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7.第647章 官与吏(下)

“学问好不一定能做好官,但学问好的人,见识一般也比较广博,只要稍加锻炼,还是很容易成为合格的官员的。”

对于朱瞻壑的问题,杨士奇也是眉头一皱,但还是回答道。

“杨尚书您是翰林院出身,想必见过不少翰林院的饱学之士,以你之见,那些翰林有几个是适合当官的?”

朱瞻壑却言辞犀利的反问道。

“这……”

杨士奇听到朱瞻壑提到翰林院,也不禁脸一红,因为严格来说,他也不是正规的科举出身,而是借着别人的举荐,进入翰林院做了编纂,后来朱棣靖难,杨士奇趁着靖难的东风,这才成功从翰林院进入到内阁,正式步入仕途。

翰林院集中了整个大明最顶尖的读书人,每个人都是饱读之士,谈起诗词歌赋、诸子百家几乎无所不精。

但这帮翰林们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只尚空谈,却不精于实务,有些人对政务甚至是一窍不通,经常发表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言论。

杨士奇之所以能够从翰林院中脱颖而出,也是因为他后来进了詹事府,经手了大量的政务之后,慢慢的锻炼出来的,如果让他刚从翰林院出来,就担任现在的职务,恐怕他也根本撑不起来。

当然了,翰林院也并不是没有人才,比如除了杨士奇外,还有杨荣、杨溥等人,但他们与杨士奇一样,都是离开翰林院后,通过大量的学习实践,才慢慢的熟悉了政务,锻炼出自己的才能。

“杨尚书,其实不光你们这些文官,就算是武将也是一样,比如跟随皇爷爷靖难的勋贵们,他们当初大都是军中在千户甚至是百户,有些更是普通的士卒,在太祖皇帝当政时,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

朱瞻壑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接着这才说道。

“可仅仅四年之后,靖难的功臣却一个个封公封侯,成为军中的高层,他们也不是天生的大将之才,无非就是抓住了机会,跟对了人,所以才能一飞冲天。”

“可是……武将和文官还是有些不同的!”

杨士奇听完朱瞻壑的话虽然有些意动,但还是嘴硬道。

“有什么不同的?我爹和皇爷爷一样,当初来天竺的时候,身边也只有王府的属官,可现在这些属官一个个也都是位高权重,帮着我爹撑起大汉,甚至当初官员不够时,你们不是还把各家勋贵的管事抢过来,让他们充当地方官,现在不也做的挺好吗?”

朱瞻壑再次举例道。

当初那批被朱高煦征召的各家管事,有几个优秀的,已经进入到大汉的核心,比如户部的张侍郎,他以前就是英国公府的大管事,因为擅长理财,做官后也是一路高升,甚至日后很可能成为一部的尚书。

听到朱瞻壑拿大汉现在的官员举例,杨士奇也无法反驳了,特别是当初招募的那些管事,其实就是他出的主意,当时他觉得只是权宜之计,却没想到这些管事做官后,相当一部分表现优异,甚至比那些进士出身的官员还要优秀。其实这也很正常,为官最重要的就是组织力与行动力,另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眼界,而那些勋贵家的管事,组织力和行动力一点也不缺,在勋贵府上做事,后来又出海,眼界更非一般人可比,所以他们早就具备了为官的基本素质,只要熟悉了官场,自然不比任何人差。

“杨尚书,官场上的事你比我清楚,许多官员刚上任时,不熟悉自己的职务,只能靠手下的小吏办事,有些衙门甚至还会被小吏架空,离了他们,整个衙门什么事都办不成。”

朱瞻壑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接着又道。

“以前小吏没有前途,有些人一辈子都只能做吏,偏偏他们手中有权,于是不少人干脆以权谋私,因此小吏贪财之风日盛,但如果让小吏们有了前途,他们就会有顾忌,毕竟为了一点钱财而毁掉自己的前途,聪明人都会犹豫的。”

“至于小吏的学识浅薄,其实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当初太祖皇帝时的吏转官,需要经历三场考试,咱们也可以对小吏组织考试,能考过的才能授予官职,相信到时不用别人催,他们自己就会请先生教自己读书。”

朱瞻壑一连列了吏转官的几大好处,当然吏转官也有缺点,但相比优点根本不算什么,所以他才会这么支持。

杨士奇听完朱瞻壑的这些话后,也不禁露出沉思的表情。

对于朱瞻壑说的这些优点,杨士奇也并不否认,另外最重要的是,朱瞻壑现在是大汉的太子,朱高煦走之前,指定朱瞻壑监国,所以朱瞻壑的意见,其实也代表着朱高煦,他不得不重视。

所以只见杨士奇考虑许久后,终于点头道:“好吧,既然太子您这么看好吏转官,那我回去与下属们商讨一下,到时在京城周围先试行,如果可行的话,再在其它地方推广!”

“太好了,杨尚书你们若是把这件事办成了,绝对会是一个创举,甚至日后很可能会取代科举!”

朱瞻壑当即称赞道。

其实他也知道,杨士奇之所以会同意,主要还是考虑到自己太子的身份。

不过朱瞻壑并没有以身份压人,主要还是想用道理说服对方,现在看来杨士奇对吏转官可能还有些排斥,但杨士奇并不是个古板的人,只要他看到吏转官的前景,肯定会慢慢接受的。

杨士奇告辞离开,银行这边的货币兑换还在继续。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银行几乎天天爆满,每天都有大量的货币进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来的人也终于开始减少,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也终于从原来的五花八门,开始变成统一的汉圆。

随着西京这边的货币统一,朱瞻壑也准备在北征港,以及狮子港分别设立银行,加快这两个重要港口的货币兑换,而只要这两个重要的经济中心统一的货币,整个大汉国内部的货币,也会慢慢的由汉圆占据。

753.第753章 王通的安排486.第486章 设局893.第893章 胡濙的谋划第116章 什么叫东厂?436.第436章 移民(上)846.第846章 移民安置(上)837.第837章 技术扩散第223章 刘家港798.第798章 海伦怀孕了第235章 狗屁不通支运法425.第425章 朱棣的怀疑304.第304章 交换人质(上)921.第921章 中兴之主?948.第948章 不详之兆366.第366章 弥留之际(上)569.第569章 朱棣驾崩(上)第102章 效仿蒙古人542.第542章 大战在即450.第450章 安置新移民(下)第147章 陶家三代追梦人658.第658章 夜校(上)369.第369章 替代官员的人(上)第145章 什么事这么好笑?第18章 “没安好心”朱高燧第98章 毁灭你,与你何干?499.第499章 石见叛乱第225章 齐先生(下)第96章 打开一道口子802.第802章 海军的绝配849.第849章 奥斯曼船队386.第386章 全面开海510.第510章 儒报(上)537.第537章 余百户的毒计(中)903.第903章 张太后驾崩651.第651章 朱瞻壑的缺点第261章 朱瞻基的疑惑398.第398章 海上囚犯(下)375.第375章 消息传出370.第370章 替代官员的人(下)809.第809章 新火器第170章 老子英雄儿混蛋第124章 真凶浮出水面702.第702章 乱成一锅粥的交趾552.第552章 喇嘛在草原(上)第141章 讨公道(上)661.第661章 吃空饷第224章 齐先生(上)第244章 开银行459.第459章 报仇(中)960.第960章 从不让人失望的朱祁镇705.第705章 大汉商品的代销权651.第651章 朱瞻壑的缺点第161章 又见郑和710.第710章 你想回威尼斯吗?第88章 相依为命的兄妹767.第767章 兄弟密谈(上)631.第631章 皇子朱祁镇291.第291章 扩建港口第82章 小人物的复仇541.第541章 选址第140章 天阉813.第813章 抵达威尼斯536.第536章 余百户的毒计(上)772.第772章 朱瞻坦(上)第247章 雷电716.第716章 工业时代的气息931.第931章 使团到来804.第804章 胡濙636.第636章 抵达狮子港695.第695章 蒸汽机(上)第271章 银行325.第325章 辽东总兵第135章 内阁成立499.第499章 石见叛乱481.第481章 遗漏的事(下)904.第904章 丢官印的背后872.第872章 朱祁铠的人生规划895.第895章 民间参股第102章 效仿蒙古人823.第823章 修建中的铁路449.第449章 安置新移民(上)第53章 情种与冤种第53章 情种与冤种455.第455章 刘勉的处境428.第428章 爷仨549.第549章 朱高燧要去日本(中)340.第340章 师出有名667.第667章 清水河之战第256章 一封信723.第723章 王通的困境(下)759.第759章 好大喜功第257章 朱高炽涉案656.第656章 招生启示834.第834章 海军的任务700.第700章 交趾完了907.第907章 官印又丢了415.第415章 赎金加倍978.第978章 另立新君第183章 朱允炆的活动范围432.第432章 赈济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