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坚持绿色发展_二、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二、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也是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

推进绿色发展,要加快工业化的绿色化改造,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进行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要推进城镇化的绿色化,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要推进经济杠杆的绿色化,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支持绿色产业成长和城市绿色化建设。

推进低碳发展,首先要促进能源的低碳发展。要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等。另一方面,要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开放开采权,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开发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适应未来碳排放将更多集中在城镇化过程的趋势,强调加强交通和建筑领域的低碳化。要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运量大、排放低的轨道交通建设,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我国建筑低碳发展的空间很大,建筑面积增长很快,但节能建筑占既有建筑总面积

比例过低。建筑能效决定了建筑物几十年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要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

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控制碳排放,落实到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的承诺。从“十三五”开始就要行动起来。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控制碳排放强度,一手抓控制碳排放总量。在产业方面,要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重点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的碳排放,这些行业都是高耗能、高排放而且产能过剩较严重的行业。在区域方面,要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这些区域的环境容量已经不够,而且传统产业产能已到峰值。要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在一定区域通过综合施策,达到基本不排放或极少排放二氧化碳,通过示范,以点带面,总结提出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全面节约资源和高效利用资源是循环发展的重要内涵,是源头上的减量化。要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既控制资源消耗强度,也控制资源消耗总量,实施范围是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三类资源。“十三五”规划要把能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费总量,水资源消耗强度、水资源消耗总量,建设用地消耗强度、建设用地总量等六个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进行管理。要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

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

实行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在企业、产业、园区三个层面构建循环式发展模式。企业层面,主要是实行生产过程的循环化;产业层面,主要是实行产业链的循环式组合;园区层面,主要是进行循环化的布局改造。

在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要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能再利用的垃圾得到再利用,不能利用的垃圾成为发电的燃料,逐步实现不向自然排放有害的废弃物。

提高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水平,必须力戒奢侈浪费,制止奢靡之风。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落实全面节约。管住公款消费,深入开展“三反”行动,即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

建立健全“四权”初始分配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一项重大改革,是用市场化机制激励节能减排减碳的一项基础制度,同“双控”行动是相配套的。“四权”包括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任何人、地区、国家,都有这四种权利,也就是发展权在资源利用上的体现。同时,资源同人类需要相比又是稀缺、有限、不够用的,任何人、地区、国家,都有不滥用、节约集约使用、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义务。如何妥善处理资源有限和需要无限的矛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四权”初始分配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创举,目的就是要解决好上述矛盾,把经济手段和行政办法结合起来,更好地激励节能减排减碳。

(本章完)

第五章 坚持开放发展_四、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第二章 坚持创新发展_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第六章 坚持共享发展_五、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章 坚持协调发展_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第七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_二、强化党的基层组织整体功能,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第四章 坚持绿色发展_二、推动低碳循环发展第六章 坚持共享发展_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第七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_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七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_二、强化党的基层组织整体功能,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第五章 坚持开放发展_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第七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_二、强化党的基层组织整体功能,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第二章 坚持创新发展_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第七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_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二章 坚持创新发展_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第三章 坚持协调发展_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第四章 坚持绿色发展_一、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第七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_三、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第四章 坚持绿色发展_一、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第四章 坚持绿色发展_五、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第二章 坚持创新发展_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第五章 坚持开放发展_四、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第七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_四、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第二章 坚持创新发展_一、培育发展新动力第一章 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_一、“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第二章 坚持创新发展_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第五章 坚持开放发展_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第六章 坚持共享发展_四、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第七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_四、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第六章 坚持共享发展_五、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五章 坚持开放发展_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第六章 坚持共享发展_四、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第二章 坚持创新发展_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第七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_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第一章 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_一、“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第四章 坚持绿色发展_五、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第六章 坚持共享发展_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第七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_四、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第七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_三、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第四章 坚持绿色发展_三、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第六章 坚持共享发展_四、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第七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_二、强化党的基层组织整体功能,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第二章 坚持创新发展_六、构建发展新体制第三章 坚持协调发展_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第三章 坚持协调发展_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第五章 坚持开放发展_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第一章 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_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第四章 坚持绿色发展_二、推动低碳循环发展第四章 坚持绿色发展_五、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第四章 坚持绿色发展_二、推动低碳循环发展第七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_四、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第一章 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_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第一章 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_一、“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第七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_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六章 坚持共享发展_四、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第四章 坚持绿色发展_一、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第五章 坚持开放发展_四、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第五章 坚持开放发展_六、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第一章 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_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的发展理念第五章 坚持开放发展_四、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第四章 坚持绿色发展_四、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第五章 坚持开放发展_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第四章 坚持绿色发展_一、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第六章 坚持共享发展_五、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一章 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_一、“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第六章 坚持共享发展_三、提高教育质量第二章 坚持创新发展_二、拓展发展新空间第一章 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_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的发展理念第二章 坚持创新发展_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二章 坚持创新发展_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第二章 坚持创新发展_六、构建发展新体制第四章 坚持绿色发展_四、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第三章 坚持协调发展_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第四章 坚持绿色发展_四、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第二章 坚持创新发展_二、拓展发展新空间第六章 坚持共享发展_四、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第五章 坚持开放发展_四、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第三章 坚持协调发展_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第二章 坚持创新发展_一、培育发展新动力第六章 坚持共享发展_四、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第二章 坚持创新发展_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三章 坚持协调发展_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第六章 坚持共享发展_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第六章 坚持共享发展_四、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第一章 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_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第一章 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_二、“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第六章 坚持共享发展_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第七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_三、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第一章 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_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的发展理念第一章 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_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一章 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_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第六章 坚持共享发展_五、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五章 坚持开放发展_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第三章 坚持协调发展_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第四章 坚持绿色发展_一、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第六章 坚持共享发展_七、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第二章 坚持创新发展_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第四章 坚持绿色发展_三、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第二章 坚持创新发展_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