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迎来中央工委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如果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都具备的话,那就是历史的选择。西柏坡便是这样一个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好地方。它被中央工委选为驻地,后来又成为党中央的驻地。
不过,在选定它之前,中央工委的负责人反复论证了很久,才最终确定下来。
枣林沟会议后,刘少奇和朱德带领中央工委东渡黄河,来到河北阜平县城南庄,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城南庄,中央工委受到了晋察冀中央局同志的热烈欢迎,于是决定留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开展工作。中央工委将这一情况请示了党中央,不久,就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
接下来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中央工委驻地,而这个驻地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党中央的驻地。
1948年5月3日,刘少奇、朱德和聂荣臻聚在一起,商量中央工委的驻地问题。
“经过咱们这几天的考察,有两个地方比较可靠。一个是阜平县,一个是平山县西柏坡一带。大家说说哪个比较好?”刘少奇首先发言。
“咱们在阜平县受到了晋察冀中央局的热情招待,我看这地方比较好。况且,中央局的同志们也愿意我们留下。”朱德说道。
“你呢?”刘少奇示意聂荣臻。
“我嘛,对西柏坡一带还比较熟,其他地区的情况还不太清楚。”聂荣臻笑着回答道。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一直在这一带率领军队和当地的人民群众一起进行艰苦
卓绝的奋战。
三人沉思了一会儿,刘少奇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问道:“我们离开陕北的时候,毛主席曾对我说过,让我们到白毛女的家乡去看看。‘白毛女的家乡’是哪里?”
“哦,这个我晓得。”聂荣臻回答道,“白毛女的家乡就在平山县。不要看故事中的喜儿家里那么贫穷,实际上平山县可是个好地方!它被称为晋察冀的‘乌克兰’,当地的老百姓都说,‘阜平不富,平山不贫’。”
听了聂荣臻的话,刘少奇赶紧找来地图,查看平山县的地理位置。
朱德在一旁说:“我们最好选一个交通四通八达,但又不在平原地带的地方。”
“对,这个地方要考虑到以后党中央需要指挥大决战的要求。”刘少奇强调道。
聂荣臻比较熟悉这里的情况,他一边指着地图,一边向刘少奇和朱德介绍说:“平山县位于太行山和华北平原的交汇处。这里交通发达,但不处于大平原地带。东面紧邻石家庄,西面与山西接壤,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此外,这里群众基础好,能够配合党中央的各项工作。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啊。”
“嗯,听了你的介绍,感觉这个地方还是不错的。不过,为了慎重起见,我们还是派人到现场实地考查一下吧!”刘少奇听完聂荣臻的介绍后,向两人建议道。
“好,明天就出发!”朱德点头同意。
第二天,朱德派秘书和卫士长,在聂荣臻副官的陪同下,带着地图,骑着马,来到平山县。三人沿着滹沱河,从南到
西沿途考察了周边的几个村寨。他们发现,这里的确是个交通便利、地形隐蔽、物产丰富的好地方,十分适合大型机关进驻。
不过,平山县滹沱河沿岸有许多村庄,到底选择哪个村子好呢?三人将大致的情况报告给中央工委。中央工委当即给出指示:村子必须集中,交通方便,安全性好。根据以上要求,三人一致看中了“藏”在滹沱河臂弯里的西柏坡村。
刘少奇、朱德听了从现场实地考察回来的三位同志的汇报,都对西柏坡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再三考虑,刘少奇将选址西柏坡的决定,发电报请示了党中央。党中央回电表示同意。
为进一步落实驻地问题,中央工委决定先派安子文到西柏坡打“前锋”,为安家西柏坡提前做好准备。
安子文到西柏坡后,首先解决了人多房少的问题。经中央工委批准,安子文征用了村里13户百姓的住宅。西柏坡村的老百姓听说要为中央机关腾房子,都十分乐意。他们积极配合规划,不仅腾出了房间,还帮忙盖了一些新房。他们又在房子周围建起了院墙,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大院落。
为了保密,中央工委一直对外使用“工人劳动大学”的称号。房子修缮好后,安子文在大门口打出了“中央工校”的条幅。
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面貌一新的西柏坡静静地等候大部队入驻。
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正式进驻西柏坡。
这一天,对于西柏坡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天。西柏坡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