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国香荀令

澄澄落落大方地走上了讲台,为我们呈现了第二位历史人物。

“这是一个人才百花争艳的时代,也是一个儒学最为繁盛的时代。这个时代里所涌现出的人才,以坚贞不屈的气节、礼贤下士的谦恭、计安天下的智谋和风流儒雅的气度而彪炳史册。果真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有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以这个时代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以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为核心,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正是因为这本书,让这段历史、这些人物成为了老百姓们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最津津乐道的谈资。

“东汉灭亡后,天下大乱,有恣意抢夺着地盘的枭雄,自然就会有渴望匡扶天下的英雄。大浪淘沙后,三位英主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每位英主的身边都有一群智勇超群的谋士,每个谋士集团里面都拥有一位首席,他们便是曹魏的荀彧,蜀汉的诸葛亮和东吴的周瑜。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总是一枝独秀,独占了曹魏集团的风光。相比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和胆略兼人的周瑜,王佐之才的荀彧就显得有些黯淡了。然而,荀彧可是曹魏集团里当之无愧的二号人物,不仅是一个德能服众、才冠群英的通儒大贤,更是一个坐席后留香三日的风雅君子。钟繇称赞他,‘颜回之后,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曹植盛赞他,‘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法而不威,和而不亵。’司马懿也称赞他,‘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荀彧弃袁绍投奔曹操时,曹操还只是一个在乱世之中挣扎自立的小军阀。在讲究门阀的三国时代,曹操因出身宦官家庭而不被士族所看重,而出身颍川荀氏的士林领袖荀彧加盟曹魏集团后,使曹操的人气开始急剧攀升。荀彧不仅为曹操带来了平定北方的大计,而且给他推荐了荀攸、戏志才、郭嘉、钟繇、司马懿等一系列优秀人才,一手组建了曹魏集团的军师联盟。这位曹操眼中的吾之子房,不仅为曹操承担了张良的工作,更肩负起了萧何的重任,在曹魏集团的创业和发展中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奠基了曹操的成功之路。正史记录了荀彧的几件事情,能让我们领略到三国第一战略大师的风采。”

第一件事 高瞻远瞩,未雨绸缪

“永汉元年(公元189年),二十六岁的荀彧被举为孝廉,官拜守宫令。因为董卓之乱,荀彧弃官归家,并对自己的父老乡亲们说:‘颍川这个地方,处于战略要地,四面都容易发生兵戈之争。若天下有变,这里首当其冲会被战乱所波及。请大家最好尽快离开这里。’很多人没有听从荀彧的忠告,可荀彧却带着自己的家族离开颍川前往到了冀州。后来董卓派遣将领出兵关东,果然来到颍川、陈留一带烧杀抢掠,留下来的乡亲都惨遭了西凉军的荼毒。”

第二件事 临危自若,化解叛乱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太祖征讨陶谦,任命荀彧留守后方。张邈、陈宫准备在兖州造反,暗中迎奉吕布至兖州。吕布到后,张邈就派刘翊向荀彧来要粮:‘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攻打陶谦,请给他供给军用物资。’众人不知所措。荀彧却猜到了张邈已经反叛,当即整肃军队,设置防务,速召东郡太守夏侯惇,但是兖州的其他各县却已纷纷投靠了吕布。当时,曹操正率全军围攻陶谦,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将领可能已经与张邈、陈宫通谋。夏侯惇来到鄄城,当夜斩杀了数十个谋反的军士,平息了叛乱的苗头。豫州刺史郭贡率兵数万来到城下,有传言说他是吕布的同谋,令大家惶恐不安。郭贡求见荀彧,荀彧便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劝说:‘您是主心骨,前去必定危险,不能去!’荀彧说:‘郭贡与张邈等人,平素并没有相互勾结。现在他来得又很急,准是还没打定主意而前来试探。趁他动摇之际去说服他,即使不能为我所用,也可以让他保持中立;如果猜忌而防范他,他必会被激怒而与张邈合谋。’郭贡看到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不易攻下,便领兵离去了。荀彧又与程昱计议,让他去说服范和东阿二县,最终为曹操保全了三座城池。”

第三件事 胸怀大局,明晰取舍

“陶谦死时曹操想趁机夺取徐州,回师再平定吕布。荀彧劝他,‘先代汉高祖守关东,光武帝据河内,都是先巩固基地,再争夺天下。这样进可以制胜,退可以固守,所以能经受住困难挫折,最终完成大业。将军本来是凭兖州起事,平定了山东祸乱,百姓们无不心悦诚服。况且兖州跨黄河、济水,是天下要冲,现虽城池残破,但足以能自保。此地兼具地利与人和,正是将军您的关中、河内,我们应该先稳定住它。现在已击溃了李封、薛兰,如果再分兵东击陈宫,则陈宫必定不敢回击。我们便趁机组织队伍收割麦子,储备谷物,秋后就能一举打垮掉吕布。然后向南联合扬州的刘繇共讨袁术,以控制淮水、泗水一带。如果舍弃吕布不打而东攻徐州,多留守兵则攻城不够,少留守兵就得征百姓来守城,令他们不能完成夏收。倘若吕布再乘机侵扰杀掠百姓,那我们就无法安定住民心了。如果只剩下鄄城、范、卫三处城池得以保全,而其余的地方都被吕布占领,这样也等于失去了兖州。要是徐州再攻不下,将军将安身于何处?何况陶谦虽死,徐州也不易被攻破。上次讨伐徐州时,我们实行了残酷的屠杀,徐州子弟为报父兄被戮之仇,必定会誓死奋战。即使能攻下徐州,却还是不能从民心上占有它。况且鉴于上次的失败,徐州军民会因畏惧而更加团结。现在夏收刚过,徐州必会坚壁清野以防将军。将军久攻不下,又无法通过抢掠来获得粮草,不出十天,十万人马的粮草就会断掉供应。天下间的取舍,有以大换小的事情;有以安换危的事情;有权衡形势而不顾忌根基稳固的事情。现在的这个决定,从三方面看无一有利,希望将军能再细细考虑一下。’曹操这才打消了攻徐州的念头,动员士兵帮助农民收割麦子,然后分兵平定各县。最终吕布败走,兖州得到了稳固。”

第四件事 识心辨性,料事如神

“自从曹操迎奉天子后,袁绍一直心中不服。兼并了黄河以北各郡县后,袁绍更成为了当时天下最强大的诸侯。于是,袁绍愈加骄横了起来,写了封言辞极其无礼的信给曹操,惹得曹操大怒。曹操众谋士见他出入举止不同于常,都揣测是因为之前败于张绣的缘故。钟繇就这事询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聪明人,必定不会让往事萦怀,可能是为了其他事而忧愁。’于是见曹操而询问,曹操便将袁绍的信拿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讨伐此不义之臣,可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自古以来,那些真有才能的人,纵然弱小,也必将变得强盛;而那些庸人们,纵然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刘邦、项羽的存亡,足以证明了这个道理。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狭窄,任用人才却又疑心太重,而您明正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这是在度量上胜过袁绍;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少有决断,往往错过良机,而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拘成规,这是在谋略上胜过袁绍;袁绍军纪不严,法令不能确立,士兵虽多,却不能善加运用,而您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虽少,却都奋战效死,这是在用兵上胜过袁绍;袁绍凭其名门贵族,装模作样,耍小技而博取名誉,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者大多归附于他,而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荣,行为谨严克己,在奖励有功之人时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士人都愿为您效劳,这是在德行上胜过袁绍。凭借这四方面的优势辅佐天子,扶持正义,征伐叛逆,谁敢不从?袁绍的表面强大又有何用呢?’曹操听后十分高兴。荀彧又说:‘但是攻打袁绍之前要先解决了吕布。’太祖说:‘你说得极是。可是我担心,袁绍侵扰关中引发羌人、胡人作乱,并向南引诱蜀、汉中二郡的刘璋出兵。那样我将单独以兖、豫二州抗击天下兵力的六分之五,又该如何处理呢?’荀彧说:‘关中将帅数以千计,没有人能统一起来,只有韩遂、马超最强。他们见崤山以东地区正在争战,必定各自拥兵自保。现在如果以恩德招抚他们,派遣使者与他们通好,即使不能长久笼络,但至少在您平定山东之前,足以不生变动。关西的事情可以托付给钟繇,这样您就可以放心出征了。’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击破张绣,东擒吕布,平定徐州,进而与袁绍相抗衡。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等谋臣替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等忠臣为他干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啊!’荀彧说:‘袁绍兵虽众但不用法令整肃,军纪涣散,多为乌合之众。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袁绍不会从心底认同他们两个,也就太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掌管后方时,如果许攸的家人犯了法,他们一定不会宽纵,那么许攸就必然会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与袁绍连续交战。曹操驻守官渡,被袁绍包围。曹操军粮将尽,写信给荀彧,与他商议可否退兵许都以引开袁绍军队。荀彧回信说:‘眼下军粮虽少,还比不上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那样艰难。当时刘、项双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您仅以敌人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住敌人咽喉使其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敌人的锐气也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啊!’曹操于是留了下来,进而以奇兵偷袭袁绍的其他军营,斩杀了他的大将淳于琼等,袁绍退走。审配因为许攸有不法行为,收捕其妻儿家人,许攸一怒之下背叛了袁绍;颜良、文丑被阵前斩首;田丰由于劝谏而被杀,一切都正如荀彧战前所预想的一样。”

第五件事 知人善任,不拘一格

“荀彧经常居于朝中处理朝政,而曹操却经常征战在外,两人商讨军事大计便很不方便。太祖问荀彧:‘谁能替代您为我出谋划策?’荀彧说:“荀攸、钟繇。”后来,荀彧为曹操推荐了戏志才,曹操非常喜欢。可惜,戏志才早卒。曹操给荀彧写信说:‘自志才亡后,我身边就没有可以讨论的人了。有没有可以替代他的人呢?’荀彧举荐了郭嘉。曹操召见郭嘉,两人讨论起了天下大事时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曹操对郭嘉说:‘使孤成就一番大业的,就是你啊。’戏志才和郭嘉,两个聪明绝顶的鬼才,又都有着负俗之讥的个性。荀彧没有把他们同时推荐给曹操,正是考虑一山难容二虎的缘故。这着实让我们领教了荀彧高超的用人水平。”

“从以上五件事可以看出,荀彧不仅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能够思虑恂达,知人善用。曹操按照荀彧制定的战略计划,一步步稳扎稳打地平定了整个北方。在这段时间里,曹操主外征讨,荀彧主内经营,使得曹魏集团不断发展壮大。曹操称赞他,‘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然而,正当曹操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荀彧却公然站在了曹操的对立面。当曹操漠视了他的反对后,荀彧心中所追求的理想和信念便也轰然塌陷了。错付了曹操的荀彧,最终郁郁而亡,十分凄凉。

“很多人认为荀彧因为忠诚于汉朝王室,所以才不能够接受曹操的僭越。但事实上,荀彧的忠诚并非是给予了一个王朝,而是给予了致万世之太平的理想。

“荀彧尝言于太祖曰:‘昔舜分命禹、稷、契、皋陶以揆庶绩,教化征伐,并时而用。及高祖之初,金革方殷,犹举民能善教训者,叔孙通习礼仪于戎旅之间,世祖有投戈讲艺、息马论道之事,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今公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使干戈戢睦,大道流行,国难方弭,六礼俱治,此姬旦宰周之所以速平也。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诚仲尼述作之意;显制度于当时,扬名于后世,岂不盛哉!若须武事毕而后制作,以稽治化,于事未敏。宜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这番话就是荀彧的理想追求——儒学的光复。

“荀彧,儒圣荀子的后人。祖父荀淑,被人尊称‘神君’,有高才,汉顺、桓之时十分出名。有八子,人称‘八龙’。颍川荀氏不仅传承着家族的荣耀,更继承着儒学的发扬。自孔子创建了儒家学派之后,早在先秦儒家就分为了两支,孟子学派和荀子学派。汉武帝之后,儒家和宗教结合成为儒教支撑着国家的治理。

“宗教组织极其讲究教阶的次序,例如天主教的教阶分为神父阶和执事阶。神父教阶为:神父、主教、助理主教、教区主教、教区大主教、总主教、枢机主教七品,称为“圣品七阶”;执事教阶为:初等执事、总执事、助理执事、教区总助理执事、理事执事、总理执事七品,称为“助祭七阶”。同样,儒教的教阶则是通过官吏制度来体现的。在知识相对落后的时代,教职人员会为自己加持神性来助力于教化引导。在儒教当中,皇帝尊为天子,赋予了最高的神性。那么最接近天子的高阶官员,便只能从士族中选拔,低阶官员便从庶族中选拔,而平民根本没有被选拔成为官员的机会。“士庶之际,实自天隔”,三者之间的通道不能打开,这便是儒教对教职人员进行神性加持的方式。正是因为过分倚重于宗教教化而漠视了国家的政治治理,到了东汉末年,朝廷疏于法治,社稷纲纪松弛,达官各逐私利,权贵骄横无忌。因此,东汉的民风虽然醇厚,民生却举步维艰。荀彧和曹操都是看到了当时弊病的英豪,所以他们携手平定诸逆,只为了共辟天下太平。

“与荀彧不同的,是曹操对于儒家的态度,这终究成为了两人分道扬镳的拐点。曹操自幼就遭受门阀制度的欺侮,打心底里反感这种体制,这在他和袁绍之间的关系中已经充分体现了出来。在社稷崩塌之前,汉帝国的官阶制度下,曹操只能处在仰视袁绍的位置。这就是十八路诸侯联军讨伐董卓时,曹操只能够唯袁绍马首是瞻的原因。尽管他知道自己比袁绍有才华,但又能怎样?这个心病,使得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战的时候,始终无法克服自己的自卑。尽管有郭嘉、荀彧等人的不断宽慰安抚,曹操仍旧极其艰难地坚持着这场必胜之战。同样地,自卑的心态里总是潜藏着自负的另一面。打败袁绍后的曹操,顿感天下无敌。旌麾南指,会猎于吴时,却最终折戟于赤壁。可惜的是,无论是成功和失败,曹操都没有从中进行深刻反思,将自己的人格完善。宦官之后的身份是他心中永远的痛点,但凡有人敢贬损他,就会加倍触及到他的痛点。“你们夸赞的袁绍不也也孤的手下败将吗?孤的盖世韬略,不能名垂青史吗?你们凭什么一而再,再而三诋毁孤?”这样的逆反心态,使得曹操根本无法忍受东汉的社会制度和风气。一生信奉实用主义的曹操,未曾真正理解秩序存在的深刻意义。这让他成为了一个坚定的法家拥护者,开始和名儒们进行着针锋相对的角力。在这场角力当中,运筹演谋、略不世出的曹操近乎于失去理智,使用了相当残忍蛮横的手段来对待这些儒士。

“然而,曹操是否获得了这场角力的最终胜利?曹丕即位后立刻便投入了门阀的怀抱,‘九品中正制’取代了曹操的唯才是举。曹魏篡夺了汉朝的江山后,司马懿亦如法炮制地效仿。制度崩塌后的中原,几百年间都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不知道在九泉之下,曹操见到荀彧会怎么面对,这是你真正想要的结局吗?

“汉代的儒学存在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之分。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义理之学,二传至孟子。以后,荀子便成为了汉代经学家所信奉的经传先师,孟子则成为了两宋道学家所尊崇的不祧之祖。古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古文经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将民间所藏的儒家经典付之一炬。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儒生冒着生命危险把一些古文经书给埋藏起来。汉朝建立之后,这些经书被陆续发现并献给了西汉政府。今文经则出现在西汉建国后,因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被焚毁,各地的藏书也还没有被发现,由汉初的一些老儒根据自己的记忆将儒家经典背诵出来,口耳相传,再让弟子用汉初的隶书将经文和解释记录下来,从而形成了今文儒家经典,董仲舒便是西汉今文经学的创始人。从表面上看,今古文之争主要表现在对文字经义的理解、解释不同,实际上今古文之争是国家政治的纲领之争。一般来讲,解经时,今文学派注重阐述经文的‘微言大义’,而古文学派则注重文字训诂。因为今文学派促成了儒家与宗教的结合,使儒教成为了国教,所以很多今文经学家便竭力把经书和神学迷信相联系。特别在西汉,今文经学家为迎合统治者,解经时喜欢掺杂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他们把经学和阴阳五行相附会,把经书说的神乎其神。古文学派相对而言,崇尚探寻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本意,反对讲灾异谶纬,注重实学。汉代,今文经学一直被朝廷奉为官学,而古文经学则渐渐地发展成为了民间的私学。随着儒家学术的进步,古文经学越发地彰显出生命力,不断冲击着今文经学的统治地位。特别是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这正是作为私学的古文经学,在东汉末年促成儒学家学化热潮的原因。针对东汉政治体制的弊病,荀彧认为,欲振兴一个国家,需先振兴其思想。荀彧推崇像经学大师郑玄那样结合古今之学的治学方式,主张择选大道至简的真要,将儒学思想进行统一。这样既可以实现当世王政,又足以为万世立法。

“荀彧重振经学的倡议符合当时儒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务实且有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从同时期来看,蜀国丞相诸葛亮对蜀国的治理也是坚持了礼法并重的原则,一方面亲自制定律法并恪守执行,另一方面则十分重视对国人的思想教化。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魏晋南北朝战乱结束后的隋唐,仍旧施行着礼法并重的治国方略,对国家进行重建和恢复。

“东汉末年,在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中,儒家的社会秩序早已经变得脆弱不堪。而曹魏取代汉朝,正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东汉军阀们出身于世家豪族,深知帝国运作的规则,因此并不敬畏皇帝。但是,在东汉儒教教化下的广大百姓,他们却把皇帝视作上天之子,心目中的神明。所以,推翻了刘氏的江山,也等于摧毁了百姓们心中的信仰,这是荀彧极力反对曹操僭越的真正原因。很可惜,在思想政治的领域里,曹操还未能达到荀彧的视野。

“对荀令公最好的评价莫过于正史中所述,‘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宁折不屈的荀令公,最终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正是这不愿同流合污的冰清玉洁,成为了我们文人精神中永不磨灭的风骨。”

第十九章 艰难玉成第二十五章 肃肃其羽第二章 向阳花开第五章 幽幽乡土第十四章 循循善诱第二十一章 龙渊玉英第二十五章 肃肃其羽第二十六章 云端之城第二十六章 云端之城第三十四章 豁然确斯第二十二章 地城煌煌第十九章 艰难玉成第三十二章 善善从长第三十九章 析骸而爨第十三章 允执厥中第十二章 国史之光第三十三章 憬然有悟第二章 向阳花开第二十九章 其命维新第十五章 沧海月明第一章 熠熠生辉第二十五章 肃肃其羽第十二章 国史之光第二十八章 约从离衡第三章 水清如许第三十二章 善善从长第三十三章 憬然有悟第十八章 囊锥露颖第十七章 缘鹄饰玉第四章 煊烂星火第十二章 国史之光第三十九章 析骸而爨第十六章 惟兹何功第二十一章 龙渊玉英第十一章 哲妇成国第三十章 捩手翻羹第三十九章 析骸而爨第三十五章 食荼卧棘第三章 水清如许第十三章 允执厥中第八章 积厚流光第七章 姑射仙子第二十一章 龙渊玉英第三十四章 豁然确斯第二十四章 关门打狗第三十九章 析骸而爨第十六章 惟兹何功第十一章 哲妇成国第十六章 惟兹何功第十一章 哲妇成国第三十八章 还施彼道第十五章 沧海月明第二十六章 云端之城第三十二章 善善从长第二十章 盗火济生第十二章 国史之光第三十七章 鸥鹭忘机第三十六章 缥缈只影第三十三章 憬然有悟第八章 积厚流光第十三章 允执厥中第二十七章 云泥之变第二章 向阳花开第二十七章 云泥之变第三十三章 憬然有悟第十六章 惟兹何功第三十七章 鸥鹭忘机第三十二章 善善从长第五章 幽幽乡土第二十六章 云端之城第二十四章 关门打狗第九章 国士无双第三十四章 豁然确斯第七章 姑射仙子第六章 相聚五环第三十五章 食荼卧棘第二十二章 地城煌煌第三十二章 善善从长第二十章 盗火济生第三十六章 缥缈只影第二十三章 厉兵秣马第十五章 沧海月明第六章 相聚五环第二十七章 云泥之变第十九章 艰难玉成第二十四章 关门打狗第四章 煊烂星火第十四章 循循善诱第三十七章 鸥鹭忘机第九章 国士无双第二章 向阳花开第三十章 捩手翻羹第三十二章 善善从长第九章 国士无双第十一章 哲妇成国第三十一章 龙门点额第三十八章 还施彼道第十八章 囊锥露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