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佛与道

“臣特意研究过几天。”

李世民一脸狐疑,佛也好,道也罢,哪个不是他人穷尽一生也参悟不透的,研究过几天?你也好意思说!不过李世民也没打断李牧,对他的自负和莫名其妙的自信,李世民已经习惯了,也不理他,道:“快说吧。“

“那臣便小小地发表一些浅见。”李牧清了下嗓子,道:“想要知道为何会有这种差异,要先明白,佛教想要倡导的是什么样的思想。臣的结论,佛教讲究探寻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他们的教徒修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生命的解脱,到达一种明悟的境界。”

“因此,经常有人经历苦难之后,看破红尘而剃度出家。看似大彻大悟的背后,实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这种逃避,贯穿于佛教各种经义典籍之中,只不过加以美化罢了。譬如说,修来生福报这种事情,就是非常典型的。谁见过来世?谁知道来世是什么样儿?说这些话的和尚,他自己也不知道。他们改变不了此生,便向此生妥协,修来世?不过是托词罢了。”

“同时,佛教讲究因果轮回,佛教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也因此,他们认为引发战乱之人,必有一天会自食其果,因而无需他们的帮助。如刚才所说,这也是一种逃避,他们没有能力拯救乱世,甚至不想去努力一试。这种消极的态度,臣非常的不喜欢。臣以为,哪怕是再小的可能性,只要是正向的努力,就可以一试。奇迹总是存在的,不去尝试,永远不会知道能不能成功。”

“而倘若在盛世之际,由于许多帝王他们需要佛教的思想来教化百姓,那么和尚下山便成了常态。当佛教成为了帝王统治的工具,得到了朝廷的一定支持,寺庙自然也就多了,和尚也就多了。需要他们出现的场合多了,也无需逃避什么了。自然也就‘下山’了。”

李世民点点头,道:“那道教又如何?”

“道教的思想与佛教截然不同。道家追求的是“道”,而所谓“道”,在臣的理解,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譬如说‘得道成仙’、‘断人生死’、‘济世救人’等等,每一种能力,都不是凡人所能达到。因此,若想要得到这种能力,必得潜心钻研才行。”

“道教之人主要信奉太上老君,此人乃是天上炼仙丹的神仙,可以炼制各类仙丹。传说之中,仙丹得服一颗,便可延寿百年。昔有彭祖寿八百,便是因为吃了八颗仙丹之故。”李牧顺口瞎掰,余光却一直瞄着李世民的表情,见他听到‘一颗仙丹延寿百年’的时候,目光中露出的渴望,嘴角微翘,继续道:“盛世之中,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百姓的生活无忧,追求长生之人自然就多。而长生之法,却无有记载和定论,只能是自己去研究。”

“不管是为了拥有解决问题的‘道’,还是达到‘长生不老’的道。不管是何种目的,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闹市自然不是他们的首选。因此,在盛世之中,道士们往往归隐山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而到了乱世的时候,正是道士一展所学的好时机。譬如孙神医这样的大夫,乱世的时候,需要大夫的人一定是比盛世的时候多的。其他的‘道’,也是如此。”

李世民听完李牧的话,心中疑惑并未解开,皱眉问道:“按你所说,这佛道并无好坏,只是想法不同而已,对帝王来说,佛还盛于道一些,为何你却不喜欢佛,反而言谈之间,颇为推崇道呢?”

“这就要谈得深一点儿了。”李牧笑了笑,道:“举一个例子吧,陛下,臣想请问陛下一句,您是喜欢打江山的人,还是坐江山的人呢?”

李世民洒然一笑,道:“自然是打江山的人,坐江山?坐享其成,不是朕之所愿,也没什么意思。”

“臣也如此想。”李牧认同地点头,道:“陛下,人生贵在经历。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付出,得到,这才是人生正常之态。什么都是现成的,那便没什么意思了。”

“这佛教啊,固然是帝王统治百姓的一个好工具,但是也不过是愚民的手段而已。陛下应明白一个道理,那便是百姓不可欺。”

“佛,便是欺骗么?”

“不一定完全是欺骗,但一定有虚伪。”

李世民皱眉:“哪里虚伪?”

“粗浅的例子就不说了,就说这我佛慈悲,不忍杀生吧。”

“这有什么问题?”

李牧笑了笑,道:“佛经里曾记载一个小故事,来表现佛之大能。佛陀曾言道,一碗水里有无数众生,而这些众生就是一方世界。因此有诗赞曰,佛观一瓢水,四万八千虫。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但臣想问一句,佛陀喝水么?”

李世民皱起了眉头。

“我佛慈悲,当不杀生。而一瓢水之中,孕育无数生灵。佛喝水,即杀生,杀生之佛,也能算佛么?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么?”

李世民笑了起来,道:“你是总有得可说,论狡辩之术,你可谓天下无双了。但是,道也未必都是好的,你为何就喜欢呢?”

“臣也不是尽喜欢道,臣只是喜欢‘道’的这种思想、”停顿了一下,李牧又道:“或者说精神。”

“臣刚刚说了半天,也不知说明白没有,臣想告诉陛下的是,若按照佛教的思想行事,可以做到更好的控制已有的资源,但其实是不能创造新的价值的。因为佛教的思想,本身就不具备道家的那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道教则不同,道,便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道士不断地钻研各种‘道’,会让‘道’发展得更好,更深。就说这医术,古今的史书上,记载颇多,好多道士都是很好的大夫。他们的道,便是这医术。”

“臣相对更喜欢道家,是因为臣也是一个这样的人。臣喜欢遇到问题,迎难而上的人。臣也喜欢,能解决问题的人。能在一个擅长的领域,孜孜不倦钻研的人,不管是任何领域。这也是臣先前与孔祭酒、魏公交恶,后来又缓和的缘故。他们都是执着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执着,便没有什么对错了。”

“如今大唐百废待兴,百姓远远谈不到安居乐业,还不到需要利用佛教教化世间的时候。现在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道’,因为可想而知,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臣不是希望朝野之间,全然都是道士,但臣希望朝野之间,能养成一种风气,那便是遇到问题,不要逃避,迎难而上,只要有不断尝试,不怕失败的心,问题总有一天能够解决。但若是逃避的想法,把问题一拖再拖,一留再留,便永远不会进步了。大唐的盛世景象,也会越拖越远,甚至永远看不到了。”

李世民目光如炬,盯住李牧,道:“你这是让朕,亲道而远佛么?”

李牧轻轻摇头,道:“臣岂敢教陛下如何做事,臣只是想给陛下一个建议。佛也好,道也好,不过是帝王手中的工具而已。工具,是用来使用的,而不可为之所累。今天下之寺庙,已到了动摇国本的程度。新政若想推行,必得抑佛。这就像是打铁,需要大锤的时候,上大锤,需要小锤的时候,上小锤。只要把东西打出来了,过程,便不是很重要了。”

李世民颔首:“朕明白了,不过皇后那边,你还是需要去解释。”

“臣这就去——”李牧说着,便要行礼告退,忽然门口处传来声音:“不必了,臣妾已然听到了。”

李牧转过身来行礼,长孙皇后将他搀扶起来,道:“李牧,本宫过来,可不是兴师问罪来的。你做的事情,是为了大唐的社稷江山,为陛下承担恶名,本宫是来谢你来了。你刚刚的那一番言论,我也听到了多半。字字句句,都非常有道理。你这般年岁,能把事情想得如此通透,真可当得‘天才’二字了。”

“谢皇后谬赞了。”

长孙皇后笑了笑,道:“至于本宫的那些事儿,也不过是解个心疑罢了。我身上的病,我自己知道,不定时的发作,也未必是祈福的缘故,祈福过后也犯过,却也不能去怪罪。稚奴和晋阳,多亏了太医院的御医将养,与慈恩寺没多大关联,只是坊间那么说,宫中也不便去解释,倒成了他们的口实了。你往后也要记住,且不可为了身份有所顾忌,无论是国舅,还是我这个皇后。”

“这——”李牧不知长孙皇后这话是真心还是假意,急忙躬身道:“恐不妥,这有违君臣之道。”

“你是陛下的臣子,对陛下尽忠,为大唐尽责,才是为臣之道。”

李牧抬头看长孙皇后,见她神色真挚,并不像是在说反话,心中着实的佩服。要不怎么后世的史官称赞,大唐文德皇后,堪称是古今第一贤后呢,单凭这通情达理的劲儿,就足以担当得起了。

长孙皇后给面子,李牧也不吝赞美:“皇后贤德,陛下之福也。来日陛下成为千古一帝,这一半儿的功劳,怕是要应在皇后的身上了。”

长孙皇后笑了,道:“本宫特意过来一趟,可不是为了听你的恭维。你快些去做事吧,本宫与陛下,还有一些其他闲事要谈。”

“臣告退。”

李牧分别跟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行礼,随着高公公走出殿外。透过窗,看着向外走的李牧,李世民有些愤然道:“你听见那小子的话没有?朕刚回过味儿来,这话是夸你不假,但也是在讽刺朕啊!这小子什么意思,其心可诛!”

“陛下何必在意这些呢?”长孙皇后看着李世民,正色道:“臣妾过来,除了宽慰李牧之外,还有一件事想要请求陛下。”

“何事?”

“请陛下申饬兄长。”

“辅机?”李世民有些莫名其妙,道:“辅机的事儿,朕听高干说了,不过就是阻拦了李牧一下,但这情有可原呐,他是你的兄长,也是稚奴和晋阳的舅父,惦记你和孩子有什么不妥的?”

“他不该以此为凭,去要挟李牧。就像臣妾刚才说的,这非为臣之道。”

李世民皱起眉头,有些恼道:“一家人,总提什么为臣之道,你不嫌累么?”

“先君臣——”

“好了!”李世民的语气有些重了,打断了长孙皇后的话,道:“朕知道你担忧什么,但你也要对朕有信心。朕是摆设么?便能让辅机一家独大,外戚夺权了?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野心,辅机也是如此,但朕有信心能压服他。”

“可是……”

“我知道,你是说以。辅机可是比朕还大几岁,等朕殡天了,他也早死了。长孙冲么,倒是个人才,可有李牧在,他注定掀不起风浪来。”

“那李牧呢?何人能够压服?”

“所以呀,最为担忧者,便是李牧。”

窗外已经看不到李牧的影子了,李世民也就收回了目光,转过身来,不知是否是光的缘故,他的脸显得有些阴沉。

李世民走了几步,来到桌案后,提起笔,他要写一道圣旨。

飞白勾勒在宣纸上,字字如刀。

“朕想过了,若朕殡天之时,尚无人能够压服李牧,那,他便随朕入寝陵吧。君君臣臣,有始有终,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长孙皇后震惊地看着李世民,这一刻她觉得自己的丈夫有些陌生。昔年那个白袍银铠,策马杀敌的少年将军,竟是半点影子也看不到了。什么时候,他变得如此冷血无情了?可以轻描淡写的说出这样理所当然没有道理的话?

长孙皇后努力地回想,到底是什么时候,李世民变成了这样。她回想到了李牧来之前,回想到了灭突厥大战之前,回想到了那个血月横空的夜晚……

也许,人真的是会变的吧。

第114章 袁天罡第596章 歪理第917章 竞拍第991章 一臂之力第649章 炸第36章 太上皇第390章 留学僧第412章 说不通我就自己干!第120章 风波第5章 卖女第737章 争执第864章 母子第5章 西市采买(求首订)第554章 当殿质询第426章 大碗宽面(卷终)第23章 良人难觅第49章 鏖战第1199章 援兵第351章 人不狠站不稳第707章 金樽共汝饮第926章 白鹿雅集第575章 系统升级第980章 好钢用在刀刃上第674章 坦诚相告第643章 爱是一道光第118章 秘传(1)第478章 天下门派出我辈第906章 劳动改造第201章 以退为进(大封推)第318章 有问题找李牧第774章 必杀计第211章 身世(卷终)第154章 舆论很重要(2)第855章 战前分析第133章 告祭太庙第473章 太子出宫第530章 好戏登场第423章 东窗事发(恭贺“小宝爱李牧”荣升盟主!)第676章 兄弟之盟第771章 选人第204章 天纵奇才(“顽主小王”打赏加更)第657章 再相遇第752章 门派规矩第958章 刺杀第580章 滚远!第219章 收徒第320章 求助(打赏加更)第158章 各怀心思第495章 祸水东引第136章 乱成一团第1190章 死战第601章 未亡人第593章 李寻欢是谁?第327章 火力全开第930章 下扬州第876章 汇报第45章 去而复返第1015章 火烧连营第732章 吐蕃王子第44章 传国玉玺(2)第941章 初到倭国第886章 办学计划第214章 后院要起火!第295章 往事如烟第775章 往日仇怨第530章 好戏登场第544章 败家犯法?第444章 长篇大论第704章 画地为牢第631章 一筹莫展第400章 达成一致第180章 真真假假第770章 开府第316章 长乐门中人第99章 如此暴利第666章 夺权第30章 一杯就倒第126章 真香警告(为第四个盟主“顽主小王”加更)第57章 坑第365章 拉下水第514章 任人唯亲第400章 达成一致第465章 亟需教育第740章 新人新戏第740章 新人新戏第30章 一杯就倒第97章 开工在即第44章 拜师(为第二个盟主“想你的柔情”加更)第86章 知恩重义第15章 炭火铜锅第118章 秘传(1)第396章 用你的钱办你的事第606章 瓮中之鳖第22章 强人所难(2)第201章 以退为进(大封推)第633章 骆驼谷第838章 妖宠第833章 李代桃僵第452章 小年第196章 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