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又是一年寒冬到

深秋时间,夜风吹过,赵鼎身上泛起了一阵阵冷意。

此刻宫门已闭,但前朝文渊阁的一处书房内则还有着灯火,天上,疏密不定星星闪烁着光芒。

书房面积不大,整个文渊阁的面积都很小,赵鼎隐约见到灯光里几个人正执笔伏在桌上。

宇文虚中的确正在撰写着文稿,手边放着一份文书,却是赵构亲手抄录的一些数据。其他两人则在摆弄着算筹,手边放着笔和纸张。

“……自入交州,向武黄氏、莫氏大小已有七战,战死者总计七百余人,余有千三百人,奉议杨氏土兵千五百人,只剩千人……,其中已有怨声暴起,难以驱使,臣心甚恐。……”

赵鼎走进书房,先拿起文书来看,看到这里,目光禁不住一跳,余下字迹一目十行,大略一扫,皆是广南土兵死伤计数。直看向最后,乃是皇帝朱笔御批:“卿做得很好,何罪之有?岭南诸土州为国效力,有功无罪,理当重赏。告之他们,交州打完就可解甲,钦此!”

赵构没想过现在就改土归流,加之,荆楚还未能得到彻底的开发,这时候远轮不到拿广南土官开刀。如此,对他们就只能诱之以厚利,羁縻安抚之。

赵鼎认得上面的笔记,不管是奏文还是批文,都出自官家手笔。知道这当中怕还有一些事儿是自己所不知道的,可他也不好奇。身为臣子,想要去知道一些君王并不想叫臣子知道的事情,这不是为臣之道。

作为秘书监,拟写封赏旨意,他们只需要知道一个朝政大方针就可以了。

而官家并没追求一举竟全功,并没有急于求成,对广南土官依旧施以安抚,这个大方针是正确的!

赵鼎这时候也已经提笔伏在了桌案上,拟写旨意可不是个轻松的活儿。固然有那种才华横溢之辈,当场拟文,都能叫人赞不绝口。但宇文虚中与赵鼎全都不是!他们这只是个初稿。等到天亮,宫门开了后,秘书监的人马就能到齐,里头有的是才华横溢之人。

而且这封赏的人物颇多,每家功勋又都有不同,赏赐自然也有不同。二人还要照着朝廷规矩一一清算出个结果,再配合着土官们家势和他们原有的官职,给那些出头的土官及其子嗣对碟下菜。

可不能真的一视同仁!

广南西路自古便聚居着壮、侗、苗、瑶等少民族。李唐时期,就在左右江和红水河流域壮人居住的地区建立了羁縻州、县,封当地“首领为都督、刺史”,依靠他们管辖广大的地域。赵宋初期“参唐制,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凡五十余所。推其长雄者为首领,籍其民为壮丁。”对当地壮族土酋分别授予“知州”“权州”“监州”“知县”“知峒”等官职,颁发证书和官印,令其“谨守疆土,修职贡,供征调”。至今百七十年中,赵宋在广南西路设置的羁縻州、县、峒,邕州境内就计有60多个,庆远府境内16个,钦州境内7个。

这些个土官世族们,又彼此间联姻结仇,关系复杂。

秘书监想要对碟下菜,必须先把土官们彼此间的关系给理顺了。

那本来就是土知州了,你不可能因为他们打下一个洞,就再赏他们家一个土知州。

而人家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峒主,现在立下大功劳来,提到土知县不也顺理成章?但这个小峒主要是某一大家族的分支,那朝廷必然就宁肯多付之财货,也不会扩他的权柄。

何况那边还有一些缩在家里不出头的土官,这相互对比着,就又有了一个加减分了……

总之,这是个很麻烦的事情!

清晨一觉醒来,赵构先在后苑里转了圈,秋风即下,白露寒霜,晨起真的是有些冷意了。

又是一年寒冬到啊。

已经有了丰富经验的赵构知道,用不多久,地方上就该有难民涌起了。虽然他坐了天下,于民休息,按道理地方百姓的日子要比先前好过许多许多。

但中原太大了,免不了就有水了、旱啦的生起,再要有些三灾五病的,叫一小农之家破产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么?

这就跟洞庭湖上的水寇是一个道理。

刘韐还就在荆南呢,谁个不知道开垦司的规矩,去了就能分田地?可有的人不还是走上了绝路?

天下那么大,亿万芸芸众生,那总有倒霉之人。

只是这难民一事,最好还是就地解决。不要出州府,横竖后者手中也握着不少钱粮。

不过中原的难民只是一个小头,赵构有信心在几年后渐渐削平难民。因为大气候在,他实施的治国方针在,那天底下的老百姓就必然会愈发富裕,老百姓中的穷人就一定会越来越少。

何况这些难民生出来一波就少了一波,因为他们会被官府送去垦田种地,过新的生活。

保不准啊,他的那一目标在他‘驭龙宾天’的时候就能实现呢。

可对于北方大草原上的一个个游牧部落言,消除贫困,让他们跟中原有三年之储的百姓们一样能无惧天灾,这一过程中步伐却是很慢很慢。

最大的原因就是交通不便,后者居无定所。就算塞北与中原开启了无阻碍的牛羊牲畜互贸,开启了羊毛羊绒之交易,但收益更大的还是距离阴山一线最近的那些部落。

短短三两年的时间里,那些个部落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富裕了起来。但是在草原深处,不少部族的情况却根本没啥大的变化。

他们才是朝廷冬季赈济灾民的大头。

不过这等事有了手下几个上进心颇强的便宜弟弟帮扶,赵构依旧轻松。

说到底他就是个拿主意的人。

最多动动脑子,动动嘴巴,下面的当差办事之人才是真麻烦呢。

可有着‘封国’做诱饵,赵构也不怕这几个便宜弟弟不任劳任怨的替自己办差!

就算进了腊月朝廷要结算财政,忙的也不是他这个皇帝。

说一个不好听的话,这个冬季,赵构真的挺轻松的!因为宗泽就要乞骸骨了,他也就敢放更多的权给宗泽了。后者尽忠职守,任劳任怨,赵构可不就轻松了?

“来人,给朕把地舆图挂起来……”

一年没大大动手了,户部的钱粮听说可不少了。而且河西走廊的姚友仲也领着一支兵进了西域!

第二百九十六章 揭开郑芝龙的真面目第五十五章 知己(求收藏推荐)第三百七十章 赵官家第三百八十二章 锦衣卫指挥使第十四章 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第三百七十三章 汴京城外的天雷第四百四十二章 上下同欲者胜第二百三十三章 二儿子的前途第一百零八章 秩序第二百八十五章 多尔衮的得意第三百二十三章 疯了,他们都疯了第五百二十三章 草原(上)第三百四十章 衣锦还乡第二百九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四百九十章 吕宋第五百七十九章 水落石出第五百五十三章 赵构说第四十一章 借刀杀人(新书求收藏)第一百四十一章 幸与不幸第一百四十章 暴风雨前第四百二十二章 建康城不健康第二百九十三章 何去何从郑芝龙第三百六十一章 踏阵第四百一十八章 大手笔第五百三十九章 雇佣军第一百八十六章 李自成说东虏(求订阅)第五百三十章 八刺沙滚第一百四十六章 一片降幡出城头第一百九十三章 帮一把李自成(求订阅)第二百零五章 临走前去一趟关外(求订阅)第五百四十三章 逃离第五百一十六章 使节第一百八十七章 崇祯帝不学小明王(求订阅,1/3)第一百六十五章 现在死一个,日后死一家(求订阅,7/10)第五百八十三章 南洋佛教第四百二十二章 建康城不健康第二百四十三章 一年不见……第三十三章 趁虚再入第四百二十五章 税赋分成第一百六十七章 走喽,走喽,真的走喽……(求订阅,9/10)第一百三十四章 晋西盐商第三百五十八章 诏书第四百四十五章 天道好轮回第九十七章 战事酣第四十一章 借刀杀人(新书求收藏)第一百五十二章 李自成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式战舰第四百一十一章 攻城第二十四章 说好话不花钱第二百七十章 太吓人了第一百一十章 战争的准备第五十六章 变化(求收藏)第三百一十一章 山海关外第四百五十五章 东海第三百四十七章 国难之际第二百一十八章 新州港第六十四章 大奸似忠之徒!第四百四十三章 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第九十四章 汉奸(求收藏)第一百八十七章 崇祯帝不学小明王(求订阅,1/3)第四十八章 突围(求收藏)第五百六十二章 有数了第一百四十八章 崇祯十七年第六十九章 孔孟曾颜第五百六十六章 继续教导第三百九十章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第四百五十章 闻战则喜第一百六十八章 大顺文武(求订阅,10/10)第一百零二章 万胜!第一百六十四章 但愿他是个忠臣(求订阅,6/10)第八十九章 人生百态第二百九十七章 齐王?郑芝龙想干啥?第三百一十七章 奸臣啊,大奸臣第四百八十九章 这就行了第二百三十章 痛打落水狗(求订阅)第十四章 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第七十章 鞑子杀来了(求收藏)第二百三十九章 大明公主做儿媳第三十五章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第四百一十章 农民和商人第一百零三章 捷报传来第四百一十一章 攻城第三百六十五章 兵败如山倒第二百三十六章 他们(她们)到底是谁?第四百四十章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第一百五十章 入卫京师!第五百二十八章 高丽之乱第一百二十章 世外桃源第三百一十七章 奸臣啊,大奸臣第五十五章 知己(求收藏推荐)第四百八十八章 离开草原第五百八十五章 齐国第三百七十二章 耿南仲献策第五百九十二章 给宋人当刀第二百一十三章 这是为了崇祯好,为了大明好……(求订阅)第五百四十四章 好演员,好演技第二十六章 有个鸟用?第九十七章 战事酣第二十一章 一手拿书,一手拎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