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游击战的开端

楚思南要打一场游击战,至少在今后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他所要进行的战斗,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游击战。要是论到打游击战,出身中国正统军旅的楚思南,无疑是有理论根底的,中国军人的游击战战术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经验,都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媲美的。

有人或许会说越南人的游击战也很厉害,他们曾经用这种战术耗干了不可一世的美国人,也有人或许会说,前南斯拉夫的游击战也很厉害,前南斯拉夫在二战中的游击队,由赫赫有名的铁托所领导,即便是德国人也没有能够最终剿灭他们。

不过若是翻开历史,就能够清楚地看明白,和这两者相比,中国军队曾经使用的游击战,绝对堪称是典范中的典范,精华中的精华。

越南人的游击战,只能说是借鉴了中国军队游击战战术的皮毛,是绝对生搬硬套的粗糙盗版,这就像是某种意义上的基因传承——儿子可以继承老子的某种特点,但是绝对不可能和老子长的一模一样。

也正因为如此,越南人反抗美国人的入侵,可以把游击战运用的貌似纯熟,看上去活灵活现的打法,让美国人吃够了苦头。而转过来,到了中越冲突的时候,他们的游击战就突然间失灵了,是说在那个时候游击战战术就过时了吗?非也,其真正的原因,是他们碰上了靠游击战起家的中国军人。“班门弄斧、江边卖水,”这种贻笑大方的错误,就是越南人游击战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至于前南斯拉夫的游击战,那就更是不值一提了,说句难听的,如果不是苏联的西进步法足够快,而且希特勒以及南斯拉夫傀儡政府的主要精力没有放在他们身上的话,这支更类似于别动队的组织,恐怕早就覆灭了。

游击战决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骚扰、袭击,那只是它的作战基本方式,真正的游击战,只是一个发展过程中的概念,它的最根本目的,是通过这种作战方式,消耗敌人的经历,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也要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的发展和壮大自己。如果没有这样一个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那么游击战就毫无意义,充其量是小打小闹罢了。

楚思南深知,要想把这场游击战打得有声色,那就必须给予自己的下属部队足够的决策权,曾经受过专门军事教育的他,绝对不会忘记老前辈们对游击战指挥原则的定论:“战略上的集中指挥与战役战斗上的分散指挥相结合。”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拼着自身担负全部责任的危险,从统帅部方面要来了绝对的战役决策权,并将这种决策形势,推广到了整个方面军的下属部队之中。

如今,第一步他已经做到了,而剩下的,就是该着力保存军队力量,密切关注战局发展,以等待一个可以将游击战转化为正规战的良机了。

而谈到如何保存军队实力这件事,楚思南也感觉有些头疼。军队战斗力的减员,绝不仅仅只有战斗减员这一种,其他的像什么伤病减员、因后勤补给匮乏而遭成的饥寒减员等等,而目前,他所领导的队伍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后勤补给匮乏所造成的饥寒减员。

说实话,国内提出的游击战战术,似乎在苏联并不容易推广。中国国内地广人稠,一支游击队只要扎根群众,就不用为吃穿这种问题去发愁,至不济了,还可以开辟一块根据地,依靠自给自足解决问题。而苏联呢?其国内情况是地广人稀、原始类丛林、沼泽地分布较广,尤其是在北部靠近波罗的海、拉多加湖、奥涅加湖一带的地区,更是水网纵横,居民聚集地稀少。在这个地方开展游击战,后勤补给相当成问题,更有甚者,目前还是严冬时节,残酷的环境,足以对一支具有规模的游击部队构成致命杀伤力。

如何在冰天雪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情况下,解决部队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每一次小规模战斗之后,部队伤员的医药问题?如何保障自己的部队,在这种困难的局面下,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等等等等,这些问题一一陈列在楚思南的面前,让他大为头疼、苦不堪言。他到现在才真正的佩服国内那些指挥着一群群卓越战士,在那不堪回首的艰难岁月中把游击战理论发展到顶点的老前辈,真不知道他们当年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是如何去考虑,又是如何去解决它们的?

最终,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楚思南做出了一个在不久之后,几乎令他命丧黄泉的决定——把目前他手中唯一控制着的一个警备师打散,以团为单位,分散战斗。而在他自己的身边,则仅仅带了一个警备连的兵力,外加一个毫无战斗力可言、以女兵为主的通讯班。为了能够保持这个警备师的绝对战斗力,楚思南在打散队伍之前,给全师团级以上的指挥员开了一个专门的会议。就在这次会议上,他要求各个团必须时刻保持与师、旅级单位之间的联系,各个部队游动的相隔距离不宜太远,以便在战况允许或是必须的情况下,组织相互间的配合作战。同时,为保证各部队的后勤补给,楚思南也建议各个分散部队,尽量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划定在一些距离村镇较近,而同时又不是战略要道的地域。

此时,在给各个散团布置要点的楚思南,还未曾意识到,他的一番布置已经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极其危险的纰漏,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个纰漏的存在,才使得他在这之后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内,就数次险些命丧德军狙击手的枪下。为了打掉他和他的流动指挥部,德军北方集群司令部甚至专门设立了一个计划——“猎杀狼头”。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纰漏,才使得楚思南这个名字,在苏军部队和苏联人的心目中,更加具有神秘情调,也更加具备传奇色彩……

第19章 丛林里的狙击手(2)第12章 历史的大改变第19章 有根据的纸上谈兵第12章 不在乎再打几年第5章 朱可夫的定心丸第4章 芭蕾女皇乌兰诺娃第2章 糟糕透顶的局面第16章 一个泼皮出现了第2章 西线那一点曙光第8章 “逼上梁山”的特工第9章 地狱般的沼泽第15章 共产主义的清教徒第5章 布拉耶夫斯基炮兵阵地第4章 初现电子战第15章 灭口大行动第10章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第1章 规划东线第11章 白俄罗斯战役(1)第30章 夫妻重聚在牢笼第20章 大事不妙了第16章 不可小觑的女人第10章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第17章 领袖第23章 血染黑土地第14章 杀人如麻的年代第19章 身不由己第43章 古德里安VS楚思南(1)第7章 东方的珍珠港(1)第8章 东方的珍珠港(2)第3章 楚思南的规划第17章 远景战略协调(上)第16章 一个泼皮出现了第12章 历史的大改变第14章 一份重要的情报第21章 对妻子的首战失利第16章 穷途末路有曙光第24章 斯大林格勒战役终结第48章 大阅兵(1)第35章 杀人的镰刀与铁锤第30章 夫妻重聚在牢笼第43章 新冲突的开端第19章 克里姆林宫会议第4章 监狱中的进修课第12章 一切都在酝酿第35章 雪崩之伊始(下)第31章 俱焚之炮火熔城(1)第17章 领袖第8章 将军的出巡第6章 革命式婚姻第9章 血雨海滩第13章 包围圈里的大鱼(2)第22章 北线大决战(1)第5章 阿穆尔共青城第15章 共产主义的清教徒第33章 雪崩之伊始(上)第22章 北线大决战(1)第23章 一个精明的犹太第13章 一个使节团的到访第10章 体制下的危机第5章 阿穆尔共青城第3章 革命之父=列宁=楚思南?第14章 挺进(2)第28章 生不逢时第8章 鏖战布拉耶夫斯基(3)第14章 清洗拉开帷幕第3章 茫茫路在何方第8章 斗志昂扬的海峡第23章 日本黑金第25章 KGB人的处事方法第20章 再一次的辉煌第2章 1941年的星空第5章 共产国际第15章 对妻子的防守反击(上)第46章 古德里安VS楚思南(3)第26章 到处都是无奈第24章 再临霍尔崔(上)第6章 飞弹与核武第3章 革命之父=列宁=楚思南?第18章 最后关头的临近第11章 总攻(2)第5章 一个特务头子第23章 一个精明的犹太第4章 对日作战倒计时第4章 重返克里姆林宫第9章 血雨海滩第12章 硝烟中那道风景第37章 沃尔霍夫坦克会战(1)第14章 一份重要的情报第4章 芭蕾女皇乌兰诺娃第12章 白俄罗斯战役(2)第5章 共产国际第15章 共产主义的清教徒第24章 如此不堪一击第15章 北线决战的帷幕(2)第16章 小人第23章 血染黑土地第11章 一切都是迷局第16章 对妻子的防守反击(下)第14章 苏家王朝第23章 远东军事摩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