,他率先支持人皇王的儿子兀欲当皇帝(即世宗皇帝),反而不支持远在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的皇子耶律璟做皇帝(今现在的皇帝)。就当时来看,耶律吼是站对了位置,何鲁不一路上青云直上,可没想到兀欲当了几年皇帝之后,居然被杀了,在南山避难的耶律璟反倒又成了皇帝。于是,耶律何鲁不就止步不前,再也不能进步了。不过,这个人倒不是高莫翰一派的。明摆着皇帝不喜欢何鲁不,高莫翰又不是傻子,何必和他走的很近呢?

耶律挞烈对于何鲁不来说,态度向来是温和的,为什么呢?一来呢,两个人是亲戚,南院大王可不是随便个人就能当地。再有,别看何鲁不现在挺落魄的,挺不受重用的,可是,何鲁不并非没有东山再起的日子。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皇帝耶律璟喝酒喝出毛病了,对女人不感兴趣(可能是肾有问题),他当皇帝以后就把自己堂哥兀欲(世宗皇帝)的年仅4岁的儿子耶律贤抱进了宫中,而且对耶律贤非常好,朝廷上下都认为这耶律贤应该就是下一任的皇帝了。因为已经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了。一旦耶律贤能当上皇帝,那么对世宗登基立下汗马功劳的耶律吼一定会被平反(耶律璟当皇帝以后,对自己堂哥做的事更改了不少),耶律何鲁不就会继续自己的似锦前程了嘛。

对于何鲁不,耶律挞烈还算是有所照顾的。可没想到高派的人不发难,这个何鲁不却率先说出了这样的话,耶律挞烈笑着说道:“何鲁不将军勇气可嘉,如果我堂堂契丹大军人人都如此,又何愁周军不败呢?可眼下的周军,非比往常了。这支中原王朝的军队,要比以前的晋兵强上太多了。益津关之战、萧敌烈的阵亡,这都说明了这支军队的厉害。战争乃国家大事,不得不谨慎从事啊!”

其实耶律何鲁不真的不是对耶律挞烈有意见。只是他六院出身的皇族,现如今四十多岁了还如此落魄,他心里着急万分啊。人活着不就奔个前程嘛,可每年朝廷考核,年轻的时候说你太年轻,让你等等;年纪大了又说你要发扬风格,让位给年轻人;中不溜秋的时候,又说你没功劳;上面就是故意压着你,可反倒还要给自己脸上贴金表明自己“公正公平公开”,这么多年了,何鲁不死活就是评不上个“契丹年度最佳公务员”,让他怎么都没有机会展露身手,他能不着急嘛。今天好不容易有了出兵打仗立功的机会,可是耶律挞烈犹犹豫豫的,似乎不愿意发兵的样子,他能不上火嘛。

耶律何鲁不有点不服气,还想再说。一旁的耶律区里思却重重的“哼”了一声,道:“军情不明怎么能够贸然出兵呢?白围团之战、汴京之战,我军为什么会先赢后输,难道你还不知道吗?何鲁不,你也是老人了。难道当了十几年的宫兵统领,连怎么打仗都忘记了吗?”

见两位大帅面色不善,耶律区里思还重重的训斥了自己,何鲁不早就由当年的风华少年,变成了郁闷中年,当下讪讪的退下,再也不敢说什么了。空虚而又无聊的时间,不仅仅消耗掉了何鲁不的才华,就连他的信心也消磨殆尽。何鲁不多冤枉啊,自己虽然是永兴宫的卫兵的统领,号称是精锐的皮室军,可是光北院皮室军像永兴宫这样的建制就有三十六个,而他是出兵次数最少的精锐部队将领。如果不是周军大局北上,恐怕朝廷还想不到有何鲁不这个人呢。

冒失的何鲁不吃了瘪。可是从一个侧面上也反映了契丹将领对战时的不确定性。有十年没打过这样的大战了,契丹军对周军,或者说对中原军队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他们想再现当年驰骋中原的英姿,另一方面中原惨败的教训也让他们记忆犹新。

耶律挞烈的目光从左看到右,又从右看到左,见众人沉默不语,他不禁失笑道:“诸位可是担心此战的胜负吗?”

耶律挞烈虽然没有真正掌过兵,可对人心的揣摩还是比较到位的。他笑着说道:“前年的时候,有咱们的使者乔荣从汴京回来,我问乔荣道:汴京那边可有什么变化没有?你们猜,乔荣说些什么?”

耶律挞烈哈哈大笑,道:“乔荣说:听闻大王您在南京练兵,中原百姓以为我天朝大军即将南下,纷纷准备难逃。而周国上下正为此事烦恼不已。太宗皇帝十万人马就可以册立石敬瑭,现如今咱们可不止十万大军啊!人死余威尚在,更何况我们现在还越来越强了呢!如果周军听说我们三十万大军南下,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也想我们这样,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应付呢?”

这话比刚才耶律挞烈表忠心更起作用。很多将领的脸上也不禁浮出了笑容,对啊,我们在担心敌人,难道敌人就不担心我们吗?

这人心一活儿,话就多了。南京府尹韩绍芳说道:“大帅,周军扩大搜索范围,无非是想隐蔽自己主力军队的活动,好做到对我军地突然袭击。可是从周军眼下的状况来看,他们恐怕只有西进偷袭蔚州(今山西省灵丘市)了。末将觉得,咱们应该赶紧派人增援蔚州才对。”

耶律挞烈瞥了眼韩绍芳,这人比起他老爹---开国元勋韩延徽来说,差了太多。果然,这韩绍芳话音刚落,南京留守萧思温就说到:“不然。以我之见,周军现在时骑虎难下了!”

“哦?这话是从何说起啊?”耶律挞烈问道。如果想在挞烈派系里面硬要找一个名将的话,那么他一定就是萧思温了。

萧思温恭恭敬敬的施礼之后,方才说道:“以我之间周军最原本的计划,是想先夺三关,威服莫州、瀛洲,然后快速北上,攻克涿州,然后强在我契丹大军南下之前,拿下南京。这个计划就现在来看,他的第一步已经完成了,可是,这个计划唯一的缺漏之处在于,周军显然没有料到我契丹大军南下会如此之快。在周军尚且没有达到南京城之前,我军已经到了南京城。我契丹大军云集,而涿州以东却地势极为平淡,利于我军作战,而不利于周军防守。战争打到眼下这个局面,正想大帅您刚才说的那样,不是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进军,而是周军不知道该怎么进退了。进,南京城下和我军决战,他没有地理优势,没有军事优势,粮道又时刻出在我军的威胁之下;退,他无路可退,气势汹汹的侵入我国,结果我大军刚刚南下,他就慌不跌的南撤了。那么经此一战之后,周军就再也没有勇气和我契丹大军作战了。而且,我们的目的很明确,是要灭亡周国的,所以,他不会后退。他们现在的选择,比我们要少的多。他们现在按兵不动,以我之见,很可能是故弄玄虚,其目的是想看我们怎么行动,然后他们再找机会、找纰漏和我们决战。”

“萧将军之言可谓入木三分了。不过,以下官之见,周军的计划是在夺取三关以及莫州、瀛洲之后,就开始造势,挑拨燕云一带汉族和契丹族的关系,吸引南京的贵军南下,其目的就是要制造混乱,从中取利。他们之所以陷入眼下这么被动的局面,我以为,我军有两点处理很重要。第一,萧思温将军在南京坐守不出。相对于周军的二十万大军来说,萧将军所指挥的6万人马自然是很少的,可是对于只有数千人守城的燕云一带来说,确实一股难以忽视的力量,只要萧将军没有出兵,不再周军兵锋之下的州县,没有谁敢有异动。只要他有异动,萧大人的骑兵转瞬机智。萧将军不出兵整个燕云只能继续保持原状。周军想制造混乱,就没有办法成功了。第二办法则是萧敌烈将军出兵。周军攻克涿州之后,本应该立刻举兵南京的,可是,萧敌烈将军率领骑兵出城了,而且目标很明确,他就是冲着周军的粮道去的。周军不得不停下来,想办法对付萧敌烈将军。由于萧将军出兵的时候,采用少骑的法子,让周军误以为出城的兵马有三四万人,在围歼了萧将军的10000人马之后,他们恐怕还在担心那本来就不存在的30000人马,这么一来又耽搁了时间,让贵军主力能够从容而来!”田雨侃侃说道。

耶律挞烈听了,满脸都是笑意,不住的恭维道:“田大人真不愧是楚国大才啊,一番话,让本帅茅塞顿开,用中原的说法,就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那么,田大人,你觉得我军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呢?”

耶律挞烈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呵呵,耶律挞烈他不高兴才是怪事。刚才不是说了吗,挞烈对萧思温、萧敌烈是矛盾的,一个“不主动、不积极,坐看成败”;另一个兵败身亡,别说让挞烈给他们记功了,就算是保住萧思温的乌纱帽,都得用上“此时正值用人之际”这样的托词。

可田雨一席话,他的这些军事分析,事实上是在替萧思温摆功劳,就算是战死的萧敌烈,那也应该评上一个“烈士”,而不是“莽夫”,死后应该开追悼会,而不是简简单单一个讣告就完了。耶律挞烈高兴的看了眼田雨,心里话:你小子还真行,还真会抓时机啊。周军不动,我军顺利到达南京城下,居然都成了萧思温的功劳,而且似乎还有根有据,不容辩驳。更何况,田雨是个外来户,从皇帝耶律璟看,他没有特别的立场,他就是实话实说啊。

区里思有些不高兴,不过田雨好赖是楚国人,他一来不好斥责,这会影响到契丹和楚国的国际关系,二来,区里思不是需要这个楚国的货物嘛,这田雨和拽刺关系密切,不看僧面看佛面啊。

“依在下之间,可以少部分兵力在良乡一带和周军虚与委蛇,主力军队走安次向涿州逼近,在涿州东部和周军决一雌雄!”田雨斩钉截铁的说道。

耶律挞烈点了点头,但他并没有立刻拍板,反而继续看其他的将领。在耶律挞烈想来,田雨,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而来,给自己出谋划策已经实属难得,要事事还按他说的办,那。。。那置堂堂契丹上千员大将与何地啊?虽然,田雨说的很有道理,可是这也要有他们契丹人商量商量之后再采纳,要“拿来”,但是也要“改造”,绝对不能人云亦云。

在坐的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有些军事常识的。良乡一带是西山山麓地区,利于步兵,不利于骑兵作战,而安次一带则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原,非常适合大规模的契丹骑兵作战,从安次向东紧逼涿州是一个非常稳妥的办法。

于是,大家伙都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最终敲定了进兵路线。这个路线和田雨说的差不多,唯一一点区别就是,更加的细化了,连路过那些城镇都确定了。

第140章 改朝换代(1)第22章 摸底第22章 借兵第170章 益津关第13章 出使第63章 皇帝楼上坐第45章 神棍第196章 调兵遣将第108章 临江第37章 裁军第17章 调军第98章 论战第16章 架起油锅第6章 寻找圣人子孙第144章第81章 巨型炮仗第7章 火药第15章 杀人第103章 她答应了吗第149章 当皇帝了(1)第80章 骑射第21章 江湖传闻第9章 典军使第194章 惊慌失措第8章 请君作诗第38章 夜袭(下)第44章 三使南唐(5)第25章 决定战争的因素第18章 血战(一)第12章 楚王选集第141章 改朝换代(2)第81章 巨型炮仗第38章 夜袭(中)第89章 援兵5第18章 忽悠赵季札第110章 孙晟来访(1)第69章 往事第32章 小宝与平沙落雁式第102章 坦胸相见第175章 御驾亲征第61章 迷惑第65章 好事将近第15章 巧夺向城第63章 我冤!我冤!第163章 调兵遣将第83章 漫漫的攻城岁月第163章 调兵遣将第10章 后汉的建立(上)第74章 在天愿为比翼鸟第62章 龙虎风云会(五)第111章 夜宴(二)第3章 坠马的疑问第42章 隔山打牛第108章 对策第24章 限制党项(3)第94章 再见陈传第23章 入贡第30章 自救与被救之间第3章 攻攻试试第十二章第38章 夜袭(上)第25章 限制党项(4)第18章 忽悠赵季札第64章 交州第40章 马踏南平(四)第35章 烧不死你第130章 尽用楚人?(6)第56章 碰壁第209章 半个月时间第17章 伏击(三)第30章 自救与被救之间第83章 漫漫的攻城岁月第102章 温存一下第21章 捕风房第112章 孙晟来访(2)第52章 脱身之策第57章 霹雳火弹第22章 借兵第100章 长江水势第186章 耶律休哥第44章 10万两白银第177章 涿州失守第55章 连番用计第37章 牢头居然是王朴第22章 岳州流言第138章 隐士,不是那么好当的第103章 她答应了吗第5章 观兵第10章 新妃(1)第141章 展示实力第24章 大晋的耻辱第124章 敲定买卖第120章 归程(上)第198章 立功第104章 会战(3)第35章 大战略第9章 行为艺术大师第46章 三战石守信第18章 光猛南下第14章 经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