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运筹定策

“逎筹画策,自具於章表;献可替否,总归於笔札。”————————【史通·言语】

石渠阁内,听完皇帝的话,王斌不由莞尔道:“君上才是真正的才情天纵,只有如此,才能驾驭尔曹英杰。若是真的相较起来,彼等秘书郎也并不如何。”

皇帝摇头一笑,跟着王斌的玩笑往下说道:“驭人、用人,这是我的本事;运筹、治民,这是彼等的本事。”他用深沉的目光环顾了剩下的赵温、王斌、荀攸、朱皓四人,说道:“也是尔等的本事。”

“臣等不敢。”赵温等人连忙避席说道。

“都说了地方逼仄,此处不比宣室、前殿,就不要再过多拘于礼数了,动不动就避席下拜,说起话来多无趣?”皇帝一手把住王斌的胳膊,将其搀扶起来,认真地说道:“你我虽是君臣,我却常视尔等如长辈相交,何须严守君臣关防?”

这里头的四个人,前三个都有资格生受皇帝这句话,唯独根底浅薄的秘书丞朱皓却不能,他也想不出自己为何会出现在这里,一颗心从最初便惶恐不安到现在,直到这时才有机会插上话:“列座诸公皆一时名臣、重臣!唯有愚臣一人,何德何能,乃能参与此议?得受嘉语?今朝南伐,若蒙陛下不弃,愚臣愿以鄙陋之资,引为前驱!”

“汝南许子将曾言‘朱文明善推诚以信人’,如今亲闻,可知其所言非虚。”皇帝说道:“你大可不必如此,前将军为我汉室立有战功无数,用兵之道可谓精深,你身为他的儿子,自然也有你的一手。这次进军汉中,你以南郑令、领骑都尉的身份随行,沿路若有陈策,可畅所欲言。”

六百石的南郑令与四百石的秘书丞之间差距不大,从表面上说只是一个小跳跃,尤其是从清贵权重的秘书监外放到地方做一个县令,对于其他人来说无异于贬谪。而朱皓却偏不以为然,反而由衷的欣喜谢过,按皇帝开玩笑似的话语来说,就是:“秘书监掌司典籍,每日伴我读书,乏味的很。知道你意不在此,一身才识想效于行伍、阡陌,这回外放对你而言,可谓是‘羁鸟入林’吧?”

朱皓自然不可能这么说,赶忙谦辞了几句,皇帝挥了挥如意,往案上一指,道:“前次曾与荀君等人简单商议过一个方略,假借讨伐河西宋建等贼,其实是发兵入武都,走陈仓攻汉中。如今汉中在子午谷口有黄金戍,又焚毁斜谷栈道,至于陈仓方面,听闻有壁垒未及建成。这正是朝廷南下之机,适才法正说的在理,双管齐下,一正一奇,足以见获成效。”

荀攸等人知道,皇帝虽然同意了法正所提出的走斜谷的计划,但此战的重头戏还是陈仓道。

于是他便在此基础上详细的为皇帝补充了细节方面的问题,配合着地图,倒真有些指点江山的意味了。

皇帝持着玉如意在地图上陈仓道的位置游移,说道:“这次出兵,以步卒为主,虎贲中郎将盖顺、射声校尉沮隽、辅兵校尉吴匡等军,算上前次裁汰王方等部所余兵众、武都等地郡兵、羌胡义从,共两万余人,自陈仓道入汉中。至于斜谷,则由步兵校尉徐晃、羽林军司马赵云等人领兵五千南下。”

座中就属秘书丞朱皓的官阶最小,此时他正拿着笔,快速的往一根简牍上记着。

赵温细想了会,忽然道:“徐晃本是要去武都,陛下这是要更改前策?”

“徐公明足以独当一面了,既已有了斜谷之计,索性就让他尽情施展。”皇帝轻描淡写的说着,从侧面证实了他对徐晃的看重。

他挪了挪位置,把上半身往前微倾,说道:“徐晃曾在羽林军待过些日子,让他自己在羽林军中找些善于步战的羽林郎们,与步兵营凑成五千人。法正谋略不错,就是欠缺点临阵对敌的经验,先下诏,拜其为谒者,等正式出兵的时候,再使其为监军谒者,随徐晃走斜谷。秘书丞朱皓则拜南郑令、领骑都尉,随盖顺等军走陈仓。”

荀攸静静地听着安排,不置一词,因为他知道重点还在后头。

“这次出兵,殿前羽林郎孟达、太史慈这二人也派入徐晃军中,概授军司马之职,以观后效。”皇帝细细说道,他这回是要派出手底下的将才,试图借此将其打磨、镀金了:“陈仓、斜谷等军,我打算由司隶校尉裴茂持节督南征各将,诸君以为如何?”

听到这次出兵的主将不是皇帝的亲信王斌,而是向来低调的司隶校尉裴茂,朱皓不禁大吃一惊,在简牍上笔走龙蛇的动作也不由得一颤,把字都给写飘了。他回过神来,赶紧将错字给划掉,然后重新誊写了一遍。

誊写的过程中,他又不禁在想,为何这么出乎意料的消息,司空赵温等人却无动于衷呢?

可能这就是宰相的气度吧。

赵温看了荀攸一眼,率尔说道:“裴司隶虽有名节、知悉兵法,但未历兵事,猝然授予南征大任,这恐怕……”

“这也是无奈之举。”皇帝叹了口气,说道:“前些天我让太医华佗去光禄大夫府上问候,其言说皇甫大夫入冬之后身子便一直不好,这些月要修养身心,不便操劳。若非如此,我也不好放着名将不取,而委任他人。之所以选中司隶校尉,主要还是看在他掌握雄职,也算是治兵之士。此外,这次只是让他督军,具体的用兵行策,主要还是有他人共议。”

说完,皇帝看向荀攸,说道:“荀君这一次不妨转职参军,随裴司隶等人南下入蜀?”

荀攸眉头一抬,显然是未曾料到皇帝会峰回路转,将话题换到自己身上。按皇帝的意思,裴茂只有一个主帅的位置,而他却可以亲自在旁出谋策划,等若有主帅之权。只是这些对荀攸来说有利有弊,此行固然能立下大功,但他却会在很长一段时间远离长安、远离朝廷,联系到今年贾诩即将守孝期满,荀攸不得不多想。

一旁的赵温却没有想那么多,既然皇帝让荀攸为参军,那就没话讲了,毕竟有足智多谋的荀攸在,南伐汉中、乃至于益州的事都不消担心会有波折,反而会事半功倍。

最后,皇帝将如意往案上一推,正好盖住蜀郡的位置,说道:“裴茂膝下有五子,又有一女婿,今为蜀郡长史。中平六年的时候,次子裴俊随其姊入蜀中,适逢董贼入京,道路隔绝,裴俊于是滞留益州。”

简单的陈述,内含的信息量却很大,荀攸、赵温等人立即就明白了皇帝的话中未尽之意,俱是想到,这次让裴茂领兵,或许还真是恰符其任。

第九十四章 钱谷本末第四百三十章 恻然有感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赖第七十八章 监观民瘼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四百零八章 风止云起第九十一章 逮下无疾第七十二章 邻女詈人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一百八十一章 别开新面第一百章 碗转麹尘第六十章 器以悦上第八十八章丨先事虑事第四十一章丨开达理干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连雨第十一章丨垦辟上林第四百七十章 鸿庄相案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赋第十八章丨有诏讨贼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灾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怀贰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应走耳第五十三章丨钦使关东第八十章 先从吏始第六十八章丨闾里民生第三百一十四章 圆体修颈第四百五十五章 诠福释祸第一章丨兴亡远鉴第九十五章 鹤鸣在阴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拨还无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二十三章 应答如响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祷雨第二十四章 调和鼎鼐第七十七章丨鸿门倒戈第十四章丨风雨前夕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将无裳第二十五章丨北阙甲第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业第四十二章 访求故老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发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赋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八十四章 任凭自至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权柄第三十章 试策甲科第八十二章 不速之客第五百五十章 介胄之间第八十三章丨连根拔起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难知第五十三章 控驭抚绥第三百二十三章 唯亲是任第七十八章 传续之典第十六章 变生不测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五十六章 周密温树第一百一十六章 坚不可摧第四十五章 刚卯既央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一百一十二章 保以尊贵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二百一十九章 国子之制第八十章 先从吏始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五百二十九章 劳于心计第四百零七章 每问不尽第二十九章 垂意经纶第五十三章丨钦使关东第二百九十三章 劳人草草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八十三章 谋应外放第五十六章 快马一鞭第六十八章丨闾里民生第二百七十五章 丧去归来第六十二章丨毕力平险第四百零七章 每问不尽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厉第一百九十八章 弃犹用疑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三百六十章 义何如生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终人定第四百九十一章 临冲下战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将涉巴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势迁民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敌应战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八十六章 织作文绣第一百二十一章 云集仰望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难而上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孙不存第六十五章丨殷勤探看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测第五百六十九章 涣兮若冰第五百八十章 如鸟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