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从

“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北史·尉景传】

这时车驾刚拐过一个弯,轮毂碾在一颗石头上,车身颠簸了一下。

周忠正自矜的笑着,此时身子随着车身一震,恍然惊醒——事情恐怕没这么简单!

若是要跟法衍等人一样选择依靠皇帝、站在皇帝的阵营,周忠早在一年前就有这个机会了,何苦捱到今日?

那是在王允诛董之后,皇帝为了在朝堂之上占据一席之地,与王允就新编北军一事展开博弈。原尚书丞赵戬阴受王允之命,对北军的钱粮百般克扣,皇帝求而不得,选择绕过中台内朝,径直向他以及少府两个外朝官下诏调拨。前少府田芬由于婉拒了皇帝的要求,被外调刺史;而自己却因为当时看好皇帝这一方,故而倾力支持。

有这么一个渊源在,可以说周忠是最开始的一批有机会亲近皇帝的大臣,只是他的立场倾向于杨氏、黄琬这一边,故而在王允被免之后,便开始与皇帝疏远。不仅如此,他还曾在盐铁专营的事上公开与皇帝唱反调,可以说是与皇帝的政见并不一致。

以放弃自己的利益需求、放弃杨氏与黄琬等政治盟友为代价去投靠皇帝,中途上车,这明显不是件划算的买卖。

自己与皇帝之间的立场并不是那么容易调和的,这一点相信皇帝心里也清楚,可怎么荀攸还是找上自己了?

周忠端详着荀攸,心里忽然想到一点,如果对方不是代皇帝来拉拢他,那就只能是荀攸借着皇帝的幌子——

想为自己打算。

周忠想起适才自己因为突然蒙受调任而陷入震惊,还是荀攸在一旁暗地提醒了他,才不至于失礼。

联系起因果事由,周忠心里愈发笃定了自己的猜测,迟疑着说道:“今日议事,本以为老夫只是随堂备问而已,谁知骤然得了陛下委派,担当重任。实在让老夫惊骇莫名,若不是有荀君在一旁提醒,老夫恐怕就要为人贻笑了。”

荀攸轻轻一笑,身子随着车驾行使的幅度而摇晃着,面上隐隐现出自得之色。

周忠见了,心中一动,忍不住张口问道:“莫非荀君……?”

“不错。”荀攸大方的应下周忠即将问出的话,笑着说道:“正是我在此前向陛下举荐了周公。”

周忠的神情有些许恍惚,旋即不解的望向荀攸。

荀攸这时调整神色,语重心长的肃容道:“如今陛下伸张君权,削夺臣下,黄公、杨氏等人因此而势弱,不能长久。今后若一旦有事,周公又将置于何处?”

周忠听了微微蹙眉,黄琬这一次因为华山崩而为皇帝替罪受过,继任司空的不是关东人而是关西人士孙瑞就很能说明问题——皇帝有些对关东士人不满了。

虽然他敬重士孙瑞的才干与德行,并认为对方足堪受任司空,但在立场与利益面前,他还是感到了一丝危机。

荀攸继续说道:“周公虽然广智多闻,年高而德劭,名隆而望重。但一直在司农任上,而司农职权侵移、渐重少府,除农桑以外,竟无他事,沦为虚职。若要有所伸张、使群僚敬从,不妨由水衡开始。”

“荀君……”周忠与荀攸对视着,目光显出少有的凌厉,似乎想借此看透荀攸的内心。

可对方眼睛澄澈,如幽幽密林之间藏匿着的深邃潭水,冰冷沉静、又深不可测。

周忠想从荀攸的眼神中看出什么来,但荀攸掩饰得很好,让他无功而返。他接着叹道:“实在是高看老夫了。”

不知不觉间,两人的车驾已缓缓行到宣平里附近,周忠不曾想到荀攸向皇帝举荐他为水衡都尉,居然是为了让自己做荀攸的羽翼。在朝中名望才干皆备的大臣并不多、权位低微、性格弱势的则更在少数,其中周忠就是这么一个人。他与江夏人黄琬一样都是从边郡走出来的名臣,地域与派系上勉强属于关东的一方。

荀攸正是看中周忠身上所具备的这些特征与烙印,所以才有意和周忠结为盟友,就像是黄琬的背后有弘农杨氏,周忠的背后也能有颍川荀氏。

黄琬有了杨氏的支持,加上其个人在关东士人心中的名望,能够坐上司空、录尚书事的位置。而与其在家世、资历等方面相差无几的周忠同样能在荀氏的支持下,坐上三公的位置,甚至还会取得比黄琬更大的成就。

原因无他,就凭周忠背后即将站着的是颍川荀氏,就凭荀攸的才智,以及……皇帝的纵容。

毕竟对皇帝来说,臣子的派别内部出现势力分化,更有利于集权与平衡。

“周公何必菲薄?”荀攸不失时机的说道:“庐江周氏与江夏黄氏比起来也不遑多让,陛下曾于私处言议三公之选,论及九卿之中,除了太常、光禄勋以外,就属周公最为堪任。”

太常赵温追慕名利、热衷机关,事事以奉上为主,有失大臣秉性,若让他做三公,其德岂能配位?至于光禄勋杨彪倒是资历足够,但杨氏现今内耗严重,对于究竟是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始终没有一个决断,也没有一个领袖般的人物,短期内恐怕很难选出一人走上台前。

周忠心里冷冷的辨析着两人的优劣,最后竟得出自己才是最合适的人选,只是差一个契机的结论。

他心里不由得被这个结论惊了一惊,眼下这荀攸递过来的,岂不就是一个合适的契机?只要自己把握好了,势将成为继其父周景以来,庐江周氏的第二位三公。

不管怎么说,虽然周忠对于汲汲钻营没有什么兴趣,但机会就在眼前,自己决不能迂腐守旧,坐失良机。

“老夫见陛下施政,看似要再效光武皇帝、中兴汉室;其实,学的都是孝武、孝宣皇帝的做法,霸道过于王道。而荀君与平准监贾文和常为陛下筹划,我还以为荀君……哈哈,真是没想到。”从长安西南的未央宫到城东北的宣平里虽然要花上一番功夫,但周忠每日都要走这条路,对路上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早已了然于胸,如何不知道车驾正在有意兜圈子?

周忠挺身张望了一会窗外寂静的街道,旋即将目光收回,集中在荀攸身上。

“没想到如何?”荀攸不以为然的回了一句,言语里难得有一点玩笑的意味,他稍稍缓和了气氛,轻飘飘一句话却仿佛带着一丝沉重:“贾令有他的路要走,我又何必随他?”

荀攸镇静地看着周忠,一字一句的说道:“我有我的路要走。”

听得荀攸如此笃定的语气,周忠忍不住扬起眉头,微微一笑,冲其颔首道:“荀君到底是荀君,果然正当其称!”

两人突然开怀大笑起来,一个中气十足、一个克制低沉。

车厢里蓦然传出的笑声立时盖过了滚滚的车轮声,回荡在车身后对街道上,跟着传进了比平民所在闾里还要灯火璀璨、仿佛两个天地的宣平贵里。

周忠笑着笑着,思绪不由得飘到遥远的庐江郡,自己的儿子虽然死了,但至少还有人能继承家业。

颍川荀氏尚欲有所作为,如今该是时候给老家写封家书了——周忠心中做下了这个决定。

第六十四章丨谦退辇毂第五百一十一章 楼船灯火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辞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颜面第一百九十八章 弃犹用疑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赖第八十四章 深谋勿疑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补牢第六十九章 愿者上钩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一百零八章 乘舆荡尽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倾谈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运更移第七章丨中黄太乙第四百五十五章 诠福释祸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绵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为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还寒第五百七十九章 势危实安第四十三章丨检校谈兵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壶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五百六十章 声东击西第二百章 丧将失恃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四章丨决事省禁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九十三章 零打碎敲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当在此第十五章 温生绝裾第八十一章 径情直遂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攒翠蛾第十章丨忠义余烈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四十六章丨骑虎难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盘尝新第十八章丨有诏讨贼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一百零三章丨帐中竖子第九十九章 簪缨子弟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马而谈第六十一章 初来乍到第六十三章 去来有定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八十一章 当防隳坏第五十五章 谁说意气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隐第九十四章 钱谷本末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云波第一百二十七章 轻车介士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忧第五十五章 达士徇名第五十四章丨以结同好第二十二章丨治国治民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卫第二十八章丨议征白波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三十一章丨钱谷甲兵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误身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问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松柞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七十五章 撰集经传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于籍籍第一百一十二章 保以尊贵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四百五十九章 时否俗薄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八十章 尘埃落定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卧待时第六十四章丨谦退辇毂第三百二十一章 视事如纹第七十六章 务期实用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于战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结陈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于事第二十一章 龙返其乡第五百八十章 如鸟之集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十六章 变生不测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辞第六十三章 去来有定第四十九章丨佣才缘心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一百八十一章 别开新面第四十章 衔愆效命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卫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弃命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说无益第二百七十五章 丧去归来第七十三章 外宽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