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我有时候就在想,如果是刘邦逃到这里,他会怎么做呢?他一定会自己选择坐船离开,管他娘的,先跑了再说。刘邦的哲学就是活着最重要。

可是项羽一生最不会做的事情就是逃!

当自己的叔叔项梁战死的时候,项羽没有逃避责任,毅然接过了起义军的旗帜,领导大家共抗暴秦。

当巨鹿之战的时候,兵力对比如此悬殊,项羽没有逃避,毅然破釜沉舟,发起攻击。

当项羽的老家彭城被刘邦占领后,项羽并没有跑,而是带着自己的子弟兵来抢回自己的家园。

而最后一次垓下之战,项羽依然保持着他的高贵,他没有逃,其实上天给了他两次逃生的机会,他都放弃了。

在鸿沟议和后,项羽如约东撤,结果刘邦违背约定追击项羽,项羽反击大获全胜,迫使刘邦坚壁自守,其实他有好几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急速率兵东归。此时西面为刘邦,南方为刘贾、英布,北方韩信占着彭城,战略形势于己不利,项羽应该立刻撤退。而东南方为江东地区,是自己赖以起家的地方,项羽应该不顾一切,迅速撤兵,保存有生力量,撤回江东,在此休养生息,积聚实力,以图后效。

第二个选择,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迅速击破刘邦。韩信、彭越此时还没有到达,如果项羽像彭城之战时那样,集中兵力,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引导士兵思乡情绪宣泄,将士兵的怒气引向刘邦,将不能返乡的责任推向刘邦,只有打败刘邦,才能回家,只要击破刘邦军队,一切都将好转。刘邦军队为汉军军心所在,刘邦被击败,则韩信、彭越、英布等各路大军就会各自割据一方,天下重新洗牌,自己也就安全了。

项羽进没有战,退没有逃,这时他不愿意逃是因为他判断失误。而最后一次在乌江岸边,他不愿意逃,则是出于他高贵的血统与责任心。

我们讨论一个千古话题:如果项羽真的渡江而去,那么他能赢吗?是否真如李清照写的那样,“卷土重来未可知”。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项羽为什么会失败。

项羽的失败,我将其归结于三个因素:不懂政治、决策失误、性格缺陷。

项羽的军事才能是很优秀的,但是他不懂得军事的最高境界是政治,是民心,项羽经常屠城,这是非常大的错误,会将自己的敌人越弄越多。

决策失误最明显的就是他不该分封天下。历史上每当采用分封制的时候都会起内乱,项羽分封后,所有人都来反他,刘邦当时也有人提建议说分封,幸好被张良阻止了,所以没分裂,而后刘邦打败项羽后分封,结果闹出一个“吴楚七国之乱”。项羽当时应该把这些有功之人都封为候、王,给他们很优厚的待遇,但是不能给行政权、财权和军事权,就像一个公司,如果将人事权和财权给了某个人,那他就会闹独立,有自己的势力,所以,这点一定不能做。

至于性格缺陷,其实韩信说得最明白,项羽经常妇人之仁,优柔寡断。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使项羽真的坐船回去江东,那么失败仍然无法避免,因为他失败的三个要素并没有改变。

回想项羽的一生,我将自己与他做了一个对比。

公元前232年-209年,在出生到23岁这段时间,项羽主要练剑、学兵法,平时在街面溜达,找人单挑。我主要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基本都在读书,忙着中考、高考、找工作。

公元前209年-207前 项羽24岁,开始造反工作,此点比较生猛,我24岁的时候刚刚大学毕业一年,还在被公司老人苦逼欺负。

公元前207年-206年 此时项羽担任诸侯上将军,26岁,我那个时候毕业三年,终于有机会欺负新人了,可人家项羽却当上了皇帝,分封天下。

公元前206─202 西楚霸王,项羽和刘邦进行楚汉战争,我在加班给人辅导作业。

公元前202年 项羽战败,自刎乌江,死时31岁,不巧,本人今年26岁,还没到31岁,万幸万幸···

在漫漫长河中,我和项羽有过一番对话:

追往:当你叔父被章邯所杀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项羽:仇恨,只有仇恨!

追往:自己挑起重担时,不害怕吗 你才24岁。

项羽:怕个球啊,人活一世,总要干点事。

追往:当章邯向你投降的那一刻,你不想杀他吗?

项羽:我当然想,我叔叔的仇必须要报。

追往:那为什么还要放过他,封他为王呢?

项羽:我不想再让无辜的士兵流血,我起兵只是为了为天下人谋取太平,暴秦既然已经被我灭了,个人的仇恨,我可以放下。

追往: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如果现在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过乌江吗?

项羽很坚定地回答我:不会。

追往:为什么?

项羽:因为我对不起兄弟们,他们跟随我起兵,一起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但是如今只有我回去,我怎么面对他们的家人。要么都回去,要么一个都不回去。

项羽的故事讲完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他不是一个武夫,而是是军事家;他不是一个习惯于逃跑的人,他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一个真正的男人!

项羽留在后世的除了破釜沉舟,还有一首传唱千古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仿佛,项羽就站在乌江边,他用坚定的眼神看着江东,这个他儿时成长的地方!

本书完结,看看其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