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朝夕习业,以教国子。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汉书·礼乐志】

陈纪有些动心了,他不是对今后这笔上千万的太学经费有什么坏主意,而是想着,作为太常的下属机构,太学的一应开支都要通过他向少府、大司农等官申请拨给。只要手中掌握分配财货的权力,就不愁无法对太学施加影响,使其按照一定的轨道前进。

不过,他仍是故作犹豫道:“如今太学仅有弟子两千余人,博士、教习、学舍等还算足用。待日后弟子上万,光是现有博士,恐会忙不过来。”

赵温即时说道:“新太学建于明光宫故址,地广辽阔,光是正中的明堂便可容上千人,其周遭的学舍、学堂,朝廷一直在命将作监征工修建,大可无虑。”

见陈纪仍面带疑色,赵温只当是对方还不清楚太学现有的师资队伍,故又为其解释道:“太学五科,各有博士数人,光是明经科就有十三经博士,各司一经,譬如韩公、缪公等,共计十五人。余者如治剧、明法、经济、经营等,博士虽少,但也有十余人,算上位于博士之下,专司弟子起居、学业的教习,共有六十人,足可堪用。”

‘教习’是皇帝借鉴后世大学中的讲师、班主任所设的职位,他们皆是有一定学术水平、却又达不到‘博士’这个境界的士人。每个教习分管数十个学生,平日里主要负责一些不重要的杂课,比如为明法科的弟子讲授经书、为明经科的弟子讲授律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博士的授业压力。

每个教习都有机会晋升为博士,所需要操心的只是新一届刚入学的太学生,待他们自己熟悉了日常学习、生活的流程以后,便不需要亲力亲为。

皇帝想着,对太学这种固结横生、牵动各方敏感心弦的衙署,就该像不断的往墨水里兑清水一样,一步一步的去从内部改变它旧有的、不符合皇帝利益的结构。让太学在三百年前逐渐旁落、沦为士人的大本营之后,将这一利器重新收回到皇帝手中,成为不断为皇帝培养亲信的机器。

在这之前,皇帝不介意多作让利,好换取众人对太学逐步改革上的支持:“我听说大儒名士,诸如近代的涿郡卢公、北海郑公,门下弟子何止上千?更别提龙亢桓氏、弘农杨氏等大族门下了。彼等以微一人之力传业千人,尚且可行,太学现有巨儒十余名、博学者数十,只要分门别类、合理调度,数千人也不是教不得。不过……”

皇帝顿了顿,轻声说道:“太学既要扩充弟子,这博士、教习,也应随时由诸公荐举添补才是。”

他娓娓而言,处处都显得理由堂皇正大,陈纪听着听着,脸上疑虑深深的神色已经放松了下来,拱手回道:“陛下睿鉴,臣虽才资浅薄,也窃以为然。容臣这两日熟悉太学事务之后,再将今日之议,据实上奏以闻。”

他这是拖延的一个手段,今日发生的事太过出乎意料,皇帝许下的好处虽大,但他所承受的坏处也很大。别看太学要扩招人员,但按皇帝的要求,大部分都要倾向于给那些出身微寒的年轻人,剩下的数额又如何能满足其他士人的需要?以他的才智,一时尚不清楚是不是要答应下来,索性将其留待回家以后,与陈群、或是过府寻杨氏、黄琬等人商议一番。

皇帝也知道自己给出的利益,尚不足以让陈纪用自己的声望来为他承担改革的压力,他只好接着说道:“许彼等尚有可造之处的微寒之人‘得受业如弟子’之外,太学的诸位博士亦可自行授受弟子,在太学中与其他学子共同受业,到了期末,也可由博士自行推荐若干,参与策试授官。”

这倒是个不错的补偿,陈纪不免彻底松了口气,有这个补偿,他在提议、主持改革的时候,对众人也好有个说道。

博士私招的弟子不算在太学的正式编制之列,自然不需要朝廷出一分一毫,何况皇帝为了防止他们借此喧宾夺主,还有一个后手。

“太学要改的有三处,适才之说了一处,这第二处就是举荐。”皇帝没有忘记这件事,很快说道:“如今朝廷要肃清吏治,杜绝奸猾胥吏为祸一方,而彼等又大都为他人举荐、征辟。故而在去年便另有新规,即日起,凡被举者因事被纠劾,其荐主也要受到牵连,虽不至同罪,也要有所惩处。”

这个是去年查办左冯翊、新设吏部用以推行考成绩效的制度之后,另外与贾诩等人商议的法子。此法施行半年以来,由一开始的因私情旧谊、或者利益交易而不负责任的随便举荐,变为了为官者无不是深思熟虑、严查品性才干后方肯荐举征辟,生怕会在朝廷整肃吏治的时候牵连到自己,被扣上一顶‘察人不明’的帽子,影响自家仕途。

陈纪一开始在想,这个法子虽然严苛,但对于那些真正愿意、且只选拔贤才的人来说,并无什么利害关系。反倒是有效的杜绝了小人幸进的途径、改善了官场上的不良之风,他的政治理念与黄琬的类似,讲究刚柔并济,此时听见皇帝说起处理吏治的事情,倒是比马日磾那一帮人更容易接受。

“所以我想,这个法子也可适用于太学。”皇帝也顺便挪身站起,示意二人走向栏杆边,一边悠着步子,一边说道:“重臣名士、地方郡国所荐举入学的弟子,现在也要照此办理。若是所荐举者入太学以后,学业无成、才识浅薄、其策试的表现当不得受荐之资、或是有别的德行败坏等事。不单是此人要被黜退回原籍,数年不予为官,还要追究荐举者的责任。”

与第一条加大贫寒微贱学子占太学生的比例相较起来,这一条虽看似严苛,但考虑到同样以此法能使朝廷吏治为之改善,采取这个法子,也能使旁人在荐人进学的事上更为用心。

而且有吏部追责荐举的先例在前,陈纪提倡将此推行太学,也不会像上一条那样引起很大的阻力,于是他很快便接受了:“臣谨诺,臣来时据闻,尚书台吏部专司官吏考成,每年皆要品察官吏政事是否未完、是否得获成效。荐举贤士本为地方守、令之责,臣以为不妨依次纳入考成,兴许更为合适。”

“陈公说的在理,陛下也早有此意,已使傅公悌详加计议了。”赵温在一旁笑着插话道。

第三百八十一章 怀诈算彼第七十三章 有备无患第六十七章 民户委输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众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灾第十九章 鼓吹焕生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国基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锋第一百二十七章 轻车介士第五十三章丨尊长之训第二章 坚车载重第五百二十五章 蚁可测水第十七章 暖殿温室第四章 坐而论道第八十三章丨连根拔起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汤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一章 画沙垒土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倾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风驶篷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违将令第五百二十八章 华阳道上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贵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劳第二百五十一章 饥时理会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离弦第六十一章 文章倾台第四百七十章 鸿庄相案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忧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风驶篷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四百零六章 尊长之命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难不死第七十六章 务期实用第二十三章 应答如响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四百三十二章 闲尝商酌第五百七十七章 尽忠任事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八十九章 披坚执锐第四十章 衔愆效命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谬第一百零六章 顽嚣不友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执本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后第五十一章丨风起微末第七十二章丨黄巾余孽第五百二十七章 声催黄叶第一百章 度支审计第十章 主人戒宾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枭獍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三章 东州名儒第一百三十九章 当务之急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终追远第十二章 算我师旅第三百八十章 参决议事第一百二十九章 同为覆没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为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离弦第六十二章 议论不一第四百七十一章 拟将挞伐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难得第八十章 先从吏始第五百七十八章 姿貌绝伦第三十章丨蓝田雄鸣第十八章丨有诏讨贼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五百六十章 声东击西第四百四十章 穷矣困兽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九十八章丨钻营冀望第一百三十七章 抛砖引玉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惩恶第五百七十四章 虑敌不周第七十章 凶终隙末第四十二章丨月晕础润第二章丨乱由治郅第二百零二章 视事未安第九十八章 昌潍原平第五十四章丨以结同好第六章丨高庙罪已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为薪第六十九章 私心杂念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梦第三百零五章 兄弟阋墙第七章丨中黄太乙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