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暖殿温室

“足下喜为大言,以诬天下,天下之人,安可尽诬?”————————【英雄记·与袁术书】

身为皇帝,也就是天子,不可能只有一个寝殿,根据《周礼》所言古天子有路寝一,小寝五。汉承秦制,又离东周不远,自然而然的保留了这个古制。

路寝殿作为最主要的寝殿就位于前殿,只是由于多年残破,要想大规模整修非得耗费不少民力资财,所以皇帝便将其搁置,只简单粉刷一边装点门面。

而且路寝的功能只用来治事,真正就寝睡觉的地方主要还是小寝,它们分布在前殿的北部,依次是‘宣室殿、温室殿、清凉殿’等五处寝殿,与最大的路寝殿共同组成‘王之六寝’。

自从未央宫遭新莽战乱,几经焚毁,后来虽然稍微修复,但也只是重修了几处重要殿宇。而且东汉的几代皇帝西巡长安,为了避免劳民伤财,大都居住在宣室,对于温室等其他殿宇没有多加照料。

朝廷迁都长安之后,未央宫也是如此,没有多少变化。而皇帝无论是为条件所拘、还是出于习惯,都选择在宣室召见臣工、并将宣室作为自己的常住寝殿。

只是自打天气转寒,宣室难以经受得住关中寒冷的温度,所以皇帝便不再居住在宣室,而是移居在早已提前整修好的温室里去了。

未央宫,温室殿。

温室殿,顾名思义,即冬处之则温暖也。

殿外寒风呼啸,阴云密布,整个天地都被冻成了铅灰色,而温室内则暖如阳春,门窗缝隙紧紧的关严实了,挡住了西北来的寒风。再加上殿四角放着的青铜炉,里头烧着红玉般剔透的炭火,烘得人浑身暖和,丝毫没有为窗外的温度所影响。

河北接二连三发生的几件大事,几经辗转,终于踩着十月的尾巴传入了长安,传到了皇帝的手上。

“太仆臣岐稽首言:伏惟陛下应天履祚,历值中兴,当建太平之功,而先致宣抚之道。臣岐奉使以来,修复陵寝、安恤黎民……近闻诸地方伯,倾动州郡,兼官重绂,至使议论神器……使臣遭难于幽冀之间,牧守交兵于渤海之地……何不凭朝廷之埶尊,以绝斯患?臣岐愚闇,不达大义,诚惶诚恐,顿首死罪,稽首再拜以闻。”

“读完了?”以皇帝素来的秉性,即便是挖苦人也要摆出一副正容端色的样子来:“一个治内出了寇贼,劫夺使臣、一个唆使地方同侪,动兵征伐、还有其他几人摇旗助威,自甘驱使。这些就是所谓朝廷之股肱、社稷之桢干,我大汉有了他们,天下何愁不兴?”

侍中杨琦有些不习惯皇帝这阴阳怪气的语调,而且在他看来,这并不是一个正经的君王该有的姿态,于是他稽首说道:“陛下,方伯有罪,自当议论惩处,设法补救,而不是‘啧有烦言’。”

“补救?怎么补救,朝廷派槛车一个个把他们收入长安治罪,他们会束手就缚么?若不听命,朝廷颜面何存?”皇帝只穿了件薄薄的绛衣常服,在暖和的温室里就像一团明亮的火焰,只是他的语调却清冷至极:“事到如今还在想当然!”

温室殿内,炭火烧的正旺,列座在下的司徒马日磾、司空黄琬、侍中杨琦等人无不战兢,他们像是被室内的温度压的喘不过气,一个个嗫嚅着嘴,说不上话来。

虽然皇帝一直有意定下论调,不能将关东诸侯示以普通臣子看待,可朝廷私底下依然有臣子抱着幻想。比如赵岐,不仅想着要天下诸侯重新奉职朝廷,更是借着这次出使的机会,受邀跑到南阳见袁术。

袁术顾忌着赵岐在天下人心中的名望,不敢乱来,整日里与他虚与委蛇,做出一副忠贞之士的模样。在袁术的解释中,当初正是因为朝廷播越、天子蒙尘,所以他才会擅自开府封拜,支持孙坚拥兵西进。如今关中安稳,奸臣已除,他也该上表请罪。

这副惺惺作态正好得到了赵岐的欢心与谅解,赵岐不仅以私人的身份表示了谅解,还亲自代为上疏,替袁术向皇帝辩解,并请皇帝不咎其过。

虽然赵岐还以其节,在豫州、南阳等地征辟了大量有名的士人、虽然这符合皇帝暂且安抚关东,以图休养自身的本意,但赵岐就因几句话被人哄弄得团团转,实在是让皇帝恼火。

皇帝难道还不清楚袁术是什么货色?要不是因为赵岐名气大、另一拨天使又在对头袁绍哪里出了事,袁术为了借此跟袁绍对比出自己忠贞的形象,哪里会舍得放赵岐安然返回雒阳。

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原因,赵岐早就成为历史上因失节而屈辱致死的马日磾了。

可赵岐偏偏浑然不觉,反倒在得知了袁绍的表现之后,愈加对袁术抱有好感,这种好感影响到了他的立场,甚至表现在刚才的奏疏里。赵岐不由与袁术保持了同样的诉求:要严惩袁绍。

“臧洪、曹操、刘备、单经等人聚兵清河、平原一带,眼下都在勒兵对峙;就连袁绍与公孙瓒也都是嘴上吵骂,其实全在观望,就等着朝廷表态。”皇帝目光扫视众人,缓缓说道:“诸公可有方略进陈?若是只有发槛车征其入朝这类的话,那就不必说了。”

杨琦从未说过发槛车这等话语,皇帝颠弄是非,拿这个名头先压住了他,显然是不想让他发话。

司空黄琬看了眼不欲为此解释的杨琦,还有老神在在的尚书仆射杨瓒,又看了眼司徒马日磾与尚书令士孙瑞。心里大致有了一个想法,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素来有姻亲之好,在这件事上无论是出于立场还是别的,他们不表态才是最好的。

这时董承便表情严肃,先是重重的伏身稽首,然后仰起脸说道:“无论意图劫持使臣的寇贼究竟是出于谁的指使、即便是他们自发而为,此事既然发生在冀州,身为冀州牧,袁绍难辞其咎。”

皇帝不置可否道:“嗯,然后呢?”

在这些天的低调与反省过后,经过皇帝敲打的董承显然是涨了教训,他再次恭敬的稽首,声音铿锵,突兀说道:“臣以为当诏令袁绍速速发兵剿除寇贼,缉拿头目。若是袁绍办事不力,那就由朝廷选派将领出兵赴冀,相机行事!”

书中的月份都是比照农历,所以十月就相当于是现在的十一二月,而且当时正处于小冰河时期,冬天冷得快,温度也比现在要低,所以十月出现冰雪天气很正常。

第六百章 纷纭未尽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五百四十六章 何彼秾矣第五十九章 因敌制胜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跃影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赞微言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战之败第五百三十八章 虑非微末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二十六章丨仗义抗辩第一百零六章 痈疽疔疖第二十二章 常宁之区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兽第八十三章丨连根拔起第八十章丨轩波撼岳第三十五章 议将固基第五百六十章 声东击西第二百二十九章 凄风冷雨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辟蹊径第四十五章 刚卯既央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二百八十二章 轻重之击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龟长第一百四十章 实情错落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四百六十五章 吁嗟小儿第十四章 勉为厌难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说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势突然第十七章 暖殿温室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难逃第三百零六章 罔不自知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五十七章 纵行不义第七十八章 金兰若契第五百七十九章 势危实安第一百零六章 顽嚣不友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余第一百八十一章 别开新面第七十章 凶终隙末第五百一十一章 楼船灯火第三十二章 吉往凶归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烟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六十八章 乘间袭我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兽第四十八章丨竖子与谋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五十五章 中台受计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一百零六章 顽嚣不友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长风生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辅第四百四十章 穷矣困兽第五百九十六章 义薄人恶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后失人第十八章 兴师问罪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湿第六十章丨见困豫且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儿第一百零五章 火伞高张第五百九十一章 兴替所存第六十二章 苞笋落箨第六十一章 初来乍到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问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一百一十四章 层叠欺压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义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见鸣犊第三十九章 敦叙九族第一百三十七章 抛砖引玉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过如是第一章 试骑虎豹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离弦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一百五十三章 亲以身践第一百三十三章 泾渭之流第八十九章 钱法防微第三十三章 赂遗金钱第八十二章 摇头稾脑第二十二章 常宁之区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后第五章 蓟县郊迎第三十五章丨诏旨夺权第六十章 器以悦上第七十九章 名动人心第三十一章 己饥己溺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二十章丨诏旨相违第二十九章 虑周藻密第九十章 华山崩裂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终人定第三百四十章 静听风雷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三十二章 贵道以专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