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难得宠渥

“惟德之行儆,益勤于鸾壶。”————————【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

翌日,董皇后服侍着皇帝穿戴好朝服,仔细的替他整理衣襟与领口,随后又从穆顺手上接过一条大带,绕到皇帝身后,环抱着为他系在腰上。

“昨夜到忘了问,甄贵人已经去披香殿了?”皇帝在透光的雕花窗前平展着双臂,窗外传来悦耳动听的鸟鸣声:“常宁殿才建好,确实不宜住人,是我疏忽了,幸好有你提醒我。”

“陛下每日处理万机,自然无暇关心这等细微之事。也是大长秋、掖庭令那几个不知事,只知道遵诏而行,遇见疑难却也不说。”董皇后替皇帝把大带末端垂下的‘绅’摆弄好,亲密的贴在皇帝的背后,声音清晰的说道:“好在昨日臣妾去了常宁殿,及时调整了宫室,不然亏待了甄氏,臣妾心中也过不去。”

侍立在附近的大长秋苗祀听见董皇后在话里话外的责备他,又看不到皇帝背对的脸色,只得跪伏谢罪。

“是他们怠慢了。”皇帝头也不回,两手摸着精致的龙形玉带钩:“你是皇后,掖庭的事要多费心。”

“谨诺。”董皇后漫不经心的答应一声,将佩剑、玉饰一一挂在皇帝的大带上。

“好了。”皇帝按住了董皇后还要往上挂香囊的手,回过头说道:“不是朝会,挂这么多做什么?走起路来累赘。”

“这些都是天子该有的威仪。”董皇后虽这样说着,但已是依言收回了拿着香囊的手,往后退了一步,含笑看着皇帝。

穆顺立即上前为皇帝将冠戴好,最后整理了一番着装。

皇帝虚扶剑柄,右手拨了拨腰间悬挂的玉饰,随口说道:“天子服饰只能壮威不能立威,这是锦上添花,倘若我穿布衣草鞋,尔等就不畏威于我了?”

董皇后与一众人等微微下拜,表示岂敢。

皇帝哈哈一笑,抬脚便往外走去,看也不看仍跪伏在地上的苗祀一眼,眼看着皇帝等人走远,他这才小心翼翼的站起来。

董皇后服侍着皇帝一同用早膳,早膳弄得很简单,根据皇帝的吩咐,没有太油腻的肉类,只是一碗豆浆,一碗羊肉面片汤,几张胡饼,两只煮鸡子。

包子、馒头、油条这类的食物制作简单,皇帝很早以前便提点膳房翻新了不少花样,极大丰富了宫中乃至于民间的饮食种类。但不知是入乡随俗还是别的什么缘故,皇帝很喜欢将胡饼撕碎泡在羊肉汤里的吃法,虽然这样做不甚雅观,但谁也不敢多说什么——尤其是董皇后。

董皇后亲手为皇帝在桌案边敲碎了鸡子,替他剥壳,同时说道:“甄氏入宫之后,臣妾方才想起一事。如今有赖于陛下武功,汉室还复太平,而宫中老宦也常说多年不闻儿语。为绵延子嗣计,臣妾想着,不如趁着再兴之喜,命掖庭令遣使者赴民间广纳采女,充实掖庭。”

这是董皇后经一番思虑后所做出的决定,如今自己的口袋里没有什么得力的人选可以让她扶持上位、作为帮衬,相比于伏寿身边的那些采女,董皇后已经在这一点上落后不少。

是故,在天下大事安定以后,皇帝势必会将部分重心移到掖庭来,董皇后既然阻拦不了,就只能顺水推舟。

“采选良家女?”皇帝喝下一口面汤,接过董皇后递来的手绢擦了擦嘴,不假思索的说道:“天下初定,就贸然采选,世人将如何议论我?此事不宜遽行,以后再说吧。”

“陛下忧民之心,臣妾岂会不知?然天家事亦是天下事,依臣妾看,倒不如将采选限在三辅,彼等列侯、豪强之家,必会欣然应从。”董皇后将剥好的鸡子轻轻放在皇帝面前的漆盘内,如今她已知道该如何婉转的劝服皇帝了:“彼等四姓小侯、关中勋旧,希恩泽日久。陛下以此契机,收其人心,也未为不可。”

采选良家女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如董皇后所说的那样,出自笼络士族豪强的用意。东汉一代,除了个别情况,皇后皆出自南阳、关西大族,这不但是顶层贵族门阀之间的血缘联姻,更是伴随着一系列的政治默契与传统。

皇帝这才认真考虑了董皇后提出的意见,倘若仅局限于关中以及四姓小侯,倒也不是不可以作为笼络人心的方式。仔细想一想,皇帝很久以前就下意识的追恩落魄勋旧与先烈,于今到可以与这个政策两相呼应。

“记得上一回采选良家女,还是皇姊未出宫的时候,已有三四年了吧?这一回就由你来着手去办吧。”皇帝隐约明白董皇后的心思,仍不忘叮嘱一句:“阴氏、邓氏等诸旧族,若有合适的,不妨开个口子,予以照顾。”

董皇后微微躬身,表示明白。

皇帝这便点了下头,继续将面前的朝食吃了个七分饱,便拿茶漱了下口,忽然愣了下,随口赞道:“你这里茶倒挺好喝的。”说罢,便起身离去了。

董皇后饭量不大,此时早已用不下了。送别皇帝后,她便站在殿门边,将手里捏着的绢布随手丢给长御。

采选良家女的事情,少不得掖庭令、大长秋参与其中,掖庭令早已被董皇后收服,而大长秋则不然。

董皇后站在门边,像是才发觉似得,挥手将旁边的苗祀召了过来,说道:“这些年来我也未有亏待过你,像是常宁殿的事,遇见了不妥,当即刻上禀于我……以你的才智,怎么就看不出来呢?”

“都是臣当时疏忽,还望殿下恕罪。”苗祀也不狡辩,再次伏地请罪。

苗祀是坐事受宫刑的士人,骨子里自矜自傲,早年曾服侍过万年长公主,与董皇后并不是一条心。上一回还帮着长公主在椒房殿拦住董皇后,不让其入承明殿搅事,虽然在事后来看,苗祀是间接帮了董皇后,但她一想到自己的大长秋居然帮着长公主不向着自己,心里就怨气难平。

董皇后看到这里,心头才略感快慰:“这回就算了,下回也不许如此,大长秋理应是我的心腹,不是随便哪个有年岁、有资历的宦者就能做的。”敲打过后,董皇后又接着安抚道:“苗公,你是本宫的卿臣,为我宣达旨意,管理宫中事宜,是我近旁诸侍从之首。按制度,本宫近旁的长御都比不过你,苗公,且好自为之吧。”

苗祀低着头,俯身拜了拜,最终还是没有给出一个答复。

董皇后心知是这个结果,也没有理会他,兀自走了。

“这个苗祀根本就不向着殿下。”长御扶着董皇后前往侧殿休息,准备过会召见伏寿等贵人的问安,以及处理掖庭令、永巷令的奏事。长御将董皇后在席榻上扶好,接着说道:“刚才他向国家请罪,殿下大可以顺手治他罪的。”

“敲打一番也就够了,真要拿此事治罪,陛下也未必愿意。”董皇后想到这里便有些头疼,最关键的位置上不是自己人,做起事来总是束手束脚。

长御转了转眼珠,轻声建议道:“奴婢听说国家身边的小黄门穆顺与苗祀互不相善,在此事上,不妨……”

“你大可以私底下去问,穆顺到底是陛下的人,别的话不要多说。还有,采选良家女的事,你与掖庭令要多多照看。”董皇后小心吩咐道,她正命人将先前皇帝喝过的茶拿来给自己倒了一碗,亲自尝了一口,眉头扬了扬:“这茶确实不错,是谁烹的?”

皇帝接连几日都是去的椒房殿,恩遇引人侧目,采选良家女的诏书一经发现,对朝政的影响已日渐式微的勋旧们无不欣悦,董承也因此而获得了许多人的好感,连带着风评也好转了不少。

而这些,都是归功于董皇后的一席话,得了好处的董承因此对掖庭采选良家女的事极为上心,借此与许多从南阳过来的勋旧们拉近了关系。

助董氏涨了声势之后,皇帝便去椒房殿去的少了,开始先到伏寿的居处流连了几日,最后才姗姗来迟,像是刻意磨人的性子,来到了披香殿。

宋都比以前更要成熟几分,再不是有脾性敢随便冲着皇帝发的娇女。在身旁郭采女的指教下,虽然此时还在因许多事耍小性子,但也只憋在心里,见了皇帝,仍是十分高兴的出面迎接。

“陛下可算有时候过来了。”宋都毫不见礼的拉着皇帝的手,将对方一路带进披香殿的席榻上安坐:“再不来,我可要去伏姐姐那里诉委屈了。”

“谁还能给你委屈受?”皇帝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顺着她坐下,随意打量了眼殿内的陈设、布局,又问向跟在后面进来的甄宓:“这几日在披香殿可还住得习惯?”

“禀陛下,宋贵人和善,妾身在此处一切都好。”甄宓脸上涂着淡淡的妆,步姿盈盈得体,一切如常。

“这几日先委屈你,至多一个月,你就住回常宁殿去吧。”这个时代没有什么甲醛,新房的气味几天就挥发干净了,皇帝让人暂时搬离,也是以防万一。他自然不信宋都真如甄宓口中所说的那般‘和善’,只是初来乍到的新人,又是寄人篱下,怎么也得说些违心之言。

“甄宓的脾性与伏寿相近,你也得多学学这般稳重沉静。”皇帝转过头对宋都说道。

自觉受到冷落的宋都有些不服气的说道:“她哪里像伏姐姐了?”

甄宓面色不改,很恭顺的坐在一旁。

宋都看了对方一眼,接着说道:“陛下,我前日翻检出一个好东西,正好可以为陛下庆贺这次亲征。”

说着,宋都便催着郭采女去将东西拿出来,郭采女受到吩咐,脚下却不动,目光看了甄宓一眼。

甄宓立即知趣的站了起来,托辞告退。

宋都不明白郭采女为何要这么做,她好不容易找到个稀奇物件,正想拿出来给皇帝展示、向甄宓炫耀的,可郭采女偏偏要暗示把甄宓支开。宋都向发问,可看着郭采女转身准备东西的背影,却不好再说了。

皇帝却是没有察觉到异样,他只当宋都小孩脾性,献宝也弄得神神秘秘,待甄宓识趣的离开后,皇帝便好笑的催促道:“究竟是什么?可别让我扫兴。”

说话间郭采女已手端着一只漆盘过来,上面摆放着酒壶与杯爵,远远看却是不觉得稀奇,待走进了,皇帝才发现不同之处。

那漆盘上除了一只壶一只爵以外,还摆着一只硕大的螺壳。

螺壳有成人的手掌般大小,底部圆润而有旋纹,似鹦鹉嘴。通体朱红,透着灯光,其内部隐然有一层玉石云母般的光泽。

“这个叫香螺卮。”宋都看着皇帝饶有兴趣的拿过镶嵌着玛瑙、翡翠的螺壳,很自得的介绍道:“这也叫丹螺产自南海,寻常丹螺每只仅比猫眼大几分,像手掌这般大的,世间再无第二个了。”

“陛下你闻,它还有香气呢。”宋都又介绍了香螺卮的另一个特点。

香螺卮以玉为足,以金为盖,浑然同体,丝毫不见有何雕琢之处。皇帝在手中把玩着,他在后世曾见过鹦鹉杯的文物,如今拿在手中,当作酒具,倒是第一次。

“若是在其中盛酒,则酒色愈深、酒香愈醇。用来为陛下庆贺作爵,是再合适不过了。”郭采女殷勤的笑着,一边放下了酒壶与酒爵:“用此物饮酒,还有一处妙用……”

“喔。”皇帝这时近距离鉴赏完了香螺卮,便将其当作寻常酒爵一样放在桌案上,好似想到了什么:“是‘不空酒’吧?”

“陛下睿鉴,真是无所不知。”郭采女眉头一挑,讶异的说道:“此物还是奴婢等人清洗的时候才发现其中的功用,想不到陛下一眼识破。”

“什么是‘不空酒’?”宋都好奇的问道。

郭采女没有接话,识趣的退了下去。

“所谓‘不空’,就是杯中酒不空。”皇帝乐得向宋都说些见识:“这螺结构特殊,极易存酒,慢慢饮的时候,卮中酒就会有一种倒之不尽、饮之不空的错觉,所以就叫‘不空酒’。”

“喔。”宋都点了点头,这东西是很久以前她的父亲宋泓从宫外给她送来的礼物之一,长时间被保存在箱子里,前不久才被郭采女收拾出来。

宋都向来喜欢新鲜东西,听了郭采女的话,也觉得大可以用这个香螺卮请皇帝过来,多说些话,至于这个卮有什么讲究,她却是全不在乎。

此刻她乖觉的拿起酒壶,为皇帝满倾了一卮,一只香螺卮足足可容二升酒,为此,宋都特意提醒道:“陛下慢饮。”

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三十五章 务以政宽第三十三章丨御临中台第七十一章 可烦传语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着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枭獍第九十三章 零打碎敲第五百六十二章 窥兵图计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余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八十四章 事终有定第九章 合纵连横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云波第四百八十三章 蔽而不悟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结陈第二百一十章 将钓取钩第四百一十章 驻曹制用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纹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远志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瘁难为第八十六章 节慕原尝第一百零五章 火伞高张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五百三十八章 虑非微末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当在此第一百三十六章 谈兵论战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计第二百零一章 仰凭仁君第三章 东州名儒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犹疑第八十四章 掩义隐贼第十五章 异军东来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祷雨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厘千里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则殆第五十二章 随人作计第一零四章丨连坐者众第八十四章 事终有定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将涉巴第三十一章 谁谓不庸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一百一十一章 祸机殃流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于催攻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术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七十三章丨时候未到第三十四章 百年树人第五十二章 汉化政策第十五章 温生绝裾第七十三章 外宽内深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怀贰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二十七章 决机省闼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结陈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五十三章丨钦使关东第一百一十七章 隐忧未解第二百七十九章 据相运筹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二百二十五章 贪官图爵第六十五章 策马平舆第九十四章 近而间亲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弃捐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说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过如是第五十四章丨脱颖时至第三百二十九章 绝义安后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犹迟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贼众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九十九章 嗟乎义士第五十四章丨以结同好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七十三章 凭几细语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一百零六章 顽嚣不友第五十二章 汉化政策第一百三十七章 抛砖引玉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宫树第二十三章丨书策舒愤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势跌宕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