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王爵的重要性——好弟弟,坏弟弟

公元263年10月,由于灭蜀远征军频传捷报,司马昭在多次推辞之后,终于“勉为其难”的接受了晋公爵位和九锡赏赐,同时担任了曹魏帝国的相国。而不久,蜀汉灭亡,四川、云南也并入了曹魏帝国的版图。

对内能够控制本国,对外能够灭亡敌国。司马家族的实力已经获得魏国乃至整个中国人的认可。

而这个时候,司马家族才能够结束乱世、统一中国的观念,也许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在公元264年3月,司马炎老爸司马昭的待遇又从晋公升到了晋王。

晋公,晋王,有什么不同呢?干嘛要先封公才能封王呢?为什么不一下子直接封王呢?

在这里我们要普及一下关于古代中国爵位的概念。

在汉朝之前,大臣们最高的爵位是公,没有王这个爵位。周朝的时候,大臣们正式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后来春秋战国了,称呼就乱了起来。我们现在总说春秋战国时代的什么楚庄王啊、吴王夫差啊,那都不是真正的王,是他们自称的。周朝建立的时候,全国知名的半仙姜子牙,是周武王的首席智囊,建立周朝的第一功臣,那么大的功劳,被封到齐国做国君,也只是公爵。至于楚国国君,只是被封了个子爵,吴国国君也只是个侯爵。

战国末期,中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周天子,也成了破土地庙的泥娃娃,没人待见了,许多割据一方的诸侯也就自己给自己加了个王的称号。后来秦王自己统一了中国,就管自己叫做皇帝,但是大臣们最高的爵位也只是公爵。

西汉刚建立的时候,刘邦又正式加了一个比公还要高的爵位,这就是王爵,王爵在这个时候才作为大臣们可以享用的爵位,而正式登场。

我们先来看看从西汉老祖宗刘邦开始,直到司马昭先生为止,外姓人获得王爵的都是什么人和这些人最后的结局,就知道这个爵位是不是一般人能拿和敢拿的了。

西汉初期的时候,拥有王爵的都是些国家顶级功臣和姓刘的皇族子弟,像军神韩信,人家就是王爵。可是不久,不姓刘的外姓王基本被英明神武的汉高祖刘邦用尽各种办法杀了个精光,从此以后,刘邦就规定王爵是仅供皇族享用的待遇,不姓刘的人敢称王,任何人都可以杀掉他。

刘邦死了以后,他的老婆吕雉把持了中央实权,封了几个自己的亲属,即吕家人为王,结果还没有威风多长时间,在吕后死后,那几位吕姓亲王们就被西汉的刘姓王族联合重臣兼忠臣杀了个干干净净。从此,这不姓刘的亲王,在中国大地上就成了外星人,几乎是见不到了。

400多年以后,就是东汉末年,有两个不是皇族的外姓人获得了王爵的待遇,这就是魏王曹操、曹丕父子。魏王曹操升天后不久,他的宝贝儿子曹丕就把皇帝一脚踢开,自己当了皇帝,开创了魏国。

当然,魏国也设置了王爵待遇,可是规定了,只有皇帝的儿子才能封王。

现在,魏国的皇帝姓曹,而晋王可是姓司马。

自刘邦之后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能当上亲王既然不是靠血缘,当然是靠实力了。

而靠实力得到王爵的人,基本就是两个结局:被皇帝干掉和干掉皇帝。中华专制的历史上下两千年,绝无例外。司马家族是靠实力得到王爵的,所以他们必须一代一代的坚守着已经掌握在手中的这份权力,一直到成功的干掉皇帝。

正常情况下,每一个享受王爵的人,他的王爵并不能传给每一个儿子,只能指定一个儿子去继承他的王爵,其余的再说,继承这个爵位的人就叫世子。比如说,被司马昭指定要继承他这个晋王王位的人,就是他的世子,也就是晋王世子。

但是,在晋王司马昭已经完全掌握魏国实际权力的情况下,这个晋王世子继承的,可不是通常的几个县或者几个郡,那将是整个国家,大半个中国,和成为未来的皇帝。

一般情况下,成为亲王们世子的必要条件是:第一,必须是嫡子,也就是说是大老婆生的,小老婆及二奶三奶生的统统的不行;第二,是嫡长子,也就是说是大老婆生的大儿子。

满足这两个条件,就是完美的世子人选了,然而作为嫡长子的司马炎现在还不是世子。

为什么呢?

司马昭的大老婆王元姬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司马炎,小的就是司马攸。司马攸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很乖很稳很和善。一个人呢,如果家里极端的有权有势,甚至可以说到后来是全国第一有权有势,那么这个人不嚣张已经是难能可贵,如果还特别孝顺,待人还特别和善,为人处事还特别稳妥,还特别多才多艺,那就简直是一个完美好男人。

司马攸就是这样的一个完美好男人。所以大家都更喜欢司马攸,包括他的老爸司马昭。司马昭特别宠爱这个小儿子,一见到司马攸,就会指着自己的座位,叫着司马攸的小名说:“桃符,这将来可是你的位置啊!”

而且,司马昭常常和大臣们解释为什么要传位给司马攸:因为已经去世的哥哥司马师没有儿子,所以把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让他继承司马师的家业。由于司马昭是接哥哥司马师的班,所以自己死后,就应该让名义上已经是司马师儿子的司马攸再接自己的班,来报答当年司马师传位给自己的恩情。

以我个人来说,我认为这完全是一个借口。

古代皇帝或者享有爵位的贵族们,除非出现儿子已经死绝等重大变故,他们的位子是一定要传给儿子的,绝对没有传给侄子们的道理。由于司马攸已经被过继给了司马师,所以从法律上讲他就已经不是司马昭的儿子了。但是司马昭实在是太宠爱这个小儿子了,所以就想尽各种借口来让司马攸继承自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透过这些事情来看,司马昭是真喜欢司马攸,比司马炎要强得多。

然而对司马炎来说,这简直是一个坏的不能再坏的消息了。

我才是嫡长子啊!我才应该当世子啊!

司马炎痛苦的在心底呐喊着,他知道,老爸这样做是不公平的,就因为他宠弟弟,自己就要做不成世子,所有的规矩就要被打破。

不行!即使是亲弟弟也不行!我才够格!

然而直接让老爸改变对弟弟的宠爱,是绝对不可能的,挑拨老爸和弟弟的感情,很可能会招来老爸的厌恶,世子就更做不成了。

然而司马炎毕竟是司马炎,是三国后期最诡计多端的司马懿的长孙,他的身体里留着的血天生就是五颜六色的,他的头脑里的办法天生就是层出不穷的。

既然不能直接改变老爸,就改变老爸身边最亲近的人好了。

将近三十、见惯了政治血雨腥风的司马炎开始行动了。

3、伟大的全才A4、高平陵政变C2 、以德服人B3、自掘坟墓C6 、司马懿的悲剧6、接过爸爸的旗帜4、伟大的羊祜5、举国欢庆A3、自掘坟墓A4、夫妻双进鬼门关5、过于优秀的弟弟B序言4、含恨而死B5、淮南三叛——诸葛诞自立A5 、痛苦的思念者——向秀2、名门千金——皇后杨艳和她的低能儿A4、秃发树机能和西北三名将的阵亡B1 、伪善系统的崩溃2 、醉酒的阮籍A7 、被外甥看不起的名门之后B2、士族经济特权的保护伞——户调式B5、清谈误国5、举国欢庆B4、孙秀投晋和步阐叛乱A3、自掘坟墓C5、过于优秀的弟弟B4 、军权帝国——西晋时期的军事制度A5、贾南风的政变C4、孙秀投晋和步阐叛乱A1、千年鲜卑人B4、高平陵政变B4、高平陵政变A4、含恨而死C4 、军权帝国——西晋时期的军事制度B3、永远的遗憾A5、淮南三叛——诸葛诞自立B6、因祸得福——和皇帝做亲家1、重任在肩的大伯6 、热心做官的贤人——山涛B4、含恨而死B6、杨家党的兴起A4 、玄学的兴旺——玄学的堕落6 、奢侈阴险的老牌儿重臣1、千年鲜卑人C2 、醉酒的阮籍A5、淮南三叛——诸葛诞自立C5、淮南三叛——诸葛诞自立B2、曹操短命的法家时代2、如愿以偿4、秃发树机能和西北三名将的阵亡A1、灭吴战争的迷雾3 、决裂2 、醉酒的阮籍B5、西北守护神B2、士族经济特权的保护伞——户调式B4 、军权帝国——西晋时期的军事制度B4、孙秀投晋和步阐叛乱A3、钟会邓艾之乱C4、秃发树机能和西北三名将的阵亡B1、导火索——封王归国B2、卫瓘和拓跋鲜卑的衰落B4、贾充和他的女人们A2 、最后的平民一品D2 、里外不是人的忠臣B4 、酒神刘伶5 、家族臂膀、吝啬财奴、大臣首领3、废立大权B3、王濬!前进!B4、去留之争B4、秃发树机能和西北三名将的阵亡A4、高平陵政变B5、淮南一叛——王陵未遂的反抗B4 、酒神刘伶3、伟大的全才B2、三国时代的结束B1 、天命和正统5 、家族臂膀、吝啬财奴、大臣首领2、士族经济特权的保护伞——户调式A2、如愿以偿6、二王争功——名将们的结局B1、德才兼备的帅哥B1、大器晚成的愣头青A2 、解开灭吴战争的迷雾A4 、欺世盗名的道德楷模A4、去留之争D4、去留之争A2、卫瓘和拓跋鲜卑的衰落A3、最后的直臣——无效的忠言B5、过于优秀的弟弟C5、淮南一叛——王陵未遂的反抗C3、永远的遗憾A1、千年鲜卑人A5、西北守护神A7 、被外甥看不起的名门之后B3、贾家党三巨头B4、去留之争D2、三国时代的结束A7、贾家党的反击B6、杨家党的兴起B5、淮南三叛——诸葛诞自立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