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GDP增长对幸福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的人民是否真的越来越幸福呢?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物质丰裕打下基础,在物质丰裕的情况下,其他方面的发展才有可能进行。我们应该明白,处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的中国,离婚率连续七年递增,自杀率居高不下,这些都从反映了国民的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那么,GDP增长与幸福社会建设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一)GDP是民众幸福感的物质基础保证
首先,物质条件是获得幸福感的基础,只有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水平。我国GDP的连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1978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7.5%,是2011年的1.53倍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条件得到基本保障后,才有可能去体验自己的精神世界,去考虑更深层次的需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们有五种基本的需求,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物质本身所代表的的生理需求,作为基础存在。
其次,物质条件的富裕对人民有着其他的引申含义,如经济上的富裕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人们以安全感,俗语“民以食为天” 说明了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对粮食、食物的重视,物质条件的富足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食物、生命的安全感,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要与心理安全感的需求。还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金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在此基础上物质条件成为社会地位的衡量标准,而人作为群体社会的一部分有被尊重、被肯定的需要。在当今社会中,无疑金钱、物质是满足这一部分需求的条件之一。
最后,GDP增长从宏观角度来讲,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我国GDP的不断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经济、军事、科技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稳定的经济投资环境,更加安全的生存环境,更加现代的居住环境。使人们更加拥护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夯实执政党的群众基础,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民更加认同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国家主人翁更加幸福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但是GDP增长,物质水平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就会不断增强吗?答案是否定的。
(二)GDP对民众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复杂
第一,过度强调经济增长,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的盛行,这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是不利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就提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已有研究表明,物质财富增长到一定阶段,幸福水平就不会再显著提升,反而容易降低。过度崇尚金钱,是不符
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要求的,是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我国应重视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同步建设,这样才能更好保持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从而更有利于幸福社会建设。
第二,我国GDP增长是带有一定盲目性的,比如我国部分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不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影响地区长期发展及地方人民正常生活,甚至威胁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样一方面不利于该地区的长期战略发展,影响城市建设,更重要的是对人们产生了不可弥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侵犯了人民的合法权益。十八大提出“五个更多”的有关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不仅单位产出资源、能源消耗居高不下,而且各种原因造成的浪费也相当严重”。“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强化资源节约,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更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我国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对环境、资源的重视,形成绿色GDP的增长模式。同时地方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不断学习新知识,以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局面。
第三,GDP的增长带来另一方面的消极影响为收入差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在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城乡居民之间,还表现在行业、性别、地区等等诸多方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一直以来就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国家统计局2013年公布的2012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尽管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但2012年基尼系数仍为0.474,表明当前国内居民贫富差距依然较大。数据显示,如果把居民按收入水平划分为五等份,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45元,而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456元,差距近5倍;而农村居民低收入组人均纯收入为2316元,高收入组为19009元,差距为8倍左右。而国家统计局今年首次公布的基尼系数也反映我国对于当前这一问题的重视。除此以外,国企与私营企业,金融业与公共管理及社会组织相比,收入差距也是十分巨大。而行业内部的收入差距也是比较大的,北京的某家大型网络门户网站,新入职的员工月薪2500元左右,高管年薪50万元以上,收入差距将近20倍。而这只是诸多实例中的一则而已。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加剧,对我国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第一,使社会心理扭曲,使传统的基础性阶层产生相对剥夺感,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没有一个公正的社会收入的职业等级序列,使得部分人以非常规的途径自发调节收入水平。间接导致社会治安形势严峻,财产性犯罪加速增长。而富人为富不仁引发的“仇富”心态,官员腐败引发的“仇官”心态,在现实的贫富差距面前进一步被放大了,使得人们对政府的信任感降低,社会治安受到影响。第二,使经济发展受到伤害,贫富差距过大使得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外贸依存度过高;同时由于非规范、非正常收入占相当比重,人们对由此而来的收入差距拉大感到不满,影响工作和生产效率,不利于鼓励勤劳致富及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合理分布,使劳资
矛盾日益激化影响企业生产。第三,贫富差距对一个国家稳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差距过大会导致两极分化,危害社会稳定。
第四,幸福感不仅仅由GDP的增长、经济条件的优越决定,而是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分别在2000年、2006年和2010年对中国城乡总人口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觉得自己幸福的人略有减少,从84.8%下降到83.0%。相应地,觉得自己不太幸福与很不幸福的人,则从2000年的15.2%上升到2010年的17.0%。由此可以推断,中国人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而显著地增加,反而有所降低。其中的社会文化作用,非常值得进一步探讨。在该调查中,明显表现出“越健康,越幸福”这一现象。在健康状况很不好的人群中,觉得自己幸福的人只占38.4%;在健康状况不太好的人群中,占61.9%;健康一般的人群中占80.3%;比较健康的人则是90.4%;而非常健康的人群中更是高达92.4%。而其中令人注意的是,在21世纪的前10年中,中国人自我报告的健康状况,在总体上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在2000年的时候,认为自己比较健康和非常健康的人占到66.5%,可是到了2006年却减少为61.6%,到2010年再次降低到58.1%。同时,学历也成为影响人们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中,觉得自己幸福的人只占80.4%;初中文化程度增加到85.6%;高中文化程度再增加到86.7%;而在大专文化程度中则占到88.2%;在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中更是高达89.4%。这表明,在中国社会文化高速发展的21世纪,那些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由于更加可能获得各方面的资源与机会,因而各种烦恼也会更少,直接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感。
第五,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情感需求的满足,人们的幸福感往往受事业、亲情、友情及爱情四个因素的影响,而其中三项有关情感需求,首先是占据人们生命最长部分的爱情及婚姻,无论是单身的人还是初次结婚的人,觉得自己幸福的比例在85.1%~85.6%之间;但是同居的人却减少到81.8%;再婚的人降低到78.5%;丧偶的人再降低到72.1%;而离婚的人觉得幸福的则仅仅占67.7%。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工作并不是个人生活的全部,婚姻爱情作为人类情感需求的重要部分,对幸福感影响颇深。根据2012年,央视财经频道在拉萨举办的“2012幸福城市市长论坛”中数据显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诸多要素中婚姻或感情生活状况位列第三——32.09%,前两名分别为收入水平(55.53%)及健康状况(48.91%)。人际关系为27.96%,现代社会中社会交往作为人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但同时过分注重礼尚往来的生活又带给人们另一番压力。笔者认为,真正的社会交往,应该建立在对彼此的尊重、了解、支持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单纯建立以经济目的为基础的“关系网”。
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我们可能没有办法一一列举影响人类幸福感的因素。但是毋庸置疑的是,GDP对人类的幸福感意义重大,机制复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