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地名沿革简况

南京历史地名沿革简况

今南京地区的行政设置应以战国时期楚国所设的金陵邑为最早。从此“金陵”就成为古代南京地区的通用名称。在这以前,春秋时吴国和越国先后在今南京市区所筑的冶城和越城,还不能视作行政设置。此外,春秋时吴国又曾在今南京郊县六合与高淳境内分别设有棠邑与濑渚邑,亦是当时县一级的行政设置。

秦代在金陵故地设有秣陵、丹阳与江乘三县,其县治分别在今江宁县秣陵关、江宁县小丹阳与今栖霞山附近,均属郡管辖,堂邑县则属东海郡管辖。两汉时上述四县仍然保留,另加设湖熟县(县治在今江宁县湖熟镇),其中秣陵、丹阳、江乘、湖熟四县皆属扬州刺史部丹阳郡(郡治在今安徽省宣城市)管辖,而堂邑则属徐州刺史部临淮郡管辖。

三国时期,孙吴改秣陵为“建业”,意谓将在此“建帝王之大业”,并定为首都,又将扬州刺史驻地与丹阳郡郡治迁来建业。西晋初,改建业为“建邺”,西晋末又改建邺为“建康”,故东晋与南朝(宋、齐、梁、陈)之首都均称建康,同时也是扬州刺史驻地与丹阳郡治所在。故六朝之金陵既可用首都之名——建业与建康,亦可用州治之名——扬州,还可用郡治之名——丹阳,但“建邺”仅是西晋一代三十余年之名,西晋时的扬州刺史驻地与丹阳郡治亦在建邺。

六朝时期金陵地区的郡县级设置变动较大。孙吴时有建业县、丹阳县、湖熟典农都尉、江乘典农都尉;西晋时有建邺县(后改称建康县)、秣陵县、江宁县(先称临江县)、丹阳县、湖熟县、江乘县、堂邑县;东晋时除保留西晋所设置的各县外,又加设侨置郡县,以安置中原地区南迁人士,诸如琅琊、东海、东平、兰陵、魏、广川、高阳、堂邑等郡,怀德(后改费县)、临沂、阳都、即丘、肥乡、元城、广川、北新城、博陆、堂邑等县;南朝刘宋初,保留建康县、秣陵县、丹阳县、江宁县、湖熟县归丹阳郡管辖,阳都县、费县、即丘县、临沂县、江乘县归南琅琊郡管辖,其后废除魏、广川、高阳、堂邑四侨郡,又废即丘、费、阳都三侨县;南齐时无改动;肖梁时设同夏县,废湖熟县,又复置费县,并改南琅琊郡为琅琊郡,分置丹阳、南丹阳二郡,琅琊郡治在江乘,辖江乘、临沂、费三县,丹阳郡治在建康,辖建康、秣陵、同夏三县,南丹阳郡治在江宁,辖江宁、丹阳二县;陈时废南丹阳郡,又废琅琊郡,新设建兴郡,辖江乘、临沂、同夏、湖熟、建安、乌山六县,丹阳郡辖建康、秣陵、江宁、丹阳、费五县。

隋唐时期金陵地区的行政设置变动最大,主要是扬州大都督府自金陵移至江都,金陵被降为一般的州县,并且屡改州县的名称与隶属关系。当时的通称以“金陵”最为常用,隋代常称“蒋州”,唐代常称“白下”、“上元”、“江宁”、“昇州”等。具体说来,隋军灭陈后,废丹阳、建业二郡,又废建康、丹阳、费、江乘、临沂、同夏、湖熟等县,仅保留江宁县,与溧水县同属设在金陵石头城的蒋州管辖,堂邑县则改称六合县,归江都郡管辖。隋炀帝时又改称蒋州为丹阳郡。唐代曾改江宁县为归化县,又改归化县为金陵县,再改金陵县为白下县,复改白下县为江宁县,最后改江宁县为上元县,并隶属于州治先后设在延陵(今丹阳市延陵镇)、丹徒(今镇江市)的润州,郡治先后设在丹徒、江宁的丹阳郡、江宁郡,以及州治先后设在江宁、上元的昇州管辖。昇州辖有上元(江宁)、溧水、溧阳、句容四县。六合县则属扬州管辖。

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在金陵设昇州大都督府,又分设上元、江宁二县,旋改界州大都督府为金陵府,并定为西都。南唐建国后定都金陵,改金陵府为江宁府,辖上元、江宁、溧水等县,并曾在六合设置雄州。

北宋初,改江宁府为昇州,不久又复名江宁府,辖上元、江宁、溧水、溧阳、句容等县。南宋改江宁府为建康府,并先后为江南东路及江南路(相当于元明清的省一级)的治所,建康府仍辖北宋江宁府属的五县。六合县则属真州。

元代初年仍名建康府,旋改称建康路,后又名集庆路,先后隶属于江淮行省和江浙行省,并一度成为管辖江浙、江西、湖广三省的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的治所。集庆路辖有上元、江宁、句容三县及溧水州和溧阳州。六合县则属扬州路。

明代建国后,于1368年以应天府(朱元璋于1356年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为南京,1378年定南京为京师,1421年明成祖以北京为京师,恢复南京之名,作为留都。应天府在明初时辖上元、江宁、溧水、江浦、句容、溧阳六县,后加辖六合、高淳二县。

清代初年,改南京为江南省,改应天府为江宁府,所辖八县如故。后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江宁府隶属于治所设在苏州的江苏巡抚管辖,但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衙门设在江宁。

太平天国时期,改江宁府为天京,并以天京为中心设天京省,以江浦为中心设天浦省。后清军攻陷天京,又复名江宁府如故。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定都于江宁府,并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废上元、江宁二县。迁都北京后,江苏省治自苏州迁来南京,旋废南京府,设江宁县,并设立治所在江宁的金陵道,辖江宁、江浦、六合、高淳、溧水、溧阳、句容、丹徒、丹阳、金坛、扬中等县。1927年国民**定南京为首都,废金陵道,南京先后被称为“南京市”、“南京特别市”、“南京直辖市”及“首都市”等名,辖境为明南京城外郭以内及江浦县的浦口镇;江宁县则属江苏省**管辖。1929年江苏省**由南京迁至镇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南京仍为直辖市。1952年改为江苏省辖市,为省人民**驻地。1957年起辖有江宁、江浦、六合三县,1983年起增辖溧水、高淳二县。

(摘自网页:http://www.szyo.com/info.php?id=1093 )

第二十二章 燕山魏园(7)第三十八章 水淹石牢(7)第二十六章 武当惊变(3)第三十一章 师徒情真(2)第一章 书阁得经(2)第四十一章 情归何处第二十四章 王府刺客(4)第四十一章 情归何处第九章 唐门门主(3)第十六章 襄阳聚龙(9)第 三十 章 冰火重天(9)第二十一章 雪岭玉龙(7)第二十九章 淫贼报应(8)第二十六章 武当惊变(4)第十三章 如意神剑(8)第十九章 兄妹情深(3)第二十章 挪移乾坤(9)第十六章 襄阳聚龙(10)第十章 成都遇故(9)第十九章 兄妹情深(8)第三十一章 师徒情真(9)第二十八章 内宫刺客(3)第三十四章 机关重重(7)第十四章 巴山风雨(2)第 四十 章 无忌有忌(4)第四章 灭门命案(3)第十八章 泣血青藤(4)第二十二章 燕山魏园(1)长江三峡第十九章 兄妹情深(2)第六章 暗香疏影(2)第五章 开封行刺(4)第七章 掌门慢毒(6)第六章 暗香疏影(1)第二章 初窥门径(8)第二十章 挪移乾坤(9)第八章 川中钦差(7)第三十八章 水淹石牢(1)长江三峡第三十一章 师徒情真(9)第十三章 如意神剑(8)长江概况第十九章 兄妹情深(1)第二十七章 魏公之死(4)第一章 书阁得经(7)第三十三章 天衣深谷(2)第十三章 如意神剑(9)第一章 书阁得经(12)第二十四章 王府刺客(2)第三十七章 九阴白骨(7)第三十二章 群雄齐聚(9)第三十三章 天衣深谷(6)第二十二章 燕山魏园(7)第十四章 巴山风雨(9)第三十五章 石台祭天(7)第三十一章 师徒情真(3)第二十九章 淫贼报应(6)第二十二章 燕山魏园(1)第 四十 章 无忌有忌(9)第二十九章 淫贼报应(7)第十二章 深山隐客(3)第三十三章 天衣深谷(7)第二十三章 暗涌伏波(6)第二十四章 王府刺客(6)第十一章 雪夜绝杀(9)第二十六章 武当惊变(1)第十一章 雪夜绝杀(8)第十一章 雪夜绝杀(8)第二十一章 雪岭玉龙(8)第二十三章 暗涌伏波(7)第十八章 泣血青藤(9)第十六章 襄阳聚龙(5)第六章 暗香疏影(8)第五章 开封行刺(2)第 四十 章 无忌有忌(2)第十八章 泣血青藤(3)第七章 掌门慢毒(4)第二十三章 暗涌伏波(7)第一章 书阁得经(5)第十四章 巴山风雨(10)第 三十 章 冰火重天(8)第六章 暗香疏影(5)第十二章 深山隐客(3)第三十三章 天衣深谷(3)第八章 川中钦差(10)第四章 灭门命案(9)第四章 灭门命案(8)第八章 川中钦差(6)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第二章 初窥门径(5)第三十一章 师徒情真(2)第 三十 章 冰火重天(8)第四章 灭门命案(2)第三十九章 煮豆燃箕(9)第二十七章 魏公之死(1)第十八章 泣血青藤(3)第十六章 襄阳聚龙(9)第四十一章 情归何处(5)第十九章 兄妹情深(6)第二章 初窥门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