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艰辛的路

辛亥大英雄 五五一章 艰辛的路

1921年的开始就轰轰烈烈。

首先是国际上传来一个个爆炸消息,华盛顿海军条约第一阶段谈判不欢而散。中美都对英日同盟提出批评,叶祖圭更表示随着中英关系步入正常化的时刻,英国却继续维持同盟无疑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而且从舰船吨位到人员素质都远不如近邻的情况下,不能接受限制海军发展的任何条约。为将中美拉回谈判桌,英国最终放弃英日同盟关系,日本也知道这个联盟维持不了多久,只能失望的接受。但英日两国之间因为互相需要,所以继续保持特殊良好关系的大趋势还没出现变化。

紧接着就是奥斯曼消亡,土耳其共和国成立,随后是《里加条约》签署。由于俄国红军进攻华沙失败,莫斯科和波兰之间的战争走到尽头,这场战争中斯大林因为失去领导权和列宁及托诺茨基之间产生矛盾,失败后他公开表示自己是“唯一不同意进军华沙”的中央委员,就此推卸一切责任。身体日渐变差的列宁无心和他争辩,为尽早结束内战最终答应签署《里加条约》,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西部大片肥沃土地割让给波兰,从而结束了战争状态。历时大半年的战争导致百万军民死伤,整个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都满目疮痍。

东方威胁依旧,重建又需要天量资金,束手无策的莫斯科不得不放任两地独立自治,成立乌克兰共和国和白俄罗斯共和国。这也导致周边地区各国纷纷不稳。最后又掉头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国签署新和平协议,任由其自治独立。

欧战的影响其实还远未消散。

国内同样深陷冰火两重天中。

先是1920年底青海大地震,导致青海、甘肃、陕西多处严重受灾,有四个城市被地震直接摧毁,470余万人无家可归。虽然民国政府出动16万军队救灾,还紧急从内地运输大量帐篷和粮食,杨秋、黎元洪和胡惟德等人也亲赴灾区视察。依然因为交通不利,卫生差,天气严寒导致22万人死亡。

大地震预示着中国进入了足足四年的自然灾害高发期。南京为此还仿英国模式建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部,应对全国突发性灾害事件。高兴的是地震后不久,全国终于进入紧张地第二个五年国家建设计划中。随着币改深入。民元发行总量开始急剧攀升,仅《民外合约》签署收回白银后至1921年年5月,财政部就连续发行30亿民元纸币和20亿不记名国债。正如舒米切尔描述的那样,没多少人会收藏纸币,喜好存钱的传统使这些纸币大部分都回流至央行手里。

资金有保障后,中央财政部仅年初四个月就下拨各类资金10亿民元,加上地方财政总计拨付建设资金22亿民元,全国各地都涌现出大量新建项目,这些项目又将之前因为破产倒闭失去工作的工人吸收大半。外部世界的和平刺激了国家建设速度,但杨秋为首的新一代富有远见的民国政治家却很清楚。中国还远没到能真正向世界喊不的时刻。

沿着陇海线前进的火车上,两拨年轻人针对不久前的《民外条约》互相争辩,吸引了不少眼球。左边那群人衣着光鲜,一看就出自富户人家,率先发难道:“副总统此次就是错了。何必再争。”

“布列斯特和约靠我们和英美打赢德国,才答应作废,我们又能靠谁呢?”

“几年后洋人就能制造出很多产品,到时候国人的钱都要被他们赚光了。”

右边的学生却没他们那么鲜亮,大部分都是普通布衫,不少人的衣服上还留有补丁。一看就是受免费教育政策实现了大学梦想的普通学子。不少人胸口还佩戴者青年会的会徽,反驳道:“这位兄弟,你不知道他们挣得是民元吗?他们挣的钱还是要用在国内的,哪怕是买一船煤回去,钱也要留下。”

“但这会对我们的工业冲击,民族产业会萎缩。”

“胡说!全国统计人口已近五万万,这么多嘴巴要吃饱穿暖,靠我们自己要到何年马月?只要国富民强,再扩大十倍又有何惧?我们要做的是监管好他们,而不是闭关锁国。”

“要想监管谈何容易,这些洋人搞工业已有百年历史,造出来的东西也比我们好,犄角旮旯比我们熟悉,与其到时候头疼医头还不如不开放。”

“五万万国民的大国!岂能由着洋人继续讹诈?满清时洋人外资什么德行大家不知道吗?要说搞建设我们这些人都可以上,何必要求洋人来?所以开放外资实乃不智之举。”

“”

渐渐地,左边那群反对开放的年轻人占了上风,不少普通人都被他们的论调吸引,认为洋人都不是好东西,所以不该放外资进入国内,至少也是慢慢来还是那么大量。

一直在角落里的詹天佑听到这里,既欣慰又皱眉。欣慰的学生们都开始关注国家发展,皱眉的是很多人还没明白一些事情,思想还处满清末期不敢主动走出去迎接挑战的时代。

旁边的年轻助手也有些不服气,起身刚想帮那些国社学生几句,却被他拉了回来:“是什么人?”

“是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组织的西北采风团。”助手愤愤不平:“部长您听听,简直是信口雌黄嘛,把我们民国当成满清相比了!没有外资注入,我们去那里引进设备。”

“呵呵。”詹天佑笑着摆摆手:“这种事何必去争,他们不是要去西北采风吗?去了就知道这个国家倒是什么样子了。”说完后喝了口水。不再管这种辩论,摊开图纸从包里随便拿出一个硬邦邦的白馒头,边吃边开始工作,问道:“海岸南线准备得怎么样了?”

詹天佑出门一般不会乘坐包厢,而是和普通人一样挤在沙丁鱼罐头似的车厢。国家建设太需要钱了,铁路又是重中之重,所以他坚持以身作则。但这样做也有麻烦。就是一路上都很吵杂,幸好左右座位上都是助手和工作人员,还有杨秋派来的警卫员。所以避开不少麻烦。

年轻助手知道他的脾气,也干脆不管辩论,介绍道:“南线上我们先选定7个动工点。基本上每个省都有。最大困难是广西和福建,山连山水连水,施工难度不比陇海线差多少,江苏、山东和浙江相对容易。北方最大麻烦就是长白山地区,这里海拔太高,严教授已经去实地勘测,准备看看是绕路还是开凿涵洞。”助手开始讲解环中国铁路南线的情况,这条铁路已经得到杨秋和财政部的全力支持,并拨付500万还派空军和陆军工程兵帮助进行先期测绘工作。这可是他的毕生愿望,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出错的大工程。所以听得非常仔细,每每有不清楚的就要询问上几遍。

“陇海线被地震破坏的情况如何?”

环中国铁路比较还遥远,詹天佑此次出来主要是亲自检查陇海线西段项目,由于地震导致多处路基垮塌,他非常的担忧。要知道陇海线是涉及西北国家安全的大项目。南京和国防部已经严令一定要在1923年底通车。

“东哈萨克齐至星星峡的路基全部动工,连云港至潼关速度也很快,就是宝鸡至天水这段路问题太大。之前修建的路基和铁路桥受地震影响发生不少移位,好些地方还出现裂缝。前面施工人员的意思是干脆重新选线,避开地震带以免将来造成更大破坏。”

滚滚铁轮声中,詹天佑的眉头渐渐拧了起来。将吃到一半的馒头收入公文包中。陇海线最困难就是天水至宝鸡这一段,火车需要翻越秦岭六盘山,山高水险深峡嶙峋,光是各类水泥铁路桥、开凿涵洞就需上百公里,技术要求之大世界罕见!此次地震破坏最大的也是这段,但是否重新选线他也不敢立刻下决定,要知道光这段已经投入1亿民元,如果重新选线就意味着前期投资全部泡汤,还肯定会延误工期。

长途旅行似乎消耗大家太多精力,争得面红耳赤的两派年轻人也都消停下来,直到列车抵达汉中,活力才再次展现出来。

由于汉中至天水这段铁路还没修好,所以想要前往甘肃或新疆需要从这里换马车。当詹天佑起身后,眼尖的学生立刻认出这位赫赫有名的铁路部长,呼啦一下就把他围了起来。

“詹部长,前面的铁路还要多久能通车?”

“是啊,我们还想从这里直接坐过车去西北呢。”

“会很快的!国家已经调集全部力量来攻克这段天堑,没什么能挡住我们中华民族前进道路的!”

“好!啪啪。”

詹天佑的豪言惹来学生们的鼓掌,在车上反驳杨秋政策最厉害的年轻人走了过来。他戴着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非常有气派,介绍自己道:“鄙人胡适见过詹部长。”

胡适?詹天佑挑挑眉毛,想起这两年喧闹的新旧文化之争,问道:“你就是北京大学的胡适?”

“正是。”

詹天佑看了眼,长相英俊,风度翩翩,又在美国留学多年,让他不自觉生出亲近感,若不是火车上他屡次说杨秋政策有误,或许还要再高看几分。

胡适也第一次见到南京部长级人物,他早有心从政可始终不得门入,奈不住寂寞问了一句:“詹部长,我们在火车上的话您都听到了吧?能不能谈谈您的见解呢?”

“我的见解?呵呵。”詹天佑虽然身为部长,但却从来不干涉政治决定,这是他答应杨秋出任铁道部部长的承诺。何况他心中现在只有中华大铁路梦想,所以摇摇头指指前方:“前面会有你们的答案的。”

胡适等学生和年轻人不太懂,恰好此时来接詹天佑一行的军用卡车到了,他干脆让卡车把大家都带上,一路摇晃着向前宝鸡前进。

“少尉大哥,我们还有多久到宝鸡?”

一路上歌声不断的几个女学生颠簸得浑身难受,拉住带队的少尉询问还有多远。少尉哪见过这么多大城市里的女孩子,扭扭捏捏红着脸安慰她们,直到一片五颜六色的帐篷海洋出现在眼前,才大松口气:“我们到了。”

“哇快看!那是什么?真漂亮。”

“对啊,好多颜色。”

“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帐篷?是不是施工队的?”

“等等,这是老天爷啊!”

随着车队驶近,刚才还因为首见美丽的帐篷海洋,兴奋的高声呼喊的女学生猛然捂住嘴巴,大眼睛瞬间就红了起来。

一群群如灰褐色蚁群般衣衫褴褛的人群出现在眼中,士兵们正在发放少的可怜的口粮,孩子们光着身子紧紧拽着大人的手,眼神胆怯的望着这群衣着鲜亮皮肤细白的城里人。

这哪是什么铁路施工队的帐篷?根本就是个地震灾后的大难民区!

“下车吧。”詹天佑深吸口气,脸色严肃起来:“你们都是成年人了,在车上不是一直讨论国家建设和政策吗?这里有你们需要的所有答案。”

第900章 开罗(六)第170 暗战滇桂黔(四)第72章 同盟会的大腿第1046章 定盟第501章 国家的角逐(十一)第117章 詹天佑的笑声第280章 从这里抢回国运!第405章 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下)第863章 撒马尔罕的火焰(下)第890章 法国投降第388章 金壁辉第645章 再次盗版第800章 转折!第917章 突袭(二)第774章 帝国之疡(二)第86章 恶毒的阻断第777章 帝国之疡(五)第639章 大订单的诱惑第518章 大步前进!第780章 帝国之疡(八)第430章 战西线!(十一)第773章 帝国之疡(一)第679章 沙特建国(十一)第378章 在欧洲(上)第46章 崛起的一天(一)第738章 夜鹰突袭第432章 战西线!(完)第434章 目标还是北方!第132 南北双刺(上)第1048章 从印度出发第781章 帝国之疡(九)第57章 绕个圈子第160章 趁火打劫的真多第97章 走向军阀第331章 男儿向天笑(九)第1056章 陨落,德国海军!(下)第840章 忙碌的冬季第453章 给日本一张第448章 全面出击第348章 大型重巡洋舰第24章 标统的第一课第302章 从天而降的鸡尾酒第219章 南线的隐忧第288章 神话破灭(七)第759章 南海狂澜(一)第803章 超级“炸弹”第597章 南洋大暴动(四)第771章 前夜第797章 战波斯(七)第337章 转折第821章 合围(5)第23章 一个人杀来?第941章 关岛,战旗飘扬(九)第594章 南洋大暴动(一)第380章 在欧洲(下)第1010章 战鼓第11章 忠勇巴图鲁第122 北洋撤退第298章 打个大西瓜啊!第836章 加速整合第396章 巧合的见面第920章 突袭(五)第1075章 行动第113 成都光复(上)第177章 一战定西南(七)第213章 铁血孤军第390章 新掌门人第1000章 台风(九)第977章 既是帮,也是害第427章 战西线(八)第1023章 大战役(七)第657章 连捅三刀(一)第505章 国家的角逐(十五)第31章 都不想去第562章 走向大海第824章 合围(8)第285章 神话破灭(四)第192章 祸心(下)第833章 空中炮艇第152章 美洲致公堂的能量第626章 视察第1072章 迷惘第412章 百日鏖兵(中)第932章 奇袭关岛(下)第354章 建设和送钱第839章 朱可夫的建议第837章 117万!第661章 着急的海军第954章 首战次大陆(七)第763章 南海狂澜(五)第360章 新武器和改革第361章 棉纺换生丝第1051章 末日辉煌第41章 抉择第218章 松坡归来第93章 新机枪和工业第756章 两份条约第316章 失控第926章 日本的反击(四)第963章 风云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