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朝廷也不知道从哪得了一本中国的兵法,竟然照着摆出来了名阵八阵图中的天覆阵。
闻焕章看完,道:“天阵十六,外方内圆,四为风扬,其形象天,为阵之主,为兵之先。善用三军,其形不偏。他这天覆阵摆得不错。”
刘锜说:“古今异宜,夷险异地,岂可按一定之图?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若于平原旷野,猝与敌人相遇,怎能来得及按图布阵呢?且如按固定阵式摆布,敌人对我军虚实即可一目了然,如日本这般,我以奔雷车正面突破,他岂能不破?”
刘锜又说:“阵而后战,兵之常法,然势有不可拘者。且运用之妙,存于一心,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一想也是。
刘锜所说“运用之妙”的“妙”,其实就是“灵活性”,它是聪明的指挥官的出产品。灵活不是妄动,妄动是应该拒绝的。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是所谓‘运用之妙’。基于这种运用之妙,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就能较多地取得胜利,就能转变敌我优劣形势,就能实现我对于敌人的主动权,就能压倒敌人而击破之,而最后胜利就属于我们了。
刘锜所说出的“运用之妙”一语,是刘锜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通过家传以及这些年来的战斗实践总结出来的,不但在指挥作战方面已经体会出一些极为高明的道理,已经有了敢于突破陈规和传统做法的真知灼见,而且还具有坚强的自信。
众人心想:“难怪陛下器重此人,真大将也!”
而刘锜所摆的阵法,看起来有些像锥型阵,却又似是而非。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一般的锥型阵都会用最精锐的骑兵打头,比如江鸿飞和耶律延禧决战时,联军方面就是用西夏的铁鹞子打头。
可刘锜并没有这么做,刘锜很出人意料地以奔雷车打头,而且这奔雷车所摆的也不是锥型,而是宽椎型(也就是倒三角形)。
还有,奔雷车后面跟的也不是精锐骑兵,而是骑着马的工程兵!
再往后还不是精锐骑兵,而手持弓弩的步军。
再再往后才是由精锐骑兵组成的锥型阵的两翼。
对于刘锜所布的“锥型阵”,不少人都提出过异议,认为刘锜根本就不按古人的阵图布阵,甚至认为刘锜将这场大决战当成了儿戏。
刘锜听完,说:“此阵乃陛下亲授,名为闪电阵,此战我准备施展陛下传我的闪电战。”
刘锜说出,这闪电阵和闪电战乃是出自江鸿飞之手,那些反对的声音,一下子就全都没了,再也不过问刘锜怎么指挥这一战了。
而此时,刘锜论阵法和阵图,其实也是对这些人回应。
辰时。
大元帝国的一众金门羽客一块施法。
霎那间,东北风大作!
刘锜很平静地下令道:“擂鼓!”
决战开始!
听见大元军这边擂鼓,日军那边也吹响了法螺贝,同时响起了一系列繁琐的钟鼓之类的战斗信号。
很快,打定主攻主意的大元军,便整军向前推进。
离敌尚远,牵马前行,以养马力;三箭之地,上马慢行,以为逼迫;一箭之地,纵马冲锋,以溃敌阵!
这是胡人常用的骑兵攻击之法,而成员复杂又擅于吸取百家之长的大元军早就学会了这一战法。
此战担任先锋的依旧是李世辅,也就是正式改名的李显忠。
尽管李显忠才十七,但在这么重要的大战之中还能很沉稳地压着大军的速度,使大元军不紧不慢地前进,真是很有大将之风。
三箭之地,李显忠下令:“上马!”
随着李显忠的命令,大元骑兵和奔雷车就像倒带的多米诺骨牌一般,一个接一个地高了一截!
瞬间!
大元军的锋芒就露了出来!
“冲!”
见刘锜的命令传了过来,李显忠一声爆呵!
上千辆奔雷车开始缓慢的加速,战马的脚步也变大了起来,大地随之震动起来!
没有战鼓。
但战车滚滚向前和万马奔腾的威势,却比战鼓更加震慑心魄。
现在是晴天,但那轰隆的响声却仿佛像上百万个惊雷一起爆发!
日军本来布置得很完美的阵型,还没开始接阵,就先是一乱!
日军的一众将军又是大喊大叫,又是打鼓,又是吹螺,才让日军的阵型慢慢稳定下来。
一箭之地!
奔雷车上的连弩、床弩一齐发射!
霎那间,铺天盖地一般的箭矢就向着日军射去
与此同时,奔雷车开始加速!
“咻咻咻咻咻……”
“轰隆轰隆轰隆……”
“……”
日军也几乎同时向大元军射击,而且单从第一波箭矢的数量上来看,日军射出来的箭矢明显更多。
不同的是,大元军的箭雨给日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而日军的箭雨大多都让奔雷车给挡下来了。
很快,大元军的箭雨就在日本的军阵当中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李显忠抓住这个战机,指挥奔雷车迅速从这个缺口冲进去!
奔雷车不畏水火刀枪,转折灵活,哪怕八尺阔的壕沟,五尺高的拒马,都阻它不得,而且攻击力强大,简直就是坦克的另一种诠释,绝对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面对这样的奔雷车,日军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派炼气高手充当敢死队,前仆后继地来阻止奔雷车前进。
奈何,大元军的奔雷车太多,日军方面能阻挡奔雷车的炼气高手又太少。
关键,日军有炼气高手,大元军这边难道就没有吗?
从箕地来增援日本的杜壆和卢俊义,就是战场上的两股龙卷风,日军的任何炼气高手在他们面前都是不堪一击。
很快,日军的防线就被奔雷车冲开!
冲进敌阵之后,奔雷车立即有序的分散开来,然后开始肆意的破坏日军的防线!
而真要是碰到奔雷车过不去的天然或是人工障碍物,跟在它们之后的工兵会在最短时间内为它清除!
在完成了突破后,奔雷车和其后的骑兵开始穿越打开的缺口,并进入日军战线开始向敌后深入!
此时就是考验一线将领的能力的时候了,他们一般都在部队最前面,以其自身之观察掌握全局并随时将敌情向后汇报。
一直以来大元军之所以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其实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元军致力培养一线将领。
而且,毫不夸张地说,大元军的一线将领,每一个都是从尸山爬过来、从血海趟过来的,各个都有着丰富的厮杀经验。
反观日军方面。
在大元军打过来之前,日军就没有打过像样的仗,别说对外战争的经验,他们就连对内战争都没怎么打过。
关键,日本朝廷,从上到下,极度腐败,想当官,不是看能力,而是看家世、看出身。
这就导致,好多日本军官,连刀都拿不动,却能指挥千军万马。
关键的关键,日军之前虽然也接触过奔雷车,但奔雷车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采取过这么密集、这么犀利的攻击,进而让日军阵脚大乱,奔雷车势如破竹!
奔雷车突进的速度很快,也可以说,日军的抵抗太过无力。
刘锜见胜负已分,果断下令:各纵队即成扇形展开,向前分散推进。
大元军的将领得令后,立即变换阵型,骑兵绕过奔雷车,然后在前方或侧翼上搜索前进,进行寻找开放道路、侦测敌情,并提供预警和抢占如制高点、桥梁等重要战术要点。
各突进纵队,则会依照这些情报,选择适当、无敌方顾虑的路线前进。
碰到实在无法攻克的据点,各个突进纵队会选择绕开,尽可能采取迂回渗透的手段,只有在没有办法的情况才实施战斗。
另外,大元骑兵还会为奔雷车拾遗补缺,也就是填补奔雷车推进后产生的空隙。
在这之后,才是各支步军。
这么说吧,也就是没有飞机、大炮的掩护,否则这就是最标准的闪击战!
不多时,走报机密特种营的人回来向刘锜报告说,大概有三万日军的精锐骑兵迂回到了杀生石的后面,就在他们身后十几里的地方,很快就会杀到。
刘锜笑着对左右说:“这应当便是日军的底牌了。”
从刘锜的态度上就不难看出,他根本就没将日军的底牌放在眼里。
这也很正常。
因为刘锜手上还有五万人马始终没动。
历史上,德军以其六个装甲师、四个轻装甲师和四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六个集团军约八十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数量庞大但装备陈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仅一个月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六万多人阵亡,十三万人受伤,九十一万多人被俘(其中,被德军俘虏近七十万,被苏军俘虏二十多万),十万人逃至邻国,而德军仅阵亡了一万多人,受伤了三万多人,失踪了三千多人。
二战初期,希特勒基于上述理论,先发制人,集中陆军和空军,像漆黑的夜里突然出现的闪电一样打击敌人,攻势凌厉,无往而不利——一九三九年九月至一九四零年六月他用闪击战占领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兰西等国。具体是,二十七天内征服了波兰,一个小时拿下丹麦,二十三天征服挪威,五天征服荷兰,十天攻克比利时,三十九天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一九四一年希特勒再次用闪击战进攻苏联,到十二月便打到莫斯科郊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随着导弹核武器的发展,闪击战仍被超级大国视为一种有效的战争样式,无论是中东战争,还是海湾战争,闪电战都成了战役获胜的不二法门。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闪电战作战的突然性,可以弥补兵力上的不足,能够以寡敌众。
更关键的是其震撼性。
——这种碾压式的攻击,很容易攻破敌人的心理防线,进而让敌人成建制的投降。
当然,倒不是说闪击战没有弱点,控制与补给就是闪电战的最大弱点。
不过在这场大决战当中,却不用担心这两个弱点。
一来,日军的纵深根本没有那么大,而且过于落后。
二来,虽然刘锜也是第一次打闪击战,但他的节奏控制得很好,甚至可以说是游刃有余。
所以此战没有任何悬念。
天快黑的时候,日军就已经彻底被击溃了。
日军用来当作底牌的那三万精锐骑兵,也被刘锜留下的五万养精蓄锐多时的大元精锐骑兵给击溃了。
胜负已分。
与此同时,阮小五亲率两万精锐骑兵,在不久前投降大元帝国的伊势平氏的带路下,绕过战区奇袭日本京都,并趁京都空虚,一举就杀入了京都。
——伊势平氏与河内源氏是联姻的关系,正是因为靠着这层关系,伊势平氏才得以投降大元帝国。
其实,如果只是这样,原本忠于白河法皇的伊势平氏还真不一定能投降大元帝国。
伊势平氏之所以投降大元帝国,主要是因为,伊势平氏当代的家主桓武平氏领袖平忠盛的妻子(也就是平清盛的母亲)是在怀有白河法皇之子后才被白河法皇赐与平忠盛。
换而言之,白河法皇给平忠盛戴了绿帽子。
这并不是无的放矢。
事实上,在日本一直都有平清盛是白河法皇的私生子的说法。
而平清盛幼年时期颇得白河法皇的宠爱也是此一说法的另一根据。
当然,是与不是,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桓武平氏,在其领袖平忠盛的率领下,投降了大元帝国,并帮助大元军攻占了京都,甚至攻占了日本皇宫。
而这时白河法皇还率领日本的达官贵胄、豪门大户、仕绅望族在前线吃着败仗……
两日后。
投降的日军已经达到三十万,被杀死的日军也已经接近十万。
虽然此战还未彻底结束,但大元军的两钳已经合围,除了提前跑掉的几万日军,包围网内的十几万日军只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至此,日本之战开始落下帷幕,日本即将成为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