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外事不决

刘备欣然点头,却听诸葛亮又道:“吾闻贾文和在主公帐下,韬光养晦,此人生性阴狠,主公不得不防!”

刘备皱了皱眉,贾诩在他帐下是真,只是贾诩向来低调,渐渐已被人忘却,好似他从未出现一般,刘备也只是问计之时,才会去找贾诩,平日从不打扰,诸葛亮忽然提起贾诩,刘备就觉得有些怪异:“军师为何有此一言?”

诸葛亮言道:“吾既投主公,自当粉身碎骨,匡扶汉室,提起贾诩,是非嫉贤之心,此人出自董卓之军,本就心无汉室,当年若非他一言提醒李等人,恐王司徒早报陛下重振汉室,又岂会有如今天下大乱之势?贾诩一言,李等西凉军杀回长安,吕布不能挡,逃回中原,王允身死,天子落入贼首,胆战心惊数年,才被主公伺机救出牢笼,如今贾诩投主公帐下,非为效力,实为避祸耳!”

刘备沉默不语,贾诩说服张济来降,正是他危难之际,可谓雪中送炭,尤其是张济的西凉铁骑,更是他能够迅速击败蔡瑁,平定南郡的主力,而贾诩献策夺取荆州,这等大功,就更不用说了,但这人不要封赏,不要官爵,始终让刘备思想不同,如今诸葛亮提醒,才似有所悟!

片刻之后,刘备答道:“吾奉天子而定天下,一心匡扶汉室,执大义而讨叛逆,军中有董卓余孽,实为不智,只是贾、张二人均有大功,并未再有叛乱之心,且容从长计议!”

诸葛亮倒不着急,他也没想着一次便能让刘备对贾诩有猜忌之心,这次能引起刘备的警惕,已经达到目的,便不再提此事,和刘备商议如何与孙权联盟之事!

刘备和高顺忽然翻脸,天下局势顿时变得紧张起来,双方剑拔弩张荆州兵力都往新野方向调动,而高顺更是在许昌调集了三十万兵力,荆州乃是江南四战之地,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此时有识之士却将目光看向了东吴,二人大战,胜败都在孙权如何决策!

若孙刘联合,孙权便能对高顺形成牵制,让高顺无力一心攻打荆州,还要防备豫州和徐州,再有东吴水军相助,就算高顺取了新野,也无法攻打襄阳!

东吴此时其实并不轻松,也未因二人之争而有所欣喜之色,此等局势,想要置身事外,坐山观虎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二人都有道理,一旦选择错误,便身败名裂,万劫不复,自古便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站错队,便无法再挽回

高顺和刘备都在暗中联络东吴,但选择的对象却不同,刘备通过鲁肃与孙权联络,而高顺则派人到江夏去找周瑜,高顺兵多将广,威盛无比,刘备有天子在手,以顺讨逆,二人都有优势,东吴也形成了联刘和联高两个阵营,整日里争吵不休,议论纷纷,孙权年纪尚小,不能决断,渐渐形成了僵持!

孙权也是无奈,此时他还远未达到十几年之后那般有决断,此时也不过是个少年之人,有张昭等人辅佐,处理州事,倒还可以,一旦遇到这等难以抉择之事,孙权自己也没有了主意!

无奈之下,顾雍出列言道:“昔日将军病危,托孤之时,曾告诫主公,内事不决,问子布,外事不决,问公瑾。今外事难以决断,何不请大都督从江夏回城议事?”

孙权正倍感头疼,听顾雍之言,豁然开朗,立即传令将周瑜从江夏调回,水军暂时交给蒋钦指挥,柴桑的水军则由黄盖训练!

周瑜在奉孙策之命在江夏训练水军,就是为了对付荆州,然后西进益州,划江而治,再等良机,只可惜没想到孙策征讨山越,却死于毒箭之下,周瑜不禁想起高顺的那份书信,懊悔不已,至少孙策性格如此,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

孙权执掌江东,便再无扩张心思,一心治理内政,倒也民风物膏,江东之地,富庶无比,粮草充裕,将士用心,尤其是水军,已经达到二十万,战舰三十艘,楼船百余艘,艨艟、斗舰更是无数!

而周瑜对自己亲自训练的水军,更是自信满满,正打算进攻荆州,却不料一夜之间荆州易主,刘备入主荆州,天子移驾襄阳,周瑜只好又按兵不动,攻打刘备就是出兵天子,逆势而为,周瑜也知道不可草率!

而高顺的动作却更快,先是乘曹操兵粮不足一力打压,让曹操毫无喘息之机,彻底败亡,又平定西凉,占据汉中,长江以北,已经基本落入高顺之手,周瑜感觉压力倍增,他也胸怀大志,想要一统天下,踏足中原,但高顺的强势让他越来越觉得需要做点什么,不能坐以待毙!

洛阳降下祥瑞,周瑜便知河北有变,果然高顺借此迎接天子,刘备断然拒绝,并驳斥高顺,二人彻底决裂,刀兵相见即在眼前,而江东却让二人都不敢大意,各派人暗中拉拢,助刘或联合高顺,都有道理!

风和日丽,江上碧波荡漾,两岸猿鸟啼鸣不断,一页扁舟顺流而下,周瑜独立穿透,白色的衣衫尽显儒雅,他正负手而立,盯着极速后退的江面,神色坚毅,从孙权传唤的那一刻,周瑜便下定了决心!

正如高顺所派之人前来所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将军胸怀天下,联刘便只能偏安江东,若去南郡,或可一展抱负!”

那人并未向他说明需要东吴相助,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就算孙权和刘备联合,也只是暂时阻挡高顺南下而已,高顺也可转取汉中,再荆州,到那时,东吴如何相助?

而东吴想要借此机会攻打豫州或者徐州,更是没有机会,高顺兵多将广,岂会不防?更何况寿春还有个吕布,阻住了吴军北上的路线,要想从扬州出兵,必先消灭吕布,等吕布灭亡,恐怕荆州早已不保,孙权还是一无所得,独守江东,而他周瑜,依然只能在江夏训练水军,觊觎荆州而不得

但若能乘此机会夹击刘备,刘备本就非高顺对手,无暇顾及他处,大军调往北面,南郡空虚,取之轻而易举,乘高顺与刘备交战之际,在水路共进,占据巴蜀,蜀中刘璋暗弱,定然守不住,得了益州,霸业可定,至少能与高顺有一较高下之力!

成王败寇,抉择就在一念之间,周瑜自跟随孙策以来,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睥睨江东,又渡江而得扬州,若非曹操用计,恐怕此时已经占据寿春,有进军中原之力,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孙策年纪轻轻便战场丧命,而孙权谨遵兄长之命,只知据守,不知扩土,如此下去,与那益州的刘璋又有何异?

江水涛涛,顺风顺水,半日时间,舟船到了建业,周瑜稍作休息,便到府中来见孙权,孙权正在后堂闷坐,这几日的吵闹,让他烦乱不堪,而刘备派来的使者还在等候消息,孙权正犹豫不定!

“主公!”周瑜走进来,见孙权的神色,便知道他还无决断:“莫非在为孙、高之事为难?”

“公瑾你终于来了!”孙权揉了揉发疼的眉心,虽然面容还有些稚嫩,但毕竟是上位者,眉宇之间有一股威严,见周瑜来到,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如今文武各执一词,都有道理,不知公瑾之意如何?”

二人坐定之后,周瑜才开口道:“今刘备奉天子以令诸侯,执掌大义,深得民心,而高顺独据半壁江山,兵多将广,军威日盛,二虎相争,必有一伤,然纵观高顺之战,鲜有败绩,实为劲敌也!”

孙权闻言,皱了皱眉头,看向周瑜:“莫非公瑾也怕那高顺不成?”

周瑜洒然一笑,傲然道:“高顺虽文武众多,征战南北,然北军不习水战,闻高顺在东莱训练水军,只是水上之师,焉能急切便成?就算高顺倾力而来,吾有三江之固,水军之盛,何惧高顺?”

孙权一阵大笑,赞道:“如此才不枉吾‘水军大都督之名’也!”

周瑜忙抱拳道:“全仗主公一力支持!”

孙权摆摆手,扬了扬眉毛:“不知公瑾对眼下局势,有何决断?”

周瑜并不答话,似是忆起往事,唏嘘道:“伯符英年遇害,乃江东之不幸也,临终之前,曾嘱托主公:天下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若待时变,大可有为!命吾与子布等尽心辅佐主公,善守江东基业,如今已有数年矣,只恨不能早取荆州,以慰伯符在天之灵!”

孙权也面现戚容:“兄长之言,犹如父命,不敢相忘也!”

周瑜点了点头,这一路上他早已想好如何说服孙权及文武,见孙权神色如此,便知道他还是想着完成孙策夙愿,夺取荆州,否则早就答应了刘备的邀请,周瑜收敛神情,肃然问道:“今正逢时变,江东基业,全在主公一念之间耳,瑜鲁钝,斗胆请问主公之志!”

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第475章 捆绑利益第493章 平定汉中第398章 冠冕堂皇第193章 擒贼擒王第721章 后顾之忧第537章 拜师学艺第93章 塞外之城第407章 实力养成第11章 都是高人第577章 逢林莫入第86章 后继有人第359章 功亏一篑第326章 阵前相交第458章 公平一战第169章 深入敌军第370章 试探攻击第226章 中秋之夜第645章 破敌之法第241章 青毛虎第544章 损失巨大第104章 兴师问罪第528章 桃园秘辛第466章 不祥之地第154章 大煞风景第478章 兵分两路第558章 解除边患第720章 绝不放弃第338章 分兵出击第358章 再生一计第195章 选拔良才第555章 直捣黄龙第122章 盟国交易第688章 枭雄末路第324章 沽名钓誉第49章 把握时机第723章 虎士出动第654章 中鹿攻防第190章 亏本生意第390章 卧牛山第378章 一夜损失第45章 讨董檄文第132章 最贵礼物%第177章 异军突起第547章 扳回一局第491章 从何而来第204章 吓死我了第136章 万事俱备第161章 完美形象第462章 鱼与熊掌第632章 江夏水军第188章 过犹不及第63章 怒责袁绍第209章 重振士气第409章 统一河北第231章 大舅子来了第118章 广告招商第328章 破阵之人第438章 到底谁黑第663章 准备后路第391章 不留面子第727章 平定江东第269章 微妙僵局第643章 两面求援第332章 阵法高手第332章 阵法高手第724章 再生变故第189章 毒士贾诩第711章 被迫应战第168章 风泪眼第158章 长者之言第512章 贾诩之谋第183章 贸然而进第493章 平定汉中第153章 一时之利第193章 擒贼擒王第324章 沽名钓誉第381章 争取机会第40章 大宛使者第199章 猛人兵器第141章 勾结官兵第88章 业有专攻第260章 英雄末路第250章 脱离虎口第653章 里应外合第237章 各除异己第532章 令牌风波第612章 第三把火第368章 连番受挫第172章 胜利在望第527章 兵种齐全第692章 再起烽火第628章 完胜周瑜第282章 兵发易水第352章 捉拿奸细第537章 拜师学艺第553章 张松献第502章 外事不决第697章 重创而归第685章 军心溃散第404章 动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