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虚无之初——玄学的产生

纵观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思想像玄学思想这么让人感到无奈,因为全新、古老、合理、荒诞、高深、浅薄,这么些互相矛盾的词,却是用来形容同一种思想,而且还是在一百多年里给全国造成了巨大影响的思想,所以我们有必要,来看看这种思想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能在那个年代,迷住那么多代表中国人智商最高程度的西晋士族精英。

道家学说在西汉初期的时候,也曾经作为过治理国家的基本国策,可是在汉武帝决心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之后,他强迫式的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唯一权威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吃香了,在以后的时间里,道家思想逐渐变成一种宗教和炼丹吃丹的养生术,专门信奉道家思想的人,还被人起了个称号,叫做道士。

东汉末年的黄金起义首领张角,就是利用道教的一个支派——天师道,弄了一大堆信徒,后来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因为这个原因,在曹魏帝国时代,道教不仅不吃香,还成为当时政府非常警惕的一种准邪教,但即使是这样,还是有非常多的高官贵族相信道教,成为他的忠实信徒。可以这么说,在曹魏帝国乃至西晋时代,道教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的第一大教派。

但道家思想之所以能被士族看中,并且重新抬到治国理念的高度上,不是因为他们信仰道教,而是因为它提倡的思想十分符合自己的利益。

道家思想的核心,正是提倡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本来意思,是要求君主尽量简简单单的和老百姓相处、不要净折腾老百姓。可是到了士族这里,就把无为而治的意思给变了。士族从诞生开始,就拼命的努力扩大自己家族的势力,同时尽力排斥中央集权的影响,老子的无为而治,正好符合他们的愿望:如果皇帝真的像老子说的那样什么也不管,那么士族风光的日子也就到来了。

玄学思想的创始人,是何晏。

要说起这何晏,大家一定十分熟悉,他就是被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懿干掉的那个曹爽的首席高参,当时被称为明白人的智囊团首领,他不仅仅是士族子弟,还是曹操的干儿子、标准的贵族子弟。

可能大家想不到,何晏虽然是创造玄学的老祖宗,可他并不是一个专门研究道家学说的人,他在儒家思想方面的学问,反而比在道家方面要深的多,他甚至还和同时期几个名士为孔子的《论语》做了专门的注释,成为了当时十分权威的《论语集解》,据说整整写了十本书。

事实上,何晏并不像后世想象的那样,是个只相信虚无的败家子兼半仙级人物,如果让我客观、完整的评价他,那么我认为,他是处在东汉旧传统和新思想之间的一个思想家,东汉以来传统的东西,在何晏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像曹魏帝国曹丕、曹睿时代的很多名士一样,何晏也参与讨论了用人到底应该是重德还是重才的问题,通过反复论证名声与实际的关系问题,他得出了一个和历代名士都不同的结论,创造出了自己的新思想——玄学。

何晏认为,虚无是一切的根本,所有一切都是从虚无之中产生的。把这个思想放到政治制度上来说,完美的帝王是什么都不管的,他不求功、不求名,一切东西都不看在眼里,所以才能包容一切求取功名的人,所以才能成为天下的主宰。何晏认为,真正有本事的人,根本不会在乎什么东西,因为他做什么事情,只要吹口气,咣当一下就万事OK了,说白了,就是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在如何做官上,何晏认为,虽然圣人也就是完美的帝王可以什么都不在乎,但是一般人并不是圣人,所以该做官还是要做官,该遵守儒家的伦理道德还是要遵守。也就是说,何晏的虚无思想里,还是承认人是要拥护现实的封建等级制度的。

何晏虽然是最早提出玄学思想的人,但是最终把道家和儒家思想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人,叫做王弼。

王弼,字辅嗣,山阳郡人(河南焦作),他出自东汉时代著名的山阳王氏家族。

山阳王氏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据说,这个家族的祖先,居然是纣王的叔叔比干。不过,这个家族真正靠谱的开山祖师爷,是东汉顺帝时的太尉王龚。在王龚之后,他的儿子王畅当了司空,也成为东汉的三公。王畅有个儿子叫王谦,而王谦的儿子,就是号称“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学家王粲。

王弼的爷爷叫王凯,和王粲是平辈儿,是王粲的堂兄。在东汉末年,王凯和王粲为了躲避战争,从老家一路南逃到战乱相对较少的荆州(湖北湖南)。当时,统治荆州的军阀是刘表,刘表本身也是个名士,所以他对出身名门的王家兄弟非常照顾,还想把女儿嫁给他们中的一个。王粲虽然名气和文化修养都比王凯要高出一大截,但是他长得丑,刘表不愿意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一个丑八怪,就把女儿嫁给了王凯,王凯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叫王业,而王业,就是王弼的爸爸。

王粲虽然没有娶上刘表的女儿,但是在那个年代,他还是不愁找对象的,后来他一连生了两个儿子。王粲死得比较早,他的儿子在曹操时代的末期,受到轰动全国的邺城魏讽谋反事件的牵连,全都被镇守邺城的曹丕杀掉了,这样一来,王粲就绝了后。为了给王粲在名义上留个后人,王业就继承了王粲的爵位,这么一来,王弼名义上就成了大才子王粲的孙子。

其实王业继承的不仅仅是王粲的爵位,还有他价值连城的大量书籍。根据《博物记》记载,东汉末年的国宝级才子蔡邕非常欣赏王粲的才气,以至于在他晚年的时候,特地把他一生积攒的书装了几大车,全都送给了王粲,王粲死后,这些各式各样的书珍奇藏书,全都流传到了王业的手里。

在那个年代,出身于名士之家的身份,再加上这么大量的藏书,几乎注定会造就出一个新的名士。王弼天资聪颖,在长辈的教导下,读了很多书,在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口才出众、博学百家。当时的很多高官名士,都和王弼辩论过儒家、道家学说里的内容,王弼虽然年纪轻轻,但是每一次都能把对方驳倒,所以他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

王弼生活的年代,基本集中在曹芳时代,当他成年以后,曹爽和何晏的权势已经如日中天,王弼是典型的公子哥,也是标准的青年名士,这样的人,自然会受到何晏的喜欢。据说,何晏一见到王弼,就对他大加赞赏,说:“孔子说过,后生可畏,像王弼这样的小伙子,可以直接和他谈宇宙人生啊!”也就是说,在何晏的眼里,王弼小小年纪,学问就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连何晏这样极度自恋的人,都非常欣赏他的学问。

虽然很多人都是这么的力挺王弼,但是唯独却有一个人看他非常不顺眼,这个人就是曹爽。

王弼得罪曹爽,其实完全是因为他自己。客观的说起来,王弼智商很高,可是情商很低,过于优越的生活,让他连基本的人情世故都不懂。何晏和王弼都是一类人,所以他很喜欢王弼,总是在曹爽的面前说他的好话,曹爽也就真的重视起来,还专门叫人去请,想看一看这位名震洛阳的小伙子到底有什么能耐。王弼到了以后,神神秘秘的说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和曹爽说,曹爽一听,赶快就把旁边的人都支走了,没想到王弼接下来一直都在说老子、道家那一套,别的什么都没说,曹爽送走王弼,心里一肚子火,心想你小子真能跟我装啊!打这以后,曹爽认定王弼是个只会吹牛皮的花架子,一提起他就皱眉头,王弼本来应该非常顺畅的政治前途,就此打住了。

当时,黄门侍郎(皇帝秘书侍从)这个职位有好几个空缺,后来成为西晋重臣的贾充、裴秀、朱整,现在还都围着何晏转圈圈,何晏为了回报这些小兄弟,就把他们都安排成了黄门侍郎,同时就计划给王弼弄上这个职位。可是,当时何晏和曹爽的另一个亲信丁谧明争暗斗,丁谧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就向曹爽推荐了和自己关系好的王黎。曹爽本来就非常不爽王弼,于是听了丁谧的意见提拔了王黎。

说来也巧,这个抢了王弼官职的王黎,本来和王弼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是自从王黎上任以后,王弼就再也不理这位昔日的好友了。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王弼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超然,也是俗人一个。王黎好不容易当了黄门侍郎,可是还没多长时间就暴死了,这样这个位置又腾了出来,即使是这样,曹爽仍然不用王弼,而是让另一位日后成为西晋开国功臣的王沈接替。就这样,在曹爽时代,王弼始终没能得到重用,何晏因为这个也非常惋惜。

既然仕途不顺,王弼就更有时间去研究各种学说。他的玄学思想的核心部分有三点:虚无本体、儒道合体、《周易》道家化。

我们如今的绝大多数哲学思想都认为,世界上的一切是物质的,是实实在在的,人是物质的、社会是物质的、历史也是由人创造的,而任何事物的静止只是暂时现象,既然能够运动的东西,自然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不可能以我们的主观意志来控制的。

而王弼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从本质上来讲都是虚无的,连宇宙这么伟大的东西,也都是从一片虚无里诞生的。至于老子所说的万物的本质都存在于“道”的说法,王弼认为,一切先有无、后有道、然后才有大千世界。

在皇帝如何执政的观点上,王弼认为,既然大千世界都是从一种东西来的,那么人间的一切也必须要由一个人来控制,而这个人就是皇帝,所以所有人都应该听皇帝的话,小官而要听大官儿的话,百姓要听小官儿的话,该干什么的就干什么,谁都不要有非分之想。

王弼这种新牌儿的道家思想,其实和儒家那种讲究上下尊卑的思想简直不谋而合,而王弼之所以这么想,其实也是因为他早已经综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他甚至认为,老子不是道家思想的圣人,真正的道家圣人,其实是孔子,因为孔子宣扬的那种等级观念和做官做事观念,恰恰反映了道家思想的精华。

其实这都不是王弼对我们后世中国的最大贡献,他一生最大的一个成就,就是把《周易》这本书用道家的理解进行了一次修改,并且这种解释方法一直流传到今天。

《周易》号称中国古代传统的书籍经典“四书五经”的第一书,由于它的内涵过于深奥,我就把它的基本思想用大白话说出来。

《周易》一开始不叫《周易》,它只叫做《易经》,它的核心内容,就是认为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两极,阴阳分别用“––”与“—”来表示。阴阳符号三个三个的叠在一起,就可以排出八种不同的图形,这就是后来闻名全世界的“八卦”。“八卦”如果两个两个的落在一起,就成了六十四个不同的图形,这就是“六十四卦”。古人还认为,阴阳按照状态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于是,“六十四卦”的每一个卦都会有四种状态,那么《易经》里的所有卦,就会有4069种状态,这4069种状态,可以推算过去、衡量现在、预测未来,可以计算出一切你想要知道的东西。

这么一种神奇的东西,到底是谁创造的,到现在还是争论不断,但是《易经》是由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这却是没有争议的,从孔子之后,《易经》都成为了儒家的必读教科书之一,这种情况一直到王弼而改变。

王弼利用自己创新的道家思想,把儒家整理下来的《易经》给详细的解说了一遍。其中,王弼对《易经》最新潮儿的认识就是,算卦不要光看热闹,你要理解卦象的真实意思。有时候你算的那个卦可能是4069个卦里的下下卦,可是你不要着急,你要接着从那个卦在整个易经里的位置来全面正确理解它的意思,算出来的卦不可能全部都是让你高兴的,但只要大体上它是顺的就行,没必要钻牛角尖儿。从这个思想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做人难得糊涂,大事儿上一定要明白,其它的一概好说。

在王弼之后,利用道家思想来解说《易经》就开始逐渐成型,最后,利用儒家思想解说《易经》的学说逐渐消失,而王弼和他学说继承人的《易经》反而流传了下来,最后风靡中国,甚至走到了国外。

值得说的是,王弼第一次摆脱了某一种思想的束缚,开始主动研究世界、理解世界,并能把各种思想综合起来仅仅当成研究、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从这个角度来讲,王弼是我们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一样的人物。

但是我们也要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人的思想,都不可能离他们那个年代太远。何晏和王弼之所以会搞出这种思想,和当时曹魏帝国皇权急速衰落、士族势力重新崛起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何晏和王弼发明玄学的这几年,也正好是曹芳年幼即位、曹爽当权乃至最后覆灭的几年,这绝对不是巧合。

同理,任何人的思想,也不可能离他们的身份太远。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士族发明出虚无思想是很好理解的。前面我们反复提到过,士族可都是最少三代的官员世家,而且很多可都是具有百年以上做官历史的巨人家族。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还没有生出来的时候,这些士族们的祖先们可就是国家的各级官吏,而且基本都是大官儿,起码都是省长市长一级。所以,士族不可避免的要产生优越感。

可是,士族这个阶层很特殊,说他们是天之骄子吧,他们的祖先也只是小老百姓出身,说他们不是天之骄子吧,他们又确实把持了国家的政权,连皇帝也不敢得罪他们。所以,士族的心理很微妙,因为除了极个别情况外,从出身和社会阶层上来看人种的好坏,是极不科学的,农民不一定成不了科学家,工人不一定成不了老板,士族也不一定就比其它社会阶层的人高贵,所以士族就要拼命人为的制造出这种并不存在的差异。

任何人的差距,首先表现在思想上,所以士族就必须在思想上标榜高深,进而标榜高贵。

因为士族是人为制造出高深思想,所以这种行为,就叫做造假,造假造出来的思想,最终表现出来的就只能是一个字:虚。

因为是造假造出的清高,所以嘴里天天说虚无的玄学家们,事实上一点儿也不清高。在实际生活中,何晏和王弼这一批人,在做官做事上,是又假装清高又痴迷官场,可以说是好话说尽、烂事做绝。所以,当时就有人对何晏之类有一句精确的评价:说得好像特别大气实际上很小心眼,嘴上一切好说实际上全是骗人,做人全凭一张嘴,损人害己,祸国殃民。

何晏是曹爽一方的人物,而王弼又是何晏最为器重的小兄弟,在司马懿发动政变的那一年里,何晏被杀死,王弼被免职,又在当年秋天暴死,玄学两大创始人,就这样在同一年双双毙命。司马家族是提倡儒家老传统的,他们掌权以后,又正式重新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何晏和王弼曾经风靡一时的玄学思想,也就伴随着司马家族的政变而突然衰落了。

然而,像道家学说论述的那样,低谷,往往又就是新增长的开始。玄学看似沉寂了,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以前所未有的强势卷土重来,最终进入它的鼎盛时代。

4、去留之争A1 、天命和正统5、过于优秀的弟弟C3、伟大的全才B5 、家族臂膀、吝啬财奴、大臣首领4、魔鬼皇后A1、嵇康之死B4、贾充和他的女人们A1、导火索——封王归国A4、建功立业的封疆大5、淮南一叛——王陵未遂的反抗B3、自掘坟墓A5、过于优秀的弟弟B4、高平陵政变A3、贾家党三巨头B4、三陈伐吴3、开辟第二战场——交州争夺战B2、三国时代的结束A4、含恨而死B3、司马炎和他的小老婆C5、西北守护神C1、千年鲜卑人C1、千年鲜卑人B3、王濬!前进!B5、清谈误国6、杨家党的兴起A6、因祸得福——和皇帝做亲家2 、最后的平民一品A3、司马炎和他的小老婆B5 、搞定老爸和他的亲信1、灭吴战争的迷雾3、永远的遗憾B3、王濬!前进!A5、盖棺定论——败家的开国皇帝3、贾充的谢幕A4、三陈伐吴1、导火索——封王归国A3、永远的遗憾B3、废立大权B3 、西晋官职大展出B3、千年西北血泪史A4、秃发树机能和西北三名将的阵亡A4、去留之争E4、高平陵政变A6、二王争功——名将们的结局A1 、旧朝的叛逆、新朝的功臣2、名门千金——皇后杨艳和她的低能儿A4、秃发树机能和西北三名将的阵亡B4、孙秀投晋和步阐叛乱B2、三国时代的结束B2、钟会、邓艾事件的影响A2 、里外不是人的忠臣A4、含恨而死C5、贾南风的政变B4、高平陵政变C5、西北守护神B3 、现任皇族、前任皇族、前前任皇族3、千年西北血泪史C2、名门千金——皇后杨艳和她的低能儿A4 、玄学的兴旺——玄学的堕落5、贾南风的政变C1、无人性的孙皓A4 、淮南二叛——毌丘俭起兵A2、曹操短命的法家时代4、高平陵政变B2 、解开灭吴战争的迷雾A3、王濬!前进!B4、孙皓投降B3、贾充的谢幕A2、在乱世中崛起A7、贾家党的反击A8 、战功可怜的大将军B4 、淮南二叛——毌丘俭起兵B3、王濬!前进!A2 、西晋政治的核心制度——九品中正制1、德才兼备的帅哥A6 、奢侈阴险的老牌儿重臣5、淮南一叛——王陵未遂的反抗A2、如愿以偿2、三国时代的结束B5、淮南一叛——王陵未遂的反抗A6、二王争功——名将们的结局B3、最后的直臣——无效的忠言C2、艰难幸运高官路A7、贾家党的反击A5、贾南风的政变C1、千年名门——弘农杨氏6、二王争功——名将们的结局C2、司马师的大屠杀A3、钟会邓艾之乱A5、贾南风的政变C6 、热心做官的贤人——山涛A2、损兵折将——曹爽出征1、德才兼备的帅哥A3、司马炎和他的小老婆A1、多灾多难的名门之后B3、贾充的谢幕B4、孙秀投晋和步阐叛乱A2、士族经济特权的保护伞——户调式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