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大发横财的机会

“大王有令,尽快统计河北河东诸州府县境内无主之田亩。”

这是赵构下达的第一份政令。

作为大元帅府副元帅的汪伯彦被赵构表为河北西路安抚使,张所被表为河北东路安抚使,宗泽被表做河东路安抚使(陈遘是制置使么)。

故而这一帮子人就全都忙活了起来。

包括黄潜善与梁杨祖,这俩人后者被赵构使做了三路都转运使,前者则被他任命为常平使,顺带着去烧水泥造盐田。

在北宋与燕云的界河东端,也就是沧州一带,那可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长芦盐场啊。

古漳河支流在其境内流淌,岸边多生芦苇,故称为“长芦”。南北朝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在此设县,即定名长芦县,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废长芦县改长芦镇。

但这个时候的沧州并不产盐。

因为河北地势平坦,这一代的芦苇和水洼沼泽,那还是宋军河北防线的一部分呢。

长芦盐场真正发迹还要等到元末明初时候。

倒是辽宋界河以北的汉沽盐城,却是从后唐同光三年(925)便已经开始兴旺。

赵构早前为了筹集军饷可是采纳了梁扬祖的意见印发了不少盐钞,现在他要开源筹响,那也一样要先从食盐入手。

因为这东西的见效最快。

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偏偏宋朝的盐价还不低,至少对比食盐的成本来说,那是不值一提。

煮海煎盐都已经很赚钱了,要是大规模的晒盐,就更是财源滚滚了。

手握着东边的长芦和西面河东的池盐,赵构日后就可以不操钱财短缺的心了。

不过这只是一个方面,还要将无主失主之田地收入手中。组织流民难民军屯是第一,给手下的军兵将士分封田亩是第二,这些事完成了后,他的根基才算彻底稳定下来。

但后者所需要的时间却远比前者要长的多。

只是统计各地的无主失主之地就要废多长时间?再加上安置流民和土地划分事宜,甚至还要铲平地方上和朝堂上的阻力,想要把一切都彻底搞定,怕是一整年时间都不见得能完成。

……

黄潜善一脸欣喜的回到了住处,常平使!自己果然得了常平使的职位,还是河东河北三路的常平使,便是不如安抚使和都转运使,也绝对的大权在握了。真不枉自己举兵投奔燕王来。

回到住处后他高兴的喝了个伶仃大醉。

多日的担忧,到了今日,终于心落回了肚子里。

在举兵投效赵构之前他就想过自己会得到甚样的回报,可随着河北两路与河东路的安抚使全都有主,便是连都转运使都被梁杨祖夺了去,还是三路一块给拿下,黄潜善很是失落。

因为赵宋在地方上常设的四司,这安抚使与都转运使那是绝对的前两位。提点刑狱公事和常平使根本不能与前两者相提并论。

这地方上的权柄,第一就是安抚使,掌军事与民政,官署名为经略安抚司,俗称帅司,制置使并非是常置职务;然后就是都转运使,掌钱粮征收与转运,官署名为转运司,简称“漕司”;第三是提点刑狱公事,掌地方司法、刑狱与监察,官署名为提点刑狱司,简称“宪司”,好比后世明清的按察使。最后才是常平使。掌一路常平仓(国家用来平准粮价的粮仓)与贷放钱粮、盐茶专卖,官署名为提举常平司,简称“仓司”。

常平使不缺钱用,但在实际权力上就有些不足了。宋朝官制官职十分复杂,很多官职的设立,只是为了分权而已。安抚使的设立是为了分都转运使的权利,但后来安抚使后来者居上了。各路常平使的设立又是为了分路安抚使的权利。事实上的权柄且不如一地的知州。而且眼下的河北河东三路哪还有什么仓储库存的钱粮,他这个常平使是没味道的很。

但黄潜善现在所得的官职却非是先前的‘常平使’可比。跟梁杨祖一样,他也是身兼三路常平使。

这一人身兼两路都转运使的事儿很常见,可身兼多路常平使的事儿却似乎整个大宋朝都仅此一例。

而这还并非黄潜善兴奋的根本,真正叫他兴奋的是,他还得了赵构的密旨,去烧水泥而造盐田,如此便能靠着日光晒盐,无须灶火煎盐而粗盐自得。产量还能远胜煮海煎盐。

这要是真的,他这个现下还家底光光的常平使,不需要多久便可成为燕王麾下真正的重要人物了。

黄秠则有些懵逼,晒盐,这个词儿他闻所未闻。燕王莫不是在忽悠自家老爹?

“为父亦不曾有闻晒盐一事。”黄潜善捋了捋胡须,都多少年了,世间只有煮海煎盐,何尝有过晒盐一说?“然燕王天命在身,安知是虚诞?”

最主要的是,那晒盐的道理说道很简单明了。将盐田分成两部分,一做蒸发池,一做结晶池。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风吹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候,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自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得到的晶体就是百姓常见的粗盐。

黄潜善为官多年,对于盐事儿是一窍不通,但他多少也知道这煮海煎盐是怎么回事。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能煮海煎盐的,有的地方盐浓有的地方盐淡,可不就与那风吹日晒有关?

淋卤煎煮,也是要风吹日晒的。

能考中进士的人脑子都不笨蛋,黄潜善很快就意识到此事大有可为。次日醒来招来儿子,可不是听黄秠说丧气话的,而是要黄秠赶紧拿钱财去往盐商手中收购盐钞。

当初梁杨祖靠着盐引立下了大功,这才是他坐上了如今位置的关键,黄潜善再羡慕也是不成的,可他却知道梁杨祖往日里发出去的盐钞是把盐商们给坑苦了。盖因为那些盐钞根本就不能为他们搞出食盐来。

这些日子里,梁杨祖都不知道被多少人诅咒了祖宗十八代先人。

同时,那些个盐钞也全成为了废纸一张。

可赵构又怎么可能对那些盐钞不认账呢?现在低价收购回盐钞,等到沧州盐事兴起,便是不去经商,只转手再卖出去,一进一出,数十万贯家私也。

这是一个无需作奸犯科就能大发横财的大好机会。

第五百八十二章 雇佣兵第三百三十七章 是非之地不久留第二百三十二章 咆哮的德川家光第二百三十一章 多年未见家光将军,总要去江户登门拜访第二百七十八章 邯郸来人第三百九十二章 我军必胜!第一百七十六章 当官的在“回流”第十四章 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第三百九十四章 岳无敌第一百二十九章 夺下禾寮港第四百五十章 闻战则喜第四百六十三章 安东都护府,安东大都护府第五百四十六章 对塞北下手第四百四十一章 买命钱与卖命钱第一百九十五章 明清歇战,先灭李贼?(求订阅)第五百零八章 路都是自己选的!第二章 朱明江山还能救么?第五百二十一章 一家人!第三百一十七章 奸臣啊,大奸臣第五百六十七章 差点遗忘的大杀器第二百二十七章 大家都是聪明人啊(求订阅)第七十七章 崇祯第九章 闽地来的海蛮子第一百一十章 战争的准备第三百九十七章 叛徒的下场第二百七十二章 汉奸没人权第二百一十九章 骂名滚滚来(求订阅)第四百一十九章 死到临头还不知第三十五章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第一百四十九章 是南迁,南迁,还是南迁呢?第二百六十六章 中原有此帝王,真我大清之福第五十九章 黑心坏鸟郑芝龙第二百六十四章 南明伐北清,这还真有点虚幻第二百九十一章 北复中原一场空第一百四十一章 幸与不幸第一百七十二章 这点贼兵算的了甚?(求订阅)第二百八十九章 大明危矣第二百四十二章 公主与驸马(求订阅)第二百三十五章 进城啦,抄大户啊……第三百八十八章 府州折家第四百一十二章 相州韩氏第四百零九章 新鲜的挑战第五百二十九章 使节第二百六十八章 你怎么敢?我怎么不敢?第三百四十六章 风光一时,后悔一世第五百五十六章 是狼是狗?第一百三十一章 夜袭继续第二百八十三章 这天下是大明的天下,不是他郑芝龙的天下第五百七十四章 拜占庭来使第三百零四章 决战的开始第四百二十一章 大势所趋!第五百六十四章 迁移法第四百零六章 信使秦桧第三百四十三章 梦醒赵九妹第六十二章 率兽食人(求收藏)第五十七章 能人所不能能也,成人所不能成也第二百一十九章 骂名滚滚来(求订阅)第四百三十五章 《乾坤地舆图》第三十一章 这就是大明朝的柱石么?第二百七十二章 汉奸没人权第五百七十六章 使团北上第三百九十章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第五百一十三章 西陲战火第四百一十九章 死到临头还不知第二十二章 八闽健儿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个个都戏精啊(求订阅)第二百二十七章 大家都是聪明人啊(求订阅)第二十三章 义勇第五百五十一章 北巡第五百七十四章 拜占庭来使第七十三章 丢尽老祖宗的颜面第一百四十三章 来年……第一百一十章 战争的准备第四百九十七章 好好地想一想第四百四十二章 上下同欲者胜第四百一十章 农民和商人第二百四十一章 投降了,也就凶猛了(求订阅)第一百九十九章 鞑子购炮(求订阅)第五百六十一章 断后第三百六十六章 追亡逐北第四百七十五章 父子谈第四百六十章 狼烟起第四百零六章 信使秦桧第四百一十七章 ‘仁人志士’第一百八十三章 师傅都不管用,徒弟很能耐么(求订阅)第四百三十五章 《乾坤地舆图》第三百六十章 大战来临第四百九十五章 灭北寇!保大越!第二百二十六章 切肚子太疼,还是枪子打死好了第二百六十七章 仓惶不安曲阜孔第三百三十七章 是非之地不久留第五百六十章 希望第四百八十九章 这就行了第九十五章 扬眉剑出鞘第八十八章 够无耻,够光棍第一百七十二章 这点贼兵算的了甚?(求订阅)第五百二十二章 影响第二百五十六章 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第三百三十六章 燕京城中第一百二十三章 进兵岛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