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鸡鹜争食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庄子·山木】

出了郭嘉的宅邸后,张超与刘翊二人要去收拾行装,点齐兵马,故而先行离去。为了方便办公,河南尹与雒阳令的官署挨得近,骆业便与杜袭顺道同行。

“听说子绪在颍川有许多同好,不知如今都在何处?”骆业随意的发话问道。

杜袭不敢怠慢,他二人并辔而行,缓缓骑马走在道上,此时微微侧身答道:“有的都去了长安,也有的蒙君侯不弃,征为掾属。”

“君侯手下真是人才济济啊。”骆业感慨了一句,脸上的笑意更深了,像是发自内心的欣慰。

杜袭心里越发惴惴,有心宽解几句,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骆业遂闭口不言,直到走回自己的衙署之后,他再也忍不住,一把将桌案上堆积的案牍尽数推开,无数简牍登时噼里啪啦的散落在地。骆业一脸阴沉的坐了下去,全然没有适才半点翩然的风度,他咬牙笑道:“老革荒悖,竟敢欺我!”

他好歹也是中二千石的河南尹,按制他也有奉朝请的特权,属于外朝官的一员。朱儁也不过是个与他品秩相同的前将军,最多封了个爵位,凭什么不把他放在眼里?

这次说得好听要叫自己过去一同商议,可自己才迟来了一会,便等也不等自己,擅作决定。一来了就交代事情,根本不给自己有个提意见的机会,把自己当做是掾属了么?张超是老人,刘翊是外人,郭嘉是亲信,这些人不好为自己说话倒也罢了,直属自己的雒阳令杜袭却为何不发一言?难道他们都是些不通世故的庸人么?

骆业是冯翊人,是朝廷钦派到河南的地方长官,本该是与朱儁一军一政,左右手互相配合。怎料他来到这里后,随着许多颍川士人进入朱儁幕府,他与朱儁之间的势力便此消彼长,不仅民政大权为典农校尉张超挤去一半,就连他自己在河南地方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低。

无论朱儁是有意无意,许多颍川人出身的县令、邑长都听从前将军的调遣,时时向朱儁‘请命决事’,排挤骆业都是既定的事实。骆业早就对朱儁心怀不满,而朱儁又全不在乎此事,在他看来,自己既是前将军、领豫州刺史,又有持节的特权,骆业这个地方官在自己之下,听自己调派是极为正当的事情。

朱儁只当骆业在闹无谓的情绪,他认为像是骆业这种既无太多才华,又喜欢装出一副名士腔调的人不值得他费心思去沟通,更无必要去设法解决二者之间的嫌隙。

一个怨怒不及,一个无动于衷,导致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加上出了今天这档子事,骆业深觉要是在这么下去,自己在河南就更加没有说话的权力了!何况朱儁势大,对朝廷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无论是出于自己的私心,还是出于对朝廷的公心,骆业自觉有必要打压一下朱儁。

他想到做到,立即捡起跌落在地的刀笔与尺牍,伏在案上费心刻下了好几行字,除了开头与结尾,几乎每句话都是在说朱儁手握重兵,在河南是如何的只手遮天、越职揽权、难以约束——骆业要借此在皇帝面前劾奏朱儁!

骆业刚一刻完,正准备检查有无错字,一时却突然想到:自己这么做,挟私报复的意图未免也太明显了,而且朱儁即将出征河内,朝廷未必会为此治朱儁的罪。

如果这道劾奏没有起到该有的用处,不仅白费苦心,反而会公开与朱儁决裂。骆业暂时不愿承担这样的后果,他果断将这根尺牍给掰折成数截,静静沉思了一会,又重新开始写一封与之前全然不同的奏疏。

那奏疏的内容甚是有理有据,是言随着河南流民返乡,原本荒废的城墟县邑也开始恢复生机,朝廷应多派任能吏担任县令。在举荐了几个与自己相熟的关西士人之后,骆业又从中提到前将军朱儁在河南等地无论治民治军,都是功绩卓著,皇帝宜下诏封赏才是。

由于关中与河南之间的驿道尚未完全开通,骆业心情急迫,特意使人从黄河乘船,逆流而上,在极短的时间内呈递御前。

“河南尹原有县邑、户数几何?”皇帝拿着骆业的奏疏看了一遍,出声问道。

“有京、密、中牟等县共二十一城,永和五年时,有二十万八千户,计一百万人。”司空士孙瑞博闻强记,应答道:“自朝廷西迁,雒阳、河南百姓大半随驾迁入关中,人民单尽,流亡四散。如今民户稍实,虽不及昔年十之二三,但县邑缺员,也是实情,朝廷宜早派能吏,推行良政。”

“这么说,河南尹其下确实是要派人过去了。”皇帝心里想着,河南尹曾内掌帝都,外统京畿,豪门大族盘踞乡里,势力庞大,当年光武皇帝欲度田河南而不可得。如今河南又是董卓之乱,又是经受兵灾,其本地早就没有什么强势的士族高门——这种情形就跟如今的河东一样。

皇帝本来想着将地方改革的试点放在河南尹,因为河南土地平坦,易于大量开垦田地,不像河东只有一个汾河平原,农业的发展潜力有限。而且河南又是曾经的京畿,现在不趁着它一穷二白的时候大操大办,等以后河南恢复过来了,那就跟现在的京兆尹一样,再下手可就要考虑很多窒碍了。

只是河南四周外敌环伺,与关中交通不便,不利于皇帝时时刻刻的插手调整,所以皇帝当时便放弃了河南,选择了河东。

不过随着朱儁收得颍川,眼见又要拿下河内、汝南,河南即将从边界转为腹地,皇帝一开始的心思又随之活络起来。

“河南尹及下属诸县,旧有员吏九百二十七人,如今制度败坏,县邑残废,河南尹仅有员吏三百余人。”司徒马日磾探得口风,赶紧说道:“去年年底上计,河南尹奏陈,在初平三年七月至十一月间,辗转返乡的黎庶以及招徕屯田的流民便近万户。今年河南无事,屯田也颇见成效,想必归来民户应比去年还多。臣以为,准河南多加吏员,重设县邑,益于官府组织修复民力。”

当初商议河南尹的人选时,皇帝直接排除了关东士人这个选项,采取以西制东的策略,是故同意了马日磾的荐举。骆业是关西士人在关东的势力延伸,他的壮大,不仅能跟朱儁手下渐成气候的颍川士人分庭抗礼,更能助长朝中关西士人的势力。

而且马日磾也理解骆业独木难支的苦衷以及迟迟无法打开局面的窘迫,有心帮自己人一把。

皇帝垂下眼睑,顾左右而言他:“河东郡也是二十城,最盛时有九万多户,五十万人,这么多年下来,前次又有一番大战,也不知道还剩多少。河东、河南,两个司隶之郡皆是如此,再还有一个正处动荡的河内……诶,民生多艰!”

第八十六章 节慕原尝第十四章 相为建计第四十七章丨分说事理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八十七章 御书钱范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细故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运更移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机决胜第八章丨所荐得人第二百五十三章 简举平当第四章 坐而论道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惩恶第四百零五章 异相寻配第二章 坚车载重第五十三章 参商之虞第九十九章 簪缨子弟第一百二十七章 轻车介士第八十二章 不速之客第三十章丨蓝田雄鸣第八十七章 御书钱范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兴蔚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乱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骄豪第一百三十三章 泾渭之流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举燧燔第二十二章 雪泥鸿爪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义行第四百一十四章 柏庭闲叙第二十三章丨书策舒愤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为薪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五百一十一章 楼船灯火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八十章 扬己露才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许第一章 行道迟迟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绵第五百六十章 声东击西第八章丨所荐得人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礼贤第一百二十一章 弃旧图新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八十一章丨计熟事定第十二章丨自谋出路第五十七章 纵行不义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昼第一百一十二章 保以尊贵第二十五章 窥图讯鼎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夺食第三百一十四章 圆体修颈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四百六十三章 谋从此始第十七章 榆中勇士第五百六十九章 涣兮若冰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赏第五百八十六章 僵局骤破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一百零一章丨萧墙刀兵第六十六章丨女之耽兮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二十二章 雪泥鸿爪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义行第五百八十八章 难济于事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四百零四章 窃观风气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汤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拦道第八十二章 不速之客第一章 画沙垒土第二百一十七章 试取粗通第五十三章 参商之虞第十二章丨自谋出路第一百零一章 兵连祸结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颜面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胜负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于战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论莫及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八十四章 任凭自至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终人定第二百四十二章 临城而降第四十一章 牛溲马勃第五十二章 汉化政策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游南郑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风驶篷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陈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应走耳第三十二章 贵道以专第五十一章丨兼权尚计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三十五章 议将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