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权柄

“天子之言,得制于省部之手,太阿之柄几于倒持矣。”————————【元代奏议集录·选法】

田芬气愤于周忠的临阵倒戈,虽然不忿,但他没有赵戬那般敢面折皇帝的胆量,只得咬牙退下。没想到田芬才回少府不久,便有诏旨传来,迁田芬为兖州刺史,即刻赴任,另拜黄门侍郎张昶为少府。

这一突如其来的任命让田芬又惊又怕,自己违逆圣意,皇帝明显是借故支走他,但他没想到会给他外放一州之长。据说兖州如今正遭黄巾荼毒,自己手无寸铁,贸然前去恐不济事。

思来想去,他前往王允府上问计,王允很快便接见了他,在得知周忠倒戈支持皇帝后,王允没有多做表示,反倒是对田芬赞赏有加。

田芬心里惶恐,却听王允说:“你既负诏命,不如先往冀州拜谒家祖,我听说袁冀州尚在邺城,你不妨找他问计。兖州地处中原,北至青冀,南达徐淮,位置紧要。朝廷坐镇关中,与关东各州相比,正所谓‘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君当慎思也。”

听着话倒像是田芬之所以就任兖州刺史,全是王允一力促成似得。其实说起来也有些关系,自从王允得知周忠奉诏调拨钱谷给北军时,他就知道自己在这一阵中输掉了,田芬不听诏令,是迟早要被清算的,与其如此,还不如当做是王允与皇帝之间的一场利益交换。

用张昶取代少府、王允不再干涉皇帝整顿军旅为条件,换取田芬出任兖州,作为王允地方上的外援。

冀州牧袁绍及其袁氏在地方任职的门生太守,再加上兖州刺史田芬,关东诸侯都将成为王允无形的政治筹码,用来壮大自己的声势,不至于被皇帝一击擒拿。

但他却不知道自己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所谓关东诸公谁也不会将王允视为自己在朝堂上的代言人,因为在某些人眼中,长安朝廷,尤其是皇帝身份的合法性都有问题,更遑论听命了。

王允走进岔路,为人利用而不自知,田芬也是同样不明就里,唯唯答谢后便收拾行装往冀州去了。

这一日皇帝打上林苑回宫,在路上与王斌同乘一车。整顿北军的事总算是告一段落了,皇帝在大司农周忠与新任少府张昶的全力配合下,将董卓屯于郿坞的钱粮还有兵械一起拣选出来分发给北军、羽林以及虎贲等将士,甚至连身边的护卫都换上了本属于他们的禁军武装。

当钱粮不在成为掣肘军旅整顿的问题后,北军的训练、招募开展得热火朝天。

王斌至此由衷的佩服皇帝运筹帷幄的本领,车驾行驶在漫长的宫道上,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对皇帝说起蔡邕的事情了。

在王粲等人过府拜访已有两天,王斌口头上虽然同意出面搭救,但还是对此抱有一丝顾虑,担心会因此事给皇帝带来麻烦,在见识到了皇帝的手腕后,王斌再无顾虑,打算趁此跟皇帝说个明白。

“蔡中郎的事,你不说我也打算做些什么。”皇帝思量说道;“我知道马太尉私下在王司徒那里因此事碰壁,若我无动于衷、作壁上观,那蔡中郎势必难以挽回性命。我出面自无不可,但是这个时机要把握好,过晚则来之不及,过早则难以成效。”

王斌知道皇帝这是在对他耳提面命,赶忙虚心受教。

皇帝这也是对着至亲之人王斌才会表露出自己的心意,蔡邕他是一定要救的,无非是想在此事件中使自己的利益扩大化而已。搭救蔡邕,在马日磾等人看来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对其他人来说,不过是阿附声名,至于救不救得出则不是他们特意在乎的事情。

为了彻底俘获马日磾等人的效忠,皇帝就得拿蔡邕的事大做文章,逼马日磾以及那些阿附声名的人来求自己去救。

只有到这个时候,皇帝手中既有兵强马壮的军队,又有关西豪族的倾力支持,王允再是强势也要靠边站了。

王斌不善权谋,但他有个优点就是为皇帝着想,这也是皇帝最为信重他的缘故。只听他将自己从王端一句无心之言得来的启发告知皇帝,皇帝听了大为动容:“你说得对,王粲、士孙萌等人都是年轻才俊,又是名臣之后,与我也差不了几岁。若是能找机会将他们聚集在我身边,一起读书,增进感情。既可不使这些才俊流失于外,又可让其遍览秘府藏书,深厚学识,更可笼络臣子之心,可谓一举多得。”

其实皇帝还有话藏着没说,让臣子家族优秀的儿子入宫侍奉皇帝,不仅可以笼络臣子,给自己打造一个未来的亲信班底,还可以进一步给自己打造一个智囊团。

就像是尚书一开始不过是给皇帝掌管书籍的官员罢了,只是由于孝武皇帝为了与强势的丞相等外朝相抗衡,这才逐渐加重尚书的权力,从参谋顾问、到拟旨决策,渐渐以尚书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内朝。

直到光武皇帝为了加强皇权,事归台阁,导致如今的尚书台权力甚重,再加上有个强势的王允坐镇,皇帝想要做些什么总得想法设法的去商量、去妥协。

好比这次北军的钱粮兵械,一件既简单的事情,只要皇帝下诏,尚书拟诏,官员承诏就可以了。可偏偏就有人在其中不服圣命,借故强项,虽然事情最终还是得到了解决,但依然让皇帝好不痛快,如鲠在喉。

如果有个能绕开尚书台决策、发号施令的新‘内朝’,一切问题不就都能迎刃而解了么?

皇帝越想越是觉得可行,就在他仔细琢磨该找个什么由头来促成此事时,车驾已停驻在宣室殿阶前。

有一人正候在门口,见到皇帝,他稽首道:“侍中臣温冒死进谏陛下!”

“你有什么话,非要弄出这副阵仗不可?”皇帝觉得莫名其妙。

赵温从袖中抽出一根简牍奉上:“臣要说的都在这里了,还望陛下垂鉴。”

皇帝拿过简牍展开一看,心头狂喜,脸色却故意沉了下来。

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门第五百七十七章 尽忠任事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九十章 华山崩裂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五十四章 陈事于庭第三十八章丨柏梁台上第八十一章 振师整众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二百一十三章 张施帷幙第二百二十二章 诸事之由第一百三十六章 谈兵论战第三十三章 赂遗金钱第五百八十章 如鸟之集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异心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三百二十三章 唯亲是任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营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乡遇贵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计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势迁民第一百三十六章 机不可失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导帝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一百二十一章 弃旧图新第一百六十八章 兴势云雷第二十八章丨校场点兵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见吏第二章丨乱由治郅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七十二章丨黄巾余孽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于事第五百零五章 蹈险不复第八十一章 振师整众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三十章丨粮秣军需第三十章丨蓝田雄鸣第十四章 忧郁生疾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乡遇贵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败将亡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八章丨所荐得人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于战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饥己溺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扰第四十二章 访求故老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二百章 丧将失恃第十五章 温生绝裾第五十一章丨风起微末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欲熏心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饭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一百六十五章 搴帏宾迎第三十二章丨覆车悟真第二百八十四章 墙湿乃补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随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闯营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一百二十三章 谨视鸩鸟第二百一十三章 张施帷幙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终追远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细故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骄豪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三百六十章 义何如生第十七章 暖殿温室第十九章|奈何茕独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第三十三章 赂遗金钱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三百二十三章 唯亲是任第五百九十章 将军弃钺第四十七章 论议深博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残守孤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五百八十八章 难济于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图便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辞第八十六章 节慕原尝第九十九章 簪缨子弟第七十九章 太学野驹第十四章 勉为厌难第十七章 暖殿温室第四十九章丨见利忘义第九十一章 逮下无疾第一百三十九章 当务之急第十章 设师于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