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地理分布 (3)

有时候可通过另一种方法来输送种子。漂流的木材往往经常被冲到许多岛上去,又或者被冲到位于最广阔的大洋中央的岛上去;太平洋珊瑚岛上的土人专在漂流植物的根间寻求做工具用的石子,这样的石子竟被称为贵重的税品。我要是看到形状不规则的石子夹在树根之中,间隙与石子后面经常藏着小块泥土——它们是如此那般严密地藏在里边,以致在漫长的输送途中也不可能有一点被冲刷出去;在一棵约莫50年生的栎树的根间,严密地藏着一块小泥土,在这一小块泥土上发现三株双子叶植物发芽了,我敢肯定此观察是可靠的。我还能指出,鸟的尸体漂浮在海上,有时不一定马上被吃掉,许多种类的种子存在于这种漂流的死鸟嗉囊里,很久都保持有生活力,例如浸在海水里豌豆和大巢菜只要几天便死去;可是一只在人造海水中漂浮过30天的鸽子的嗉囊内的种子差不多都可以发芽,这让我惊叹不已。

活鸟在种子运输上可以说是相当有效的媒介者。我可以列举很多事实来说明有不少种类的鸟极其经常地被大风吹过到达很远的海面,让我们稳妥地假定一下,在此种情况下,飞行速度也许常常是一小时35英里;有些作者做过更高的估计。养分丰富的种子可以通过鸟肠的事例从不曾被我发现;可是果实的坚硬种子甚至可以通过火鸡的消化器官而不损坏。在两个月里,我在我的花园里从小鸟的粪里捡出了12个种类的种子,它们好像都是完好无缺的,我拿一些种子做了试验,还能发芽。下述事实似乎更为重要:鸟的嗉囊并不分泌胃液,并且依据我的试验,对种子的发芽力根本不会有损害;那么,当一只鸟发现食物并进食大量之后,我们能十分地断定,全部谷粒在12甚至18小时内,并不会都进入沙囊里。

在这一段时间里一个鸟似乎不难被风吹到500英里之外,而且众所周知,鹰是找寻倦鸟的,它们被撕裂的嗉囊中的含有物可能这样被容易地扩散出去。有些捕获物被鹰和猫头鹰整个吞下,经过12到20小时的一段时间,在其吐出的食物团块中,依据在动物园里所做的试验,我观察,还有种子可以发芽。有些燕麦、小麦、粟、加那利草,大麻、三叶草与甜菜的种子,在不同食肉鸟的胃里经过十二到二十一小时以后,还可以发芽;两粒甜菜的种子过了两天又14小时后,还可以生长,我发现淡水鱼类吃食多种陆生植物与水生植物的种子,鱼一般被鸟吃掉,因而,种子就有从此处输送到彼处去的可能。我曾把许多种类的种子塞到死鱼的胃里,然后把它们拿给鱼鹰、鹳和鹈鹕去吃,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种子集在小团块中被这些鸟吐出来了,或者随粪排了出去;有一部分这些被排出的种子还保持了发芽力。可是一部分种子经过此种过程之后便死掉了。

有时候飞蝗在陆地上被风吹送到很远的地方;在距离非洲海岸370英里的地方有一只曾亲手被我捉到,据说在更远之处也有人曾经捉到过。洛牧师告诉莱尔爵士说,1844年11月间大群飞蝗到过马德拉岛,它们是那样的多,一如暴风雪时的雪片一样,一直延展到用望远镜方能看到的高处。在两三天间,它们成群结队疾飞而过,一点点形成了一个有五六英里直径的大椭圆形,晚上在较高的树上下落,它们遮满了所有的树。随后它们就像出现那样的突然消失在海上了,而且以后在那里再没有出现过。现在,纳塔尔部分地方的某些农民相信,常常飞到那里的大群飞蝗的粪中把一些有害的种子留在其草地上,即便这种说法并无充分的证据。出于这种信念,怀尔先生曾在一封信里寄给我一小包干粪块,在显微镜下我检查出其中有几粒种子,种下后,有七株茅草植物长出,分属两个物种,两个属。据此,像飞到马德拉那样的一群蝗虫,把几个种类的植物输送到距离大陆非常远的岛屿上去是很容易的。

尽管鸟的喙和脚通常来说是清洁的,可是有时候也会沾上泥土;一次我曾从一只鹧鸪的脚上取出61英厘重的干黏土,另一次我取出22英厘,在泥土中还有一块似大巢菜种子那般大小的小石子。用一个更为恰当的例子来说:一位朋友寄给我一只丘鹬的腿,腿上黏着一块小干土,仅仅重9英厘,其中含一粒蛙灯心草的种子,并且还可以发芽与开花。

布赖顿地方的斯惠司兰先生在这近四十年来仔细观察我们的候鸟,他对我说,他常趁某些鸟类才到我们岸边,还未下落之前,打下它们来;有好几次他注意到它们的脚上附着小块泥土,大量事实能证明泥土中含有种子是十分普遍的情形,例如,牛顿教授送给我一只因受伤所以无法起飞的红足石鸡的腿,一团泥土附着上面,达6盎司半重。这块泥土被保存了三年,可是将它打碎后,浸湿,放置到钟形玻璃罩下,至少有82株的植物从里面生长了出来:这些植物里面,有12株是单子叶植物,这其中包括普通的燕麦与至少一种茅草在内,而且还有70株双子叶植物,通过这些双子叶植物的幼叶判断而得出这样的结论,最少存在着三个不同的物种。有如此这般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就此而知每年大量的鸟类被大风吹过宽广的海洋,每年迁徙——比方说,几百万只三趾鹤从地中海飞过,它们绝对会偶然地分布出附着在脚或喙上的污物中的种子,是否我们对此还有所怀疑?不过我以后还要讨论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有时冰山载着土和石,甚至还携有树枝、骨头与陆栖鸟类的巢,毋庸置疑,就像莱尔所提出的那样,它们有时必定在北极区和南极区把种子从某个地方输送到另外一个地方;并且在冰期,在目前的温带把种子从某个地方输送到另外一个地方。在亚速尔群岛上,假如把接近大陆的大西洋的其他岛屿上的物种作比较,它有更多的地方与欧洲的植物共通,而拿纬度比较来看,这些植物具有一些北方的特性(如沃森先生所说的),从这一情况来看,我推测,这些岛屿上的部分种子是在冰期由冰带去的。我曾请求莱尔爵士让他给哈通先生写信,问他在那些岛上发现过漂石没有,他这样回答道,他曾经观看到花岗岩以及其他岩石的巨大碎块,可是这些岩石却并不本生存在于此群岛上。所有我们能稳妥地推论,带来的岩石曾被冰山卸在这类海中央的群岛的岸上,至少少数北方植物的种子可能是这些岩石所带来的。

考虑到这些传送方式以及今后将无疑会被发现的其他传送方法,从古至今,日复一日地起着作用,我觉得,倘若相当多的植物没有被这样广泛输送出去的话,那简直就让人觉得特别奇怪了。有时我们把这类传送方法称之为偶然的,可是这并非是特别严谨的说法;如果说海流并非偶然,那定期风的方向又怎能说不是偶然。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极少数,几乎所有的输送的方式都不能把种子输送到很远的距离:因为如果种子被海水浸泡太久的时间,则没法再保持其生活力;而且它们要在鸟类的嗉囊或肠子里长时间携带,那也不可能。可是这些方法却足以通过几百英里宽的海面、或者从这个岛到那个岛、或者从大陆到相邻的岛屿作偶然的传送,可是没有办法从一个大陆传送到相距甚远的另一个大陆。相距甚远的大陆上植物体系也不会因这种方法而混淆不清;它们依旧像目前一样,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区别。

海流,因为它们的走向,种子不会被其从北美洲带至不列颠,虽然它们很有可能而且事实上把种子从西印度带到我国的西部海岸,在那儿,假如它们没有因海水长久的浸泡而死去,可能也没法忍耐这里的气候,每年基本上总有几只陆鸟被风吹过整个大西洋,由北美洲至爱尔兰和英格兰的西部海岸;可是除了这一种没有别的方式能让这种稀有的漂泊者传送种子,即利用附着在其脚上或喙上的污物的办法,而这情况本身发生的概率特别的低。

甚至在这种情况下,一粒种子能落在适宜的土壤上达到成熟,这种机会可真是微乎其微啊!可是,由于如大不列颠那样生物众多的岛,依照所能了解的,在最近的几世纪内从没通过偶然的传送方法由欧洲或者任何其他大陆容纳过移居者(证明这一点很难),由此就主张生物贫乏的岛,离大陆更远,就不会用类似的方式容纳移住者,要是这样想的话,就要犯重大的错误。假如要把一百个种类的种子或动物运送到一个岛,即便此岛的生物远不如不列颠的那样多,并能很好适应其新家乡并归化,或许不会比一个种类多。可是在悠久的地质时期内,当那个岛正处于隆起之时而且在那里没有栖息众多的生物之前,我们无法对偶然的输送方法的效果作出有说服力的反对议论。在一个几乎是冷清寂静的岛上只有少数或者没有破坏性的昆虫或鸟类在那里繁衍生息,基本上每一粒偶然来到的种子,假如有适宜的气候,应该都可以发芽并成活。

冰期中的散布

在被数百英里低地隔开的山顶上有许多相同的植物和动物生存,而高山种是不可以在低地上生活的,这是如今所知的关于相同物种在相距很远的地点生活而两者间明显不可能由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的最显而易见的事例之一。在阿尔卑斯或比利牛斯的积雪区,以及欧洲极北部分,存在着如此多的同种植物,这个事实的确应当引起注意;可是美国怀特山上的植物与拉布拉多的植物完全一样,阿萨·格雷说,欧洲最高山上的植物与他们也差不多完全一样,这一点更值得让人注意。

甚至早在1747年以前,这种事实就使葛美伦断言同一物种绝对是在很多距离很远的地方独立创造而成的;如果说不是阿加西斯和其他人士唤起了对于冰期的生物注意,我们或许要停留在这种信念中。就像我们以后马上要提到的,我们可以让冰期为这类事实提供一个清楚的解释。我们基本上有所有能想象到的有机及无机的证据来证明,在很近的地质时期内,欧洲中央部分以及北美洲都处在北极的气候之下,苏格兰和威尔士的山岳曾到处都是冰川是通过其山腰的划痕、表面的磨光及带去的漂石所证明的,这比火后的房屋废墟更显而易见地能说明以往的情形。欧洲有这般巨大的气候变化,使得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古代冰川所留下的巨大冰碛上,如今已经长满了葡萄和玉米,在美国的大部分地方曾存在一个寒冷时期是由在当地所看见的漂石及有划痕的岩石所清楚地显示出来的。

按照福布斯所解释的有关古代冰期气候对于欧洲生物分布的影响,大概像这样。可是假如我们假定新冰期是一点一点到来的,随后就如曾经所发生的那般又一点一点地过去,就会更容易地追踪这类变化。当寒冷来袭,同时各个南方地带变得适合北方生物生存之际,北方生物将把温带生物以前的地位所占据,并且南方生物就会慢慢地南移,除非有阻碍它们的障碍物,否则它们将会死掉。雪和冰把山上都遮盖住了,曾经的高山生物差不多要降到平地。寒冷达到极致时,北极的动物群和植物群,就会遍布于欧洲的中央各地,向南一直延伸到阿尔卑斯和比利牛斯,甚至能到西班牙。北极的植物和动物现也同样将布满于美国的温带地区,并且它们与欧洲的那些植物和动物基本上一样;由于我们假定曾经迁向南方各地的现在北极圈的生物,在整个世界都有极其明显的一致性。

第7章 自然状况下的变异 (1)第44章 杂种性质 (1)第22章 变异的法则 (3)第1章 绪论第5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4)第44章 杂种性质 (1)第70章 各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2)第45章 杂种性质 (2)第72章 各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4)第38章 本能 (1)第41章 本能 (4)第68章 地理分布(续前) (4)第31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异议 (1)第7章 自然状况下的变异 (1)第67章 地理分布(续前) (3)第75章 各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7)第75章 各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7)第26章 学说的难点 (2)第35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异议 (5)第65章 地理分布(续前) (1)第33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异议 (3)第29章 学说的难点 (5)第71章 各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3)第70章 各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2)第64章 地理分布 (5)第40章 本能 (3)第52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整 (3)第27章 学说的难点 (3)第14章 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 (2)第61章 地理分布 (2)第73章 各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5)第23章 变异的法则 (4)第54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整 (5)第48章 杂种性质 (5)第45章 杂种性质 (2)第73章 各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5)第60章 地理分布 (1)第15章 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 (3)第10章 生存斗争 (1)第3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2)第68章 地理分布(续前) (4)第65章 地理分布(续前) (1)第54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整 (5)第46章 杂种性质 (3)第14章 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 (2)第24章 变异的法则 (5)第5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4)第37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异议 (7)第60章 地理分布 (1)第32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异议 (2)第17章 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 (5)第1章 绪论第46章 杂种性质 (3)第45章 杂种性质 (2)第36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异议 (6)第67章 地理分布(续前) (3)第33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异议 (3)第63章 地理分布 (4)第72章 各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4)第2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1)第79章 重述与结论 (3)第10章 生存斗争 (1)第52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整 (3)第55章 论生物在地质上的演化 (1)第12章 生存斗争 (3)第43章 本能 (6)第21章 变异的法则 (2)第23章 变异的法则 (4)第47章 杂种性质 (4)第60章 地理分布 (1)第28章 学说的难点 (4)第52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整 (3)第25章 学说的难点 (1)第5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4)第43章 本能 (6)第37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异议 (7)第19章 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 (7)第49章 杂种性质 (6)第62章 地理分布 (3)第39章 本能 (2)第78章 重述与结论 (2)第6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5)第53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整 (4)第34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异议 (4)第74章 各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6)第50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整 (1)第51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整 (2)第67章 地理分布(续前) (3)第2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1)第76章 各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8)第54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整 (5)第13章 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 (1)第16章 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 (4)第76章 各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8)第65章 地理分布(续前) (1)第30章 学说的难点 (6)第30章 学说的难点 (6)第3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2)第75章 各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