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卧待时

“其主能通习源流,以任贤使能,则转毂乎千里。”————————【范子计然】

一席话毕,王辅魂不守舍的告辞而去,他这半日接受的太多,需要独自一人好好消化,就连司马懿几番挽留都没能留住。等他走后,司马懿表情逐渐变得冷漠,他扭头看了看空空的庭院,轻声一叹,随手将书本往地上一丢,正好滑到一只步履边。

“圣贤之言,是让你这么糟蹋的?”司马朗弯下腰将书捡了起来,眉头皱起,自己这个弟弟什么都好,就是不爱守规矩。这一点司马朗试图纠正过许多次,可总是徒劳无功,说起来对方也谈不上离经叛道,而是总能不拘常规、思维活泛,别人看重的东西在他这里往往一文不值,而他看重的东西,却只有自身的利益。

司马朗也说不上哪里不好,毕竟这样的性格比常人更容易出头,有时就连他也深觉被规矩、习俗束缚了。这样想着,司马朗拍了拍书本上看不见的灰尘,从屏风后头露出整个身子,他脸色苍白,脚步虚浮,跟司马懿比起来倒更像是个病人:“我途径河东时曾在驿亭中见过王端一次,谦抑持重,虽非长材,但也是勤于任事。怎么同是兄弟,这王辅就不一样?”

“他这人就是如此,不像王端,拙就是拙,踏实稳重,从来不希求自己配不上的东西。王辅这厮却与其相反,不是聪明人却偏喜欢做出一副聪明人的样子,可能是以前在邯郸老家受过委屈,如今像刺猬一样,对谁都露出自己的刺,其实心里比谁都卑怯。”司马懿轻轻一笑,伸手扶着病恹的兄长坐下,自己则规矩的坐在下首。看着兄长的病情,司马懿复又关切的说道:“兄长的寒症可好些了?正好王仲正从太医署带了药,是华佗开的。这药上次治好卫将军的病,对今春寒症颇有效用,一会让府中医者照方熬制。”

“在我看来,他就是不堪造就,若非与天子有亲,以后最多不过一郡功曹。至于王端,磊落有名士之风,当日在驿亭匆匆一晤,他便急着往它县纠察政务,未能畅叙,现在想来实在可惜。”司马朗摆摆手对弟弟的关怀表示谢过,只是又轻咳一声,沉吟道:“不过,你这样做算是下定主意要帮他了?”

“那是自然,王氏既得帝眷,又势力庞大,隐而不露——且看吏治科有多少人出其门下。彼等家非豪富、祖上只出过五官郎将,底蕴不足,要想成为如杨氏、袁氏那般的高门,就必得要走士人的路子。正好王辅也有此意,我与他交好,不单是为他,也是在为我们河内司马氏。”司马懿话里话外不离利益,似乎纯粹将个人情感抛弃在外,至于他到底有没有真心拿王辅当朋友,不说司马朗看不透,就连他自己恐怕都难以回答。

或许是说完冷冰冰的利益后,司马懿有些不自在,他眼睛一眨,突兀的转了话头,张口问道:“适才在一旁听了清了原委,不知阿兄意下?可是想好要留在长安,与我一同行事?”

司马朗心里总对司马懿的计划将信将疑,而且本性正直的他并不喜欢对方这种剑走偏锋、以暗度陈仓的途径达到自己意图的方式,他咳嗽了几声,神情认真的说道:“你本可以直接向天子奏陈请命的,假病瞒上,传出去可是大罪。”

“正如我先前所言,陛下早对关中有过布置,董承庸才,即便最后赵司空制不了他,有皇甫公、钟公等人在,足以将韩遂拦在三辅之外,丝毫威胁不到京畿。”司马懿早已想过这个问题,若不是不可行,他也不会这么做:“所以奏不奏陈,于事无有用处,而我想要做的,不单是抵挡韩遂,更要将其一举重创!”

“皇甫公善用兵,但他也需要一名‘军师祭酒’。”司马朗喃喃道:“你属意于此?”

“是天子属意于此。”司马懿忽然眼睛闪烁着明亮的神采,兴奋的说出一个藏在他心头最深的秘密:“董承无谋,留在长安是个多余的,仅仅是为了不让他沾上关东的功勋罢了。东征之时,留在朝廷治民理政、筹划粮草的有赵司空,刘司农,糜子仲等人。保全地方、安靖郡县的有雍州刺史钟公,武都太守韦公等人。行军打仗、御敌境外的有骠骑将军皇甫公,张济,徐荣等人。唯独没有一个参谋议事、运筹帷幄的人物。我本来以为天子会留法孝直,但现在想来……”

司马懿忽的一笑,紧绷的背往后一靠:“我应也在天子的安排之中。”

“我竟不明白你说的话了。”司马朗一会听对方是瞒着皇帝在私下行事,一会听对方所言,倒像是皇帝默许他如此行事,究其缘由,光靠司马懿只言片语,又明悟不得,只好摇了摇头。

“不明白也无妨。”司马懿露出一口白牙,笑着说道:“这种事明白的人越少越好,阿兄只要明白,天子是不会放任自己东征之时,董承在长安莽撞碍事的。”

越靠近权力中心的人往往能探知更真实、更关键的信息,司马懿前些日子常随帝侧,总是能听到第一手的消息。种种迹象表明,董承在皇帝心里已经遭到厌弃,这不仅是得不到出征关东的大功,就连镇守后方的功绩也要给他打折扣了。

往坏的方向想,当韩遂反叛时,董承在长安轻率冒进,导致皇甫嵩只能维持防御。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就得有人能在关键时刻压住董承——之所以不在一开始就安排好,是为了让董承安心留在长安。

而这样的人,就只有王斌,可王斌用兵的本事连董承都不如,那么就必得有几个知兵的人留在身边。这种事情只能意会,不能大肆张扬,所以司马懿才敢壮起胆子称病,借此主动向皇帝请缨,于是今日就引来了王辅。

司马朗眼神一警,慢慢说道:“我都病了,就在长安看你要怎么办吧。”

第一百三十九章 当务之急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二百一十章 将钓取钩第四百零五章 异相寻配第三十八章丨柏梁台上第五百二十七章 声催黄叶第六十章 器以悦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祸机殃流第五百六十四章 乱源遗策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则殆第二百一十一章 农桑历历第七十三章 有备无患第五十三章 参商之虞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台炎炎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坚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坚第三十章丨蓝田雄鸣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将涉巴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骄豪第一百三十六章 机不可失第一百零二章 燕处危巢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十五章丨趋于歧途第十八章|寸心难算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一百三十三章 泾渭之流第四百九十七章 讳败补功第二十五章丨案验户口第三百七十二章 严合双卯第一百五十章 难能济事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栖隐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术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环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问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五章丨往事回顾第六十六章 户隐田穷第二十章 兽炉爝火第六十八章丨闾里民生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九十九章 钱谷出入第四百六十章 无介于怀第三百六十章 义何如生第六十三章 未过其誉第三百零九章 暂告靖安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义凛然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与第九十六章 取士五科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颜面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谬第三十三章丨御临中台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汤第一百六十八章 兴势云雷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敌应战第四十一章 牛溲马勃第四十七章 论议深博第四百八十章 坐视不救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细故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则毕露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八十六章 织作文绣第十一章丨垦辟上林第六十三章丨贼势甫定第九十二章 议论钱货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第一百五十三章 亲以身践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贵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险难料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一百九十八章 弃犹用疑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龟长第四十一章 牛溲马勃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赞微言第二百八十五章 时尤未晚第四十章 远近仰望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鹤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弃捐第二百一十一章 农桑历历第九十七章 丝恩发怨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云波第二十二章丨治国治民第四百九十七章 讳败补功第七十章 钓台风凉第三十九章丨风起微末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扰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难得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权柄第三十八章丨柏梁台上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