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新的时代,新的雷锋

新的时代,新的雷锋

让爱自然流淌:郭明义

感受阳光,感受温暖,感受自然,感受生命。

我一次次地问自己:生命究竟对我意味着什么?是我面对失败后的哭泣,还是成功后流下喜悦的泪水,还是不经意的瞬间流逝?

有人,终生辛劳,没有鲜花,掌声。在人们不知晓的某一时刻,轻轻地,静静地离开了他所爱恋的土地,这是平凡的人生。

也有人劳其一生,洒下了饱蘸生命的汗水,用百倍,千倍,万倍的努力,用生命中最鲜红的血液,用心,品尝生命的果实,书写着辉煌的一生,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树起了一座座丰碑,热爱生命吧!

热爱人生吧!

感受阳光的同时,也使我从一件件小事上,悟出了生命的珍贵,自然的美丽,以及生命中感受到的阳光般的温暖。

春节期间,市政府设立的贫困救助热线,使生活中,不为人知的较为贫困的家庭,享受到了阳光般的丝丝,点点的暖意。而全市千万元的捐款,似雨露,似甘泉,似春风,使人们在生命的旅途中感受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体会到了生命的魅力和温馨的感觉。

捐款者与接受捐款者,都接受了人生的庄严的洗礼,享受着美妙的神圣的乐曲所带来的愉悦。

这亲情,友情,乡情,胞情,爱情,不正是构成了生命中的交响乐吗?使人们长久吟唱,永不感到疲惫和厌倦。

感受阳光,感受温暖,感受自然,这些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对我们的个体来讲,只有一次,可这一次次的呼唤,一次次的渴望,失败,挫折,抱怨,沮丧,在鲜活的生命面前,都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阴雨缠绵的日子,狂风暴雨的季节,风沙弥漫的夜晚,终将被阳光所温暖,被自然所溶化,呈现出生命中最靓丽的底色。

这样一篇满含深情的文章,带着深刻的人生感悟,令人无限感动,它让人们感受到了温暖的力量。文章的作者就是助人为乐道德模范郭明义。在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过程中,他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优秀代表。

2010年10月,在郭明义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代表胡锦涛总书记会见了郭明义。李长春强调说:“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深入开展向郭明义同志学习活动,学习他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理想信念;学习他在新时期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学习他热忱为他人排忧解难,用真情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精神境界,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向郭明义同志学习,传承雷锋精神、共建和谐社会的浓厚氛围。”

2007年年初的一天,郭明义来到鞍山市中心血站献血。这时,他听到一个消息:由于正处于寒冬季节,导致献血的人数不多,很多医院都出现了缺少血液的情况。对此,郭明义很是着急。他想,如果因为缺少血液供应,而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危险,或者医生无法展开救助,对病人来说将造成多大的痛苦呀!眼看自己的亲人生命垂危,却爱莫能助,病人的家属肯定非常着急。

郭明义把他人的疾苦、难处视如己出。他意识到缺少血液储备对医院、对患者及其家属都是非常不利的情况,便迅速着手,准备解决血库缺血的困境。他马不停蹄地找到血站领导,主动提出要和血站一起,组织一次大型的无偿献血活动,对血库进行补给。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然而将众多个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便能汇聚成巨大的力量。

郭明义首先发动身边的同事们,他写了一封无偿献血倡议书,向同事们大声宣读。声情并茂的演讲、情真意切的话语、诚恳真挚的情感,很快打动了和郭明义工作在一起的人们。善良而富于爱心的人们,在郭明义的倡导下自愿加入到这次献血活动当中。郭明义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集结了齐大山铁矿和矿业设备检修协力中心等单位的100多名干部职工。

大家来到鞍山市中心血站,纷纷伸出自己的手臂,将炙热的鲜血毫不吝啬地捐献出来。血站的工作人员看到浩浩荡荡的献血人群,一时间竟“措手不及”。实际的献血人数比预期的多出一倍,血站一共出动了3辆采血车,共采集到2万多毫升血液。血站的人员既欣喜又感动,他们没有想到,一个自发性的无偿献血活动,竟能得到如此热烈的响应,他们代表全市的医院、患者和医护人员感谢郭明义。

郭明义和雷锋一样——对自己极度吝啬,对别人却无私奉献。

在现今这个通讯工具急速普及的年代,买一部手机仅仅需要几百元钱,而郭明义却没有手机,他不舍得花钱给自己添置这个物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年来,郭明义为贫困学生的捐款累计竟达到5万多元。郭明义觉得,用金钱来换取个人物质上的享受,是一件非常不值得的事情。而如果用自己赚来的钱,资助没钱上学的孩子完成学业,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因此,郭明义平时总是省吃俭用,很少为自己添置物品,他将自己并不丰厚的收入积攒下来,帮助40多名贫困的孩子实现了继续学业的愿望。

199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郭明义在电视上看到了希望工程的公益广告。宣传片中,偏远山区儿童那渴求知识的眼睛,深深触动了郭明义。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发展还很不均衡,虽然很多城市的孩子已经享受到了优越的学习环境,但是,在一些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教育质量仍然令人担忧。简陋的教室和校园、破旧残缺的学习用具、匮乏的师资力量,很多孩子就是这样地度过他们的学龄生涯。更有许多幼小的孩子们上不起学,他们只能辍学在家,漫无目的地度日。想一想,如果小孩子在应当学习知识的年龄,得不到应有的教育,他们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

想到这些,郭明义难以抑制心中的酸涩和伤感,他想,一定要帮帮孩子们!从此,郭明义的教育资助善举便开始了。他来到鞍山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将200元钱作为第一笔资助金,捐了出来。当时,受捐助的对象是一名生活在岫岩满族自治县的男孩儿。收到资助金的孩子非常感激远方的爱心叔叔,他给郭明义寄了一封感谢信,用稚嫩的话语介绍了自己的生活,并抒发了感谢之情。从孩子的信里,郭明义更深地了解到了偏远地区的情况,他觉得自己之前的援助还很不够,便又寄去了200元。那时候,郭明义一个月的工资才500多元,家里又有老人和孩子,他如此付出,让人们看到一个平凡人物的巨大力量,他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宝贵品格令人敬佩!

在后来的日子里,郭明义资助贫困学生的善举一直延续着,他的心同孩子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郭明义设身处地为孩子们着想,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想到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一定物质匮乏,郭明义为他们送去了书本和学习用具;得知学生需要自行车和衣物,他又不辞辛劳地亲自送过去。

一个人能够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况且是做好事。郭明义的爱心资助行动,一直持续了十多年,不管家庭收入多么紧张,他总要预留出300元钱,专门用于捐助。他捐的每一分钱都是实实在在的血汗钱。郭明义没有用自己的收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反而尽力地帮助别人,人们不禁要为他高尚的精神境界而叹服。

郭明义以帮助他人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对待身边的人如春天般温暖,总是愿意用自己的辛苦换取他人的幸福。当郭明义发现谁遇到了困难,他总是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倾尽所有力量去帮忙,雪中送炭的事情,他做了许多。郭明义用真情和行动履行着一个公民的神圣责任,他以助人为乐的宝贵品格,为人们树立了一个良好人际关系的典范。他热心助人的事迹,随着越来越多人的传诵和学习,将推动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

雷锋式的战士:张子祥

张子祥同志入伍11年来,在各级党组织培养教育下,把雷锋作为人生榜样,立志像雷锋那样做人,在平凡的工作中坚持不懈地走雷锋成长的道路,一点一滴实践雷锋精神,努力净化周围环境,为加强部队建设,推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工作,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不怕困难,尽职尽责,先后担任通信技工、通信仓库保管员、录像放映员等职务,样样工作都取得明显成绩;他以主人翁态度关心连队建设,把自己的成长进步融汇到连队的发展之中,多次负责排长、连长、指导员工作,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急战友所急,帮战友所需,坚持用革命道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许多同志克服缺点,端正了人生的方向,被广大官兵亲切地称为“老班长”、“业余指导员”,他热爱人民,实心实意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坚持多年帮助一个贫困户摆脱困境,用实际行动扩大了人民军队的影响;他无私无畏,把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在入学、提干、授衔等切身利益问题上,以革命为重,以他人为重,表现了革命战士的高尚品德;他孜孜以求地学习革命理论,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阅读100多本革命书籍,写115万字的学习和工作体会。张子祥同志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始终走在学雷锋、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列,先后3次被军、师树为学雷锋标兵,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被军区树为“学雷锋、学英模先进个人”。

上面这段文字是中共沈阳军区委员会下达的《关于向张子祥同志学习的决定》中的一段内容,概括了张子祥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张子祥并不是一开始就励志成为一个雷锋式的战士。1978年,他从老家江苏省沭阳县来到军营,只想按照亲人朋友的嘱托,当一个“争气兵”。让他重新转变观念,树立新的人生观的契机,是和老班长的一次谈话。

老班长韩宝金很喜欢班上张子祥这个努力认真的新兵,便特意与他进行了一次谈话。老班长问张子祥:“小张,你已经度过了一段时间部队生活,想过今后的打算吗?”

张子祥照实回答说:“我入伍离开家的时候,大家就都叮嘱我一定要在部队好好干,遵守纪律,当个‘争气兵’。所以,我想多做好事,努力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老班长听了,笑着点点头。经过这些天的观察,老班长早将张子祥平时的表现看在眼里,能够说到做到,这对于一个新兵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然,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

老班长收起笑容,语重心长地对张子祥说道:“小张,人在年轻的时候往往有用不尽的干劲,却常常缺乏目标,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追求的是什么,等到精力弱了,干劲快耗没了的时候,才开始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可那时候,你也许已经干了许多让自己悔恨的蠢事。”

老班长的一番话让张子祥触动很大,他在日记中写道:“是的,我不能干蠢事,与其将来后悔,不如现在奋斗!”

张子祥的“奋斗”并不是空口号,而是表现在实际行动上。他加倍严格地要求自己,将不怕苦、不怕累的战士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新兵营里,他的各项表现都是最优异的,取得了步枪射击全营第一名的骄人成绩。

新兵训练生活结束后,张子祥被分派到鸭绿江畔的一个炮兵团。进入炮兵团的那一刻,张子祥的内心非常激动,他终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军人,一名战士!他即将在这片完全陌生却又充满希望的地方挥洒自己的青春与梦想,这怎能不让他激动!

有线电话兵的训练是紧张而艰苦的。张子祥以在新兵营时同样的奋斗姿态投入到新的训练当中去。一个阶段下来,他取得了全连收放线第一名的好成绩。

雷锋曾在日记里说过:“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不遇到一些暂时的困难,这些困难的实质,‘纸老虎’而已。”而人们需要的,是“遇虎而打”,做一个英勇无畏的“打虎”战士。

张子祥就是这样一个“打虎战士”。在有线电话线训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张子祥,又接到一个新的任务:到军部举办的技工训练大队学习无线电台维修技术。最初接到任务时,张子祥心中充满着对迎接新事物的期待与兴奋,并没有去在意自己是否了解这门技术。所以,当严峻的现实摆在他面前时,张子祥傻了眼。

原来,为了检验每个学员的数、理、化和无线电的基础知识,队里决定搞一次摸底考试。张子祥在同期的新兵中一直是最优秀的,在拿到卷子的前一刻,他都是信心满满的,可谁知当试卷发下来,看到卷子上面的内容时,他的冷汗都快下来了。张子祥盯着卷子上的各种无线电基础题慌了神,明明上面的字都认识,却完全不知道问题的意思,更不知道该答什么。最后结果可想而知,百分制的考卷他只得了5分。

这可怜的5分,像砸在张子祥心中的一块巨石,让他倍感受挫。看着集训队里其他学员,有的拿到了不错的成绩,他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对无线电技术知识的缺乏,像横亘在他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鸿沟,令人绝望。是拼尽全力跨过去,还是迎难而退,就此放弃?张子祥选择了前者。

从这一天开始,集训队里出了一个废寝忘食学习,就差“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学员。这个学员当然就是张子祥,他每日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有时晚上宿舍熄了灯,他还要跑去食堂继续苦读。当时正值盛夏,食堂晚上也不开风扇,他一个人汗流浃背地伏案看书,一边看一边在笔记本上记笔记,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任由汗水不断从额间流过。

星期天,集训班中的其他学员不是去附近县城逛街,就是去当地的风景区游玩了,只有张子祥留了下来,将队里的卫生打扫干净,接着,又开始了一天的学习。就这样,张子祥在集训班中学习了7个月,以视力下降了0.2、体重下降了七八斤的代价,换来了6门课程全优的成绩,并获得两次队嘉奖。

横亘在张子祥面前的鸿沟不见了,他又克服一个困难,完美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就像张子祥自己曾说过的:“做好本职工作是学雷锋的基础。本职工作做得不好,口号喊得再响,也是假的、虚的。做出的好事也像断线的气球,空飘无根。”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种腐朽思想也开始冲击着许多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甚至有的人认为新的时代已经不需要再讲雷锋精神,与其处处为他人着想,不如多考虑考虑自己的利益。张子祥并不同意这种观点。

1984年新春刚过没两天,张子祥就又匆匆告别家里人,他的探亲假还没有结束,但他打算先去一趟南京。团里的电影放映机坏了,部队附近的厂家无法修理,张子祥便决定到南京生产精密仪器的5311厂修理。

谁知,张子祥千里迢迢地赶到5311厂,厂里的工人却告诉他:“现在厂里正集中精力为云南前线紧急加工军用器材,没有多余的精力修理放映机。”

张子祥一听,连忙又问:“那我大概什么时候过来可以修理?”

“跟您说实话吧,厂里已经好几年不生产这种放映机镜头了。”说着,工人指指张子祥拿来的放映机的镜头,“这镜头已经都要淘汰了,与其修,还不如直接买个新的。”

听了这番话,张子祥叹了口气。买?说起来容易,他知道这种镜头的昂贵价格,团里的经费原本就紧张,哪有那么多钱来买镜头。可是,放映机问题不解决不行,战友们就看不上电影,看电影可是战士们业余时间最大的娱乐活动之一啊!权衡再三,张子祥决定找有关领导说明情况。经过努力,一个领导终于答应他半个月后帮他修理。

张子祥本想先回家,等到时间了再拿着放映机过来。谁知当天夜里南京市下了一场多年不遇的大雪,积雪足足有一尺多厚。汽车不通了,张子祥只好在工厂院内的招待所住了下来。他在南京没有什么亲戚朋友,也舍不得拿着钱去逛街,平时在部队忙惯了的张子祥,找来扫帚,到院子里扫起雪来。张子祥闲不住,扫完招待所院子里的雪,又去扫厂区。忙活了一上午,吃过午饭,又开始帮招待所拖地板、扫房间、刷厕所、擦楼梯。有些人看着一个顾客这么辛劳,实在过意不去,让他别干了。张子祥笑得一脸憨厚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打扫打扫还锻炼身体。”

住在5311厂招待所的张子祥没几日,就成了厂区里的名人,在厂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大家都猜测这个陌生的解放军战士是什么来头。当弄清了事情的原委之后,全厂上下无不为之感动,都感叹:“这不就是当代活雷锋吗?”几名技术人员和工人主动找到张子祥,用私人时间,连夜将张子祥带来的放映机修好了,而且分文不收。

返回部队后,对于领导询问为什么没有花钱,张子祥只说是厂里的师傅们人好,只字不提自己的事情。但这世上不是只有坏事可以传千里,有时候好事也一样可以。没几天,5311厂就寄来了一封表扬信。

这件事对张子祥的影响很深。对于他来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应做的小事,但是群众却将这些事牢牢记在心里,并且心存感激,这让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关爱是如此重要,这种重要的联络纽带,是不论在任何时代下都是极为珍贵的,是不应该被摒弃的。人民需要雷锋式的人物,时代需要雷锋精神!从此,张子祥在心中更加坚定要以雷锋为榜样,继续为人民服务!

张子祥当兵十余载,每时每刻都在以“雷锋”的标准要求自己,激励自己,他做过的好事许许多多,帮助过的人更是不计其数。1990年2月1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为题,开始广播张子祥学雷锋的动人事迹。紧接着,全国许多报纸都刊登了张子祥事迹的报道,一夜之间,张子祥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大街小巷,家家户户,仿佛都知道了有这么一个人——被看成新时代的活雷锋。

张子祥没有因为自己的扬名而就此终止学雷锋的步伐,就如他在日记里所写的:当我踏上学雷锋之路,就像登上了长行的列车。只有生命结束,才算到站。

人民公仆:杨善洲

在滇西保山市施甸县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

这首民谣歌颂的是一位六十年如一日,辛勤奉献、造福人民的老人——杨善洲。

杨善洲曾担任云南省保山县地委书记,是个“当官的”。不像那些腐败的官员,杨善洲一生清廉,日子清贫,为官几十年一直兢兢业业为国家、为人民操劳,从未懈怠。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年60岁的杨善洲光荣退休,组织上安排他去生活条件较好的昆明养老,但被杨善洲拒绝了,他说:“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

杨善洲的老家有一座“大亮山”,杨善洲的家就在这座山的脚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环保意识还不强,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人们大面积地毁林开荒,致使当地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山泉渐渐枯涸,大地失去生机,这一切,给当地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退休后,杨善洲不愿就此享受安逸的生活,他还想为自己的家乡、为人民继续奉献。他一直记得自己的诺言:退休后,要为家乡办点事。就这样,62岁的杨善洲卸下了原来的工作担子,又挑起新的重任。他回到老家保山市施甸县,雇了15个人、带了18匹马,爬上家乡的大亮山,开始植树造林。杨善洲就此扎根林场,一干就是20年。

当初,杨善洲刚有去大亮山造林的打算时,家乡人都劝他不要去。乡亲们说:“在大亮山上,像野樱桃、锯木这样的树都活不了,更别说大片的树林了。”但是,乡亲们的劝阻没有动摇杨善洲的信念。他找来植物研究人员,对大亮山进行全面考察,制定了科学的植树造林计划。他还造访了大亮山社的社长李宗清,想得到大亮山社的支持。李宗清社长见老书记这把年纪还在为造福家乡努力,深受感动,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杨善洲的请求,并表示一定全力支持。

在杨善洲的努力下,林场迅速建起来了。山上没有办公场所,甚至连个房子都没有,杨善洲就带领林场职工就地盖房,用木头建起了几间简陋的屋子。他们在这不避风、不遮雨的房子里办公、吃住。山上没有通电,照明靠马灯。日用品稀少,他们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床都没有。没有床褥,所有人都睡在木头桩子支起的木板上,只在上面铺上一层草。但老人和他的林场职工们却一直坚守在这座山、这片林,从未放弃。

在杨善洲的带领下,林场的经营很快有了起色,树木渐渐成长,运营模式也日趋成熟,效益也开始逐步增长。但是,经营林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当中会遭受许多困难和打击。就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当地发生了一次鼠灾。几夜之间,一群群“穷凶恶极”的老鼠,啃掉了林场中三分之二的茶树。那时候,林场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这些茶树。鼠患给林场带来了非常大的打击,林场的许多人开始动摇,犹豫着要不要坚持下去。就在这个时候,杨善洲老人坚定地对大家说:“茶园毁了可以重新种植,人的精神垮了,事业就真正完了。”他鼓励员工打起精神,不要被灾难打倒,要继续奋斗下去。

这之后,林场又陆续遇到一些挫折。

有一年,林场种植的华山松被一种叫做“紫荆泽兰”的毒草侵害,将近400亩的华山松遭到了破坏。但杨善洲依然没有被挫折打倒,他带领大家消灭毒草,继续植树。

林场是由杨善洲一手创建起来的,但他却不是林场的场长。除了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杨善洲不拿林场的一分钱。林场场长实在看不下去,非要给杨善洲500元补助,却得到老人的厉声质问:“我上山是来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杨善洲不仅不拿报酬,还时常倒贴钱。他的妻子每次来林场探望他,林场都派车接送,以确保老人的安全。杨善洲的妻子坐过4次林场的车,杨善洲便向林场交来了300多元的汽油钱,林场不收,他说:“我当个领导已经够‘特殊’的了,不能再占公家的便宜了。”

不只是自掏汽油钱,林场经济困难的时候,杨善洲就用自己的退休费给大家发工资。

1999年11月,杨善洲老人在林场劳动时摔伤,造成左腿粉碎性骨折。当时,杨善洲已经是一位72岁高龄的老人了,然而,他只卧床休息了半年,就拄着拐杖登上了大亮山,回到了他的工作岗位。老人像是一位永远不会被打倒的战士,不断向前,向前,直到为人民、为国家奉献到最后一刻。

杨善洲曾说过:“我不是为了钱,我要是为了钱,就不会来这里受苦了。”

杨善洲一生清贫,家里连盖新房的钱都没有。2010年,保山市奖给老人20万元奖金,老人将其中的16万元捐给了当地的学校和林场,剩下的4万元钱,留给了跟着自己受了一辈子苦的老伴儿,作为养老的钱。

有人保守地估算过,杨善洲老人建起的这片林场,最少值3亿元人民币,而老人却分文不取,全部献给了国家。

杨善洲拥有的,是怎样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他一辈子清贫,却为国家和人民,奋斗了一生。

他带领林场职工,共造林5.6万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97%以上。昔日寸草不生的荒山如今已经郁郁葱葱。珍稀的树种,在这里生长;濒临绝种的动物,在树林间栖息。整个大亮山,因杨善洲老人的付出而充满生机。

2012年,杨善洲被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在颁奖晚会上,栏目组给杨善洲的颁奖词是: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杨善洲是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的代表,他为后人留下了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人们应当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和精神,发自内心地去做一个延续者。服务于人、帮助他人、奉献自己的力量,其实这些离人们并不遥远。相信每个人都做过利于他人的好事,也许在朋友遇到困难时,你挺身而出;也许看到贫困弱小,你上去帮扶一把;也许看到灾区的遭遇,你慷慨解囊……这些都是雷锋精神的体现。其实,在不经意间,你内心中的高大精神已经得到了体现。只要人们可以常怀一颗善良的心,在雷锋式的人身上更多地汲取精华,在自己的生活中坚持去做,就能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用汗水承载希望的老人:白方礼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年过七旬仍旧起早贪黑辛勤工作,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捐款35万,自己却没有一分存款;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一日三餐就是凉水、馒头,却支持300名学子走进大学的校门。这位老人,名叫白方礼。

白方礼老家是河北沧州,家境贫寒,13岁起就靠给人打短工,勉强度日。1944年,因生活实在困难,他孤身一人背井离乡来到天津,开始了在天津的艰难生活。白方礼只找到一份蹬三轮车的活计,但是那时候新中国还没有成立,世道混乱,要缴付各种苛捐杂税,偶尔还要被地痞流氓勒索欺负,日子过得极为艰苦。解放后,白方礼终于有了正式安稳的工作,成为了一名运输工人。工作虽然辛苦,但白方礼很满足,他每日勤勤恳恳地工作,不仅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还成为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

1986年,已经74岁的白方礼退休了,辛勤了半辈子,终于可以领着退休金在家享清福了。但是,谁也没有想到,74岁高龄的老人却正要开启他人生的新征程。

白方礼退休后,回了一趟河北老家。这次回家的经历,成为他人生的又一转折点。白方礼回到家乡,看到村里那么多孩子明明到了上学的年龄,却仍在地里务农,干活,甚至有的外出打工,这让他很难过。他问孩子们怎么不去上学,孩子们告诉他:“没有钱。”

白方礼因为从小家境贫寒,没钱读书,一直没有文化,甚至连字都不认得几个,这是他一辈子的遗憾。从老家回来后,老人几天没有睡好,脑子里想的都是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们。他想,我这辈子是这样了,不能让孩子跟我一样遗憾一辈子。

这一天,白方礼把自己的儿女都叫到家中,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他告诉儿女们他要将自己的5000块存款,全部捐给老家的小学。一说完这个决定,全家人都震惊了。要知道,在那个时候,5000块钱算是一笔大数目,家人对老人的决定完全不能理解。白方礼的女儿白金凤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当时我就不太理解,说您是不是脑子出现问题了。”

白方礼对家人的不理解非常气愤,他是一个固执的人,决定了的事就要做,他对儿女说:“这事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一样,我主意定了,谁也别插杠了!”一副“谁要反对,就和谁断绝关系”的态度。

很快,白方礼就不顾家人的反对,将5000块存款全部捐给了老家的小学。在儿女以为父亲的“疯狂”行为终于告一段落的时候,白方礼又做了另一件令家人震惊的决定,73岁的他要重操三轮车旧业,把赚的钱全部捐给贫困学生。

白方礼说干就干,找来一辆三轮车,上好牌照,就开始了他的三轮车事业。老人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晚上八九点钟才回来,有时候为了多挣几块钱,干脆连家都不回,困了就窝在三轮车上睡一觉,不论春夏与秋冬,皆是如此。儿女们看到自己的父亲如此辛苦,都劝他不要做了,但老人却说:“你甭管,别惦记我,我挺好的。我一天天挺高兴的,这样活着,我觉得特别自在。”

白方礼虽然不是“文化人”,但做人极为有原则。他拉三轮车虽然是为了赚钱,但是有些钱他却不挣。每次碰到老弱病残,白方礼都会义务服务,不收对方一分钱。但老人这样的义举,却遭到了一些同行们的记恨,认为这老头子是装好人,跟他们抢饭碗,有的人就将白方礼的三轮车的气门芯拔了,车胎扎了。这些阻挠,并没有影响到老人的决定和做人的原则,依旧我行我素,挥洒汗水。

为了能够多攒点钱,白方礼的生活过得极为简朴,他从没花钱买过一件衣服,衣服和鞋几乎都是捡来的,一日三餐经常是馒头加凉水,有时候看到别人扔掉不要的馒头,他也捡起来接着吃。有的人说他傻,说他脑子不正常,但是老人自己不这么认为,他说:“我咋就不知道享受,可我哪舍得花呀,孩子们等着我的钱念书呢!”

是啊,他的艰辛背后是众多孩子们未来的希望。

白方礼每天最快乐的事,大概就是数着今天赚到的钱,如果今天赚得多,他就会特别开心,觉得又够一个孩子一天的伙食费了。当钱攒够一定数目,白方礼就会将钱捐给学校。他的女儿回忆说:“有一次,

一所学校搞了捐献仪式。绝大多数捐献者不是公司老板,就是白领。只有他一个是自己特别穷的老人。我们一走进教室,学校还没怎么介绍,底下学生就感动得鼓起掌来,特别热烈。那场景,真是挺震撼的,对我也很有教育意义。”

1994年,已经81岁的白方礼将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块钱交给一所学校,校领导非常感动,对老人说:“我代表全校300名贫困生向您致敬。”

对方的感谢话语引起了白方礼的反思。他想,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以帮助到的人也是有限的,想到这里,老人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第二天,老人就将子女们都召集到一起,宣布道:“我准备把咱老家的两间老屋卖了,再贷点款,办个支教公司。”

家人们对父亲这些年的行动已经有所了解,虽然内心震惊不已,但也都知道不管怎么说,老人也不会改变主意的。没多久,白方礼就在火车站附近,租了一个7平方米的售货亭,外面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白方礼支教公司”几个大字,老人的公司这就算开张了。他将售货亭交给伙计打理,自己还照常蹬三轮赚钱。

售货亭旁有个小铁皮棚子,这个棚子就是白方礼的“家”。为了多拉些活,老人几乎很少回家,每天拉活拉到深夜,就回到这个小棚子里凑合睡一觉,等天还没亮,火车站已经有人出入的时候,就又蹬起自己的三轮,开始了忙碌、辛苦的一天。铁皮棚子里只有一张木板床,和一件旧大衣,不管是盛夏还是寒冬,老人在这里坚持了一年又一年,直到后来天津市政府号召要整治车站街道环境,老人才带头将自己的“公司”给拆了。老人虽然难过,但仍没有放弃,又找了一片地方,用塑料布支起一个小棚子,24小时等候乘客,继续他的支教事业。

白方礼曾说:“我没文化,又年岁大了,嘛事干不了了,可蹬三轮车还成……孩子们有了钱就可以安心上课了,一想到这我就越蹬越有劲……”“想想那些缺钱的孩子,我坐不住啊!我天天出车,24小时待客,一天总还能挣回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

后来,白方礼由于年龄太大,实在无法再蹬三轮车,他就又跑到车站附近一个自行车棚子帮人看自行车赚钱,一看就是3个月。后来因为身体实在支撑不住,老人拿着看自行车赚来的500块钱,来到天津耀华中学,把钱递给老师说: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

2005年5月,白方礼老人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当年9月23日清晨,老人静静地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

白方礼出殡的那一天,亲属车队离医院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时,自发前来为老人送行的人群已经挤满了马路,这些人中有许多人与老人素昧平生,却都是受老人的事迹所感动的人。有人说,从没见过一个普通老百姓出殡聚集了这么多人。

几十年间,白方礼老人用汗水和坚持奉献出了一分分真挚的爱心: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赠5000元;

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

1990年,为河北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

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捐款8100元;

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

1993年,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

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自1995年开始的3年间,为红光中学的藏族困难学生资助近5万元,为天津大学困难学生资助近5万元;

自1996年开始,用“白方礼支教公司”的全部税后利润资助南开大学困难学生,总金额约3.4万元;

2001年,白方礼捐出了最后一笔钱,将帮人看车存的500元捐了出去。

此外,在白方礼十几年的蹬车支教历程中,还先后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第43届世乒赛、市养老院等捐助款项。

老人的一生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他不识字,没有钱,甚至过着如同乞丐一般的生活,但他却说自己很快乐,他看到孩子们能因上学而露出笑容就觉得满足。他不是伟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蹬三轮车的老人,但他却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承载了无数孩子的未来,给予了他们人生的希望。他的力量是那样卑微,却又是那样的强大,他犹如雷锋一般的奉献精神至今仍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感动着整个中国。

三栖尖兵:何祥美

大家一定对雷锋的“钉子精神”印象深刻吧?在学习工作中,运用好“挤”和“钻”,你将取得很大的进步。同时,践行这种精神,将使你的意志力得到锻炼,帮助你成长为一个有毅力的人。如果参加工作了,更要学习雷锋,学习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和他一样,成为一个具有敬业奉献高尚情操的人。

胡锦涛总书记曾说过:

“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样发扬‘钉子’精神,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必须清醒地看到,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们不懂得、不熟悉的东西很多,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很多。我们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学习经济,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刻苦钻研本职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样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雷锋无论在哪里,都能自觉服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合理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为个人施展才华和抱负提供了广阔天地。但是,一个人只有当他的个人选择和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相一致,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时,他的才能和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因此,那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神,那种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勤勉敬业、精益求精的螺丝钉精神,仍然应当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和发扬。”

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精神,从未走远,它就在每个人的身边。

“当兵就要当一名爱军精武的标兵。只有把自己的本领和素质练过硬了,才能够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这是中国一名军人——何祥美的人生格言。

何祥美获得过许多荣誉,先是为上海合作组织峰会、APEC会议这样的国际重要活动服务,被指定为安保人员和1号狙击手。2007年,何祥美又被选中作为汇报人员,向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做汇报演示。演示中,何祥美一发命中靶心,精湛的枪法受到了徐副主席的赞扬,并得到了徐副主席单独接见和合影的殊荣,被授予“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称号。2010年,中央军委又授予何祥美“爱军精武模范士官”的称号。

随着一系列荣誉的获得和一些报道的推出,何祥美的事迹越来越受到关注,他不仅在军中受到肯定,更在社会上也受到了众多群众的追捧。2011年,何祥美被选为“2010感动中国人物”,并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1999年入伍的何祥美是个训练有素的优秀士兵,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各种训练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在他当兵的第六个年头,何祥美被狙击手集训班选中,开始了极其艰苦的“魔鬼”训练。

狙击手集训班的生活是这样的:队员们要每天不间断地进行科目训练,过蚂蚁坑、扛圆木、上懒人梯、闯火线、匍匐过低装网等等。

摸爬滚打的意志训练,常常使身强体壮的队员们觉得吃力。这些在常人看来如炼狱一般的生活,持续了10个月,能够承受住这种历练的战士是军中当之无愧的精英。何祥美坚持下来了,他向狙击手的标准不断努力着……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战士,就要具备超强的体能,这是锻炼其他军事技能的基础。为了使自己的体能得到提升,何祥美总是比规定的起床时间起得早,在每天早晨进行五公里的跑步训练,下午也要添加跑步训练的时间,他通常一次跑十公里。日积月累的训练,使何祥美的耐力逐渐增强,但是他并不满足于自己某一阶段的训练成果,他觉得光跑还不够,要加上负重。就是这样“永不满足”的持续锻炼,才练就了何祥美强健的体魄,现在,他已经可以负重20公斤很轻松地进行长跑了。

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狙击手,具备了非常好的身体素质,就要进一步锻炼自己的专项技能了。射击训练中,何祥美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在训练中进行多方面的技能加强,为练就“一枪毙敌”的绝杀本领奠定了基础。“无依托据枪”训练是狙击训练中最苦、最难的科目,射击中狙击手的肘部常常会被磨破,伤口和汗水接触在一起疼痛难忍。有些战士戴上了防护用具,而何祥美却忍着疼不戴,因为他觉得厚实的护肘会影响据枪动作的执行、干扰射击感觉。为了锻炼自己持枪的稳定性,在据枪定型训练时,何祥美把光滑的石子或者圆滚滚的弹壳放在自己的枪管上,规定不许让枪管上的东西掉下,如果掉一次就自罚再练十分钟。经过长期的训练,何祥美竟能维持两个小时都不掉,但是,他的全身也随之变得十分僵硬,一时难以动弹。

射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比如自身的身体情况和外界的环境条件。为了把自身因素对射击的影响降到最低,何祥美要求自己做到连续五分钟眼睛不眨一下、迎风迎光迎沙不流一点儿眼泪。为了达到训练目标,他坚持盯着手表秒针做训练。眼睛的定力锻炼,使何祥美在日后识别射击目标的过程中,拥有了非常好的准确度。此外,对付外界复杂的天气情况变化,是个很难攻克的事儿,风、雨、光,稍有变化便要对瞄准点进行“修风”处理,再加上气温、气压、距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对于变化的处理就要更加谨慎和灵活。何祥美把总结出来的数千个参数写在小卡片上,一有空就掏出来背,直到记得滚瓜烂熟为止。

功夫不负有心人。何祥美最终练就了对外界极其敏感的反应能力,能够对风向、风速、高低角和目测距离迅速做出精准的判断和调整,误差接近于零,射击精度很高。

有一次,几名记者跟随何祥美所在的部队进行采访,当时何祥美正在某处沿海地区训练,记者们目睹了何祥美当天训练的全过程。

当天何祥美正在进行“逃脱”和“远距离射击”训练。只见,何祥美驾着翼伞灵活地从海面上飘飞而过,然后跳伞入水。在一群人的严密注视当中,何祥美潜入到水中后,竟不见了踪迹,部队长说此时何祥美已经悄悄地潜游上岸了。记者们都觉得不可思议,部队长指着一片大约200平方米的区域说:“何祥美就潜伏在这里,请你们把他找出来。”记者们看看这块儿地,上面只有稀稀疏疏的一些植物,何祥美能隐藏得住吗?记者们将这块区域仔细地筛查了一遍,竟然没有找到何祥美!大家都觉得很惊奇。“出来吧!”在部队长的命令之下,何祥美突然从草皮底下钻了出来,穿着迷彩衣的他混在草丛中,真令人难以分辨。部队长再次下令:“正前方600米目标,射击!”话音还未落下,枪声便已经四散开来了,顿时,远处26个酒瓶碎落一地。

海、陆、空,样样能行,何祥美这次精彩的训练,得到大家这样的形容:“飞天无踪,踏海无声,遁地无形。”

何祥美曾说:“当我握枪的时候,我会把其他的都丢到一边。我会想:我需要干什么?因为这是我的戏、我的舞台,只要一上场,我就要演好。戏怎么唱、怎么演,都靠自己,别人都是观众。射击也是一样,我会认真地把握每次射击的机会,把每一颗子弹都当成自己的最后一颗子弹,把每一颗子弹都发射到我想命中的地方去。”

在部队的九年时间里,何祥美从一个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村青年,成长为一名空中、陆地、水上均可驰骋,智能、体能、技能都拔尖的杰出士兵。他是怎样做到的呢?何祥美立足本职岗位,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强素质、练打赢、当尖兵,令人敬佩!

爱心妈妈:马佳年

怀胎十月,等待一个新生儿的降生,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母亲都在用自己最真、最深的爱,孕育着新的生命。她们总是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日益隆起的腹部,总是与肚子里的“她”或“他”喃喃细语。为了等待“瓜熟蒂落”的那一天,妈妈们付出了心血,她们多么盼望能够快些见到那个从未谋面的“小家伙”呀。

然而,对于母亲来说,提前见到自己的宝宝,并非是一件好事。因为绝大多数早产儿在母体里并没有发育完全,在他们出生以后,体重往往会比正常的婴儿轻很多,甚至还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残、障疾病。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早产儿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对于母亲来说,则是一种痛苦。

马佳年,一位早产儿的母亲。2005年,圣诞节刚过,怀孕28周的马佳年突然感到肚子剧烈地疼痛。随后,她被家人紧急送到了医院。经过医生的诊断,得知马佳年将要早产。

第二天,马佳年被推进了产房,并生下一名女婴,取名“小豆丁”。大家知道,婴儿出生以后,都会立刻啼哭。但是小豆丁降生的时候,足足有5分钟都没发出任何声音,而且,她的体重只有2斤7两。因此,小豆丁需要留院观察。

几天后,马佳年顺利地出院了,但是她心里始终放不下自己的“小豆丁”。从生产到出院,短短的几天里,马佳年都没能好好地看看孩子,心里别提多难过了。

在小豆丁住院的40多天里,马佳年每个星期都会到医院看看女儿。小豆丁安静地躺在暖箱里,就像一个正在发育的幼苗,非常柔弱。她的抵抗力极低,一点点细菌都会使她的身体受到威胁。马佳年只好站在暖箱旁边,眼巴巴地望着小豆丁。被蒙住双眼的小豆丁看起来有些可怜,她不像别的婴儿那样“又白又胖”,而是“又黑又瘦”。由于身体上还没有长出脂肪,小豆丁的皮肤呈半透明状。看到女儿的样子,马佳年红了眼眶,她把早产给孩子带来的痛苦归结到自己身上,心中充满了愧疚。

那一刻,不知道小豆丁能否察觉到妈妈就在她身边。那一刻,马佳年开始了思考。她逐渐意识到,除了自己以外,全中国还有很多与她情况类似的母亲、有很多像小豆丁一样的早产儿。通过查询,马佳年得知,每年全国有将近200万新生早产儿。这样的情况,有很多出现在贫困山区。由于山区医疗条件差,没能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医疗设备,导致很多本可以得到及时救治的早产儿终身残疾。

小豆丁的身体状况就很不乐观。她出生后一周,就被查出脑部病变,并且带有脑出血,这极易导致脑部瘫痪。很长时间里,小豆丁的眼睛都不会像别的孩子一样,东瞅瞅、西看看,而是直勾勾地盯着某一处,动也不动。

当时,人们对“早产儿”的关注并不多,有很多母亲并不知道该如何哺育早产的孩子,没有一家专门服务于早产儿家庭的机构。能利用的资源非常有限,马佳年只好自己慢慢摸索。

每天,马佳年都会严格按照医院设定的计划,喂养小豆丁。她会认真地做好每个细节的记录,比如:一天需要多少奶粉,要冲调出多少毫升牛奶;小豆丁的眼神是否能够追随移动的物体了……除此之外,她还会坚持为小豆丁做全身按摩,帮助女儿更好地恢复身体机能。

对于马佳年来说,日子仿佛过得比从前慢了很多。小豆丁的身体情况总是要等待许久才能见到一点点好转。直到小豆丁4个月的时候,才被医院确定为视力健康;8个月时,心脏发育正常;满一岁的时候,她的神经系统也终于发育完全了……

在马佳年无微不至地照顾下,小豆丁渐渐长大了。她已经和正常的孩子完全一样,可以开朗地笑、大声地哭,也可以和伙伴们相互嬉戏玩耍。在这个过程中,马佳年也获得了很多经验,俨然成了哺育和抚养早产儿的“专家”。

小豆丁的身体好转了、健康了,马佳年被喜悦包围着。没有人知道,这一路走来,她流过多少泪、熬过多少夜。当时,由于小豆丁的过早出生,疾病缠身的她,并没有给家庭带来欢乐,反而增加了许多压力。

为了专心照顾女儿,马佳年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她的这种做法,没有得到丈夫的支持和理解。从此以后,马佳年独自照顾着身体娇弱的小豆丁。有一次,马佳年无意中在网络上看到一项“写博客赢奶粉”的活动。于是,她开通了博客,把自己和小豆丁相依相伴、共同走过的岁月,写成了文章,并取了一个温馨的题目——“你幸福,我快乐”。很多网友被母女俩真实的生活故事所吸引,被马佳年真挚的情感所打动。半年多的时间里,这篇文章的访问量超过了万数次。

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网络上传开以后,马佳年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她和当年在同一家医院,同是早产儿母亲的人们取得了联系,并共同建立了一个名为“早产妈妈联盟”的网络群体,以便用她们的经验帮助更多遇到困难的妈妈。当年,为小豆丁设计的喂养记录派上了用场,马佳年编写了《早产儿出院喂养表》,供早产妈妈们参考。

马佳年深知,早产儿的身体状况本来就落后于发育健全的孩子,如果不赶快弥补,将会耽误幼儿的成长,很有可能留下一辈子的遗憾。

2007年6月18日,“早产妈妈联盟”的成员,举办了一场名为“天通宝贝嘉年华”的公益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早产妈妈联盟”共筹集善款一万元,并用这些钱,开通了一条早产儿热线。热线开通以后,将近1000名相关专业人员踊跃地加入到为早产儿服务的队伍中,免费为早产儿家庭提供专业喂养知识、解决困惑、指点迷津。

马佳年没有想到,小豆丁的意外早产,竟然令自己的人生发生了改变。以前,她是一名普通的会计,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她走上了一条帮助早产儿的道路,而且准备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早产妈妈联盟”成立以来,马佳年始终坚持着对早产儿问题的研究。她注意到:早期筛查、治疗,可以大幅降低早产儿患上终身残疾的几率。即使是脑瘫儿童,如果在半岁以前就开始进行治疗,80%的孩子可以显著提高自理能力。

从2007年至今,“早产妈妈联盟”不断地发展壮大,并且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0年,全国相继成立了很多早产儿服务机构和基金会,例如: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发展中心救助早产儿互助工程、民政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早产儿救助基金。“早产妈妈联盟”也成为了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华语早产儿组织。也就是说,全世界的华人都可以通过“早产妈妈联盟”这个广阔的平台,寻求到帮助。现在,有很多家医院也加入到帮助和关注早产儿的行动中来,相继开通了救助早产儿的绿色通道。

“如果我们开办的早教活动,现在只能为出得起学费的人开放,那怎么对得住当年无私帮助我们的众多志愿者呢?只有贫困人家才需要我们去普及知识,因为他们能获得信息的渠道相比普通家庭要少得多。”——这是马佳年发自肺腑的话。

马佳年有一个心愿:“给生于贫困的早产儿一个平等的未来。”

马佳年带领着“早产妈妈联盟”,在公益之路上不断前行。如今,小豆丁即将跨入小学的校门。她不但模样和妈妈长得很像,连性格也和妈妈一样,乐观向上。从小豆丁的脸上,不再有刚出生的痛苦表情,在她的心中,也没有任何阴影,小豆丁总是灿烂地笑着。看着孩子无忧无虑的样子,马佳年微笑着说:“每个孩子的未来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我们当家长的,永远不能提前替孩子说‘不’。”

现在,像马佳年一样关心社会、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志愿为他人服务。就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中国社会各界的人们都积极地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当中,为这样一场世界性的盛会,紧锣密鼓地做准备。期间,他们都发扬着雷锋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精神,为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提供服务。在志愿者的队伍中,不乏年轻人、当代的大学生,他们都在争做“雷锋传人”,擎着“雷锋精神”的火炬,不断地向前奔跑。

高原上的支教者:胡忠、谢晓君夫妇

2011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坚守在雪域高原,支教12年,他们就是胡忠、谢晓君夫妇。

担任评委的于丹老师这样评价他们:

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面对全国人民的赞扬,夫妇俩却说:“我们只是平凡人,做的也是平凡事,不值得大家这样追捧。”同学们,也许你不知道雪域高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但你一定能理解,一个人能坚持做一件事12年,一定需要很大的毅力。

胡忠、谢晓君夫妇原本都在四川当老师,2000年,夫妇俩去西藏旅游,他们没有想到,这次旅行竟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在甘孜塔公草原,夫妇俩欣赏了独特的高原风景。后来,在四面环山的草原上,胡忠和谢晓君夫妇来到了塔公乡“西康福利学校”。学校刚刚创办3个年头,招收来自甘孜州13个县的孤儿和特困学生,学校的大多数教职员工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孩子们的情景,胡忠历历在目:“孩子们正围在一起跳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都穿着红色运动服,很灿烂。看到我们来,就把哈达往我们脖子上绕。这是第一次有人给我献哈达。”

后来,夫妇俩得知这所学校缺少老师,孩子们渴求知识。胡忠和谢晓君觉得这些孤儿太可怜了,本来就缺少父母的关爱,现在又没有人教他们知识。孩子们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的出路在哪里?他们的一生,将因为缺少知识的光芒而黯淡下去吗?

回到四川后,胡忠和谢晓君一直想着西藏的孩子们,想着他们渴求知识的眼睛。作为老师,他们觉得必须为孩子们做些事情。于是,他们递交了义务支教的申请,开始了雪域高原的任教之路。在胡忠离开成都时,他说:“像我这种老师,成都多得很。不可能因为我走了,哪个学生就读不成书。但这里不一样,没有几个老师愿意到这里来,也没有几个老师愿意留下来。他们长大的命运,如果因为我的到来而改变,我想得通。我一个老师,在哪里不是教书?在哪里不是育人?”

支教的生活非常艰苦,在西藏,生活环境远没有四川舒适,冬天异常寒冷。在福利学校,老师很少,胡忠和谢晓君都要同时教好几种科目,每天要讲很多节课。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的谢晓君,弹得一手好钢琴,而来到西藏却要教很多额外的科目,不仅要教音乐、还要教生物,承担图书管理员、生活老师等职务。谢晓君没有觉得委屈了自己,反而干得有声有色。

有一次,谢晓君的胃病发作了,她输了两天的液。躺在病床上的谢晓君知道,有一位教数学的老师刚刚离开了学校,当时,没有人给孩子们上数学课。这个消息令谢晓君心痛,老师一个一个地离开,孩子们的课程无法连续。

谢晓君再也坐不住了,她顾不得自己的病痛,对前来看望她的孩子们说:“走!帮我提着输液瓶!我们全班进教室,没有数学老师,我来上语文。”就这样,谢晓君带着输液瓶,坚持站上了讲台。最后输液瓶里的**都输完了,血从管子里倒渗出来,她还站在讲台上。

“工作很繁杂,每天很晚才能休息。忙完一天的工作,坐在床上,端着一杯热茶觉得是最惬意的事情了。”谢晓君还记得,有一天晚上她端着一杯热茶,坐在床上,茶还没喝完,就困得睡着了。醒来已经是第二天的早上了,再一看,手里的茶水早已撒了一床。

从都市教师到高原山村学校的教师,谢晓君说:“刚进高原时,我还比较爱美。渐渐地就被周围的环境所同化,我不惧高原的风沙,即便它铺天盖地,最多只用手掸一掸……”谢晓君回忆到西藏支教后的生活:生活条件和以前不能比,要克服的问题很多,当时洗澡成为了一件很困难的事,通常要提水到板房宿舍里洗,基本上都是三个月才洗上一次,一个月洗一次就算是奢侈了。

如今,不到40岁的胡忠已有白发,谢晓君也患上了严重的背部疾病。就是这样,夫妇俩仍然坚持这样做,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幸福。他们把自己的女儿也带到福利小学,谢晓君说:“我的女儿和学生是一样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不一样。胡忠和谢晓君说:“爱心是幸福的源泉。我们相信,爱心会传递下去,力量会越来越强,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命运。”

在任教的十几年里,胡忠、谢晓君夫妇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100多名孤儿都亲切地叫胡忠“阿爸”。学校的设施也越来越好,学生越来越多。

2007年,谢晓君当选为成都石室联中评选会“感动联中十大人物”。前去领奖时,她以前的同事看到她辛劳的样子抱着她就哭了。谢晓君却一直笑着,她说:“他们大概是觉得我在那边很苦吧。但我觉得我过得并不苦。生活条件、工作环境这些远比不上成都,但我心灵是快乐的。”

这对普通夫妻,放弃了城市里优越的生活环境,无私地将爱心献给边远地区的孩子,令人敬佩!在胡忠和谢晓君身上,人们又看到了雷锋的影子。他们的举动,改变了千百名孩子的命运,改变了藏区的教育环境。未来,他们决心将这份事业继续一直进行下去,把这份爱延续下去。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就要像雷锋那样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但应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的条件下起步的,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艰苦奋斗过程,需要继续发扬勤俭建国、厉行节约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把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建立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坚决反对那种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尤其要反对那种慷国家之慨,挥霍奢侈的腐败作风。即便是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也仍然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以爱之名起舞:肖剑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同时,他们也是最弱小、最需要关爱的人。稚嫩的脸庞、清澈的眼神,看到这样的孩子,人们总会心生怜爱,更不要说是那些患病的儿童,他们需要更多的爱!

对于很多人来说,从小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对于那些患病的儿童,尤其是身患“罕见病”的孩子,他们失去了健康,无法无忧无虑地成长。

2008年,欧洲罕见病组织将2月29日定为“国际罕见病日”。“国际罕见病日”,每隔四年才会出现一次,它寓意了人类罕见的病症。

在中国,“四叶草”的图案被当做“国际罕见病日”的标志,我们都把这种草称为“幸运草”,因为在上万株苜蓿草里,只有一株是由四片叶子组成的。由此突出它的罕见。同时,翠绿的心形叶子也暗含着四种寓意:健康、真爱、幸福、希望。

罕见病是指盛行率低、少见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多数罕见病是慢性严重性疾病,通常会危及生命。

那么,你知道哪些罕见病症呢?

成骨不全症——瓷娃娃(他们像娃娃一样娇小可爱,但是一个拥抱、蹬一次被子、甚至在看动画片时哈哈大笑都有可能使他们骨折)。

白化病——月亮孩子(月光一样白色的头发和皮肤,让他们极易被阳光晒伤,月夜是他们的乐园)。

黏宝宝——黏多糖贮积症(“长不大、活不长”是医生对很多黏宝宝的预言,但是他们也好想好想和所有小朋友一样茁壮成长)。

苯丙酮尿症——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这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肉、蛋、奶,这些人体所需的食物,他

们从一出生起就不曾尝过,他们终生依靠特食生活。)

血友病——他们就像是用玻璃做的,一旦皮肤出血,将无法凝结。每一次的磕碰创伤,都有可能导致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淋巴管肌瘤病——自由呼吸是她们最大的梦想。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走一百米的路程、爬一层楼的高度,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奢望。

蝴蝶结——结节性硬化症(面部蝴蝶状结节,癫痫,可能造成的智力低下,让他们难以自信面对人群)。

遗传性共济失调——企鹅家族(走起路来,他们会不停地摇晃,步态就像企鹅)。

瑞特综合症——Rettgirl(瑞特综合征患者都是女孩,她们笑容甜美,但严重的自闭症倾向,使她们像活在另一个世界的天使)。

尼曼匹克病——他们还是孩子,可已经要承受肝硬化、肚子肿大的痛苦,还会导致癫痫。他们有着可爱的笑脸,但他们的身体像苹果一样。

克氏综合征——这是一种先天性染色体异常疾病,只有男性患病,男性发病率约为三千五百分之一到五千分之一。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渐冻人(成年后,他们将出现行动障碍,最后恶化到无法行走、无法写字吃饭)。

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罕见病种类。

“改变从了解开始”——2012年,国际罕见病日中国区以这句话作为宣传语,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那些“罕见病”儿童。

人们的关注,就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网络上一度盛传着一段视频:一个穿着白色帽衫、牛仔裤,在全国各大高校门前跳舞的男生。这个人就是肖剑,他不断重复着舞蹈动作,为“瓷娃娃”们募集善款。肖剑,一个普通的80后男生,一个地道的湖北荆州人。他选择了用自己的行动帮助那些“罕见病”儿童。

在每一段视频的开头,都会发现“瓷娃娃关爱中心,全国高校公益行”的标语。这样一个时长约206秒的视频,收录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重庆等城市,近200余所大学校门前,肖剑卖力跳舞的画面。其中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那就是肖剑跳舞时穿的上衣,上面印有“罕见病关爱瓷娃娃中心”的标志。

肖剑为何要向全社会呼吁,关注“瓷娃娃”呢?

原来,在一次下班回家的路上,在肖剑走到汉口武圣路的时候,看到了一对正在乞讨的父女。当时,肖剑了解到,父女俩都患有脆骨病,他立即捐献了100元钱。回家之后,肖剑并没有把这件事抛在脑后。他暗暗决定,要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宣传“罕见病”知识,让大家关注可怜的“瓷娃娃”。

之所以要在高校门口跳舞,并录制成视频,宣传“瓷娃娃”。肖剑表示:“年轻人在看到这个视频后,往往会转发到社交网站或微博上,这样可以引起更大的关注。此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热衷于公益,大学校门的舞蹈,会让人觉得很亲切。”

在肖剑萌发了“录制视频”的想法以后,在2011年年底到2012年初的时间里,他和弟弟自费来到全国各大高校,录制视频,前后共花费了一万多块钱。这过程中,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尽量乘坐公交车。要奔走于全国各个城市,又要寻找高校并进行拍摄,肖剑没有觉得辛苦,反而觉得自己为“瓷娃娃”做了贡献,觉得做这一切很值得。

肖剑的宣传方式,引来了争议,许多人说他是在炒作,还有人说他的舞蹈动作是在哗众取宠。面对质疑,肖剑坦然地回应:“我只是在用创意的方式来宣传公益。如果说用这种‘哗众取宠’能够获得更多人来关注公益事业,我也觉得是有意义的。”

据“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的创始人黄如方介绍:“很多人是看到肖剑的宣传视频后,才了解到我们的。目前我们的‘新年大礼包’活动,已收到捐款10多万元。”

面对残病弱小,每个人都可以像肖剑一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公益事业上出一份力、做一份贡献,像雷锋一样,有一分光,发一分热。

如今,从个人到团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公益事业忙碌。比如“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它是由李连杰先生发起成立的创新型公益组织,致力于传播创新的、人人皆可参与的公益文化,搭建公信透明的、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平台,尽可能地为各种自然灾难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由“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发起的“海洋天堂计划”,是“壹基金”为自闭症、脑瘫、罕见病儿童,提供医疗救助、教育资助、生活补助、心理支持的公益计划,它切切实实地为患儿们做了很多事情。

汇聚点滴力量,将集结成海洋般广阔的爱。请伸出你的手,奉献出自己的爱。雷锋就是在平凡的人生中,不断地付出自己的爱,他能做到的,大家也能做到!

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雷锋精神始终与时代同行。

戈壁红星:南斯勒玛

孟格图嘎查(在内蒙古有关盟市所属旗的行政编制下,设嘎查,与行政村平级)的牧民世代生活在这片戈壁上,贫瘠的土地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贫穷,越来越绝望。孟格图嘎查共有19万亩草场,大部分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沙丘,草场就是只有稀疏的胡杨和红柳的沿河地带,牧民居住十分分散,有的甚至相距近百公里。

南斯勒玛是孟格图嘎查的党支部书记,为了带领牧民脱贫,响应国家改革号召,实行草畜双承包,她可有好几天没睡个好觉了。新政策的实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牧民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不相信新政策,而她自己也还有许多情况没有了解到,摆在她面前的问题是一个又一个。

1983年,为了合理顺利地承包草场,南斯勒玛挨家挨户进行动员、宣传,为不了解新政策的牧民耐心讲解。她还亲自前往草场,一处一处查看、登记。当时当地没有别的交通工具,南斯勒玛就每日骑着骆驼,穿行于茫茫戈壁,为牧民们奔波。划分草场时,她从不搞一言堂,每回都是亲自带着牧民们实地考察,如果与牧民遇到分歧,也是双方共同商量,找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南斯勒玛严格按照一个党员的原则要求自己,像雷锋一样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按照嘎查的统一承包标准,南斯勒玛家可以分到500只羊,可她只要了250只。若要问剩下的250只拿去做什么了?都让她拿去分给五保户(五保对象指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但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和贫困户了!将自己的一半财产无条件分给他人,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南斯勒玛为牧民们的奉献不止如此。有一次,牧民仁钦家失火,全部财产都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当时仁钦不在家中,家里只有他的儿女和妻子,一家之主不在家,又遇上如此灾祸,妻子和儿女们几乎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南斯勒玛了解到情况后,立刻找到仁钦的家人,带头捐给他们160元的实物,并和女儿连夜赶做了两套被褥送来。仁钦的家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不知道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南斯勒玛没有想那么多,她只是说:“现在天正冷,可别冻坏了。”

在南斯勒玛的带领下,全嘎查牧民纷纷向仁钦伸出援助之手,仅一夜,牧民们为仁钦一家就捐助了1600元的钱物,并且搭起了一个新的蒙古包,里面的设施比过去还齐全。等过了几日,仁钦终于赶回来,看到焕然一新的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为了表达心中满溢的感激,仁钦杀羊、备酒,用蒙古族最隆重的礼节来感谢大家。饭席上,仁钦带着自己的妻儿向在场的所有人说:“要不是大家和书记的帮忙,我们一家现在就不会暖暖和和地坐在这里,感谢大家。”

面对来自牧民的感谢,南斯勒玛一向只是微笑面对,实心实意的她只觉得这一切都是她该做的,并没有因为大家的称赞而变得虚荣、自大起来,反而比过去更加努力工作,将心思扑在工作与人民身上。

草畜双承包落实后,南斯勒玛又开始思考怎样让大家团结起来,戈壁这样大,人心要是散了,再好的制度也是没用的。为了把大家的力量凝聚起来,她组织党团员建立嘎查学雷锋小组和理论、治保、卫生、科技、生产等服务协作组,重点帮助贫困户。不久,草原上树立起了团结互助、共同致富的思想,形成了文明科学,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

在南斯勒玛的辛勤努力下,如今的孟格图嘎查早已摆脱了当年荒凉的面貌,变成羊群遍野,草木连荫的世外桃源。从1988年开始,这里的牧民人均收入上升到2500多元,五年翻了六番,户均收入上万元,当地的牧民常说:“给钱、给物,不如有个好支书。”

南斯勒玛的无私奉献并不是只针对当地牧民,她对外来人也会给予如春风般温暖的关怀。一年秋天,汉族夫妇张金、李荣华从外地来到孟格图,想在这里扎根,希望南斯勒玛可以帮他们安排生产和生活。张金、李荣华夫妻俩当时只带了一口锅、两只碗、一床被子和几件衣服,也就意味着,除了这些简单的生活用品不用准备外,其他包括住房、生产用地,等等,都需要南斯勒玛安排。当时嘎查的牲畜、草场早已分给各家各户,全部承包下去了,根本没有多余的。南斯勒玛不忍心再让张金、李荣华四处辗转,颠沛流离,便决定将自己家承包的200只山羊和部分草场交给了他们,每年的羊毛收入也都归张金、李荣华夫妇。

当时许多人都震惊于南斯勒玛的无私,因为那时正是羊毛价格一路看涨的时期,羊毛是每家的摇钱树。有些人劝说南斯勒玛不要如此大方,南斯勒玛只是摆摆手,说不介意。果不其然,张金、李荣华夫妇有了这群羊,一年之后就脱了贫,直到现在,南斯勒玛的羊群还在他们手中,夫妇二人也已跨入到了万元户的行列。

南斯勒玛从外表看来就是一个普通的妇女,有些胖,有些黑,笑起来亲切又温暖。刚接触她的人,也许会以为因为她的干部身份对她有几分惧怕,但只要相处过的人,都知道她是个平易近人的人,就连比她小许多岁的小青年们都说她是贴心人。

南斯勒玛极为注重青年培养,认为青年是社会的主力军,有着创造未来的朝气与力量。为了让青年们有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她组织办起了“青年之家”。青年之家办得红红火火,定期组织大家唱唱歌,跳跳舞,给了大家一个娱乐空间。后来,南斯勒玛又以青年之家为中心,组织牧民学习理论、学文化,普及卫生、科技知识和法律常识。

许多迷途的青年都是受到南斯勒玛的帮助后迷途知返,重新找到人生的目标,走到崭新的人生道路上来的。有个姑娘叫乌云苏拉,是当地极少的上到初中的孩子。乌云苏拉很想继续上高中,但是很遗憾没有升学成功,只好回家帮忙。乌云苏拉觉得自己是个“文化人”,不想整日放羊。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实行了草畜双承包,日子都开始越过越好,只有乌云苏拉家因为其父亲不善经营,日子过得依旧惨淡,这让乌云苏拉更加消极起来。

当南斯勒玛了解到乌云苏拉的情况,立刻亲自去乌云苏拉家登门拜访。南斯勒玛耐心询问乌云苏拉的想法,乌云苏拉先开始并不愿多说,但是在南斯勒玛真挚的劝导下,渐渐敞开了心扉,将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南斯勒玛听完,并没有训斥乌云苏拉,而是鼓励她,对她说:“你是咱们这里难得的有文化的青年,你要为其他青年做个带头作用。你阿爸不擅长管理,你有文化,你来帮助你阿爸,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家里需要你,快打起精神来。”

南斯勒玛的一番话让乌云苏拉触动很大,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消极情绪。经过南斯勒玛的多次劝导与帮助,乌云苏拉终于不再消极面对现状,而是代替她阿爸承担起家里的重担,经营自己的草场。没两年,乌云苏拉家的生产、生活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起了草库伦(蒙古语,意为“草圈子”,是草场围栏的一种形式)5个,其中5配套高效益草库伦1个,每年产草3万斤,也跨入了富裕户的行列。后来,乌云苏拉还担任了团支部书记,牧民学习组的辅导员,当初凝聚在她眉间的愁云再也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发自内心的自信与开朗。

除了乌云苏拉,还有许多青年受到过南斯勒玛的帮助。有位从没上过学的青年,是当地出了名的问题人物,经常酗酒闹事,四处惹麻烦。南斯勒玛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想要将这青年引到正途上。有的人劝她不要多管闲事,这种人已经没得救了,但南斯勒玛不这么认为,她认为青年还有大好的时光,不能让其就此挥霍、虚度掉。

就这样,南斯勒玛经常去找青年,邀请他去青年之家参加活动,还说要教青年认字。最开始,青年对于南斯勒玛的帮助很抵触,认为南斯勒玛一定是假好人,时间久了就会厌烦的。谁知,过了许久,南斯勒玛也没有对青年放弃,仍旧坚持帮助他,劝导他。渐渐的,青年看出南斯勒玛的关心是真挚的,开始放下心中的防备,慢慢接受了她的教导。如今,当年的问题青年被评为了“文明青年”,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从人见人厌的“混世魔头”变成了人见人爱的有为青年。若有人问他,是什么让他改变,他肯定会回答:“这要感谢南书记!”

南斯勒玛用雷锋精神的实践,鼓舞、召唤着孟格图青年的成长。只有42户人家的孟格图,如今评上双文明户的有20家,五好家庭31户,先进个人63名,40岁以下的人全部脱盲。在南斯勒玛的带领下,孟格图嘎查连续四年被评为额济纳旗无事故、无犯罪、无案件的“三无”嘎查,多次被评为苏木、旗、盟和自治区先进集体。

南斯勒玛犹如一颗扎根于戈壁上的坚韧红柳,不畏惧风沙,不畏惧干涸,为她能看到的每一个人撑起一片绿荫。1989年以来,南斯勒玛同志多次被评为旗、盟、自治区的“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1990年6月30日,自治区党委发出在全区开展学习南斯勒玛同志活动的号召,授予南斯勒玛同志“模范共产党员”称号。1993年3月,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30周年之际,她被命名为全国学雷锋活动先进个人。

为国家做生意:许元堂

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为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贸易的大门。为了拓展对外贸易,中国向海外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干部。这些干部在异国他乡打拼、奋斗,争取为祖国多争到一分利益,一个机会。许元堂,就是他们之中的一个。

许元堂的第一个战场是素有中东“自由港”和“贸易中心”之称的阿联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云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生意人,有着数不清的机遇。但对于初来乍到的中国上海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来说,这里却是一片完全陌生的天地。阿联酋的市场几乎已经完全被欧美品牌占领,要想在这片土地上闯出一片天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许元堂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只躲在公司里办公,生意不会自动上门。于是,他亲自带着大包小包的样品,踏遍大街小巷,向各个企业单位推销商品。他所负责的轻工产品门类广,品种多,仅上海一地出口的就有1000多项,3万多种规格。许元堂用业余时间对这类商品做足了功课,面对顾客的提问,他可以轻松、详细地介绍出这些商品的性能、规格和价格,这让当地精明的商人们都对这个新来的中国商人刮目相看,甚是钦佩。

阿联酋的天气炎热,许元堂经常顶着40多度的高温奔波于各个公司企业。许元堂的辛苦没有白费,许多商人都对许元堂佩服不已,开始相信中国的企业和商品,纷纷表示愿意与其合作。就这样,在许元堂的努力下,公司当年就创汇100多万美元。

许元堂从来不是在为自己或者某一个公司做生意,而是为国家。在业务交往中,外商经常向许元堂赠送一些价格不菲的礼品,但许元堂从来不收,实在无法婉拒的,他也会主动将收到的礼品上交组织。有的人说这是生意场上的常事,收点好处也是正常的。许元堂却不认同,他认为在外经商,应该自觉遵守外事纪律,心不痒,眼不红,手不伸,要对得起国家。

生意场上的人形形色色,有的奸商为了捞到更多的好处,经常会使用一些恶劣手段。有一次,有个商人从许元堂这边买了一批锁,许元堂按照以往的规矩,按时将货物运到客户指定的地点,谁知对方竟然企图以装箱交货脱期、要求中方赔偿为由杀价。许元堂做生意一向有原则,一向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面对对方明显的恶意诬赖,据理力争,寸步不让。对方见杀价不成,便干脆拖欠货款,不论中方如何催促,都一副“就是不给钱”的无赖嘴脸。有些人劝许元堂说算了,不要和当地商人的关系搞僵。许元堂却说:“这不是为我自己做生意,这是属于国家的钱,哪怕只有一分钱,我也要如数追回!”

许元堂清楚当地商人的脾气,知道这个商人不是没钱,而是因为没有占到便宜心中不甘,他便常常在对方回家吃晚饭的时候前去登门拜访,让对方很是尴尬,自知理亏,只得将拖欠的货款一分不差地交了出来。

从许元堂平日的生活情况来看,一点也看不出他是个做国际生意的人。他事事从简,处处节约,出行能步行就步行,向国内发汇报工作,也是利用晚上收费减半的时间段。有一年,组织上考虑到他常年在国外,不能和家人团聚,便安排了他妻子公费出国探亲。可妻子还没住满一个月,许元堂就催促妻子赶快回去,原因是:“你在这里每多住一天,国家就要每天为你支出16美金。”面对如此“精打细算”的丈夫,通情达理的妻子没有半点不高兴,反而表示非常理解,提前一个月就回国了。

按说许元堂身兼重职,家里的生活条件应该还算富裕,但实则不然。许元堂的老家在安徽绩溪,家中有90多岁的老母,妻子没有正式工作,一直在老家务农,全家的生活全靠许元堂的工资勉强维持。不幸的是,儿子突然患了重病,为了给儿子治病,许元堂还欠下了债。有人让他向工会申请补助,他却认为这是自己的家事,宁可自己多辛苦两年,也不能让国家来替自己还钱。最终,许元堂全家省吃俭用,用了4年的时间才将债务全部还清。

1990年,经人反映,组织上才了解到许元堂的实际困难,连忙想办法解决他的困难。组织上将许元堂的妻子从老家接到了上海,还准备为其安排一份待遇丰厚又轻松的工作。许元堂却坚决不同意,他让妻子以自己的能力找工作,能做什么做什么,绝不能靠自己的关系进任何单位。

许元堂和妻子在上海的家也非常简陋,总共只有10平方米,板壁结构,夏天不隔热,冬天不保暖,但他从未抱怨过,反而把公司分配给自己的住房名额让给其他困难户。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武装入侵科威特,海湾局势动荡不安,阿联酋也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中。许多国家的商人纷纷离开阿联酋,中国也决定除了少量人员看守外,其他人全部撤离。

作为普通百姓,战争是可怕的,没有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在一片即将弥漫硝烟的土地上。许元堂比谁都清楚这点,所以在人人祈祷不要被留下的时候,他勇敢地站出来说:“我留下。”一些和许元堂关系好的同事说他傻,他却说:“我是党员,这时候我不留下谁留下?”

大批的商人逃难似的离开了阿联酋,这片曾经充满着机会与财富的国家,此时正被军车、大炮和荷枪实弹的士兵所占据。许元堂虽然对街上景象有些唏嘘,但却未被吓退,继续为国家的生意忙碌着。

一天,许元堂来到一家当地的贸易公司,这家公司的老板看到许元堂很是惊讶,瞪着双眼,不可置信地问:“你怎么来了?没有走吗?其他人几乎都走了……”

许元堂微笑着说:“只要贵公司还在这里做生意,我就不会走。”

老板一听,之前的震惊渐渐转变为钦佩,高兴地接待了许元堂,二人就在战争的阴影下愉快地谈起了生意。

商场犹如战场。许元堂想,日本和欧美的商人纷纷离开这片战场,正是我们占领这片阵地的最佳时期。当时公司留守在阿联酋的只有许元堂和另外一个人,他们二人天天忙得不可开交。许元堂是又当经理,又当搬运工,偶尔还要跑到码头催货,恨不得一天24小时,时时都在工作,经常吃着吃着饭就睡着了,等再睁眼时,连饭也顾不得继续吃,又急匆匆地开始工作。

在其他人看来的危险时期,却在许元堂的勇敢与才智下,成为了“贸易黄金时期”。自海湾战争爆发后,上海方面天天收到他发来的订货电传,月成交额超过了往常的3倍多。

十多年来,许元堂一直兢兢业业,心中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用自己的言行,向祖国和人民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品质。

首都一枝花:张丽丽

雷锋精神的传承,并不是针对某一种人群,或者某一个阶层,学习雷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百姓,都可以成为雷锋精神的传承人。下面为大家介绍的这个人,不是地方领导,不是企业老板,只是一个普通的商场售货员,但就是这个普通售货员,却用自己无微不至的真挚服务,温暖了许许多多的人,让大家再次感受到雷锋式的真情。

她的名字叫做张丽丽,是北京西单菜市场的一名营业员。许多人都认为售货员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只要会算账就够了。实际上,做一名售货员的确不难,但做一名好售货员却并不简单。

张丽丽平时就是一个热心认真的人,自从她成为一名售货员,就时刻以雷锋精神要求自己,不仅力求“干一行,爱一行”,还要求“专一行,精一行”。只要是张丽丽柜台上摆放的商品,张丽丽都对其做了十足的功课。她自己并不爱喝酒,但是却对酒十分了解,原因就是她所负责的柜台最主要的商品就是酒。顾客询问任何关于酒的问题,她都可以对答如流,什么“清香型”“浓香型”,哪个酒的度数是多少,适合什么年龄段的人喝,她都知道。她平均每天接待顾客600多人次,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回答着各种各样的询问,但她从来没有和顾客红过脸,吵过架,最难缠的顾客到她这里也会被她的服务态度所打动,忍不住赞美两句。

对于张丽丽来说,做售货员不是为了赚钱,也不仅仅是为了工作,更多的是为了帮助他人。有一阵,北京的二锅头酒卖得特别快,许多店都缺货。有位老顾客,是个蹬三轮车的老大爷,特别喜欢喝二锅头,几乎每天都要骑着他的三轮车来张丽丽这里买二锅头。这天,老大爷如往常一样,过来买酒,但是正巧张丽丽这里的二锅头也卖完了。老大爷一听酒卖完了,很失望,说着改天再来就准备离开。张丽丽却热情地叫住老大爷,说:“我家那边的商店可能有二锅头,我今天晚上过去看看,要是有,明天给您带来。”老大爷一听,心里高兴极了,忙说谢谢,张丽丽却摆摆手,只说让老大爷记得明天过来取酒。

等到了第二天,老大爷再来时,张丽丽果真取出8瓶二锅头递给老大爷。老大爷看着酒,心中像是被春风拂过一样温暖,不停地说谢谢,说得张丽丽都不好意思了,也一个劲儿地说:“别这么说,这都是我该做的,我该做的。”

张丽丽不仅服务热情,而且周到、贴心,极为有诚信。有一次,有位从河南来北京旅游的老人来到张丽丽的柜台前,说想买30包酒曲。张丽丽遗憾地告诉老人:“真是抱歉,北京最近酒曲正缺货,我这里也没货了。”老人一听,再也难掩失望的心情,深叹了口气,说:“我都跑了好几家了,没想到你们这里也没有,算了,不买了。”说着,就满脸愁容地准备离开,张丽丽看着老人额头上的汗水,开口叫住了老人:“大爷,你要是信任我,就把您的地址留下,等我找到货了,就给您寄过去,您看怎么样?”

老人看着张丽丽面带微笑的脸,将信将疑,但最后仍是留下了2元钱(当时酒曲7分钱一包)和地址,离开了。张丽丽利用业余时间跑了10多家商店,买到28包酒曲。买完当天,她就把酒曲打包寄往了河南。没过多久,张丽丽就收到了老人寄来的感谢信和邮费,老人在信中写道:“两元钱的商品,表达了您的一片真情。从你身上,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

还有一次,几个外地来的顾客想要买芦笋罐头。可是当时张丽丽柜台的芦笋罐头刚到货,上面还没来得及定价,所以不能出售。张丽丽耐心地向他们说明原因,让他们留下联系方式,等定下价后,第一时间通知他们。其中一个看起来有50多岁的大妈听后面露难色,犹豫了一下,说:“我在这里等,你们什么时候可以定下价格?我在这里等,等到定下价格我好马上买。”

张丽丽一听,觉得这位大妈如此着急,一定是有原因的,便开口询问大妈是否有急用。经过一番谈话,张丽丽了解到,这位大妈的老伴患了癌症,一家人千里迢迢从内蒙古赶来北京是看病的。大妈对张丽丽说道:“我老伴在治疗过程中吃了芦笋罐头感觉不错,眼看马上就要吃完了,我怕一间断会影响他的身体。姑娘,我都跑了好几家了,就你这里有,你就让我等等,等到晚上关门我也愿意。”

“您的心情我理解。”张丽丽耐心地对老大妈说,“医院那边还需要您照顾,您不能在这里等。罐头今天卖不了,但是过两天肯定能卖,到时候不管别人要多少罐,我都先把您那份留下来,保证您能拿到罐头,不会让您老伴吃不到芦笋罐头的。”

听了张丽丽的保证,老大妈一直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来,感激地说:“姑娘,你真好。”说着,又要掏钱付款,张丽丽不肯收,因为按规定,价格还没定的商品不允许收定金。但老大妈摆出一副“你不收我就不走”的架势,张丽丽怕耽误大妈去医院照顾病人,无奈按原来的卖的价钱破例收了老大妈5罐罐头的钱。

3天后,老大妈来取罐头,张丽丽笑眯眯地将预留的5罐芦笋罐头拿了出来。老大妈看到罐头非常开心,当天就找人代笔写了一封感谢信,称赞张丽丽是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朵鲜花,愿这朵鲜花常驻人间。

张丽丽常说:“顾客从我手中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是我最大的快乐。如果因为菜市场没货使顾客失望而去,我就觉得心里不安。”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张丽丽就是通过自己的工作,来向别人传递温暖的。据不完全统计,张丽丽工作十余年,为顾客代购商品、联系事物上千次,送货上门400余次。仅1992年,她利用业余时间为顾客办事跑了80多个商店和工厂、40多次邮局和书店。

张丽丽的热情服务,就连外国友人也都表示敬佩。亚运会期间,北京迎来了许多外国友人。有一次,4位阿拉伯人来到张丽丽的柜台前挑选商品,这4个人不懂中文,只是看着外表来选东西。张丽丽知道阿拉伯人因为宗教信仰,对饮食有着严格的规定,她看这几人挑了几种罐头就要付钱,连忙指指他们的罐头摆摆手,又从柜台里拿出一个标有古兰经“清真”字样的商品。张丽丽虽然没有说外语,但是几位阿拉伯人都明白了她的意思,非常感谢张丽丽的提醒,其中一位还拿出5元钱,作为小费给她。

中国不流行付小费,张丽丽看着递过来的5元钱,以为对方是想要换零钱,便微笑着数了5张一块的人民币递了回去。那人以为张丽丽嫌小费太少,便又拿出一张10元的人民币递过去。这时,张丽丽才反应过来对方是在给小费,有些哭笑不得,连忙摆手,也顾不得对方懂不懂中文,解释道:“我们这里没有收小费的习惯,为您服务是我的职责。”

幸好这4个阿拉伯人带了翻译,翻译将张丽丽的话用阿拉伯语转告了他们。4个人一听,对张丽丽竖起大拇指,用别扭的中文说:“谢谢!”说完,又拿出相机,给张丽丽拍了张照片。第二天,这位拍照的外国友人就将洗好的照片送给了张丽丽作纪念。

张丽丽从来不觉得自己辛苦,她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顾客,看到顾客露出微笑就是她最大的幸福。若要问她是什么让她坚持十几年如一的辛勤工作、热情服务,她会回答,是大家对她的肯定。有一次,张丽丽回家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她没有带雨具,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位路过的阿姨走过来,问道:“你是西单市场的张丽丽吧?我这雨衣给你用吧。”张丽丽刚要推辞,那个阿姨连忙打断,“我家就在前面,跑两步就到了。我常在你那儿买东西,你先拿着用,改天我去取。”说完,那人把雨衣塞到张丽丽的手里就跑开了。

张丽丽看着对方的背影,心中升腾起的温暖,让她连雨水的冰冷也感觉不到了。张丽丽想,这大概就是她工作、奉献的意义,从人与人的互相帮助之间体会温暖,感受人间的美好。从这天起,张丽丽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更加热情地服务。1993年3月,她光荣地被评选为全国学雷锋活动先进个人。

(本章完)

第六章 钉子精神,永放光芒第七章 接过雷锋的旗帜第四章 奉献爱心,灌注希望第六章 钉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六章 钉子精神,永放光芒第三章 帮助他人,收获温暖第一章 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第一章 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第五章 勤俭节约,永不忘本第四章 奉献爱心,灌注希望第一章 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第三章 帮助他人,收获温暖第七章 接过雷锋的旗帜第二章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第二章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第一章 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第六章 钉子精神,永放光芒第五章 勤俭节约,永不忘本第二章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第八章 新的时代,新的雷锋第六章 钉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四章 奉献爱心,灌注希望第四章 奉献爱心,灌注希望第二章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第五章 勤俭节约,永不忘本第三章 帮助他人,收获温暖第八章 新的时代,新的雷锋第六章 钉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六章 钉子精神,永放光芒第五章 勤俭节约,永不忘本第一章 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第五章 勤俭节约,永不忘本第六章 钉子精神,永放光芒第五章 勤俭节约,永不忘本第四章 奉献爱心,灌注希望第七章 接过雷锋的旗帜第三章 帮助他人,收获温暖第六章 钉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四章 奉献爱心,灌注希望第三章 帮助他人,收获温暖第六章 钉子精神,永放光芒第二章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第五章 勤俭节约,永不忘本第七章 接过雷锋的旗帜第三章 帮助他人,收获温暖第一章 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第七章 接过雷锋的旗帜第八章 新的时代,新的雷锋第三章 帮助他人,收获温暖第八章 新的时代,新的雷锋第五章 勤俭节约,永不忘本第一章 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第三章 帮助他人,收获温暖第二章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第四章 奉献爱心,灌注希望第三章 帮助他人,收获温暖第六章 钉子精神,永放光芒第一章 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第二章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第四章 奉献爱心,灌注希望第七章 接过雷锋的旗帜第六章 钉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四章 奉献爱心,灌注希望第八章 新的时代,新的雷锋第三章 帮助他人,收获温暖第五章 勤俭节约,永不忘本第一章 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第二章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第一章 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第四章 奉献爱心,灌注希望第五章 勤俭节约,永不忘本第六章 钉子精神,永放光芒第二章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第六章 钉子精神,永放光芒第四章 奉献爱心,灌注希望第七章 接过雷锋的旗帜第六章 钉子精神,永放光芒第五章 勤俭节约,永不忘本第八章 新的时代,新的雷锋第五章 勤俭节约,永不忘本第四章 奉献爱心,灌注希望第二章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第八章 新的时代,新的雷锋第二章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第六章 钉子精神,永放光芒第五章 勤俭节约,永不忘本第二章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第二章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