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 混乱如麻

半小时后,马歇尔接到了参赞匆匆从北京邮电局打来的电话,不仅确定消息的真实性,还得到了国防军的自身伤亡数字。总计15万伤亡(其中5.2万阵亡,含非作战死亡),损失飞机471架,坦克装甲车841辆......等。考虑到这是一场涉及总兵力高达两百余万,战果百万的会战,这种伤亡率已经很低。唯一能让他和美国政府庆幸的是,因中亚恶劣的天气和道路补给限制,国防军已经进入调整,无法一鼓作气拿下关键的西伯利亚和里海,这给了莫斯科和世界重新思考周旋的余地。

得到国防军自身的伤亡数字后,马歇尔没理由继续延误,立刻在中方陪同人员的带领下前往空客公司总装厂。车窗外一路见不到头的欢庆人群,让他愈加头疼,对接下来的谈判更不看好。

空客公司总部坐落于信阳东郊森林旁,总占地约200万平方米,总装厂房占地20万平方米,每天有2.3万名工人在这里忙碌。仅从面积和工人数量算,已经是一家规模可观的大企业。总装厂房内一次可以并列组装76架四发轰炸机或运输机。据介绍员说,这里目前平均每天能交付2架轰七,空客在全国同时有4家直属总装厂和2家动员后由汽车厂改进来装配厂,如果全部造轰七,每月可交付380架。这个数字不算多,美国虽然还身处事外,但马歇尔曾看过美国陆军的详细调查报告,如果美国工业能全速运转,那么每月至少可以交付500架以上和轰七同级别B-17轰炸机。

问题是......美国人还没有意识到战争在靠近。

车队驶入工厂时受到了热情地欢迎。巨大的胜利冲击波混杂在滚烫的欢迎仪式中,让马歇尔搞不清楚工人们到底是为了杨秋和胜利在欢呼,还是为自己到来高兴。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次战役的胜利,会让喜爱用古喻今的中国人在他身上安上许许多多的华丽辞藻。成为又一个“伟大皇帝”式的存在。

“非常抱歉总统先生,对于我行程上的延误给您造成的麻烦,请您原谅。同时我也恭喜您和您的军队取得一场辉煌的胜利。”见到杨秋,马歇尔立刻走上前抛出想好的恭维话。说心里话,其实他也没别的开场白好说,总不能见面就询问战报真假。询问是如何完成包抄的吧?

“谢谢您的赞誉,但我认为应该将赞美送给那些为自由世界浴血奋战的士兵,是他们的勇敢和顽强才将敌人暂时赶出了国门,挡住了试图抹杀资本进步的邪恶入侵。”杨秋淡淡的勾着嘴角。越是罕见的外交失礼,越说明罗斯福为首的美国政府对自己拥有的力量产生了严重误判。当中亚会战的战报陡然出现,不得不用这种办法来掩饰不安商量对策。但话说回来。谁又能在这份战报前保持平静呢?没有!肯定没有!连他都在得知横渡成功后一夜没睡。相信再过几个小时等欧洲进入白昼,那边会更加乱套。当然,这也正是选择在马歇尔访华期间公布战报的目的,用一场旷世大胜来明确中国的地位!让欧洲和美国的战略愈加混乱。虽然这可能会导致潜在敌意增强,但现在主动权在中国这边。

所以他的手和马歇尔一握,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自己塑造成资本主义英雄再说。然后又和老朋友詹森握了握手,等多诺万自我介绍时。佯装不认识般多看了几眼。

多诺万当然不知道世界上居然会有听到自己名字,就知道职位和新情报局这种不合常理的存在。身为律师的他对杨秋很感兴趣,尤其是一转眼就把自己比喻为自由和资本的代言人的做法,更将政客们的不要脸作风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秋也不会对现在这位没名没分的中央情报局长有多热情,聊了几句后开始带他们参观工厂。和马歇尔的心不在焉不同,多诺万更注重现实,不仅参观仔细还询问了大量关键问题,如果不是之前针对他有过详细准备,估计安全人员已经要采取隔离行动了。

“那个就是罗斯福的新情报局长?”戴雨农站在角落里,胳膊轻轻撞了撞认真观察的阎宝航。

“是的。听说是罗斯福的同学,之前一直在当律师。”

一听说是律师,戴雨农还有些轻视,但得到关照的阎宝航却上了心,目光一直跟着多诺万轻轻说道:“戴局长还是小心些的好。能被罗斯福看上的人,恐怕都有几把刷子。”

两人观察多诺万时,他已经拿着笔记本跟在队伍后面钻入了设计部大楼。不知道是不是心情好,这次杨秋不仅开放了许许多多重要工厂,还首次开放了一些设计部门。虽然他出身律师,但却富有敏锐地情报嗅觉,即使明知中国人不会真的掏心掏肺,但还是能通过一些细节看出端倪。

可以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形容中美航空工业。“中国在工厂,美国在实验室。”

站在他的角度,中国其实并没有像传说中那样航空技术领先世界,美国也能做到甚至更好。比如轰七,美国有同级别的B17和研制中的B24、轰五有B25、运五有DC-3、运八美国有波音307、运九有DC-4。只是在设计理念、外形等细节上有些许差异。好比面前的轰七,和B-24气动布局类似,但机体较大,机身扁平弹仓宽度增大,还把卷帘门弹仓改成固定舱门,采用效率更高视野更好的双联电动炮塔等等。

差别在于中国已经全速量产,美国还在磨磨蹭蹭。但这不代表落后,而是美国现在没有战争压力。

最关键的是,国还没能彻底完成类似英美德的工业国转换。

他看过一份详细的中国工业发展调查报告,上次欧战前借用德国杨秋发展起了汉阳和江南。后来的欧战中总计获得英法约30亿美元左右的工业资助,战后洗劫乌拉尔以东俄国大约获得20亿工业设备和约30万俄国技术人员,从战败德国引进数万人才和价值10亿左右的机器设备,又通过和犹太财团签署金融协议获得50亿的工业投资,最后是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总计购买了价值100亿左右的工业(按1929经济危机前的价值算)设备,并从美国和欧洲引进了大约20万技术人员为其工作了五到六年,至今境内还有约10万来自欧美的技术人员。

将其全部加起来再按照经济增长率翻倍,重工业总量也就相当于美国的55%到60%之间,规模持平英德,精加工上甚至还有不足平摊到人口数字上。距离工业化还有一段很远的路。但无论如何,这都已经是奇迹,他抓住了过去三十年的全部重大机遇,而且他的优势在于庞大人口带来的红利和大量轻工业。现在他借用战争,又开始第三轮工业扩张,而这才是罗斯福最担心的事情。

马歇尔也担心。所以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思问道:“总统先生,莫斯科已经得到一次严厉的惩罚,从阿富汗开始他们已经付出两百万士兵的代价!这是惊人的,但也是糟糕的。如果继续下去,贵国和苏联的战争规模将会越来越大,会有更多的士兵和财产被卷入吞噬。而且我们也非常担忧日本在西南太平洋的扩张,这已经伤害到我们两国共同的利益。所以罗斯福总统希望您能考虑和我国一起向东南亚的人民提供支援。”

杨秋拧起了眉头,连陪同的国防部长宋子清都直视马歇尔,语气变得有些低沉:“马歇尔将军,您是想让我们和莫斯科谈判?”

四周惊讶的目光,让马歇尔感觉仿佛置身马戏场。这件事说起来真挺尴尬,因为就目前看,中美没有冲突,只能算潜在的竞争对手。相反,还因为杨秋执行资本主义道路,在对待莫斯科的问题上是天然盟友。这也是过去十几年来美国一直需要中国的重要原因,毕竟莫斯科从身体到精神彻底摧毁资本世界的行为,已经引起世界恐慌。要不是经济危机,欧洲也不会迫于无奈去接纳他们,所以张伯伦才会绥靖希望祸水东引。现在中国走出了这一步。但美国却希望放莫斯科一马!难怪会让杨秋和陪同的中国官员愤怒。

“马歇尔将军。”杨秋恼怒道:“这是您个人的态度还是美国政府的态度?过去的二十年中,是我们挡住了莫斯科向东方和太平洋的渗透,是我们挡在了第一线,迫使他们不得不更关注东方减少对欧洲的赤化!他们入侵了我国,我们付出了十几万的生命和鲜血才初步将他们赶出国境,现在您却告诉我,去和谈,去纵容它没收更多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我该怎么样去说服士兵?去说服我的将军和国会?”

马歇尔有些尴尬,幸好詹森站出来解围道:“总统先生,马歇尔将军的意思是不希望再有士兵去牺牲,也希望您能更多关注日本的动向。”

杨秋深吸口气,看了一会后就坡下驴:“谢谢将军,但我认为我国和莫斯科之间现在没有和谈基础,除非他们愿意退出中亚,给予各加盟共和国人民独立选择未来的权利,并将乌拉尔以东的西伯利亚驻军削减到5万,向我国赔偿入侵造成的500亿民元损失!这是最起码的先决条件,也是我在演讲中向亚洲人民许诺过的独立!”

信口开河的条件让人想笑,但又不得不正视。

罗斯福当初主动退让菲律宾,是想引诱中日在这里冲突。因为菲律宾作为东南亚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之一,事关台湾、南海甚至广东等沿海的安全。只要日本进入,对中国来说就是被掐住了海上咽喉。但他没想到,杨秋居然容忍了日本南下。而且从种种迹象F分析,杨秋在波斯湾挑起与苏联的冲突,其实存在很深的政治目的!他是故意利用苏联,渲染威胁来转移国内视线,避免过早卷入对日战争!

更没想到的是。中国在技术上的进步速度!如果说波斯湾阿瓦士战役还只是牛刀小试,那么刚刚公布的战报,就一下子把美国推到了极为尴尬的位置。

美国希望中日开战,但偏偏杨秋用苏联来说服国内避免两线。美国又不能正大光明的支持苏联,因为这等同于向中国宣战。而且苏联对待资本主义从肉体到精神全部人道毁灭的极端行为。让全世界的资本家都痛恨害怕,如果现在去支持GC主义苏联,被迫卷入一场无法预测的太平洋战争,别说国会,美国人民也会让罗斯福下台!所以现在他很矛盾很尴尬,一切的美妙算计都因为中苏提前开战和一场罕见大胜逐渐变味。美国需要苏联。这点毋庸置疑,无论是已经敌对的英德,还是出于牵制中国防止其将来无所顾忌的踏入太平洋,都需要一个能制造麻烦的苏联。问题是这个苏联现在怎么看都怎么靠不住,短短两个月就丢了一百多万军队,再梦想靠他们牵制中国已经很难。除非英美公开的出面支持并向上次那样大量输血。

但现在全世界都看到了杨秋所掌握的力量,如果公开支持,就等于宣战!谁又愿意在这个时候惹一个更强的对手呢?

更糟糕的是,日本会不会因为害怕从而加速靠拢中国,甚至直接放弃朝鲜避免接壤,让出部分西南太平洋利益掉头专心向太平洋发展呢?要知道,如果日本主动退让甚至拱手转送部分利益。那么杨秋肯定会乐得在消灭苏联前和日本“友好合作”一次。而且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日本的亚洲国家身份是无法摆脱的。这就是说,不能排除日本国内出于黄种人共同利益,以驱逐白人为借口支持结盟中国向海洋扩张的可能。

乱!

彻底的乱!

想到这些,马歇尔甚至有些痛恨英国,如果不是该死的英国对日宣战,现在美国就可以抢先把日本揽入怀抱!但英日宣战,却导致如果美国公开扶持日本,势必被英法荷等国恼怒。这可不是玩笑,无论如何美国的根本都在欧洲。所以这就使得美国处于了极为尴尬的位置。

不帮不行,帮又不能公开的大规模支援。不能大规模公开支援,对中国来说也就是添点堵,伤不到其根本,说不定德国还会非常愿意看到美国将中国推到他的怀抱。按照现在的态势。如果中德携手,德国向东,中国向西.......首先遭殃的就是苏联、印度和土耳其,然后是地中海,北非、西班牙......。

这一刻,马歇尔的心思千转百寰。

此刻他唯一能想到打破尴尬地位的办法,就是尽早促成中日开战。他比局外人清楚,就算有美国般工业能力,两线作战都是压力极大的。而且苏联拥有极佳纵深和天气帮助,日本拥有海域周旋,所以同时要兼顾和苏联拼陆军人海,和日本拼海上消耗,谁都会头疼百倍。

但问题是,杨秋会上钩吗?

所以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试探:“总统先生,那您准备怎么处理南海问题呢?”

马歇尔期待的目光中,杨秋令他沮丧的摇了摇头:“将军阁下,对菲律宾和东南亚人民的苦难我深表同情,我国政府已经多次谴责日本军队这种野蛮的入侵行径。而且我也知道,日本和苏联已经达成对付我国的秘密协议!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愿意帮助他们,这也是帮助我们自己。但现实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对苏联的全面战争中,虽然取得一些小小的胜利,但执行独裁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公敌还没有投降,他们正集结更多的军队,贵国援建的工厂已经被用来生产坦克和大炮,贵国出售的机器也都全部用于了军工!或许到春天,我又将面临两百万、四百万甚至更多的军队!所以我不能在这个时候分心。”

马歇尔的心开始下沉,杨秋这个时候提美国援建工厂,分明就是在暗示美国对苏联的态度会决定他对菲律宾和美国的态度。

“将军,其实我认为你们应该更加主动。你们美国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业,重型制造业是我国的两倍,完全可以放开手派舰队重新夺回菲律宾。如果贵国愿意这样做,那我保证会立刻向南方和朝鲜增派更多部队。拖住日军主力,方便贵国收复菲律宾。”杨秋眯着眼睛,反过来劝马歇尔和美国出兵。

马歇尔偷偷的和多诺万对视一眼,他就知道杨秋不会轻易插手,最起码不会现在就插手。否则也没必要和苏联闹僵来转移国内视线了。不由的心底里苦笑两声:“总统先生,合众国和贵国不同,我们还没有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虽然拥有更多工厂,但大部分机器都还在休假。而且我们美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我的责任是保护美国。不是让人民卷入危险。”

“那太糟糕了。”杨秋暗暗想笑。明明是过不了国会和孤立主义这关,居然吹嘘成爱好和平。要是真爱好和平,为何提早一年就拥有百万陆军?这分明就是做好了插手却又不想过早出血的奸商行径。

不过杨秋也不想放弃这个合作机会,因为没必要撕破脸,想想后道:“既然这样......将军,你看这样可以吗?我可以适当的帮贵国运送一些人道主义物资去菲律宾。我也希望我们两国能建立起必要的情报联络,至于驱逐日本重新恢复南海持续的问题,我希望罗斯福总统和美国政府能考虑我的建议,并且希望在支援的同时,考虑一下我国的现实情况,给予一些帮助以便让我能有足够的转圜余地。”

帮助......詹森挑了挑眉毛,哭笑不得。

马歇尔虽然无奈不能立刻说服杨秋南下。但他能答应送美国物资进入菲律宾,总算保住了底线。最让他满意的是,杨秋没有因为刚才的话生气,依然答应让他们去往西北。所以结束参观后他和多诺万等人一起前往哈萨克,实地了解战情的同时,也在等待白宫的回复。

马歇尔离开信阳时,欧洲已经沸腾了!

中亚会战的战报,如同一场超级海啸在短短几小时内席卷整个世界。从伦敦到巴黎,从罗马到柏林,每个人都在议论战报的真伪。随着马歇尔和杨秋的握手。并前往西北实地考察国防军和苏军战俘的消息传来,怀疑之声逐渐变淡。毕竟没这份底气,谁也不会让马歇尔这种人物随意参观。

丘吉尔叼着雪茄,大口大口的抽着烟。这个让皇家海军憎恶的胖子,此刻正和张伯伦首相一起坐在被誉为海军心脏的白厅会议室。对着纳尔逊将军的油画侃侃而谈。“应该出兵打击中国!莫斯科是解决欧洲的不二途径!”丘吉尔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开口就把已经想上吊的张伯伦吓得心脏直抽。

坎宁安在旁边捂住了额头,因为他实在无法忍受这位自称战略天才,却在上次战争中制定出让皇家海军元气大伤的达达尼尔海峡惨败的胖子,居然又想玩死皇家海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出兵对付中国唯有海军才行,至于在伊拉克和埃及的陆军,之前或许还有信心,现在.......!还有个问题是,沙特和大半的波斯湾国家现在都和中国一条心,要是杨秋想堵住皇家海军,只要在红海撒点水雷就足以扼杀整个地中海和印度洋了。

别说中国不会在沙特储备足够水雷,要是连这都没想到,那他也不是杨秋了。

所以丘吉尔惩罚中国的想法理所当然被否决,但他却不依不饶,因为他很清楚,只有忽悠莫斯科参战,才能确保在不伤英国元气的情况下打败德国,所以又想到了盟友法国。法国确实也有惩罚中国的想法,因为法国一直梦想继续上次大战夹击德国的战略,所以第一时间向莫斯科发去电报。但现实却很残酷,看看地图就知道,斯大林绝不可能放弃富饶的中亚!因为失去中亚就等于将高加索、里海、乌法甚至莫斯科,都放置在中国轰炸机的翅膀下!这就意味着,在解决中国前,莫斯科宁愿去舔希特勒的屁股也不想两面开战。

莫斯科果然是靠不住的!丘吉尔气得跳脚,目光慢慢转向华盛顿......好像还有一个满身是肉的冤大头。

当丘吉尔把目光投向美国,满脑子都是怎么拉罗斯福下水时,柏林也正上演着一出闹剧。“我们打苏联吧!”昨天还在担心施佩伯爵号袖珍战列舰的希特勒一觉起来,又精神百倍向将军们提出了自己的又一个伟大构想:“进攻苏联,把他们打趴下!然后夺取巴库,只要有乌克兰和巴库,德意志的战车就不可阻挡!”

“元首......现在是冬季!”

一直不希望和英法直接交战的勃劳希契元帅看不下去了,不得不提醒歇斯底里症发作的希特勒:“而且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想办法救出施佩伯爵号。”

雷德尔真想抱住勃劳希契啃几口,要说这里谁最恨歇斯底里症,那他肯定是第一。因为希特勒之前曾信誓旦旦向他保证会到44年在开战。按计划,那时他就能拥有8艘战列舰,8艘袖珍战列舰,5艘重巡洋舰,44艘轻型巡洋舰,2艘航空母舰和249艘潜艇,不敢说打败,起码北海上要让英国疼一疼。可没想到,话音刚落陆军就杀入了奥地利,导致现在码头上只有稀稀疏疏几艘舰艇。这几天施佩伯爵号又被英国海军团团包围,他不急才怪呢。所以立刻高声道:“元首,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安全的出海口,需要救出汉斯兰多夫上校和他的军舰。”

被陆海两位元帅打断,希特勒很不爽的去看一直支持自己的戈林。但这个胖子也和伦敦的胖子一样奸猾,他可不愿意在这种鬼天气让飞行员去寒冷的莫斯科挨冻,清清嗓子附和道:“元首,中国人卖了一千架轰炸机给英国佬,现在正逐步的交货中。我们空军需要先确保海峡的安全.......。”

“......。”都不愿意打。没辙,希特勒只能恨恨的手指挪威:“那我们进攻挪威,夺取海港和铁矿石总可以吧?”

“当然可以!但是我尊敬的元首,昨天那里的气温是零下21°。”

勃劳希契元帅的话,还是无法扑灭希特勒今天特别高涨的兴致。既然前几个目标都不行,他干脆亲自拉开墙上的大地图走到西线位置:“那我们来商量一下进攻法国和西班牙吧。”

几位元帅面面相觑,他们算看懂了,希特勒那里是想打苏联,根本就是趁机要求总参谋部和军方在今天拿出一个方案来。就在大家头疼欲裂时,最大的救星终于来了。希莱姆急匆匆地走进来:“元首,莫托洛夫已经抵达机场。”

“太好了!”希特勒一握拳头:“让里宾特洛甫好好接待,我们需要苏联做出更大让步!”

第45章 查枪除隐患第883章 抢(四)第571章 再打小螃蟹第684章 沙特建国(十六)第902章 开罗(完)第839章 朱可夫的建议第680章 沙特建国(十二)第75章 强行缴械第279章 动手了?第812章 中亚大会战(4)第615章 祸水向何方第63章 首战刘家庙第167章 暗战滇桂黔(一)第520章 年轻人的时代第378章 在欧洲(上)第311章 盖州,我的命!(七)第996章 台风(五)第33章 钓鱼的人第628章 铺天盖地!第509章 爆炸了.....第408章 怎么打第941章 关岛,战旗飘扬(八)第49章 崛起的一天(四)第324章 男儿向天笑(二)地四零四章 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中第711章 叛逃(一)第879章 从西贡开始第375章 爆炸(四)第744章 帕米尔高原上空的雷鸣!(三)第1018章 大战役(二)第928章 日本的反击(六)第27章 八月十五杀鞑子第801章 中日友好?第1057章 变局开始第150章 国家农场和特区第602章 南洋大暴动(九)第1010章 战鼓第276章 十字路口第224 又是王占元第609章 拥抱穆盟(上)第953章 首战次大陆(六)第313章 狂躁(上)第408章 怎么打第140章 双雄争西南(一)第129章 上下游联盟?第308章 盖州,我的命!(四)第185章 悲愤交加第117章 詹天佑的笑声第124章 双方的价码第470章 莱茵兰第893章 湄公河不是天堑(下)第377章 目光第1060章 全面反攻第361章 棉纺换生丝第296章 太慢了!第380章 在欧洲(下)第758章 日本要南下了第913章 不列颠空战爆发(下)第549章 调整第900章 开罗(六)第467章 裁军和理财(上)第273章 风起紫禁城第25章 军人,当争!第162章 筹谋未来第806章 大战起(一)第611章 未雨绸缪第526章 皇道派诞生第1018章 大战役(二)第864章 朱可夫的反击计划第966章 威克岛(一)第363章 国社(二)第512章 摇旗呐喊的英法第450章 蔡锷接手第865章 20号弹第978章 火海(一)第415章 两难第753章 风暴,不可阻挡第552章 东归计划第226章 革命该结束了第752章 希特勒的小算盘第822章 合围(6)第60章 大清朝的最后一次决断第185章 悲愤交加第430章 战西线!(十一)第928章 日本的反击(六)第434章 目标还是北方!第186章 未来的种子第600章 自治运动的开始第1042章 攻克汉城(下)第983章 比利牛斯山上的爆炸声(上)第51章 崛起的一天(六)第780章 帝国之疡(八)第236章 历史会不会提前?第308章 盖州,我的命!(四)第330章 支援金胖子第439章 背叛(二)第795章 战波斯(五)第913章 不列颠空战爆发(下)第600章 南洋大暴动(七)第24章 标统的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