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丨长安惊变

“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息,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左传·宣公十四年】

在这乱世之中,想要不费一兵一卒就收回军权,谈何容易?盖顺等人在来时,就已设想过此行必然凶险万分,怎料见到徐荣如此恭顺听命,这让盖顺等人大舒了一口气的同时,愈发佩服起皇帝识人断事之明来。

其实皇帝之所以这么笃定,并不是因为了解徐荣有多深刻,而是在他后世的记忆中,王允诛杀董卓之后京兆附近并没有什么剧烈的动荡,由此逐一排除推断,才得出这么个结果。

没想到却让盖顺等人折服,这倒是意外之喜。

见徐荣如此识趣,盖顺投桃报李,立即将皇帝的封赏也拿了出来,除了拜徐荣为羽林中郎将,还赐封都亭侯,让徐荣大感欣慰。有了徐荣的全力配合,全军三千兵马按皇帝的意思重新分配了部署,全军编入羽林,徐荣仍担负统率之责,盖顺则为羽林监,充做副手,统领骑兵。

徐荣心知自己虽为中郎将,但真正主事的还是盖顺,所以样样都由盖顺做主,加上这三千人大部分都是盖顺父亲盖勋的老部下,上下配合,很快就整编完毕。集合校场,在听闻董卓伏法,余等不深究的制诏后,众将官士卒更是尽皆高呼万岁,声震云霄。

徐荣与盖顺站于台上,知道这呼声代表着军心的变动,从今往后,皇帝将重新掌握一支忠心勇武的军队。

盖顺站在台上,年轻的脸上浮现骄傲激动的神情,仇人当权,他本应碌碌一生,没料到皇帝还记得他先父对大汉朝廷的忠诚,让他担当重任,短短数日又让他做了六百石的羽林监,手握精兵。

这是前所未有的宠遇,皇帝立志要中兴汉室,混一寰宇,自己在其手下必能光耀敦煌盖氏门楣,就像云台二十八功臣一样!

想到此处,他深觉责任重大,待山呼结束,便迫不及待的点起刚收服的兵马,往城北开去。

哪怕他明知吕布此时在城北收揽胡轸等部,哪怕皇帝与王斌曾暗示过不用去城北,但盖顺到底是年轻,没有经历过困难的挫折、领教过上位者的心机,只觉得徐荣面对圣旨都如此干脆的交出兵权,那胡轸即便手握六千兵马,面对圣旨还不纳头便拜?

至于吕布他即便手上也有制诏,但深究起来,谁的制诏更为正统,还不是一目了然?

王斌没料到盖顺在收编徐荣部三千人后有些飘飘然,竟然打起了胡轸等人的主意,碍于杨众与杨儒二人在场,他不好明说,只是不断强调军心才安定不久,不宜调动。

怎奈盖顺主意已定,再加上一旁奉诏监关中诸军的谒者仆射杨众与得封虎贲中郎将的杨儒见盖顺已经名实两得,自己只是空有一个名头,不禁眼红的催促盖顺快快点兵。

三人一个想超额完成任务,为皇帝多尽一把力,另两人只盯着那看似唾手可得的六千兵权,竟是一概无视了王斌国舅的身份,一意孤行的领兵赶赴城北。

王斌又是不安又是期待的跟着队伍前去,他本想着吕布再是如传闻中的轻狡,也不至于公然反抗皇帝制诏。可在见到吕布听闻盖顺宣诏后露出的惊怒与不屑的神色后,他就知道,事情坏了。

尚书台。

蔡邕身为左中郎将,执掌宫中左署郎卫,在群臣朝贺这样的日子里,自然是一大早就入宫布置了。可今天不知为何,一向看不惯他的王允突然传他到尚书台去,两人在休息用的厢房相对而坐,刚开始还说了些不咸不淡的话,到后来王允索性闭口不言,像是在等待什么一样。

他忍不住开口问道:“王公!这朝贺即将开始,我肩负宫禁之责,本不该延误至此,若是王公有何要事,倒不如说来。”

“要事?”王允抬眼看向蔡邕,冷笑道:“你马上就知道了。”

蔡邕眉梢一抖,突然有了些不好的预感。

很快,太师府长史刘艾急匆匆的赶来,传告了一个令人惊骇的消息,太师董卓篡逆不法,已被中郎将吕布奉诏诛杀于北掖门!

初听到这个消息,本跪坐于榻的蔡邕登时挺直了身子,一脸不可置信的看着王允,见王允神色玩味,蔡邕何尝不明白这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政变?

他没想到素来恩遇自己的董卓骤然被杀,更没想到与自己有私怨的王允将独揽大权,自己在朝堂好不容易借董卓安定下来,今后又要兴起波折了么?

蔡邕心念急转,既是感怀董卓,又是为自己今后的前途担忧,一时情动,不由感慨出声。

王允正等着蔡邕犯错,他语气不善,道:“蔡中郎得知董贼死讯,未有欣喜则罢,又何故喟叹?”

未等蔡邕解释,王允又冷哼一声:“董卓乃国之大贼,杀主残臣,天地所不祐,神人所同嫉。你身为汉臣,世受汉恩,国家危难之时不加报效倒罢了,董贼授首,竟还要为他嗟叹?我看你是食惯了董贼之禄,心里竟连一点忠君的念头都没有了。你这等人,实在是枉称大儒,我若不把你治罪,又将至国法于何处!”

“来人!”王允知道蔡邕辩才了得,自己敌他不过,在扣下数道罪名后,竟是不给蔡邕任何开口辩解的机会,传唤道:“把他送交廷尉狱,严审治罪!”

尚书台内端坐的尚书、尚书郎们面面相觑,他们好不容易才消化掉董卓身死的消息,还没来及雀跃,就看见蔡邕被人拖了出去,一时间都不清楚王允和蔡邕在房间里发生什么事了:“王子师!你要借机惩治我,又何必多作饶舌!因言降罪,你所为与董卓又有何区别?”

王允紧随着走到门口,当着中台诸尚书的面骂道:“解下他的印绶冠带,此等不忠不义之徒,还敢妄议朝廷大臣!”

这时司徒长史、同郡族人王宏急匆匆的走进尚书台,他面色焦急,似乎带了不好的消息。王允眉头一皱,转身进入内室,王宏也跟着走进,并掩上门,草草行了一礼,便道:“王公,事有变矣!”

第五百九十章 将军弃钺第二百九十七章 鹬蚌相危第五十五章丨密谋颠覆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余殃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禄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六十七章 民户委输第五十章丨能断取舍第四章丨太师归朝第四百零四章 窃观风气第九章 想君小时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妇尚主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六百章 纷纭未尽第一百二十一章 云集仰望第七十八章 金兰若契第九十三章 太学新科第六十八章丨贤师良士第二百五十三章 简举平当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于战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剑而行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厉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离弦第四章 尔牧来思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台观云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狈失据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敌应战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瘁难为第四十三章 郡国正卒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八十三章丨连根拔起第一百二十七章 轻车介士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则殆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一零四章丨连坐者众第五十三章丨尊长之训第一百三十三章 泾渭之流第二十九章 虑周藻密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七十七章丨鸿门倒戈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应第五百三十一章 莫待相逢第二百二十二章 诸事之由第二百五十五章 兴平仓米第二十四章 强词夺理第九十四章 询于刍荛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兴蔚第三十章 试策甲科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坚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龟长第四十五章丨赞拜稽首第五百一十一章 楼船灯火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兴第七章 置酒属客第二百四十章 夜缒还降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补牢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七十四章 人无常满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问第八十五章 陈情讲武第二百二十五章 贪官图爵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异心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十五章丨夜见中台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瘁难为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离弦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礼贤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灭第十二章 兵势难料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九章丨未雨绸缪第五百六十二章 窥兵图计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汤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难当对第五百三十八章 虑非微末第五百二十八章 华阳道上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异心第二百零六章 从容任策第六十七章 民户委输第四百零七章 每问不尽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亲第六十二章 苞笋落箨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拨还无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一百零二章 德泽恩被第二章 坚车载重第五十九章 夏阳扶荔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一百四十章 实情错落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