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护国帷幕

余额不足

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一日这一天是中华民国一次重大转折的日子,袁世凯在新华宫勤政殿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设年号为“洪宪”元年。前前后后折腾了两年之久,又经过最近一个多月的实际筹备和操办,袁世凯最终登上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而如今他已是盛年不再,虽然称帝带来的喜悦让他大感精神爽朗,只是身体状况已是江河日下。

在之前一个月时间的登基筹备中,北方各省先行进行统治和相关安排,以北洋政府掌控最紧密的山西、山东、河南、直隶、东三省等行省,最先张挂起来庆祝帝制的横幅旗帜。这些行省的行政单位和官职也都遵循中央的意思,即使进行了更新。

按照袁世凯亲自设想,中华帝国各地行省的最高民政长官为布政使,军事长官为将军。

由北洋政府掌控的几个行省最先宣布改为布政使暑司,督军府全部更改为将军府。各省议会统一进行调整,规定详细的议员人数和议会细则,一定程度上是规范了地方议会的制度,但实际上却间接削弱了地方议会的权限。议会名称也因此改为议事局。

又在这一天下午的时候,由新华宫发布褒赏申令,设立旧侣、耆硕、故人,又列赏了一百多位王亲公侯。其中黎元洪为武义亲王,冯国璋为一等仁怀公,袁肃为二等昭烈公。而原本同样拟定为亲王的段祺瑞,却在正式公布的申令中被剔除了名字。

在申令发出的同时,紧随其后发布《新皇室规范》,其中包括“亲王、郡王可以为海陆军官,但不得组织政党并担任重要政治官员;永废太监制度;永废宫女采选制度;永废各方进呈贡品制度;凡皇室亲属不得经营商业,与庶民争利。”

但是外界小道热议的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大总统的侄子袁肃究竟算不算得皇室成员。若是算作皇室,袁氏子弟大多被封为皇储、亲王、郡王,可偏偏袁肃仅仅只是一个二等公,论亲疏关系居然连黎元洪都及不上。若不算皇室成员,那也意味着就正式跟袁肃划清宗亲关系,只怕必然又会引起一阵非议。

当然,关于袁肃的猜测也只是一些娱乐性质的讨论罢了,北洋政府内部却没有真正将这件事放在眼里。

到了第二天,湖北、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广西等省才勉勉强强响应了中央申令,开始宣布接受最新的政治改革命令,所有官职、形设等物一应遵照帝国规范办理。即便如此,这些省内反对帝制的声音犹然不决,甚至还出现“暴徒”公然袭毁帝国旗帜和形设之物。单单就在这两日时间里,各省均有暴X动案件上报,一省之内少则五、六起,多则更是超过了二十余起。造成的公物损坏和人员伤亡总计损失超过数十万元之多。

相对而言,这些行省多少还能将帝制的命令执行下来,而在云南、四川、湖南、贵州以及广东、福建的部分城镇,从主要官员到下面的议会团体,乃至于许多商人、工人和社会名士都是坚决反对到底,根本就是拒不接受中央关于帝制的申令。

中华革命党在舆论声势上的攻讦达到了最高峰,一些地方分部机构更是擅自派遣敢死队,对拥戴帝制的一些地方官员采取谋刺行动。不过这些谋刺行动大多是失败告终,涉案人员尽数被批捕入狱,即便有少数成功者,所刺杀对象也都是一些虾米小角色,数人是遇刺受伤,只有极个别运气不好者是当场身亡。

孙中山在十一月二这天连续发表了两篇社论,其一是《举义说国民讨国贼书》,其二是《捍卫共和誓言书》。很快这两篇社论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西南诸省的军阀纷纷借势附言支持孙中山,海外许多华侨也被调动了积极性,为捍卫共和体制一次性汇捐八十万元。

对于国内这些不安分的声势,虽然稍微超出了袁世凯所预期的范围,但一切仍然可以说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几天之后,他以皇帝的名义向还没有遵行帝制命令的几个省、城地区发布最后通牒,勒令限期镇压暴X动和执行帝制命令,否则将视为叛国罪论处。同时下令事发地区驻扎的北洋军,一旦逾越令期,可适当采取军事行动予以惩处。

重庆的中央陆军第十五师和岳阳的中央陆军第十二师在接到命令之后,第一时间摆出了备战姿态。但是无论是汤芗铭还是陈宦,又或者是下面的吴佩孚、吴光新等人,所有人都是各怀心思,无非是先做出一个表面的样子,接下来仍然会伺机行事。

随着袁世凯采取下达最后通牒以及相关的军事命令之后,西南军阀和中华革命党都意识到摆在眼前的情况已经越来越严峻,他们不可能还能再继续等待、拖延或者期待着其他更有利的时机出现。尤其是在四川、湖南等地的军阀,不断电报发往云南和香港,催促早日确定对策,否则他们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之下,只能选择向北洋军投降。

又过了两天时间,蔡锷由香港秘密抵达云南,在昆明督军府召集了一次重要的会议。

参加这次会议的不仅有西南诸省的军事领导人,也有中华革命党以及其他反帝制团体的代表。中华革命党这边直接派来了廖仲恺参加会议,全权代表党内来与西南各军事领导人达成合作细节。此次会议迫于目前局势紧促的缘故,整个会期并没有进行的太久,所有讨论的议程全部是捡最重要的优先。

会议前后进行了三天时间,并且每讨论完毕一个议程便立刻着手开始执行。

在蔡锷的倡导之下,首先确立武装反帝制、反袁世凯的方针,随后便是筹划建立统一的反帝制、反袁世凯的军事指挥系统,也就是联合所有西南军阀的部队组成护国军。而在廖仲恺的建议之下,西南诸省在组建护国军的同时,还要成立护国军政府,确保在政治上能占据一席之地,并且给所有反帝制的地区提供指引和依托。

所有相关细节和文件筹备,都在会议进行期间陆续完成。

等到会议结束之时,许多基础工作基本上都已经完成。昆明的几位大商户捐出了一栋大楼,用作护国军政府的办公驻扎地。在唐继尧、刘显世、任可澄以及孙中山、廖仲恺等人的推举之下,由蔡锷出任护国军政府大将军,执掌护国军所有军务。

蔡锷随即马上着手对西南诸省各路军队进行整编,定制护国军相关章程和番号。

护国军政府这边则在蔡锷忙于军务之际,又立刻举行了一次选举会议,决定尽快确定军政府的首脑人物。对于西南军阀而言,他们心中所属意的人是唐继尧,不仅是因为唐继尧与他们的利益更为贴近,再者在整个西南诸省当中目前就属云南最有实力,给唐继尧和蔡锷都扣上大帽子,此二人自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并且投入更多的本钱。

然而中华革命党和西南诸省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及一些社会贤达,大部分却是希望能够拥戴孙中山出任军政府的首脑。蔡锷掌武,孙中山掌文,双方都能最大化调动和发挥反袁、反帝制的声势,简直是在合适不过。

相反若是让唐继尧出任军政府首脑,那整个护国军和护国军政府全部都是滇系掌握,纵然其他几个省没有什么怨言,但就整个大局观而言肯定还是欠缺一定火候。更何况,也并非所有西南军阀都拥戴唐继尧,像四川熊克武和湖南谭延闿二人都是对唐继尧颇有不满,于是声势上自然还是支持孙中山。

军政府因为这件事发生了一定争执,让原本本来很效率的局面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恰恰在十一月八日这天,中华革命党人陈其美率领一支革命军在上海策划并发动了一场起义,也就是被后世国民党大肆吹捧的“肇和舰”起义。

实际上“肇和号”起义只是一次规模很小的行动,即便是“肇和号”也是当时驻守上海海军当中型号很落后的炮舰,不过其吨位有两千六百吨,在近代中国海军中算是比较大的军舰了。而真正是因为这次行动有蒋中正参与其中,所以才被后世的官方喉舌大肆渲染,变成一次“似乎很有影响力”的起义行动。

如今历史已经发生改变,此次“肇和舰”起义的情况也同样有变化。因为在行动过程中革命党人因为歪打正着,不小心点燃了军舰的弹药库,引发船体剧烈爆炸而严重受损。同样因为这次爆炸,导致十多名革命党人与二十多名海军官兵阵亡。事件立刻在江浙一带引起广泛讨论热议,也因此促成了中华革命党的名声影响力传播更为广泛。

第10章 ,学堂过审第44章 ,对话叔父第76章 ,各有活动第73章 ,谘议之事第44章 ,对话叔父第52章 ,单见高顺第8章 ,似有变故第18章 ,冯国璋言第63章 ,背道消息第27章 ,开始进攻第35章 ,制订政策第61章 ,汽车公司第86章 ,中间收购第94章 ,奇正虚实第64章 ,乌云密布第28章 ,安山急事第96章 ,保定催电第58章 ,锦衣回校第98章 ,新的线索第93章 ,大胆之举第15章 ,事发突然第28章 ,根本隐患第101章 ,汉口矛盾第51章 ,剖心之言第53章 ,陈宦真相第98章 ,登陆作战第81章 ,崛起之路第97章 ,制式武器第98章 ,一九一四第106章 ,又有野心第5章 ,商业计划第12章 ,各有部署第7章 ,针锋相对第51章 ,妖媚妖娆第68章 ,返回保定第62章 ,青年北洋第66章 ,所谓顾虑第76章 ,慈善宴会第55章第4章 ,劫掠银行第31章 ,突发事件第1章 ,太子一党第88章 ,另有算盘第87章 ,旅顺日军第95章 ,学堂筹备第94章 ,背后阴谋第38章 ,加紧提防第51章 ,别有深思第53章 ,暂定行程第16章 ,善后之计第39章 ,过河拆桥第93章 ,大胆之举第59章 ,少壮声势第46章 ,滦州谘议第20章 ,明升实降第68章 ,军火事故第29章 ,五月六月第34章 ,着手发展第50章 ,约谈合作第3章 ,舆论手段第2章 ,昭然若揭第7章 ,初步探讨第26章 ,统制试探第60章 ,训练方案第53章 ,豫南对策第59章 ,约定与会第42章 ,府院巧遇第44章 ,事在北京第48章 ,异人异志第42章 ,一声令下第90章 ,改制共和第7章 ,初步探讨第1章 ,另有心计第82章 ,北京调整第62章 ,张謇试探第87章 ,林氏合作第62章 ,准备北上第21章 ,军事部署第81章 ,大转折点第41章 ,再访张府第70章 ,南下筹备第59章 ,约定与会第97章 ,日军困境第80章 ,共和成立第60章 ,酒楼遭遇第13章 ,重挫元气第9章 ,内部矛盾第65章 ,筹安谋策第13章 ,深夜变故第30章 ,双面处理第46章 ,集权之见第4章 ,松坡百里第117章 ,西南预示第34章 ,着手发展第65章 ,局势急转第35章 ,上海线索第111章 ,孝感硬战第19章 ,擢王怀庆第121章 ,一种妥协第14章 ,借机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