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7.第647章 官与吏(下)

“学问好不一定能做好官,但学问好的人,见识一般也比较广博,只要稍加锻炼,还是很容易成为合格的官员的。”

对于朱瞻壑的问题,杨士奇也是眉头一皱,但还是回答道。

“杨尚书您是翰林院出身,想必见过不少翰林院的饱学之士,以你之见,那些翰林有几个是适合当官的?”

朱瞻壑却言辞犀利的反问道。

“这……”

杨士奇听到朱瞻壑提到翰林院,也不禁脸一红,因为严格来说,他也不是正规的科举出身,而是借着别人的举荐,进入翰林院做了编纂,后来朱棣靖难,杨士奇趁着靖难的东风,这才成功从翰林院进入到内阁,正式步入仕途。

翰林院集中了整个大明最顶尖的读书人,每个人都是饱读之士,谈起诗词歌赋、诸子百家几乎无所不精。

但这帮翰林们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只尚空谈,却不精于实务,有些人对政务甚至是一窍不通,经常发表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言论。

杨士奇之所以能够从翰林院中脱颖而出,也是因为他后来进了詹事府,经手了大量的政务之后,慢慢的锻炼出来的,如果让他刚从翰林院出来,就担任现在的职务,恐怕他也根本撑不起来。

当然了,翰林院也并不是没有人才,比如除了杨士奇外,还有杨荣、杨溥等人,但他们与杨士奇一样,都是离开翰林院后,通过大量的学习实践,才慢慢的熟悉了政务,锻炼出自己的才能。

“杨尚书,其实不光你们这些文官,就算是武将也是一样,比如跟随皇爷爷靖难的勋贵们,他们当初大都是军中在千户甚至是百户,有些更是普通的士卒,在太祖皇帝当政时,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

朱瞻壑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接着这才说道。

“可仅仅四年之后,靖难的功臣却一个个封公封侯,成为军中的高层,他们也不是天生的大将之才,无非就是抓住了机会,跟对了人,所以才能一飞冲天。”

“可是……武将和文官还是有些不同的!”

杨士奇听完朱瞻壑的话虽然有些意动,但还是嘴硬道。

“有什么不同的?我爹和皇爷爷一样,当初来天竺的时候,身边也只有王府的属官,可现在这些属官一个个也都是位高权重,帮着我爹撑起大汉,甚至当初官员不够时,你们不是还把各家勋贵的管事抢过来,让他们充当地方官,现在不也做的挺好吗?”

朱瞻壑再次举例道。

当初那批被朱高煦征召的各家管事,有几个优秀的,已经进入到大汉的核心,比如户部的张侍郎,他以前就是英国公府的大管事,因为擅长理财,做官后也是一路高升,甚至日后很可能成为一部的尚书。

听到朱瞻壑拿大汉现在的官员举例,杨士奇也无法反驳了,特别是当初招募的那些管事,其实就是他出的主意,当时他觉得只是权宜之计,却没想到这些管事做官后,相当一部分表现优异,甚至比那些进士出身的官员还要优秀。其实这也很正常,为官最重要的就是组织力与行动力,另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眼界,而那些勋贵家的管事,组织力和行动力一点也不缺,在勋贵府上做事,后来又出海,眼界更非一般人可比,所以他们早就具备了为官的基本素质,只要熟悉了官场,自然不比任何人差。

“杨尚书,官场上的事你比我清楚,许多官员刚上任时,不熟悉自己的职务,只能靠手下的小吏办事,有些衙门甚至还会被小吏架空,离了他们,整个衙门什么事都办不成。”

朱瞻壑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接着又道。

“以前小吏没有前途,有些人一辈子都只能做吏,偏偏他们手中有权,于是不少人干脆以权谋私,因此小吏贪财之风日盛,但如果让小吏们有了前途,他们就会有顾忌,毕竟为了一点钱财而毁掉自己的前途,聪明人都会犹豫的。”

“至于小吏的学识浅薄,其实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当初太祖皇帝时的吏转官,需要经历三场考试,咱们也可以对小吏组织考试,能考过的才能授予官职,相信到时不用别人催,他们自己就会请先生教自己读书。”

朱瞻壑一连列了吏转官的几大好处,当然吏转官也有缺点,但相比优点根本不算什么,所以他才会这么支持。

杨士奇听完朱瞻壑的这些话后,也不禁露出沉思的表情。

对于朱瞻壑说的这些优点,杨士奇也并不否认,另外最重要的是,朱瞻壑现在是大汉的太子,朱高煦走之前,指定朱瞻壑监国,所以朱瞻壑的意见,其实也代表着朱高煦,他不得不重视。

所以只见杨士奇考虑许久后,终于点头道:“好吧,既然太子您这么看好吏转官,那我回去与下属们商讨一下,到时在京城周围先试行,如果可行的话,再在其它地方推广!”

“太好了,杨尚书你们若是把这件事办成了,绝对会是一个创举,甚至日后很可能会取代科举!”

朱瞻壑当即称赞道。

其实他也知道,杨士奇之所以会同意,主要还是考虑到自己太子的身份。

不过朱瞻壑并没有以身份压人,主要还是想用道理说服对方,现在看来杨士奇对吏转官可能还有些排斥,但杨士奇并不是个古板的人,只要他看到吏转官的前景,肯定会慢慢接受的。

杨士奇告辞离开,银行这边的货币兑换还在继续。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银行几乎天天爆满,每天都有大量的货币进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来的人也终于开始减少,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也终于从原来的五花八门,开始变成统一的汉圆。

随着西京这边的货币统一,朱瞻壑也准备在北征港,以及狮子港分别设立银行,加快这两个重要港口的货币兑换,而只要这两个重要的经济中心统一的货币,整个大汉国内部的货币,也会慢慢的由汉圆占据。

第196章 迁都之议(上)第105章 大忽悠朱瞻壑(下)717.第717章 家事(上)833.第833章 青州号825.第825章 面谈?第112章 真凶是赵王?第278章 圈禁891.第891章 搭配着卖451.第451章 父子对质297.第297章 海上遭遇(上)871.第871章 梦中情人第3章 少师姚广孝625.第625章 嫌疑人朱瞻基605.第605章 朱高煦的变化第86章 郑和回来了第249章 琉璃瓦与铜瓦(上)397.第397章 海上囚犯(上)第227章 程济475.第475章 父与子(下)910.第910章 儿子(下)910.第910章 儿子(下)368.第368章 姚广孝去世542.第542章 大战在即972.第972章 身陷绝地648.第648章 吴家寨384.第384章 骗子431.第431章 橄榄枝650.第650章 报纸的问题981.第981章 立碑太庙803.第803章 夏元吉病重331.第331章 愚蠢333.第333章 信德之战(上)835.第835章 火车上的谈话606.第606章 禁止回京549.第549章 朱高燧要去日本(中)第226章 穹隆山普渡寺534.第534章 还要北征?373.第373章 同病相怜291.第291章 扩建港口第215章 朱元璋留下的秘道611.第611章 张氏兄弟398.第398章 海上囚犯(下)744.第744章 兴国公府的家事872.第872章 朱祁铠的人生规划296.第296章 海禁与倭寇890.第890章 大明使团(下)965.第965章 进攻开始297.第297章 海上遭遇(上)第124章 真凶浮出水面345.第345章 大名的争执816.第816章 新星号776.第776章 朱瞻圻带的好头296.第296章 海禁与倭寇第20章 以毒攻毒(新书求推荐收藏)第56章 差点被毁的永乐大典357.第357章 真正的以夷治夷第70章 悲喜交加的日子376.第376章 放榜371.第371章 一休进宫第7章 大蒜加酒(上)第134章 用谎言维持的脸面第239章 又见卖地(下)第127章 收尾687.第687章 兀鲁伯不想走884.第884章 朱瞻圻要人第134章 用谎言维持的脸面946.第946章 朱瞻壑的警告第596章 对质朱高燧(上)第134章 用谎言维持的脸面919.第919章 直布罗陀308.第308章 逃脱619.第619章 赵王不见了(上)874.第874章 黑海海峡之战(上)687.第687章 兀鲁伯不想走844.第844章 广州港462.第462章 好事815.第815章 威尼斯总督(下)473.第473章 一个教训(下)297.第297章 海上遭遇(上)481.第481章 遗漏的事(下)第156章 朱高煦在交趾(上)652.第652章 教育改革632.第632章 满剌加港652.第652章 教育改革769.第769章 商谈(下)404.第404章 遭遇风暴第25章 交趾乱局的根源356.第356章 犒赏三军557.第557章 夏元吉入诏狱(下)744.第744章 兴国公府的家事第167章 绝处逢生695.第695章 蒸汽机(上)352.第352章 担忧的朱棣369.第369章 替代官员的人(上)911.第911章 又见朱瞻坦772.第772章 朱瞻坦(上)737.第737章 内奸(下)第29章 养成系青梅竹马529.第529章 将计就计(上)518.第518章 永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