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

“兵以何胜?对曰:以治为胜。”————————【吴子兵法】

过了三日,皇帝特诏承明殿,命司徒黄琬、司空赵温、太尉董承等大臣集中听取少府、大司农等职司关于本年的财政收支,在得知中央朝廷今年的预算开支收入之后,又提前开启了建安二年的上计,预备统计司隶、并州、益州等地的钱粮。

如今还没到年底,旱蝗的余波刚刚消弭,皇帝就急着统计各地的钱粮赋税,加之近来愈加频繁的南北军操练,久经事故的众多朝臣心中都有了一个共同的想法。

皇帝也没有让他们揣测多久,在得知朝廷府库比之正常年月不增不减后,大大奖赏了张昶、糜竺等一干经济之臣,并随之下诏,要朝廷厉兵秣马,约以明年春末夏初,率大军出兵关东,兴复天下。

朝廷自董卓迁都以来,偏安数年,眼看着大汉江山四处烽火,遍地干戈,有志之士无不期待明主奋发,再度中兴。如今好不容易见到皇帝接连平定益州、并州之乱,终于等到了预备东出函谷的诏书,朝野上下立时振奋了起来。面对这等境况,皇帝反倒心境平和,正常的召见了承明殿诸多大臣,意欲统一主要人物的意见,商议机密。

“事权归一,威令易行。”皇帝斜坐在榻上,一只手臂倚靠着凭几,一手放在腿上,语气轻松的说道:“无论是朝廷,抑或是地方郡县,都需要明白职分,各有所司,如此,方能事半功倍,成就大事。经国如此,治军亦然,现南北军内有教化之官、有退伍之制、有资军之司、有屯田之备,而上至朝廷,却无总掌。时日历久,终归不妥,又是东征的紧要关头,故而今日就要与诸公定下议论。”

话音一毕,赵温便应声说道:“陛下所言甚是在理,若无总掌,譬如郡县有吏曹而朝廷无吏部,终难获朝廷调度全局之效,陛下新政之功,也将难以传继。”

有他带头附和,太尉董承、司徒黄琬这一众人等也罕见的达成意见一致,黄琬直言道:“治国以审慎为要,如烹小鲜,时时调理精微。陛下于军制改动一事,向来谨慎,从不大动刀斧,如今南北军能有如此精兵气象,皆赖陛下所定新制。如今若要推之于上、施之于广,该有何章程,还请陛下睿鉴。”

为了留出可供商榷的空间,董承虽没有将话说得那么直白,但也是赞同的意思。他们几个在朝堂经历了太多事务,尤其是皇帝一连串的招数,与其每次等到自己蹦出来指点,又被皇帝辩驳,倒不如静待皇帝给出明确的指示,然后据此商讨利弊。

这是君臣之间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付出了几位宰辅大臣的政治生命而产生的相处默契。

就连侍中荀攸也跟着后头附和,说了段很有指向性的话:“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今之兵制,需令三军指使若一人,上下协力,知攻之何所从、退之为何守。如今议订兵制,必要使之运行完备无错,杜绝再有如董卓以边兵乱中枢之事才好。”

面对众人的迎合表现,皇帝既是预见、同时也是乐见于此,对于现今的中枢大臣,他没有多余的要求,只要足够忠心、足够聪明、并善于萧规曹随,坚决贯彻执行自己的政治意识就好了,至于有没有非常出色的才干为他在治国理政上进行创新,这并不是很重要。

于是他苦笑道:“你们这是将难题抛给了我啊。”

明知这是玩笑话,众人仍皆称不敢。

客套几句后,皇帝收敛了神色,斜靠着的坐姿也主动端正了起来,犹如一只慵懒的老虎忽然在青石上圆睁双目,流露出慑人的威势。

“我自亲政伊始,整顿南北军之后,第一件做的,就是屯田。这件事——”皇帝拉长了语调,看了看董承、黄琬、杨琦几个说道:“诸公都是经历过的,当时也是为此清查了数万顷上林田地与荒地,募集了数万户流民屯田安业。如今民屯、军屯分布关中、并州、陇上诸地,丰年得谷二三百万斛,即是荒年,亦能集结人力抗灾,资粮百万。”

屯田制的好处与妙用,在头一年的时候朝臣们就知道了,不仅能消除流民的不安定因素,而且能迅速恢复生产,减少军队粮草的压力。除了其中皇帝为了提供足够的田地,不惜任由董承初步清丈上林田地、并抄没河东叛乱豪强田宅的举措激烈了些以外,余者皆于国有利。

尤其是董承,他甚至将此视为是自己入朝以后干成了第一件大事,大幅的点着头,深以为然的样子。

“屯田之制,皆赖国家睿思远鉴。家兄当日有幸参与其间,曾屡次提及、叹服,道朝廷若早有此议,何至于天下各州,任由流民遍野、聚结成贼,而无有措置?”赵温当时还不是三公,此时便特意提起了亡兄赵谦,只是这番话纯粹是阿谀,丝毫没有考虑实际。孝灵皇帝时,就是因为土地兼并严重,所以才导致流民背井离乡,而屯田连基本的田地都提供不了,又谈何借此安民?

黄琬、杨琦也想到了这一层,心中感慨,若非关中连年遭遇羌人寇乱,百姓散失;皇帝又屡加清丈、垦辟,朝廷又哪来的闲田安置流民?到底还是皇帝得天不弃,又智计过人的缘故啊。

“民屯一事,下有郡县农曹掾,上有大司农、劝农令,可谓事权一统,勿用变易。而军屯唯有各典农郎将、校尉等官集结屯兵,如今在其上,也得有个统筹调度的才是。”皇帝竟是没有理会众人默然的神色,显然是不欲追悔过往,他径直说着。

赵温自知言论欠妥,急忙拱手补救道:“唯,愚臣浅见,军屯一事,关系甚大,还是交由太尉董公总掌最好。”

董承吃了一惊,立即推脱道:“臣以为不可,当初孝成皇帝特置尚书郎一人,主户口垦田。既有前例可循,今又有兵部闲置,何不援引?”

第三百零四章 浅藏辄止第五十七章 舍身相代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剑而行第一百九十八章 弃犹用疑第五十九章 因敌制胜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权柄第一零五章丨将士归顺第十五章 异军东来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八十章 扬己露才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台观云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马而谈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暂寝之第一百零六章 痈疽疔疖第三十九章 敦叙九族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二百七十九章 据相运筹第七十八章 金兰若契第四百八十三章 蔽而不悟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离拥肿第五章 旧部星散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一百一十七章 隐忧未解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四百三十七章 时渐蹙迫第十七章|万年公主第五百六十四章 乱源遗策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亲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乱第七十九章 太学野驹第六十七章丨意见相左第四十九章丨见利忘义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辄兴第四百零四章 窃观风气第五十八章 塘水渐漫第一百二十八章 画无失理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九章 合纵连横第二章丨乱由治郅第九十九章 簪缨子弟第八十九章 钱法防微第一百五十三章 亲以身践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声同矣第二十八章 谋夫是与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剑第一百六十七章 骆谷行军第九章 想君小时第八十四章丨预先安内第一百二十二章 东海乔木第八十三章 谋应外放第四百五十八章 蝼蚁自投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一百三十三章 泾渭之流第三百七十七章 众议从安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犹疑第六十七章 遭际险衅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庙算第十八章 兴师问罪第七章 淤塞难免第四章 轻哀薄敛第四十一章 牛溲马勃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显廉第三十四章 百年树人第五十四章 陈事于庭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骖单行第四十四章 欲荐州郡第七十章 凶终隙末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战之败第八十章 先从吏始第二百九十七章 鹬蚌相危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术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三十六章 热汤沃雪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误身第四十二章丨军容观盛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四百八十章 坐视不救第八十三章 难逃定数第一章 行道迟迟第一百章丨开门揖盗第四十二章 访求故老第九章 合纵连横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兴蔚第五百零七章 战不料己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辄兴第五十三章 参商之虞第一百四十章 离石屠各第四百八十三章 蔽而不悟第十五章 温生绝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