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3章 彼此算计

林仁肇确实已经来了,而且来的还不慢,他率领的三万兵马,已经抵达了成都以东的简州。

简州,也就是今天的简阳,简州距离成都仅有一百四十余里,已是近在咫尺。

早在李中易进入汉中之前,林仁肇已经接到了孟昶的诏书,命他火速来援成都。

林仁肇感念孟昶的收留之恩,不顾部下们的反对,领着苦心训练出来的三万精兵,连夜启程去救成都。

一路上,林仁肇乘船由夔州出发,逆水行军,从泸州转中江水(沱江),经资州抵达简州。

汉军出征在外时,斥喉们的侦察范围,按照条令的规定,是远出百里。简州距离成都是一百四十余里,也难怪汉军的斥喉们,暂时没有发现林仁肇的踪迹。

林仁肇吃过李中易的大亏,他深知李中易是个极其阴险狡诈的家伙,不能不防。所以,在抵达了简州之后,他便派出了大批的哨探,防备汉军可能的伏击。

“禀队正,前边的茶山凹传来消息,发现了蜀国的哨探,一共五人,皆骑马。”

接到部下的汇报之后,汉军斥喉营甲都队正丁盛,不慌不忙的问道:“可曾看清楚了,蜀军哨探骑的是什么马?”

部下抱拳拱手道:“队正,这是咱们的基本功了,已经看清楚了,那五名蜀军的哨探,骑的是体形小一圈的蜀马。”

丁盛满意的点点头,笑道:“蜀马矮小,耐力强,擅驮物,却不擅奔跑。哼哼,好的很,只要盯上了,他们就跑不掉了。”

“你们三个,分头行动,赶紧把消息传回大营,就说已经在简州以西三十里的茶山凹,发现了林仁肇的哨探。”

汉军斥喉最重要的职责,是及时的把敌情传回去,而不是主动出击消灭敌人。

所以,丁盛第一时间,就命令两个老部下,迅速的把消息传递回去。

“你去告诉前边的弟兄,只许暗中监视,不许轻举妄动。违令者,斩。”

丁盛的脑子很清醒,从斥喉把消息传回大营,到大营里作出快速的反应,需要的时间并不短。

如果,现在就暗中设伏,把那五个蜀军的哨探,捉住或是杀了,肯定会惊动林仁肇的。

和成都平原不同,蜀东地区被群山所环绕,又是水路纵横,大军进去之后,后勤补给也就成了大问题。

更重要的是,汉军伐蜀,全是精锐的步军和骑军,并无得力的水师舟船助阵,恐怕难敌林仁肇训练多时的水军。

万一,让林仁肇带着兵马,乘船逃回了夔州,那就有麻烦了。

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丁盛有的是耐心,并不急于斩杀蜀军的哨探。

实际上,早在合围成都之前,总参议司已经制订了三套伏击林仁肇的作战方案。

蜀东地区的官道,崎岖难行,林仁肇又是水师名帅,他只要离开夔州,带兵来救援成都,就必定会选择从水路过来。

首先,中江水(沱江)并不流经成都,若是林仁肇从泸州转中江水而来,必然会从简州登岸。

那么,汉军在简州和成都之间,找到合适的地形,提前设下伏击圈,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其次,若是林仁肇害怕中了埋伏,不敢从泸州转入中江水,而是由戎州(宜宾)转入岷江,经嘉州(乐山)、眉州,绕到成都城的南边登岸,也有好办法对付他。

再次,若是林仁肇的部队一直待在船上,始终不敢登岸,汉军就只能先拿下成都,再和林仁肇周旋了。

没办法,形势比人强,谁叫林仁肇占据着水上的绝对优势呢?

不过,汉军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不管怎么说,林仁肇是从扬子江下游的夔州溯江而上,汉军则是在中江水和岷江的上游。

哪怕汉军无力和林仁肇展开水上大战,也可以利用搜集来的各种小船和渔夫们,大作文章。

只要把简易投石机搬到小船上,找机会扔出鸡尾酒,林仁肇的水师战船再大,也难逃被大火吞噬的厄运。

夫战,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在汉军之中,随着总参议司及随军参议司的组建到位,在群智的助力之下,中高级将领们犯那些低级错误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小了。

接到林仁肇已到简州的消息后,李中易不由微微一笑,林仁肇虽然十分狡诈,却也是个知恩图报的性情中人。

“来人,去告诉廖山河和诸将,林仁肇来了,朕去会一会他。”李中易从小马扎上起身,在李安国的扶持下,重新骑上了“小血杀”的背上。

在一般的封建军队之中,两军交战之时,代表皇帝的大纛旗或是金龙旗,若是动了地方,很可能造成军心大乱,甚至是大败亏输的严重恶果。

然而,在汉军之中,李中易经常授权给某位大将,令其全权指挥决战。

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发起进攻的各支部队,只需要听从前敌最高指挥官的指挥即可,而不需要去盯着皇帝在哪的问题。

在近卫军的簇拥下,李中易骑在“小血杀”的背上,向着简州的方向,疾驰而去。

这时,简州城里的林仁肇,接二连三的接到哨探的禀报,未发现汉军的踪迹。

“林帅,请恕末将抖胆直言,以李贼中易之狡诈,不可能不提防我军可能的西进。若是从简州弃船登岸,到了陆地上,咱们可就没啥优势了啊。”心腹部将张凯,极力苦劝林仁肇,“如今,我军哨探几乎快到了成都城下,竟然还没有发现汉军斥喉的踪迹,末将以为,其中必定有诈。”

林仁肇拈须一笑,说:“某岂不知,李中易不是一般人呢?成都城高沟深,陛下身边又有十八万禁军,李中易哪怕是再厉害,旦夕之间,亦难攻破成都。”

张凯有些不解的望着林仁肇,小声问道:“那咱们为何……”他想说的是,为何要派哨探出简州的疑问。

“嘿嘿,我军哨探往返于简州和成都两地之间,却一直平安无事,其中当然有诈。如果我没有料错的话,李中易此时应该已经知道了,我军到简州的消息了。哼,李中易恐怕已经在部署埋伏圈了吧?”林仁肇冷笑道,“我虽然进了简州,可是,大军和粮草等物资,依然都在船上。”

张凯听了此话之后,略微想了想,随即恍然大悟,喜道:“咱们马上登船,绕去眉州?”

“痴儿啊,这次倒让你猜对了。”林仁肇霍的站起身子,大声下令,“走,登船开拔,去眉州。”

实际上,林仁肇把主力大军,摆在了泸州,到了简州的兵马,充其量不超过三千人。

林仁肇的心里非常清楚,他的兵马胜在水上作战,下船和汉军正面步战,战败的可能性极高。

扬长避短,方为正确的用兵之道。林仁肇的目的是,率军从外围策应成都,全力和李中易周旋。

毕竟,成都城里,尚有十八万蜀军,这么多人还守不住成都么?

林仁肇就这么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走了,义无反顾的走了。

然而,令林仁肇没有想到的是,汉军有了百余门火炮之后,取成都不过是探囊取物尔。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林仁肇并不知道何为火炮,更不清楚,火炮的出现彻底的改变了战争的形式。

河边的小树林里,丁盛靠在一棵大树的树干上,手里举着单筒望远镜,死死的盯着河面上的船只。

战前,丁盛就已经知道,从夔州来的蜀军,以水军为主。那么,盯住水军的最佳方法,肯定是盯死河面上船只的动静。

在汉军之中,斥喉营里的军官,军职普遍比一般的汉军队伍,要高出一到两级。

比如说丁盛吧,他虽然只是个小小的队正,享受的却是指挥使的待遇。换句话说,若是他现在调出了斥喉营,最起码也是营指挥使。

之所以作出这种安排,主要是汉军的养兵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一旦大军中伏,导致伤亡过大,财政收入就会吃不消了。

李中易高度重视斥喉营的预警作用,配备给斥喉营的军官,全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

在斥喉营里,丁盛被人称为狡狐,夸的就是他的精明强干。狡狐的名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丁盛的本名反而很少有人提及。

单筒望远镜里,正在登船的林仁肇,清晰可见,明白无误。

丁盛暗暗冷笑不已,不愧是被皇上夸过的林虎子,盛名之下无虚士,果然是格外的狡诈。

“刘二狗,那五个被抛弃的蜀军哨探,就交给你了。死活不论,但要见尸体和首级,若是逃走一个,唯你是问。”丁盛很快判断清楚了林仁肇的意图,当即下令,截杀蜀军残余的哨探。

虽说为将之道是智信仁勇严,但是,所谓无毒不丈夫,仁不挂帅,慈不掌兵。

林仁肇爱兵如子的名声,早就传遍了整个天下,却依然还是做出了抛弃自己人的勾当。由此可见,兵险战危,绝非儿戏。

李中易离开了成都城下之后,并没有去简州,而是领着近卫军去了眉州以北的杨兴集。

杨兴集,在成都的南边,距离成都大约九十里,距离眉州大约一百三十里,距离蜀州大约两百里。

既然是个集,就说明此地并不大,但是,这里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因为,杨兴集是岷江三条支流的交汇处。

只要林仁肇想从岷江北上,去救援成都,就必须经过杨兴集,由此可见,此地是何等的重要?

和杨子江的宽阔无比不同,岷江的杨兴集到成都这一段支流,河面最宽也不过是一百二十米而已。

别人也许不太清楚,李中易却是心如明镜,运兵船可能吃水较浅,但是,运粮船的吃水却很深。

换句话说,林仁肇的船队若想通过岷江的支流去成都,可以使用的航道,最宽也不过八十米而已。

八十米的距离,只要架起在成都没用上的回回炮,抛出鸡尾酒,林仁肇的船队必定是损失惨重。

途中休息的时候,李中易笑着夸奖随行的闵子豪:“若不是宽夫你主动献策,朕哪里知道岷江的虚实呢?”

闵子豪暗暗惭愧不已,他向赵老太公献策去捉张雪仙,也很顺利的捉到了张雪仙,却不成想,他和张雪仙一起被汉军捉了去。

自从进入汉军大营之后,闵子豪就再也没有见过张雪仙。这还需要问么,以张雪仙的旷世之姿,必定是被好色如命的李中易收用了吧?

被汉军所擒后,闵子豪非常识时务,有问必答,而且答得极为详细。

对于闵子豪如此上道的表现,李中易非常满意,所以,此次出兵杨兴集,特意带上了闵子豪。

“陛下您谬赞了,在下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而已,安敢居功?”闵子豪很识相,姿态一直摆得很低。

李中易微微一笑,想当初,老李家面临破家之危的时候,他壮着胆子去找赵老太公求助。

当时的闵子豪,仗着赵老太公的宠信,根本就没有把李中易放在眼里。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如今,李中易成了天下至尊,闵子豪变为阶下囚,世事实在是难料啊!

李中易摆了摆手说:“功就是功,过就是过。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才能服众。宽夫,你不必过于自谦了。”

闵子豪暗暗松了口气,他看得出来,李中易的心情很好。

对于心里有鬼的闵子豪来说,李中易的心情越好,他也就越安全。至于,赏不赏的,并不重要。

闵子豪是个明白人,他既不是从龙之臣,又不是李中易的心腹,被俘之后能够保住身家性命,已经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安敢奢望太多?

尽管闵子豪伪装得很,但是,李中易还是看出他心怀疑虑。

当年的那点小小的过节,在李中易看来,已是过眼云烟,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有必要一直惦记着么?

但是,闵子豪是个心眼子颇多之人,他始终担心,李中易会秋后算帐。

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闵子豪心里怕得要死,自然是战战兢兢的,小心谨慎的伺候着李中易。

“宽夫你雅擅诗词歌赋,国子监里恰好缺个少监,不知宽夫你意下如何?”

李中易早就琢磨清楚了,新学要办,而且要大办。但是,旧的儒学,也不能骤然废止。

客观的说,研究孔孟之道的读书人,在知识分子的群体之中,依然是占比最大,朝廷总是要给出路的。

新学,包括数理化在内,全面铺开普及性的教育,尚需要很长的时间,急不得!也不能急!

所以,按照李中易的打算,新学和儒学,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分别取士。

待时机成熟之后,新学的师资力量也到位了,再彻底废除独尊儒术的落后国策。

得了李中易的明示,闵子豪不由大喜欲狂,他原本已经枯死的野心,眨眼间,满血复活。

依靠赵老太公的提携,闵子豪混到如今,也不过是个蜀国的太常寺少卿而已。

蜀国灭亡在即,所谓的太常寺少卿,已经变得半文不值。

大汉朝的国子监少监,那可是全天下读书人的老师啊!

闵子豪激动万分,大拜下去,毕恭毕敬的说:“陛下的知遇之恩,天高地厚,罪臣敢不效死?”

李中易微微一笑,就让闵子豪这个心眼子贼多的高级知识分子,狠狠的折腾全天下的读书人吧。

此所谓,恶人自有恶人磨,是也!

1603364081

Wωω ▪тtkan ▪Сo

未完待续,先看看其他书:
第224章 橄榄枝第220章 训弟第876章 密诏第54章 阳谋第30章 要的就是这效果(求推荐票)第1348章 内阁风暴第811章 鱼龙变幻第254章 分进第289章 谁主?谁从?第959章 霹雳菩萨第870章 事发第1532章 仁肇来也第771章 反攻第322章 风波第673章 丑女小红第162章 看老子的精兵(四更,求月票)第167章 大做秀第737章 人祸第461章 狭路相逢第117章 批发市场第368章 太子也病了第572章 温水煮青蛙第676章 谁耍谁?(12000字已更,求月票)第1522章 节使府内第十二章 摊牌第448章 登陆第614章 诈降第1277章 克范阳第240章 裁判员第513章 魏王世子第1234章 连夜轰击第990章 内讧第879章 抢时间第1398章 拖人下水第691章 折腾第1190章 与民争利第1167章 选谁呢?第801章 一举两得第832章 朴万羊登场第1523章 抓住战机第1418章 没胃口第986章 铜臭第614章 诈降第172章 出兵第1339章 狠斗第394章 稀泥怎么和?第1419章 横财和美人第994章 纨绔的倒掉第830章 打脸第587章 绞肉机第1016章 进城第295章 揭开底牌第510章 入局第5606章 奉天子?挟天子?第1105章 荣耀和嫉妒第1409章 小周氏的闹腾第1309章 暴怒第1285章 虎有害人心第507章 旅途第757章 小肥羊第1278章 大索范阳第1161章 这是几台戏?第335章 偶遇第1002章 奉曹王第1315章 新气象第925章 暗渡陈仓第41章 冷宫第573章 训奴第1347章 开考了第890章 犁和田第672章 洞内有人第1082章 妖蛾子第1117章 内阁惊变第517章 山陵将崩第252章 横扫第1175章 检验第752章 讨伐还没回家,冒死用公网发通知!第994章 纨绔的倒掉第1257章 反客为主第374章 监国第664章 抄家进行时第1196章 乌鸦嘴第1306章 诡谲之局第294章 抄击第1213章 谁来监国?第1169章 中选第1499章 进攻阳平第1450章 少年讲武堂第二十五章 抖威风第215章 惊悚的内幕第75章 游击怪胎第1256章 军令如山倒第189章 本帅很忙(求双倍月票)第1328章 调兵遣将第1190章 与民争利第1280章 东印度公司的雏形第576章 杀人的口食第993章 小霸王第1267章 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