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_一、如何科学全面的认识民生问题

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难有国家安定,也不会有社会和谐。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造福民众,既是治国理政之根本,也是构建幸福社会之关键。以改善民生为先,以人民幸福为本,努力提升百姓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建设人民幸福城市一直是党和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悠悠万事,民生为先。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经济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以人为本,本质上就是以人民幸福为本。因此,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先、以人民幸福为本,以更高水平和更高标准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实现幸福都市的民生建设,为科学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一、如何科学全面的认识民生问题

(一)民生问题的概念及内涵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新时期党和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和工作着力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和开放的成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和紧迫任务,也是对党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最好的诠释。

何谓民生?关于民生的概念是学界经常争论的一个问题,至今没有一种比较准确、合理、统一的界定。在中国古代就有关于民生问题的论述,《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很显然,在这里民生是指老百姓的基本生计。在中国传统社会

,民生主要以这种解释为主,政府在民生问题上的角色地位不明显。

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将“民生”上升到“主义”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高度。他曾经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孙中山的这种解释说明,民生不仅仅是百姓个人的事情,解决民生问题也是国家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凸显了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政府的地位和作用。

综观目前学界争论中的民生概念,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认为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由于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所以,在具体政策和实际生活领域,人们一般不使用广义上的民生概念。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从社会层面上着眼。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所以,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

尽管民生问题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但其本质都是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能否得到实现的问题。其本质不在于自然条件的优劣,而在于我们能否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在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方面的要求,有效地实现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并进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当代民生问题的具体内容

就民生的具体内容而言,它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

1.第一个层面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2.第二个层面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

人不仅要有尊严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其具体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 (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

3.第三个层面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例如,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等等。应当看到,这一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目前的中国社会尚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应当将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长期目标体系当中。

(本章完)

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一、个人幸福生活离不开公共幸福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一、各级党委是幸福社会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第九章 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_三、民生建设是幸福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一、越来越受关注的国民幸福感二、加强人文关怀,通过心理疏导增强幸福感第二章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_二、非物质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第十二章 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_一、舆论引导,增强群众幸福感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二、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第九章 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_二、当代中国存在的民生问题现状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一、各级党委是幸福社会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二、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章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_一、物质因素是幸福感形成的基础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二、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第七章 GDP增长与幸福社会建设_一、我国经济建设历程与当前问题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三、幸福是需要每个成员共建共享的共同的结合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一、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幸福社会建设第二章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_一、物质因素是幸福感形成的基础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四、在政府的领导下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第七章 GDP增长与幸福社会建设_小结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小结第七章 GDP增长与幸福社会建设_一、我国经济建设历程与当前问题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小结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一、各级党委是幸福社会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第七章 GDP增长与幸福社会建设_二、GDP增长对幸福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二、西方的幸福观第九章 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_三、民生建设是幸福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一、中国的幸福观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小结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四、多元化的“幸福观”第九章 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_三、民生建设是幸福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一、中国的幸福观第二章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_一、物质因素是幸福感形成的基础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小结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一、我国的民主权利第十二章 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_一、舆论引导,增强群众幸福感三、如何构建幸福感与GDP同步增长的经济和社会机制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一、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幸福社会建设第九章 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_三、民生建设是幸福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一、个人幸福生活离不开公共幸福三、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是内在要求三、如何构建幸福感与GDP同步增长的经济和社会机制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四、多元化的“幸福观”第十二章 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_一、舆论引导,增强群众幸福感结语 共建共享共幸福_二、公平正义是幸福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第九章 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_二、当代中国存在的民生问题现状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一、各级党委是幸福社会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第二章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_一、物质因素是幸福感形成的基础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二、保障民主权利是幸福社会建设的前提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二、保障民主权利是幸福社会建设的前提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三、幸福是需要每个成员共建共享的共同的结合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一、个人幸福生活离不开公共幸福第九章 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_三、民生建设是幸福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章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_一、物质因素是幸福感形成的基础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四、在政府的领导下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小结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三、幸福是需要每个成员共建共享的共同的结合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小结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四、在政府的领导下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第十章 幸福社会与文化建设_二、文化建设是幸福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二、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和幸福观三、如何构建幸福感与GDP同步增长的经济和社会机制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一、幸福路线图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二、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和幸福观第十章 幸福社会与文化建设_二、文化建设是幸福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第九章 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_三、民生建设是幸福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结语 共建共享共幸福_二、公平正义是幸福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第十章 幸福社会与文化建设_一、文化建设衍生出的幸福观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一、各级党委是幸福社会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一、我国的民主权利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一、幸福路线图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一、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幸福社会建设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三、和谐社会与幸福社会建设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一、中国的幸福观结语 共建共享共幸福_一、构造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协作、民众共同参与的格局二、加强人文关怀,通过心理疏导增强幸福感第十章 幸福社会与文化建设_二、文化建设是幸福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的幸福_二、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结语 共建共享共幸福_一、构造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协作、民众共同参与的格局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小结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二、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和幸福观三、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是内在要求第十章 幸福社会与文化建设_一、文化建设衍生出的幸福观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_一、幸福路线图第二章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_小结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二、公共幸福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个体的感受上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为施政目标_一、越来越受关注的国民幸福感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四、多元化的“幸福观”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一、我国的民主权利第十一章 民主权利保障与群众幸福_一、我国的民主权利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三、幸福是需要每个成员共建共享的共同的结合第二章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_小结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二、公共幸福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个体的感受上第三章 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_小结第七章 GDP增长与幸福社会建设_二、GDP增长对幸福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二、西方的幸福观第一章 幸福观的内涵及其测量_小结三、如何构建幸福感与GDP同步增长的经济和社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