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海军之议(下)

?最后赵信才把成立海军的想法道出.这实在是令三人有点难以理解."海军"这个词对于他们来说太新鲜了,也太陌生.果然,赵信关于海军的构想才刚说完,便听荀彧问道:"主公,不知主公组建这么一支海军不知作何之用?"郭嘉、龙充二人虽不能理解赵信为什么非要建立海军,但却隐隐知道赵信这是为了对付倭国在作准备,事情很明显,自从倭贼入寇青州之后,才令赵信生出这样的想法的.荀彧的态度很明显,依赵信所说的海军的规模和建造海船的费用,还有其他各种费用加起来,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打造这样一支在荀彧看来是不知所谓的海军,赵信实在是有欠考虑.?

对于这点,赵信考虑再三,决定还是搬出所谓的民族大义来说服众人,因为赵信实在找不出其他的比较像样的理由.赵信直接道:"不瞒文若,成立这支海军主要是为了将来征讨倭国之用."?

这个解释荀彧当然并不满意,郭嘉、龙充二人也极想听听赵信心里究竟打的什么算盘.荀彧诧异道:"主公,倭国与我远隔重洋,其人向来又臣服于大汉,异日主公得天下,自然也会臣服于主公.倭人此次来犯,已被主公狠狠击退,想来不敢再来.倭人虽然可恨,可只要主公扫平天下,到时只需一纸明诏可定倭国,何必为了这些未开化之人兴师动众的?"?

若按当时的想法,荀彧这番话说的极为入情入理.此时赵信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一统天下这件大事上,而不是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准备对付远隔重洋的倭国.尤其是倭国向来是称臣于汉朝的,正如荀彧所说的,只要赵信一平定天下,只怕到时连诏书都不用送,人家倭国就会自然来朝.在荀彧等人看来,倭国根本不值得大费周章的去对付.赵信此举大有画蛇添足之嫌.他们又如何能理解赵信身体里流着的炎黄子孙的鲜血决不容许赵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放过中华民族的生死仇敌,这是心里有愧无愧的问题,偏偏赵信又是一个强烈的民族主义者,要不然还好一点.先前是没想到,如今既然已经想到了,就决不能视而不见.?

赵信对此已经早有准备,笑问道:"文若以为倭国离我中国远还是不远?"对外或称大汉,或称中国,"中国"之意乃是处于万国中心的意思.如今大汉已经灰飞烟灭,不便再自称为"大汉".?

这哪里是个问题,除非赵信认为荀彧是个白痴!荀彧一听,便知赵信绝对还有下文,只要一接口,恐怕就难以逃脱赵信设好的圈圈.这还是战国时期舌辩之士惯用的伎俩,见到要说服的对象,就先设一辞引他们回答,然后再慢慢引导他们认可自己.明知一接口就极有可能会被赵信说服,荀彧还是不得不接口.一来极想知道赵信究竟用什么理由说服自己,二来赵信为君,不容他不回答.便简略的答道:"极远!"?

赵信笑笑,复又问道:"倭国与我远隔重洋,为何此番有了饥馑之厄就想到要派人来中原劫掠粮食?"?

这个问题倒颇值得深思,荀彧想了一下道:"倭人向以五谷和鱼虾为食,必是国中歉收,粮食不敷,鱼虾又不足以补其所缺,所以才会遣人来中原劫掠."?

赵信把头一点,高声道:"文若说的极是,可文若想过没有,自有汉以来,倭国一向臣服,何以今日竟敢纵兵渡海来犯,此皆因倭人得知我中原大乱,以为有机可乘,才遣人来劫掠青州沿海各地."?

荀彧点头道:"主公所言甚是,只是他们已被主公全部剿灭,狠狠的教训了他们一番,想必从此不敢正视中原."潜在的意思就是既然已经教训了他们一番,此事也应就此了解,何必为此大费周折.?

赵信知道荀彧说这话的意思,便道:"倭人本为属国,今却行趁人之危之事,其心可诛这四个字是绝对逃不掉的,这点想来文若也是认同的,这姑且不谈.倭人在青州沿海各地所行烧杀劫掠之事,文若和奉孝是没有见到,补之与我可是亲眼见到的,其人行径简直禽兽不如,令人发指,只此一点,就决不能轻易放过他们."赵信说话时深恶痛绝的神情令荀彧、郭嘉二人震动不已,不由一齐看向龙充.后者无言的点点头,看来是想起了那几日的所见所闻,心情也很是沉重.?

荀彧默然.郭嘉多少听过一点倭人的行径,但没有亲眼见过,感受也不是很深.再说在这乱世,人命如草芥,死一些人是很平常的.?

赵信扫了三人一眼,沉重的道:"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今国中大乱,战祸连结,四方异族全都虎视眈眈,屡有进犯中原之意.倭国离我甚远,我所取的就这一个'远'字.正因为它远,又隔着海,所以才要借此机会不遗余力的将其扫平.其他各族闻知,必不敢再生窥视之心.如此一来,可免除一些刀兵之祸."?

自黄巾乱起,国中兵祸连结,日渐孱弱,无暇外顾,致使许多异族趁机而起,尤其是北方的鲜卑、乌丸,西边的羌族,屡次寇边,劫掠州郡,抢男虏女,嚣张日甚,这些荀彧、郭嘉、龙充也是深知的.听赵信这么一说,都不由得眼睛一亮,此正所谓杀一儆百.倭国距离如此之远,尚且被荡平的话,其余各族尤其是北方各族恐怕不得不好好思量一下,一般情况下必不敢再轻易进犯.不掂量一下自己有没有与人抗衡的实力,谁敢轻犯赵信虎威.由这一点看来,就是花再大的气力去征讨倭国都是值得的.?

荀彧再也无话可说,可以说已经彻底被赵信说服,不,应该是彻底认同赵信的主张.?

赵信之所以不遗余力的说服荀彧,是因为荀彧在成立海军一事上起到关键作用,要是荀彧能一心支持此事的话,只要他上心,事情会进展的快一些,顺利一些.当中涉及到太多的环节,许多地方都需要他出面调节.造船、募兵的财力物力也能更好更快的到位.否则若是赵信没先说服荀彧,而是强自下令施行此事的话,事情也不是不能办,但荀彧多少会有些不情愿,甚至会有抵触之心,这样一来,各种事宜迁延日月不说,得不到荀彧的有力支持,各个方面的协调恐怕会大成问题.这也不是说赵信制肘于荀彧,要看荀彧的眼色用事,主要是赵信需要荀彧心甘情愿的办理此事.?

连荀彧也同意了,郭嘉和龙充就更没什么意见了.何况,龙充私心里只怕希望赵信花越多的精力在此事上才越好呢!要是赵信真的无法说服荀彧的话,只怕龙充会站出来想办法帮赵信说服他.总之,一句话,能因此把赵信拖住越久越好.?

事情定下之后,四人开始商议一些关于成立海军的细节.主要是造船方面和兵马操练方面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赶紧筹备建立一个大型船坞来建造海船,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赵信的意思要将原来建造江上战船的船坞扩建,同时建造海船和一般战船.这样一来,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建造海船也比较容易.其实对于造船技术赵信倒不是很担心,相信以现有的技术定能建造出大而坚固的海船来.早在秦始皇时期,徐市就曾领数千人坐船东渡倭国,所以赵信坚信现在的技术已经足够.何况赵信从那留下的两个倭人口中得知,倭人并不是从倭国直接渡海而来的,当中曾在马韩中转.为征讨倭国,赵信曾研究过这时的图籍,加上他自己的地理知识,选定了进军的路线.从青州出海,到马韩,再沿海岸线南下,到马韩南部,再渡海去倭国,这条路线最理想不过.?

关于建造的海船的规模和数量:结合从倭贼手里夺过来的海船的规模,初步定下了每条船要能载人一千三百人左右的规模.数量则根据设想的造船能力,初步定在六十到七十之间.?

兵员则从沿海各地募集.至于其他的细节当日是来不及相商了,只好放到以后再商议.?

第182章 平夷之策第22章 张辽显威第98章 战火四起第79章 兵败吴郡第6章 名震洛阳第15章 欲取何人第136章 拧成一股(上)第94章 大败袁绍第146章 疑云重重第115章 直指临淄(下)第121章 倭人该杀(下)第78章 一场闹剧第74章 威加徐州第184章 各展其谋第106章 刀光剑影(上)第106章 刀光剑影(上)第110章 大战黄忠(下)第112章 霸主陨命(上)第113章 疑鬼暗生(上)第96章 南阳鏖兵第176章 山左一役第152章 情势明朗第57章 曹操吃瘪第122章 一网打尽(下)第125章 又进一步(下)第184章 各展其谋第176章 山左一役第168章 奇货可居第94章 大败袁绍第48章 如何自处第23章 未雨绸缪第40章 桅樯之下第112章 霸主陨命(下)第93章 神威无敌第150章 奇诡难测第17章 高官厚禄第93章 神威无敌第133章 海军之议(下)第12章 声威初振第49章 周瑜相投第124章 如此计谋(下)第148章 乌云盖日第113章 疑鬼暗生(下)第75章 收服吕布第164章 开门见山第36章 多多益善第91章 贤士未名第93章 神威无敌第113章 疑鬼暗生(下)第184章 各展其谋第108章 荆州换主(上)第51章 救援徐州第136章 拧成一股(下)第168章 奇货可居第52章 一破曹军第173章 将星陨落第88章 事难求全第121章 倭人该杀(下)第6章 名震洛阳第32章 筹划水军第138章 精练兵马第160章 猛虎下山第163章 破城之战第131章 战乱之后(下)第69章 牛渚一战第2章 北海结义第75章 收服吕布第26章 貂禅到来第58章 子矛子盾第173章 将星陨落第73章 伤折二股第152章 情势明朗第139章 难平之事第6章 名震洛阳第181章 大势所趋第163章 破城之战第6章 名震洛阳第130章 其乐融融(上)第145章 略受小挫第22章 张辽显威第135章 喜得麟儿(上)第130章 其乐融融(下)第40章 桅樯之下第31章 诛杀董卓第87章 凤雏初出第108章 荆州换主(下)第75章 收服吕布第165章 山雨欲来第43章 预先布置第145章 略受小挫第91章 贤士未名第164章 开门见山第60章 陶商受伤第168章 奇货可居第86章 平越之策第170章 太公钓鱼第8章 进兵汝南第126章 将遇良才(下)第118章 身死族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