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长远打算

田文烈目前仍然在襄阳与吴佩孚纠缠不清,襄阳的战事打得远远没有孝感那么激烈,但是为了起到足够的牵制,田文烈同样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袁世凯的特派专使来到第二师司令部与田文烈见面后,循环渐进的把话题转移到几个月前发生的郑州事变上面。田文烈这段时间一直为战事焦急,虽然他没有什么硬性指标要在襄阳打出什么效果,但之前孝感那么惨重的作战多多少少影响了第二师这边。

田文烈最担心的就是孝感那边会打得太惨烈,到后面不得不从其他部队抽调援军。如今他在襄阳这边并非是占据了优势,吴佩孚的部队与自己的第二师都是中央军系统,兵力数量也相差无几,可一个进攻一个防守就把优劣之势拉开。如果在这个时候要抽调部队填补孝感那边,第二师肯定是自身难保。纵然现在孝感防线已经突破,可接下来进攻汉口,只怕第一兵团、第一师、第五师会有所不济。

正因为有这些担忧,对于袁世凯的特派专使莫名其妙来询问几个月前的郑州事变,田文烈不得不感到很奇怪,也很没有心思去理会这件事。

“事情都已经过去了,该汇报的,袁司令早先都已经汇报到北京,你到底还想知道一些什么?”田文烈很不耐烦的说道。

特派专使自然是看出了田文烈的态度,他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是随便找了一些借口把这件事搪塞了过去。在襄阳也就逗留了一天,他便再次启程直接返回北京。

返回到北京之后,特派专使匆匆忙来到新华宫拜见了袁世凯,将他此行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全部做了汇报。他首先汇报的自然还是正儿八经的任务,包括说服张镇芳以及与袁肃相见之后旁敲侧击询问关于国体的立场。这些汇报都是中规中矩,虽然没能得到袁肃确定的答复,不过也好在能知道袁肃依然是保持着一如既往的态度,这并非是没有一点的希望。

随后,特派专使又把他所了解到关于郑州事变的推测,告知了袁世凯。

“陛下,开封那边被软禁的大人们都认为,这一切全部是在袁司令的操作之中。他们也是后来才知道的,在郑州总司令部还没有遭到袭击之前,袁司令便已经下令潜伏在这些大人居所附近的部队,执行逮捕的行动命令。”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袁世凯拧着眉头说道。

“这些都是那些大人亲口所说,郑州发生的事几乎都在袁司令的掌握之中。袁司令是故意利用司令部被袭击来当作借口,真正的目的是想要夺权。”

“不管怎么说……”袁世凯沉默了许久,最终缓缓的开口说道,“不管怎么说到底还是有人袭击了总司令部,这是不赦之罪,袁肃为了保证接下来的开战之后不会发生类似的事情,这么做也是情有可原。”

“可是陛下,这未必是情有可原。包括袭击总司令部这件事,都有可能是袁司令暗中安排好的。朱大人确实不应该,可陛下您应该最了解朱大人,他兢兢业业这么多年,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去袭击总司令部?单凭什么奇袭武汉的计划,这实在太没有说服力了。”

袁世凯深深叹了一口气,脸色阴晴不定。他心里很复杂,纵然自己现在积病缠身,身子骨和脑袋都不如以前那么灵光,但多年从政的经验可以很确定一件事,那就是只要看最后谁真正得益,那这其中的内幕也就一目了然了。

很显然,袁肃的的确确是最后得益人。如果说袁肃在得益之后开始我行我素,甚至打出了自己的招牌,那袁世凯当然就知道这个侄子是什么心思了。但事到如今,不管是从针对湖北的作战,还是此时此刻试探其是否能够支持帝制一事上,袁肃的表现非但没有让人失望,反而可圈可点。

毕竟北洋这边所剩无几的兵力全部在袁肃的掌握之中,袁肃要想做什么事根本不必再在乎新华宫这边的意见。甚至袁肃想要报当初被夺兵权的仇都没问题,最最起码也还能在语气和态度上表现的不配合。但袁肃非但没这么做,而且还把事情办得很好,更是表现出了对自己这个叔父的尊敬。

一念及此,他忽然露出了一丝苦笑,缓缓的说道:“我早就应该看出,这个袁肃一直都是权欲十足。从滦州到直隶,从直隶到河南,从河南到辽东,他的一举一动都表现出了他想干一番大事。而要能顺顺利利的干这番大事,必然要先消除所有阻碍。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先摄取更多的权力。”

“陛下,您到底……到底在说什么呀?”

“袁肃毕竟是咱们北洋里面新鲜的血液,这股血液迟早会代替我们这些老骨头。他们的思想和做法完全与我们不同,更愿意去冒险,更愿意去接受、去推行新的东西,甚至更不能忍受一些顽固不化。所以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甚至可以不择手段。”袁世凯眯着眼睛,又是感叹又是感慨的说道。

“但是陛下,这件事不容小视,狼子野心,岂能不防?”

“防?呵呵,如今我已经彻彻底底成了孤寡老人,北京这边要顾及段芝泉,南方还要顾忌护国军和革命党,这会儿哪里还有心思去提防袁肃?早在之前选择由他来统帅近卫军开始,事实上我便已经没有能力在操控整个局势了。”袁世凯无奈笑着说道,他虽然显得很轻松,但眼神却仍旧流露出几分郁闷和不甘心。

“可是,那……”

“罢了。罢了。袁肃真若有异心,在这个时候他想要做什么,我们也完全没办法去阻止了。相反,他若真的还能念旧,倒是可以成为我们引虎驱狼的手柄。只是,不管最后留下的是虎是狼,无非只是一个形式罢了。只希望有人能够真正可怜我这个老头子,让老头子我的心愿不至于马上就灰飞烟灭。”袁世凯深沉的说道。

近卫军在孝感一带的整顿工作展开的十分艰难,之前两个月高强度的作战,制造的损失实在太过严重。近卫军一半的兵力数量被迫下火线,前前后后一共更换了三批次的补充兵。即便如此,在战后仍然有许多部队缺员严重。

不过这一切原本就是在袁肃的预料之中,并没有什么好担心和紧张。

他在下令孝感善后整顿的命令后,马上便从后方将第一师抽调上来。事实上早在孝感两个月的作战过程中,第一兵团和第五师的第一批补充兵就是来自第一师。第一师之前是在田文烈的兼管之下,但实际上师部人仍然由滦州集团的军官把控。只是为了避免会有非议,所以在安排三路作战计划上,并没有公开抽调第一师。

第一师和第三师这些部队,基本上是被袁肃故意拆散了,做为补充兵填补到了前线。

现在孝感善后整顿,同样是继续从第一师、第三师抽调士兵,迅速的补上缺员。

被分拆的第一师、第三师也完全没有办法,除了最高指挥层被控制之外,下面基层的军官也没有权力来干涉这件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之前的旧团体、旧势力一点点瓦解。而新招募的士兵又都开始接受滦州军事集团那套训练和思想熏陶,慢慢的就更换了整个基层,上上下下完全就融入了袁肃这边的控制。

袁肃在这段时间里除了考虑如何做好完全的整顿工作之外,同时也还在思索如何应对袁世凯的要求。从一开始他就已经想好会继续支持帝制,从而换取袁世凯在名义上的支持,但是眼下如果还要继续支持帝制,不仅要做好预防更大的北洋政治风波的准备之外,也要担心段祺瑞会不会被逼迫站到南方那伙人的立场上。

尽管按照段祺瑞的性格,断然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可世事无绝对,再者袁世凯一次又一次伤了段祺瑞的心,难保段祺瑞不会一怒之下做出冲动的事情。

不仅仅如此,他现在还需要为支持帝制寻找一个很好的借口。

如今国内上上下下反对帝制的声音如火如荼,每日剧增,纵然袁肃能够预测到在击溃曹锟之后,可以控制一定程度的反对声势。但在南方的护国军和中华革命党这些人始终都最大的隐患,不仅掌握着已经有了一些规模的军队,而且还在全国各地煽风点火。

袁肃既然想要逆流而行,那就必须有一个极好的借口,一方面继续对外维持自己正面的政治形象,同时也好能更顺利的说服自己的一众手下。

他曾经想过,在这个世道上任何形式都可做可不做,关键还是要有强硬的军事力量。

可正是因为经过湖北一战之后,他不能确定是否还能有足够的力量去镇压护国军。即便有足够的力量,自己也不能什么都不顾而全部投入进去。真到了两败俱伤,各地那些按兵不动的军阀们反而再次坐大,到时候全国上下仍然是军阀割据的样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袁肃决定将进攻汉口的时间再拖延一段。

反正在孝感击溃的曹锟部队可以说是汉口的主力部队,如今汉口就只剩下一副空皮囊。剩下的部队不仅没有士气,而且还要遭受各种压力。真要进攻汉口,也都是弹指瞬间轻而易举的小事。再者,对于袁肃来说,如今国内声势已经成了定局,即便抢时间来消灭汉口叛军,也只能缓解一部分舆论压力。

除此之外,袁肃思量着北方那些控制近卫军后勤供应的人,会不会因为湖北战事的结束而开始节制后勤供应,到那个时候反而会有所不利。他当然不在乎外人在战前的估算,认为湖北一战必然是北洋内部两败俱伤的一战。自己借机消灭了那些老一辈的旧势力,从而成为掌握了十多万的兵权,并且在消灭曹锟之后,还能进一步收编投降的士兵。到时候部队反而能够扩充不少。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后勤供应是关键,决不能遭到任何的限制。

他很清楚北方并不是没人顾忌自己,就算这些顾忌自己的人没有太多力量,但一旦自己宣布支持帝制,段祺瑞这个重量级的大员必然会成为对手。段祺瑞所造成的影响,和对北洋经济的控制,肯定会给近卫军带来极大的压力。

所以在这个时候一旦战争停息,反而对他来说很是不利,自己就是要在战争彻底结束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不过该做好的表面工作还是要做好,襄阳的牵制作战不能掉以轻心,武昌的作战也要打得有声有色。只是这些动静闹得大,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实质的进展。即便田文烈在襄阳打得很认真,但也不是真正的主要战场。

蒋百里接到袁肃的命令后,起初也没有立刻明白,还是在与袁肃通完电话之后才弄清楚袁肃的真实意图。蒋百里自然是支持袁肃的做法,只要涉及到积蓄目前的军事实力这方面,他都是百分之百的赞同。孝感一战他是亲自坐镇指挥,这一战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也是心知肚明。近卫军的敌人不知是汉口的曹锟,除此之外还有护国军,以及其他那些一直按兵不动的各省军阀。事实上在他看来,护国军也不算什么大问题,短兵相接拼的就是实力,护国军是乌合之众不容置疑,而在汉口旗开得胜的近卫军则是经过战争凝聚了实力,而且又获得了声势,在四川、湖南的陈宦、汤芗铭必然也会做出一些表示。

陈宦、汤芗铭只要能决心对付护国军,护国军根本不足成事。

第13章 ,深夜变故第78章 ,淮安部署第87章 ,以身涉险第91章 ,坚守阵线第31章 ,任大都督第9章 ,内部矛盾第29章 ,五月六月第113章 ,逐步事变第81章 ,两淮扩军第8章 ,不做不休第26章 ,统制试探第91章 ,别有阴谋第53章 ,筹备工作第47章 ,护国帷幕第22章 ,进取商丘第61章 ,郑家大少第9章 ,停火谈判第95章 ,预备巷战第66章 ,化工产业第82章 ,临危受命第33章 ,擒贼擒王第90章 ,拟两部分第79章 ,再见其人第6章 ,日本妥协第53章 ,陈宦真相第2章 ,痛下狠手第61章 ,郑家大少第22章 ,滦州交代第84章 ,趁势发展第24章 ,别有用心第21章 ,公所典礼第89章 ,先入铺垫第45章 ,以退为进第5章 ,进谏工业第22章 ,谋取出路第11章 ,入豫心思第1章 ,江湖义气第19章 ,趁势而起第71章 ,江湖小鱼第36章 ,仁卿态度第73章 ,事前筹划第81章 ,崛起之路第59章 ,约定与会第113章 ,逐步事变第79章 ,先礼后兵第50章 ,上海晚会第3章 ,火攻丹阳第21章 ,公所典礼第73章 ,事前筹划第88章 ,控制战争第80章 ,紧急行动第80章 ,共和成立第95章 ,学堂筹备第79章 ,外内异乎第48章 ,南北驳火第46章 ,荣升护军第41章 ,再访张府第115章 ,长远打算第86章 ,三旅番号第24章 ,另有一手第11章 ,请缨出战第78章 ,矿务公司第29章 ,五月六月第44章 ,信到京城第47章 ,陆军部令第64章 ,临时告诫第83章 ,中央军系第59章 ,组建情报第51章 ,别有深思第87章 ,旅顺日军第39章 ,袁氏家宴第116章 ,军医学院第58章 ,分开进货第13章 ,深夜变故第58章 ,鄂州对话第98章 ,培植政府第49章 ,南北剧势第65章 ,局势急转第6章 ,不留俘虏第20章 ,郑州军事第41章 ,除夕夜宴第81章 ,行营布置第60章 ,北洋新星第33章 ,一波又起第25章 ,后来居上第56章 ,培植亲信第22章 ,落井下石第21章 ,中央命令第16章 ,辽东善后第98章 ,三方度势第41章 ,除夕夜宴第64章 ,临时告诫第46章 ,北洋暗流第6章 ,讨价还价第52章 ,单见高顺第13章 ,不合时宜第26章 ,声东击西第11章 ,别有用心第13章 ,深夜变故第87章 ,以身涉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