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大儒

宋儒吸收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佛道两教发展出来的各种的精华,融入自家。

再经过北宋时代短暂的各派相争之后,在南宋之后,以理学统一儒术,成功的成为天下显学,影响了以后的数百年的意识形态。

而宋儒和汉儒最大的区别就是,汉儒有着相当大的神学系统,而到了宋儒就变成了纯粹的人道学问了。

然后一直深入到了最基层的人心之中。

即使到了后来,佛道两家都已经世俗化,庸俗化,几乎丧失神圣性,然而儒学却是深入人心,不可动摇。

若非西学东渐,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革。

被人以武力改变,怕是儒学还要千秋万代的传承下去!

陶小吴想着这些,开口说道:“仙道乃天道,儒道乃人道!”

这娄成生微微一愕,听着陶小吴慢慢解释,渐渐就明白了过来。

陶小吴这是让儒门进行变革,剥离天人祸福感应这些东西,成为彻底的人道学问。

此策等于是断臂求生啊!

娄成生虽然知道,陶小吴这一策能够挽救儒门。

但是如此大的变革,却非是他一个人能够做主。

沉默了片刻,终于开口,道:“此事太过重大,我也做不了主,只能回去好好商议一番。

不管怎么说,通真先生对于我儒门的恩情,我儒门永世不忘!”

陶小吴听了,满意的道:“我也只是随便说说而已,成与不成,河阳先生回去慢慢考虑!”

娄成生刚才这么一句话,就是代表儒门对于陶小吴的承诺。

这种事情,日后肯定会有所报答他陶小吴的!

也就不枉他为儒门出谋划策了!

日后,就算是儒门剥离了神道力量,单纯走人道。

然而也是一股不可轻忽的庞大力量!

儒门欠下他陶小吴天大的人情,日后总是要报答的!

果然,这娄成生立刻就投桃报李,对陶小吴道:“朝堂之上,对于通真先生的事情上还有一些争议。

许多公卿都觉着通真先生大才,正该留下辅佐太子,往任淅王师是有些屈才了!”

陶小吴笑了。

既然娄成生这么说,

便是准备报答他了!

就是说,便是天子已经下诏,儒门也会想办法让陶小吴继续留在太子身边的!

而这只不过是儒门还他人情的很小一部分而已。

然而陶小吴听了,却只是摇头而笑,道:“我此来此咸安,为的是辅佐朝廷,早日让天下恢复太平。

听闻茂州那边梵僧骚闹腾的很是厉害,实在是可恶的紧!

也正想去会会他们!

何况,当日我在太典山修行,那些梵僧也曾经打过我太典山的主意……

这次公事私仇一起找那些梵僧去算算!”

那娄成生已经听懂了,这是陶小吴不想留在咸安,太子身边,而是愿意去茂州。

只是这就让他愕然:“太子濡慕先生,难道先生就不想留下来辅佐太子么?”

在他想来,陶小吴应该想留在咸安,辅佐太子登基,以后才能够获得最大好处。

却怎么也都没有想到,陶小吴居然不打算留在咸安,而是打算出外了!

陶小吴微微摇头,道:“太子出阁开府,羽翼已成,势力已固,我留此也没有什么意思,还是离开的好!”

那娄成生稍稍考虑了一下,就笑道:“通真先生当真是仙门中人,深知功成而不居之理,在下佩服!”

却是已经明白,如今朝堂之上对于陶小吴的诸多争论,其实很大程度是因为陶小吴对于太子的影响力。

辅佐太子登基为帝,这是从龙之功,天大的功劳。

谁不想?

然而陶小吴一个外人,来咸安短短数月,就已经为太子改变局面,更对太子有了巨大的影响力。

这么一个人,肯定没有人愿意他留在咸安,继续影响太子。

陶小吴强留在咸安也不是不成,只是这么一来,就太碍别人眼了!

还不如趁早离去。

在印象最好的时候离开,日后太子还会不断思念陶小吴。

真遇到什么过不去的坎,第一个想到的也是他陶小吴。

这就是距离产生美的道理!

而且他主动离去,其他围绕在太子身边的人,也要承他陶小吴一个人情!

所以说,陶小吴这以退为进,实在是高明。

不愧智者之名!

而当然了,对陶小吴来说,他是修行者,修行最为重要。

人道朝廷的权力对于他来说,并非是最重要的事情。

何况,在陶小吴看来,随着天庭开始稳固,即将和朝廷试探接触。

两个庞然大物的结盟,必然有着一连串的接触,试探,争斗,最后达到妥协。

这咸安必然将变成一个巨大的漩涡!

这其中不知道多少人,会变成牺牲品。

陶小吴才不愿意留在这咸安,还是脱身而去的好。

有多大肚子,吃多少饭。

这是他陶小吴当年在阳富侯府之事得到的教训。

没有力量,搀和进这样的大事之中,随时都会变成被人驱使的过河棋子啊!

“且看吧,再过三百年,那时候,谁做棋手!”

……

天子下诏,天下未平,百姓受苦。

朕分封皇子,虽然是为羽翼屏藩,但是却也不能太过耗费民力资财。

因此淅王前往封国,要轻车简从,不要带太多东西。

原本藩王分封,很多时候要准备一年半年的,准备的东西都能够拉几百车。

然而现在天子既然如此下令,那么淅王就国的事情半个多月就准备好了,开始出发。

一切从简么!

马车粼粼,一行人马缓缓行驶在官道上,车马绵延数里。

这是护送淅王前往封国的军队!

一千屯骑营的骑兵,再加上三千射声营的弓箭手,还有五千步兵营的士兵,总共九千士兵。

再加上一千淅王护卫,组成了浩浩荡荡的一万大军,向着巫越之地开去。

这些都是一等一的强军,每一个都是练过兵家煞气的悍卒。

大军所过,煞气惊天。

普通人肉眼所看不见的黑红色煞气,仿佛烈火一般的张扬飞舞在大军上空!

至于为什么送淅王前往封国,会派出这么多的强军?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大虞新朝还没有平定天下。

第三十六章 太玄山第三十七章 上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黄泉火雨第十五章 高人第一百二十九章 天机蒙蔽第三十八章 新朝第十四章 富矿第九章 直钩钓鱼第八十三章 丹分三品第十八章 神明在上第八章 大帅府第三十九章 英才!第七十七章 追查第二十章 修道院第六十八章 福邸第九十九章 天道不公第四十四章 时光荏苒第二百零四章 真相第九十五章 杀上门来第二十章 追踪第六十一章 年轻人太冲动第四十八章 七十二妖魔第七十三章 卷土重来第一百零一章 春秋之诛第二十二章第四十九章第九十六章 血祭第二十八章 恶魔幻境第四十九章 袭击第十三章 绝望!第九章 邱远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雾第四十三章 “无常之火”第七章 软弱?第七十四章 何谓正义?第四十八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五章 味道一般,胜在量大第五章 有些因果!第八十三章 求人不如求己第十二章 打劫第七十九章 锦衣使者第十八章 火雨第八十九章 白骨护卫第六十一章 国本第六章 五气炼度第一百六十三章 玉玦第二十四章 仙人第八十八章 内丹术第八十一章 外丹第二百零六章 慧剑斩气运第二十六章 睡不着,看月亮第三十三章公证第七十六章 天子秘使第十三章第一百二十六章 光照下土1第九十九章 你不仁我不义第十三章 心悸第二章 去金山第五十三章 古淅国第五十四章第八十一章 车裂第八十四章 火炼第五十五章 节杖第二十四章 古代英灵第一百二十三章 鬼爽无形第一百四十五章 借地气第一百四十五章 借地气第九十一章 混炼第二百二十九章 巫印第四十一章 根基第二十七章第三十六章 借气运第十章 地祇之神?第八十一章 外丹第六十八章 木杨城中一点红第七十三章第四十六章 神职第八十八章 长生瓶第一百二十四章 掠夺巫火第二十章 我靠,会飞!第一百零七章 法域 道场第八十七章 博采众家之长第十八章 火雨第一百二十六章 光照下土1第二十章第二百零四章 真相第十二章 汝当复天下第五十三章 天劫!第五十七章 地煞!第四十九章第八十四章 火炼第九章 洞府第十三章 绝望!第三十二章 契约第三章 水幕第十八章 火雨第九十三章 显圣第一百四十五章 借地气第三十章 以武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