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轻重

怀中一张大单,但不说服父母亲与这几个宰相,金银不能成为准货币之一,那么只能在各个柜坊阅现。本来从大食倭国南海天竺各国得到了许多金银,对价格冲击很大了。再加上这张大单的冲击,金银价能泛滥成灾,甚至引起灾难。依然会获利,可十分小,一小又有许多人反对,这项交易就不得不流产。

所以准备了这个简易天平,有一个直观的说服力。

天平摆在桌子上,砝码也拿了出来。指着天平两端说道:“东边这个方向是对我朝有利的,西边这个方向是对我朝没有利的。各位先看,一旦如我此策去做,会有什么样的利弊。先看对偏远地区的冲击,越是偏远地区,越是不能很好的完成贡税,比如南诏等地,只是象样的征缴一些贡品,算是臣服了。但我朝呢,回报却是许多财物,面积与人口是臣服,可朝廷不仅没有谋得利益,相反是付出。只付出没有回报,只好松懈的管理,维持表面上的臣服。但这些地区百姓有没有过好呢?没有。中央政权羁縻,先进的模式没有带过去,生产方式落后,因为没有征税,没有直系的管理,与大漠一样,让头系管理族人,酋首在地方上力量越来越强大,强大到一定时候,就会有野心产生,中央王朝又不得不派出大军征缴。甚至长久下去,产生严重的隔阂,中央王朝强大时,不存在问题,但不可能永远强大,一旦稍作衰落,不仅是南诏、交趾等地皆会相继反叛,反过来又加继了中央王朝的衰落。实施金银制,可以有限的征一些税务,有了收益,朝廷就会有相关的回报。弊端是当地一些酋首的不满,以及官吏减少了贪墨。可是有了回报后,造福于百姓,朝廷对百姓更有凝聚力。因为有了收益,朝中不会有轻视,就会强化这些地区的治理,包括教育礼制,更容易同化。暂时头人的不满,却能换回长久的融为一体,最后与中原无异。”

有许多原因,但李威说得也是原因之一。

说着,将砝码摆在两边托盘上,天平的杠开始向有益的方向倾斜。

“再看次边远地区,对此,朝廷一直征税的,因为运输不便,税务不得减轻,比如岭南与剑南中南部地区,江南道的西南地区。百姓依然感到生活艰难。实施了金银制后,运输轻便,百姓负担轻,朝廷收益反而在加重。羁縻地区可以先不议,但对这些地区,就会立即给朝廷,给当地百姓带来很大的益处。”不过这一条也不容易,要必须将各地的布帛粮食劳役折算成金银铀来计算,再用钱来代替租庸调制。实际上这就是一条鞭法的雏形,这一点李威却是没有想到的。他只想着好处与坏处,是否方便,也不是全部一条鞭法,对于水运方便的地区,依然是租庸调制,北方与关中缺粮,没有南方的粮食供给,北方将会出现更大的混乱。因此,这是局部地区的一条鞭法,而不是整个唐朝。

还有就是刚才所说的各个柜坊主的利益,没有必要再说了,又说道:“自我朝立国以来,实施的是租庸调制,这是因地制宜之策。纳税人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所出是农桑,外部环境因为缺少现钱,包括铜币,仅少许的铜币,市场上都不够流通,况且征税纳税。但看一看结果?粮食保存的时间短,只有几年,布帛也不过几十年,又占体积,运输不便,浪费严重。甚至为了减少损失,不得不颁发一些法令,使钱向两京回归,这样一来,又损害了平民百姓的利益。百姓的利益是国家根本所在,百姓安国家安,百姓乱国家乱,我不用多作解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关中等地多是旱地,粮食产量入不敷出,所以必须要江南淮南以及河南东部济水地区百姓的供给。作为各道地理位置,河北河东关中陇右剑南与河南中西部地区,担负着国家士兵的主要来源,两准、济水与江南、山南地区兵役负担不重,也可以以此来弥补。可事实是不是这样?”

这又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不是一个金银作为准货币能解决的,可能改善。继续说道:“不是。为了平衡,江南地区百姓税务并不少,又让大户人家担任船舶与运费,减少对平民百姓的剥削。用意是好的。不然将这些船动与人力的成本计算在内,粮食从江南到关中将是一个惊人的天价。可是大户人家真的甘心?逃避税务,其一,将这些负担往平民百姓头上加压,减轻税务,其二。我说的这一条,各位应当心知肚明。江南地区百姓看似少了兵役,负担却十分沉重。再看关中与边境地区,以江南两准百姓供养,但国家税务入不敷出,并没有减少,地少地薄,国家承平已久,百姓生活一年不如一年,还要承担沉重的兵役。偏远地区实施金银贡税体系,无疑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国家收入增加,就减少了对百姓的剥削程度。而且金银又容易保存运输,损耗也很少。可又有一个前提,必须有大量的金银,一个稳定的兑算机制。金银数量解决了。”

说着掏出了大单,又道:“但必须让它流通起来,不能从百姓身上流通,会造成严重的混乱,所以从税务上收回朝廷,又从薪俸上流回去,一个流退的过程,就是得到认可的过程,自上而下梳理,让百姓渐渐承认与认识。一流通,就能将兑换价位定落下来。一定落下来,更加能促进流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过程。”

可是众人皆不吭声,眼睛一个个盯着这张纸。

这份大单让李威感到惊叹,况且是这些人。首先是心黑程度,比如火药在改进之下,一个十斤重的火药造价下降到一百多文,但在上面却是一两银子一包火药。

但要包送到倭国。

就是这样,利润也是惊人的,一两银子因为金银系统的下跌,现在洛阳只能换到一千文钱,不过一旦诏书下达,流通起来,价格必须上扬,所以李威调整为一千两百文钱,是一个合理的价位。

造成这一结果,是倭国人看到它的威力,却不知道它的实际造价,二也是多次用金银价格下跌来打压,结果卖成了天价。

其次李威也疏忽了倭人的金银产量与储藏量,再加上皇权得到加强,对先进武器的渴望,以及对大陆的向往,与大海人的野心勃勃,造成这份订单数量巨大无比。全部用金银作计算单位购买的,倭人算盘打得好,金银一多,必然价位下跌,再说倭国除了金银,又有什么可以交易的?所以这份订单的总额达到了四百六十万两银子。这是起初的第一笔订单,有可能是最重的订单,但一旦交战开始,后面唐朝暗中搞平衡之术,战争规模增加,必然有新的订单过来。

除了船舶利润较低外,有可能仅朝廷在此次交易中,就能收获两百多万缗钱。甚至一旦如李威所言,金银成为准货币,盈利有可能还能增加一百万。

看到了这份订单,大家才明白李威刚才说的一句话,为什么反复说金银够用了。前几年涌到唐朝已经有了许多金银,再加上这几百万两银子,不能维持全国的货币需要,但至少能维持上层的流通。

并且是借助梁金柱之手,来达成这个交易的,不怕人弹劾,也不怕事后倭国说唐朝出尔反尔。

看着众人贪婪的眼神,包括武则天都失了一下神,让唐朝从国库里拿出这么多钱,就是现在,也能办到的,却没有想到倭国居然有这么多的财富。(这想法又是错误的,唐朝不用金银作货币,倭国金银也不怎么流通,是积累下来的,不象唐朝财富是在民间流动)半天没有作声。李威心中有数了。

当前的背景,使他这一次面谈增加了成本。毕竟大战开始,需要大量的财帛支持,不管战后是胜是败,又需要大量的赏赐与抚恤。两三百万缗钱的收益,不可能不心动。

而且大单的数额,又是一个本钱。

还是不放心,说道:“大家看看这天平,是我提出此议的,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希望大家放掉成见。若那样,突厥人暴乱,不要征服。因为我们自家都不知道轻重,只顾窝里斗,征也没有意思……还有,这份订单带来的好处,也非是你我能想像的。”

不仅是订单本身的利润,这么大的订单,包括船舶就达到了五百艘,每艘船需要多少材料,又给百姓带来多少就业的机会。这些材料又能拉动多少产业,百姓从中又能得到多少好处。百姓收益高了,又能带动多少消费。因此后世商业时代中,有许多国家拿出补贴,鼓励企业出口,不赚钱也要出口,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又再次大约地解释了一下。

可这一次没有多少人能听明白了,有些云里雾里。

说完了,望着裴炎,道:“裴卿,你意下如何?”

打了这么多次交道,也摸到了裴炎的一些缺点。与他交谈,最少得挂着国家大义的大帽子,有了这顶大帽子一压,这个人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好大义,好面子,想做文章时有了这顶大帽子,他心中会犹豫不决。

首先逼迫裴炎。

其他几相,崔知温对自己颇有好感,最少是一个中间派。魏玄同、郭正一、岑长倩亦是如此,郭待举是倒向裴炎的,可也不能算是一个很恶心的人。薛元超是狗尾巴草,风往那边刮就往那边倒。倒是裴炎软硬不吃,是一个扎手货色。

但对经济这一块,裴炎是弱项,看李威问自己,只好看着武则天。

李威却将砝码收了起来,使劲地压天平东边的托盘。

武则天看着儿子这个动作,笑了笑,说道:“弘儿,休要小心眼,你父皇与本宫不会那么小气。”

刚才一边在听,一边在想。

对新罗,武则天与李治皆十分反感,而且武则天百思不得其解,那么蛋大的一个小国家,就敢在唐朝虎口里面,不是嘴边,是伸到嘴巴里了,抢食吃。李谨行打了一下,将新罗打得很惨,结果呢,打完了,原来唐朝还占有百济大部领土,打完了也就没有了。刘仁轨与李谨行再打,结果呢,汉江也没有了,平壤生生成了边境上的关卡。

这是什么情况呢?

但对倭国,武则天印象不恶,顶多一个傻冒般的天皇让她不大舒服。

对这两国地盘,更是不感兴趣,新罗偏远苦寒,强占新罗,不如攻占林邑。倭国好象多山,有一些地区却是温暖湿润,然而横隔着大海。周边的国家都没有安宁,要那个海外的国家有何作用?

但这个所获让她十分动心。

这几年不断地出现了许多新事物,大多数是儿子弄出来的,带来了不少收入,然而一年的税务加起来,绝不会超过两千万缗。仅是一项交易,所获有可能就是整个唐朝的六分之一年税收。

大战方起,国库吃紧,若是加上这笔收入,还有丹水渠缩减,能节约下来一笔钱,有可能明年世家动弹,让朝廷再放海客名单,说不定儿子又七变八变的,一场大战的消耗,就变出来了。

这才是武则天所看重的。

争,她会继续争的,但争的是权,不是事,国家平稳,对她也有帮助。

可是她十分智慧,立即又说道:“只是本宫担心一件事,百姓以粮麻来贡税,又上哪里变出金银?若是出售给商人,恐怕会生出更多的风波。”

“是啊,太后说得很对,臣也十分担心,”薛元超说道。

现在形势一变,原来不敢公开支持太后,可现在支持太后,就等于支持太上皇,因此,许多事务上,薛元超从羞羞答答变成了公开支持武则天的意见。

这才是李威最反感的地方,平民百姓,就那么一点收入,但唐朝的税务却正是在这些人头上剥削。可这些百姓能剥出来什么玩意?说得很好的,每丁租纳粟两石,按照洛阳的米价,两十文左右。布二丈五尺,附加麻三斤,是为调,大约在三百文不到。赋役二十日,或用六丈绢代替,六百文不到。一丁计一贯钱的税务。

可够不够用呢?于是加了户税与义仓税,实际每丁摊税超过了两缗到三缗钱,就是这样,接着又出现了公廨钱。但李威不知道,后面还有房屋税,茶税、盐税(非是李威晒盐那种薄税,是每斤盐征三四百文钱的重税)、酒税等等名目的税务。就是这样,唐朝最高时税务也没有超过三千万缗钱。

正是忽略了一个群体,大户人家与富豪,所以唐朝税务一直没有提高上来。后来明朝经济要算比唐朝发达了,但也犯了唐朝的病,税务也没有提高。因此百姓最后皆逼得造反起义。

就是没有后世的杂税,一户两缗多钱的税务对农民来说也相当高的了。李威比较了一下,一文钱换作人民币,也要看后世什么年代的人民币。与同僚看报纸说挤地皮增涨时说过一句话,几年来收入没有增加多少,物价倒是上涨了三倍四倍五倍,特别是房价上涨了十几倍。当时弄不明白,现在终于弄明白了,宋美龄的一句话,权利的滋味。国人的优良传统之一。

记忆犹新,因此,唐朝一文钱相当于2000年三毛到五毛钱,2005年的五毛到八毛钱,2010年的一块到一块五毛钱。以现在百姓的收入,要交两缗多钱的税务,对平民家庭是何等的冲击。

可最大的一块蛋糕,李威也不敢动弹。只好变着法子,从虎嘴里抢来一块块食物。

这项举措,依然没有动任何大户人家的主意,道:“对于此点,儿臣也曾想过,也想到一策,让地方官府与百姓来决定。”

“何解?”李治好奇地问道。

“可以下诏书,让部分地区,但必须将河北河东河南陇右关中五道保留下来,非为其他,这些地方粮食紧缺很大,本身就靠国家贴补,若是放开,粮价会立即高扬,此外,济水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与两准地区,这些皆是国家产粮重地,北方也主要靠这些地区的粮食调济,也不能放。其他的地区皆无所谓。”

“喏,”崔知温说道。

皇帝做事很小心的,比如对名门世家,荥阳一行,他不知道详细情况,但可以从种种动向里分析出来,皇帝使用了某些手段拉拢,让这些顶尖的大家族放下身架,主动配合。而不是强行打压。这样,每一项变革所带动的余波会无限的减小。

“再下诏书,让这些地区可以部分的以金银铜币代替税务,至于粮帛的价格根据路程的远近,道路的艰难,分成三个等份,折算货币为京城的粮帛价格八成,六成与四成。”

这也是一个很有道理的说法,无论地方上价格怎么样波动,最终目标是将这些帛与粮运向京城的,朝廷的收益也最终是以京城的价格来实现的。可这些地区,即使剑南与秦岭以南,离关中比较近的地区,想要运达,就十分不易。因此,不能以原价计算,分别打了一些折扣。事实朝廷原来也因为道路的原因,损耗远不止这些折扣的消耗。这样一来,朝廷获益,地方上也在获益。

但有一条,李威没有说。

只要这个诏书下达,会因为简便与划算,百姓主动增加交易,对商业繁荣会产生巨大的好处。他不说,一时半会,包括武则天在内,都没有看出来。看的只是牵动利益的大小,对朝廷有多少利弊。

继续说道:“但朝廷不需要强行摊派地方官员上缴多少金银铜币,地方官员也勿得强行让百姓摊派征收金银与粮麻。百姓愿意继续象原来那样上缴租庸调税,官员不能加以阻拦,若是上缴金银,也不能加以阻拦。这样不论商人怎么鱼肉,百姓却有两种选择。商人在朝廷折扣上,能盈利就能以货币向百姓购买,比如永州缺粮,湘水其他流域可以由商人调剂,而不是不惜千万里,运到京城。可最少要保证不会低于朝廷的折扣后的粮帛价格,否则农民会通过原来的方式,向朝廷贡税。百姓有便,商人有利,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朝廷又方便可行,甚至还会增加税务收益,不劳烦各地百姓运输押送。并且能在当地征粮的,官员也不敢松懈,也许他们会继续用大斗小斗鱼肉百姓,可不敢用假的金银糊弄百姓。不是路人,能逃得掉,不知去向,无从查找。”

算来算去,就是运费。

这个运费节省下来,就能使各方利益实现共赢。

但不是以前没有人看到,想要实现它,必须在有充足的货币保障下,才能进行。

所以大量的金银涌入,恰好是一次契机。

李治思付了一下,说道:“就依你之见,裴卿,你草似各州的具体情况,先下一道诏书看看百姓的反应。”

“喏。”裴炎也不能说出反对的意见。

总体上来说,政策很温和的,反对可以,继续按照原来的贡税体制来贡税。这一来,想反对,也找不出理由了。

但也要看的,例如强行将金银价定得比现在的金银价高,会引起什么风波,若是价格抬不上去,向官员发放薪俸,官员必然不服,又会引发什么风暴,这个裴炎心中也没有底了。

可是朝廷国库太缺少钱了,这一张大的订单,让裴炎都无法拒绝。

李威又说了第二件事,道:“九月份,我派了使者前往回纥,让比粟派出重臣,来京与我一叙。因为漠南暴乱,这一行会十分缓慢,大约明年春天时,他手下的臣子会来到京城。这一行的目标,我是打算支援回纥一些武器,让他们壮大起来,在北方对突厥人进行掣肘,父皇意下如何?”

李治思付了一下,说道:“准。”

再不懂,远交近攻嘛,回纥常期遭受突厥人的压迫,与突厥人势不两立,比粟从他们的祖父到他的父亲到他自己,都是唐朝强行扶持上台的,对唐朝感情深厚,支援一些武器,合乎情理。

“那么父皇母后,儿臣告退了。”

退出上阳宫,李威不由地手挥了一下。

此事大不了是一道诏书,然而却实现了他许多想法。包括对税务的一些变革,外交思路的变革,甚至军事上的布置。但也要看,看诏书下达后,洛阳金银价格的变动,才能真正注定,这一条策略是否能长久存在下去。

几天后,诏书终于颁发天下,洛阳全城哗然。

第232章 太子成人 皇帝上天第50章 摊牌第377章 勇临寒碛(四)第476章 便当日亲见霓裳(三)第421章 约彩鸾归去(二)第94章 声东击西(下)第180章 韦族家教 春图育女第75章 兴唐于野 润物无声(下)第136章 春雷(八)第79章 武后杀人 元忠导游(上)第412章 楼台歌舞(一)第327章 一线青如发第46章 轻重第163章 再册东宫 欲定未定(中)第407章 望不尽(一)第383章 群小掌脸第82章 母子唱戏 拜访许府第122章 母子交谈 明府施法(上)第11章 平安香帕 祖先鲜卑(下)第326章 江山回首(二)第193章 燕子南飞 晒盐出世第255章 尚饭心不老(二)第137章 春雷(九)第107章 玩笑不当第39章 渐蒙笼暗碧第118章 问琴(中)第4章 怅客里光阴虚掷(二)第5章 愿春暂留第362章 射日坠(四)第316章 方来还有英杰(四)第128章 东都黄昏(七)第123章 母子交谈 明府施法(下)第40章 静绕珍丛底(一)第459章 三千乐指(一)第310章 江流如此(一)第153章 封赏玩味 高梁始重(上)第268章 人选第79章 君子之战(下)第434章 父老犹记宣和事(二)第279章 分相权第80章 王八之气(上)第169章 探(七)第371章 香车血斾(一)第190章 君子欺方 儿母交心(下)第111章 冯太后第95章 武后困窘 雨荷进宫(下)第117章 黄昏落雨,开门时晴第475章 便当日亲见霓裳(二)第118章 问琴(中)第87章 前夕(五)第329章 杜鹃枝上残月第277章 十万贯第9章 春归如过翼(三)第359章 射日坠(一)第351章 枯骨接翠(一)第181章 吐蕃傲贡 杨敏观燕第106章 奇兵第456章 空见说(一)第204章 忠孝难全 红黄练军第432章 听得念奴歌声(三)第278章 种恶因第351章 枯骨接翠(一)第183章 卜者和山 父之福畤(下)第299章 元不是池中物(一)第215章 乌龟第198章 明处暗处 李逵李鬼(上)第121章 谁是鹰兔第78章 君子之战(中)第321章 镜里朱颜都变尽第286章 哭好啊第307章 横槊题诗(二)第137章 春雷(九)第104章 母亲的怀抱(二)第400章 红妆春骑(二)第85章 老妇渔家 欲上嵩山(上)第298章 算蛟龙(三)第27章 东郊籍田 一路哭声第3章 怅客里光阴虚掷(一)第113章 抢刀子(上)第417章 习习香尘莲步底(四)第194章 父子对答 骊山怪旨第8章 春归如过翼(二)第126章 说服仁杰 最喜六月第55章 进宫(下)第456章 空见说(一)第127章 三败俱伤 此身非彼第4章 怅客里光阴虚掷(二)第13章 为问花何在(一)第113章 抢刀子(上)第154章 封赏玩味 高梁始重(中)第6章 愿春暂留(二)第85章 老妇渔家 欲上嵩山(上)第306章 横槊题诗(一)第166章 甜(下)第136章 春雷(八)第66章 去纨绔吧第340章 蕃胡烟灰(四)第315章 方来还有英杰(三)第247章 亲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