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尘埃落定

“天下非有豪猾不可制之奸,虏人非有方兴未艾之势。”————————【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

诋毁、非议《十三经正义》的声音到底只是少数,且不说皇帝的态度坚决,就说是杨彪、桓典、赵岐、蔡邕、郑玄这些人以及他们身后的无数门生故吏,也绝不会纵容这种声音成为舆论的主流。

所以这根本用不着让荀悦担心什么,何况他也不是真的担心这些人能起到什么阻碍作用,无非是滚滚洪流之中的一颗石子罢了。

人们主要关心的是皇帝究竟需要那些名士大儒作出怎样的让步,才会放开编修《十三经正义》的名额。在这个时候,首先是光禄大夫伏完给众人做了个表率,他向皇帝献出了从家祖伏生以降、历代伏氏大儒注释的今文《尚书》,以及若干宫中未有的图籍典藏。

皇帝受到老丈人伏完体贴的奉献之后,当即诏拜为城门校尉,许入天禄阁参与《十三经正义》的编修。

然后众人见了,纷纷有样学样的献出自家典籍珍藏,没想到有些人皇帝收下了书,却并没有给他开方便之门,只是给了钱财之类的赏赐。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除了献书以外,还得自身是个学识渊博、名望能服于人的大儒,最重要的是,得能入皇帝的眼才行。

这样一来,献书的人便立即少了许多,但皇帝依然借此搜罗了千余卷秘府没有的藏书,算得上是一个收获,同时也让博士韩融、议郎孔融等有资历的大儒参与其中。

“从年初开始,我便诏崔侍中用心搜罗各家所藏典籍,充实秘府,校订《皇览》。一年下来,各家敝帚自珍,自愿敬献者鲜少,所得不过寥寥千卷,还不如在河东时抄录的多。”在宣室殿,皇帝拿着书录提要,对秘书丞朱皓说道:“这一回臣子敬献,算起来,秘府藏书也有五万余卷了吧?”

“谨诺。”朱皓低头想了一遍,细细数道:“崔公搜求图籍所得千卷、河东叛乱诸家抄没所得千卷、朝廷诸公敬献亦有千卷,合秘府原有图籍典藏四万七千卷,共五万余卷。”

“按原来我说与你的要求,除了史书、兵法、谶纬天文等书以外,其余的经书文集一概拣选出来,交由将作监刊印一份,藏于太学。”皇帝一直都很留心这个事,只是要刊印的书籍太多,识字的工匠不足,编排文字的工作也很繁巨,所以这么久以来也没见多大的成效。

对此皇帝已经开始扩大将作监造纸、印刷的规模和工匠数目,并制定了许多优待工匠的政策,如今至少能保证朝廷公卿府衙的日常公文用纸的开销了:“刊印、编书、造册,将作监哪里已有了完整的工序,秘书监只需要整理出来交付即可。现今秘书令要忙着编撰《汉记》、《十三经正义》,无暇关注此事,你得多上些心,与将作监、太学等处沟通好。”

朱皓身为朱儁次子,行事颇有其父之风,亦有才行,只是他并不适合待在秘书监这个纯文事的部门,而且在秘书监这些俊彦的光环下显得平平无奇。皇帝让他多往各衙署走动,跟其他官员打交道,未尝不是观其行、知其能的意思。

“唯,臣必勉力从事,不负陛下所托。”朱皓干脆的应答道。

“名利动人心呐。”皇帝看着书录提要上的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书名,感慨着说:“若非这次编修《十三经正义》,他们哪里肯拿出家传来?”

若是不拿出来交由将作监印刷刊发,这些皇帝连书名都没见过的书籍又将如何传承呢?

皇帝看了眼静坐一旁的荀攸,按捺住心头的感慨,转而说道:“左冯翊的事,承明殿有何议论?”

待士孙瑞从司空任上被罢免后没过几天,左冯翊的案情也终于有了下文,左冯翊鲁旭因失职、玩忽等罪被罢官归家,其余左冯翊各曹、及诸县令、长等官,也大规模的遭到吏部尚书傅巽的劾奏。

“合该如此,傅公悌这一回办的很好,左冯翊的事就是要给其他郡县做一个典范来,现下的地方官吏,要么见进取无望,而毫无作为;要么是玩忽职守,而无一丝为民之心。”皇帝听了荀攸的汇报后,点头说道:“等司隶、并州等郡功曹到京之后,由傅公悌召开会议,重申朝廷整顿吏治的决心。政令上行下达,当会愈加顺遂,底下官吏办事也会更加勤勉。”

“陛下睿鉴。”荀攸拱手称是:“左冯翊尚无人调补,尚书令等人的意思是,种公正直有为,想荐其接任。”

河南雒阳人种拂原来是城门校尉,曾经在做宛令时很有能名,以刚直坚强著称。河南种氏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豪强,无论是种拂的父亲、前司徒种暠,还是儿子、陈相种劭,侄子,黄门侍郎种辑,都无不是慷慨忠直之辈。现存的种氏三人在历史上无不是为了朝廷死于战乱,忠诚耿介似乎是他们延续相承的家族风格。

皇帝早有栽培、扶持种氏的意思,之前将种拂的城门校尉让给伏完,也是有另授他职的用意。何况当时他也是与杨氏、关东士人一同合作对付马日磾、士孙瑞,如今司空的位置留给了皇帝的亲信,再如何也得让一些好处给杨氏他们。杨彪成为首批获准编修《十三经正义》的主要负责人,可以说是皇帝给杨氏未能得到三公的补偿、也可以说是起先合作的酬庸。

而在这件事上,皇帝解除了种拂的城门校尉、却不交代其他职务,其实就是一个暗示,等着杨氏自己提出来。自己主动给、跟别人主动要,二者是件性质不同的事情,彰显了彼此双方身份地位的差距。

“种公是个好人选,据说他为宛令的时候,曾整顿胥吏,颇有令名。如今左冯翊的吏治就需要这样的人前去修整,尚书令荐举的恰如其分,即日下诏吧。”皇帝放下手中的书录提要,长吁一口气。

这件事就算是告一段落了,在预计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朝廷之上应该不会再有较大的波折,等到自己手下的人真正成长起来,有名望、有资历可以挑起大梁的时候。承明殿里的那些‘过渡’性质的宰相辅臣,除了荀攸以外,其余的就要彻底挪位置了。

眼下朝堂安静之后,皇帝便得以将全部精力转移到关东的战事上去,他看了看一直保持沉默,不敢插话的朱皓,忽然问道:“前将军从河内班师回雒阳了?”

“谨诺,这是上个月的奏报了,也就是几天前,河内平定,陈留一直未有动静。”荀攸思索着说道:“如今唯有汝南的战事尚未完结。”

“汝南?”皇帝奇道,直接忽视了随行的汝南太守刘艾:“不是派了田畴、郭嘉二人去了么?越骑营三千余人,张超麾下也有万人,难道还打不下?”

“臣正要说起此事,校尉张超一时失察,遭遇对方援军袭击,兵败溃退。田畴等人晚至一步,与敌军交战城下,虽在最后多有斩获,但到底还是让敌军退守平舆。”荀攸拿出一份新传来的战报呈上,皱着眉道:“如今张超虽已收拢败兵,但士气低落,田畴手下又是骑兵,不善攻城,所以战事便僵持下来了。”

“再拖一个月就得入冬,冬雪将至,届时就得收兵了。”皇帝接过战报,没有打开看,忽然问道:“对方的援军是何人领兵?”

“是孙文台的长子孙策。”荀攸轻轻指了指战报,意思是上面有提。

“孙策?”皇帝会意,拿起战报快速浏览了一遍,有些疑惑的自言自语道:“那周瑜呢?”

“周瑜?”荀攸复述了一遍,忽然觉得这个名字很耳熟……心里想到,莫不是周忠所提的那个侄子?

第四十八章 荐可黜否第五十五章丨密谋颠覆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云波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问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五十二章 随人作计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预则废第六百章 纷纭未尽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赏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锋第四百一十四章 柏庭闲叙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倾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时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从第五百七十四章 虑敌不周第五十四章 一举多得第五百五十章 介胄之间第六十九章丨劳心治事第五十一章丨兼权尚计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异心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四十二章丨军容观盛第二十七章 责有攸归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倾盖第十八章 专诸进爵第一百九十九章 参分天下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难不死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义相伐第三十章 试策甲科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九十八章丨钻营冀望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八十章 扬己露才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汤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三百六十九章 怀瑾握瑜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齐发第六十九章 水波纹动第六章 先屈义声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后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二百章 丧将失恃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亲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庐第五百九十六章 义薄人恶第二百零二章 视事未安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三百六十八章 窥觑南人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细第二十五章丨北阙甲第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四百零四章 窃观风气第三百七十七章 众议从安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义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难改第二十章丨诏旨相违第六十九章 私心杂念第四百六十章 无介于怀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义凛然第一百二十九章 同为覆没第十五章 温生绝裾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饭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六十三章 未过其誉第四百八十章 坐视不救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余情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风驶篷第十二章 师友相从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一百一十七章 隐忧未解第三十四章 百年树人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龟长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势迁民第五百四十五章 声势促起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三十二章 贵道以专第八十八章 钱文旋读第一百零六章 顽嚣不友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势也第三百零九章 暂告靖安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险且夷第九十七章 丝恩发怨第六十九章丨劳心治事第三十七章 皆赞所见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难率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四百零三章 风势不利第七十五章丨遇赦无望第七章丨中黄太乙第七十五章 撰集经传第六章 先屈义声第二章丨乱由治郅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