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章 首战次大陆(三)

PS:汗,不是跳章!而是我忽然发现章节序号不对,现在纠正回来。

飞机停稳后,杨秋立刻带着大家和几名设计师钻进被命名为轰12的轰炸机。

轰12是轰7服役后,空军因觉得载弹、航程和高度均不足,与1938年招标的第二代远程轰炸机。当时的最重要指标就是“一万公里、60吨、五吨弹药至少5000公里半径”。这三条吓直接吓走很多公司,最后底蕴实力最强的流星、空客和北方雷神三大公司拿出H11、H12和H13三款验证机,经两年的角逐,最终空客公司的H12胜出。

轰12外形酷似图95,不代表性能一样,繁复的仪表和设备告诉杨秋,这还是一架标准的二战轰炸机,不过是用上后掠机翼等技术。内部集成上,比美国政府已经签署采购协议的B-29还差些。不过它也有自己的优势,航程和体积都要比B-29略大。最大时速600公里,空重37吨、最大起飞重量是65吨,最大升限13000米,最大转场航程12000公里,带四吨炸弹时作战半径6000公里,八吨4200公里,就是可以从河南信阳起飞轰炸印度德里然后返航......。设计最大载弹量11吨,不过这时要减少四分之一载油,不然飞不起来,半径也只有2700公里,自卫武器是十二挺12.7机枪。之所以在航程、升限和载弹量上取得突破,靠的就是四台2500马力的五叶涡桨发动机。

各大国中,除了日本和意大利,其实都已经在研究涡轮发动机。其中又以英国的底蕴和技术储备最强。1939年1月秘密完成800马力型号的试车,涡轮喷气发动机也装机实验。但战争却让英国减缓了科研速度,并集中力量在进度最快的喷气和活塞发动机上。美德法苏也都有过类似研究。但他们不是没迫切需求,就是国家没了,或者像苏联那样材料和技术储备不足。最终于1938年起全部束之高阁。

中国因为有杨秋和资料机,早在30年代初就开始储备技术,到3010计划时正式列入国家最高科研项目。早期因为材料技术不足只能搞出构架,直到计算机出现,材料研究才加快。1938年底是中国航空业最重要的转折点,当时恰逢英国急需轰炸机。所以杨秋用一千架轰炸机协议,交换到被誉为喷气金属的镍基和钴基合金,再综合经济危机时期从美法购买并自己完善海绵钛和粉末冶金技术后,最终发展出的钛合金和镍铬钛技术,最后还要加上去年金壁辉从德国换回的司克龙(铝锂合金),才终于英国试验后的第四天。完成800马力样机试车。

别看开局落后三天,但因技术储备尤其是材料技术的突破,加上欧洲陷入战争放缓脚步,从去年初到现在才二十二个月,功率就提高三倍多,还初步实现装机使用,一下子就拉开了差距。要说明的是。目前的航空材料,就算最顶级的,也没法彻底解决轮轴和叶片过热问题,所以这款发动机的故障间隔依然很短。

如果不是因为原来选定的同马力活塞发动机过热起火问题更严重,空军是不会选涡桨的。但技术人员冒着项目失败的危险使用涡桨后,却阴差阳错大幅提升了飞机性能。因为同马力涡桨发动机要比活塞发动机轻大约三分之一,这就等于给飞机减重,而且涡桨的高空性能更优。缺点是技术还没真正成熟,所以维护一架轰12需要后勤量,相当于三架轰7或七架轰五。

好在从选型结束到最后装备还要一年。所以空军已经集合全国发动机和材料技术专家,动员全国大学一起展开攻坚,希望在正式服役前再次提高发动机的寿命和马力。而且让杨秋真正满意的是,轰12和刚才见到的各类验证机测试机,都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尤其是后掠翼、机尾应力等新技术所需的复杂计算,全由计算机完成的,实现工程设计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

杨秋和大家聊着天,感慨轰12可能无法赶上对日轰炸时,外面传来了辜玉文的喊声:“总统,阎局长和戴局长来了。”

“戴雨农,他怎么来了?”杨秋悄悄地一皱眉。戴雨农在工作和能力上都很杰出,就是太贪。情报改革一分为三后,国家安全局的职能被限制,权利也小了很多。但现在是战争时期,安全局还是有大把的外事任务,他也借此和杜月笙等人在南洋搞了很多产业。只不过他比较精明,知道国内盯得很紧,把产业都放在外面,做的也隐秘,让人抓不到辫子。

钻出飞机后,就见阎宝航和戴雨农等在旁边神情凝重,连五花八门的验证机都不看一眼。“总统,参谋长,贺司令......。”戴雨农很会做人,和每个人都打了招呼。大家都知道两人有事找杨秋,所以纷纷避开,只有岳鹏和贺宁留了下来。

战争时期,总统的行程就是最高机密,而且杨秋这次出来没告诉国家安全局,所以岳鹏看向阎宝航:“宝航,什么事非要追到这里?电报里不能说吗?”听话语里有些不满,戴雨农连忙拉开皮包,拿出一叠照片交到杨秋手里:“总统,这不怪宝航,实在是此事太急。”他很会做人,几句话就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杨秋也没在意这些,拿起照片看了起来。照片上是一艘航行在未知海域的潜艇,潜艇指挥塔侧面赫然汇有德国海军标志。他不懂海军,而且这艘潜艇只露出指挥塔,所以分辨不清是哪个型号。

戴雨农连忙在旁边介绍道:“总统,这是我们在加拿大的一名地质考察队员无意拍摄到的,位置在加拿大昂加瓦半岛东面的海湾里。据他说,当时有两艘潜艇。应该是在训练。另外两艘太远照片糊涂,只有这艘拍得比较清晰。”地质考察队其实是一类特殊的情报部门,通常以探险和考察为掩护,实地刺探各国地质水纹和环境。这类机构各大国都有,大部分都以私人机构为掩护。采集的数据也主要用于商业和科考,当然也会被收入国家资料库以供不时之需。

“加拿大......昂加瓦湾?”杨秋很不熟悉这个地名。等阎宝航摊开地图,指出这个靠近格陵兰岛的海湾时,纳闷道:“德国人去这里干嘛?”

阎宝航见杨秋还没明白,提醒道:“总统,这不是德国潜艇!”

“不是德国的?这个标志......。”岳鹏也吃了一惊。指着指挥塔上醒目的德国海军标志。忽然想到什么,向秉文招招手:“秉文,来帮我看看,这是什么型号?”

因为没转述阎宝航的话,所以秉文拿起照片,一开始也以为是德国潜艇:“看外形像德国的VIIB型U型艇。这种潜艇有个很好识别的地方,就是指挥塔前高后低。不过......邓尼茨下过令,潜艇外部不准有德国标识,还有......等等,这里不对劲!怎么这地方像改装过的?潜望镜位置也不对,U型艇的潜望镜都在指挥塔前半部,这艘怎么偏后了点?”他越看越糊涂。随着疑点越来越多,立即追问带照片来的戴雨农:“这是德国的新潜艇?”

“不是。”戴雨农摇摇头:“来之前,我和宝航已经白玉堂将军,还去军情局资料库进行核实。分析后可以确定,这应该是英国的S级潜艇!是故意改装成德国VIIB型潜艇的!”他口中的白玉堂是海军最优秀的潜艇专家,现任第二舰队参谋长。如果他都说是英国S级,那么十有八九是真的。

“两艘改装成U型艇的英国S级潜艇!”

杨秋心脏猛地一缩,立刻和岳鹏对视一眼,都看到彼此内心的震惊。丘吉尔出手了,而且是罗斯福最低潮。最危险地时候!要是说两人没协商,真是骗鬼了!“能不能破坏掉它们?”贺宁也反应过来。第一感觉就是应该炸掉潜艇,把美国永远封锁在北美。但戴雨农摇摇头:“照片是二十天前拍的,现在已经不在那里。”

“把所有底片和拷贝都收起来,科考队也要加强监视。这件事就当从来都没发生过!明白了吗?!”杨秋目光凌厉,扫过众人。分析利弊后,他决定永久封锁这个消息。只有岳鹏明白他的心思,美国是关不住的,既然关不住,那还不如让他加入进来。何况如果不是恰好有一支地质队在这个人迹罕至的海湾附近,这件事会成为历史最大疑案。

中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可能去和德军正面对抗,靠英国想对付几百万精锐德军也根本没戏。“他想来就来吧,看他怎么帮丘吉尔擦屁股。”杨秋冷冷一笑,回头看看轰12,问贺宁:“还要多久?”

“海参崴、青岛、烟台、连云港等沿海机场的物资已经就位,兴凯湖的三个主机场已经修好,正在向那边运输物资,最多半个月后就可以开始。”战略轰炸不是说一下就能办到的,涉及天量的物资和工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去准备。能在开战后不到两个月就准备到这种程度,效率已经算很高了。

听完准备情况,杨秋看向岳鹏:“子安,你说要不要先炸掉德山?”

“不行!”岳鹏斩钉截铁的拒绝道:“事情一旦出现,罗斯福必然会同时对苏德日意四国宣战。哈尔西还在威克岛呢,珍珠港还有两艘航母和几艘战列舰!而我们现在又来不及进攻特鲁克,要是一下断掉日本海军的命根,谁能确保金梅尔不会让哈尔西在我们前面,强攻特鲁克?”

贺宁也说道:“我也觉得现在不该一下就断掉日本海军的命脉,最好办法是,立即组织几次对特鲁克、帕利基尔和拉包尔等地的轰炸......。”

“贺司令,你准备让日本加强这些地方的防御?”秉文此时也明白过来。贺宁想用“轻微”轰炸,迫使日本海军加强特鲁克等地的防御。这样就算美国立即参战,想打也要付出很大代价。要知道,日本海航已经和中国两次数次。余下的那些老飞行员经验更足,远不是美国新丁能轻易对付的。

而岳鹏不炸德山,也是处于这个原因。因为德山储存着日本海军百分之七十的油料,炸掉德山,日本就算完蛋一半。如果没有刚才这件事。炸了也就炸了,但现在不行,必须等夺下特鲁克,并等美国明确进攻方向。

局势,终于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

朗布尔,孟加拉北方一个铁路枢纽重镇。奔腾的蒂斯达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它东面40公里处交汇。人口只有八万,却扼守着从西孟加拉和孟买通往印度东北的唯一铁路。从这里再往北135公里,还有世界闻名的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通过铁路和两条河流,英国既能威胁西藏,又能将源源不断地金银茶叶和黄麻等物资运往加尔各答,成为大英帝国财政来源。

数百年的殖民统治。似乎已经深深刻入印度人的骨髓,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直到日本兵登陆达卡和加尔各答,才打破这里的平静。日本人还没走,来自中国的军人又开始源源不断通过飞机、火车或卡车被送到这里。当一辆辆吞吐黑烟的装甲车和坦克进驻,当家园四周被挖出一道道战壕,一门门大炮指向天空,他们才意识到。战争的漩涡已经在印度大陆扩大,并愈发激烈。

朗布尔火车站最早是被钱德拉控制,李宗仁来到后,他立即将这里移交。因为他不傻,不想拿自己不多的血本去填这个肯定会遭两面夹击的重镇。对他的滑头,李宗仁和印度集团军的中国军官们早有心理准备,所以第16旅抵达后,就立刻被部署到这里。

“李将军,为什么停在这里?不立刻进攻呢?”温盖特上校开着一辆重庆牌三轮摩托,停在指挥所前。身材高大的他带三千人马并入中国印度集团军后。就一直希望中国军队能立刻南下进攻达卡。但见到李宗仁不进攻反而停在这里,摆出防御架势,心里有些不满。

“温盖特上校,我们需要先搞清楚敌人的动向。而且现在我的兵力不足,后勤也不足。如果主动进攻,无法确保能挡住另一面的夹击。”李宗仁看看这位据说和劳伦斯有亲戚关系的军官,解释停在这里的原因。他不是刘明诏和卓凡那种进攻型天才,稳扎稳打是他的作风。现在第16旅才到一半,166师人到齐了,但重装备都在后面,不适合立刻进攻。

温盖特耸耸肩膀,对李宗仁的解释不以为然,心底甚至还认为中国军队在中亚的战绩充满吹嘘,不然怎么不敢投入兵力呢?所以言语生硬的说道:“李将军,我在这里和日本人作战半年,很清楚他们的防御能力。您现在已经有两个师一个旅,还有两个师在路上。日本人在孟加拉只有两个师,已经有绝对优势的兵力,所以我认为应该先进攻日本,然后再对付拉纳迪维的叛军。”

“好的,我会考虑的,谢谢您的建议。”李宗仁点点头,把他打发走后,费文华才凑上前问道:“司令,您真要先拿饭田祥二郎开刀?他的实力可不弱。”

李宗仁先一愣,旋即呵呵笑道:“这个英国佬,满脑子都想让我先碰日本,肯定奥林莱克怕我们介入印度太深。”听到他这么说,费文华总算放下心,也笑了:“英国人就是这样,以自我为中心,好像全世界都欠他们的。”

“别去管他们,我拿的是独立指挥权。”李宗仁才不屑和一名英国上校争论,问道:“倒是你,在印度快一年了吧?照你看,应该先打谁?”

印度三方这次拿出的是十个师,零零碎碎超过十五万人马。李宗仁纸面上是九师一旅,可实际上钱德拉的三个师能守住就不错了。109师和183师又要去孟买支援英军,这边只有三师一旅加几个独立营,而且一半人马还在路上,重装备也没到,所以先打谁格外重要。印共的苏军战斗力最强,又等于在本土作战,后勤压力小。日军战斗力不错,但后勤差了些。而且无论先打谁,另一方肯定会扑上来夹击。

费文华想想,还是觉得应该先打印共:“亚贝舍夫是印共总司令,他与我们从阿富汗就一直打到现在,互相之间很熟悉。苏联老兵的战斗力也有保障,欠缺的是火力,没法发挥出苏军体制下的全部战斗力。而且尼赫鲁和日本都非常忌惮印共,先打他们,尼赫鲁和饭田祥二郎肯定会想办法拖延支援速度。”

李宗仁赞许的点点头:“说的不错,那你觉得该怎么打呢?”

“我的想法是,五师防御锡尔杰尔,守住达卡至阿萨姆的铁路线。让166师派两个团防守朗布尔,第16旅和166师主力进攻英吉利巴扎尔。这里是恰尔肯德邦和西孟加拉邦的东北门户,拿下后越过恒河,就能威胁波卡罗钢城和加尔各答。缺点是,印共在这里有两个师,还有两个师在来的路上,恐怕要付出些代价才行。”

听他说完,李宗仁浏览了一下英吉利巴扎尔后,心里否决了这个方案。原因很简单,哪怕有一个装甲团,别说死磕四个苏军步兵师,就算五到六个他都敢。但现在手里除了几十辆25丙轻型坦克和刚运来的十几辆半履带车外,都是轻步兵,连火炮都不多。强攻的话伤亡肯定很大,偏偏现在密支那的铁路还没通,他消耗不起。

所以目光巡视一圈后,渐渐移到钱德拉控制的比哈尔邦。拿出笔和尺在地图上量了量,心里计算好距离后,头也不抬的问道:“以现在的火力,正面进攻四个苏军师,伤亡会很大。你刚才说,我进攻印共,尼赫鲁和饭田祥二郎会故意减缓增援,那我问你,要是我进攻尼赫鲁,拉纳迪维会不会急吼吼去支援.....?”

“不会。”

“那就是这里了!”李宗仁说法,笔尖已经在恒河边的巴特那和波卡罗钢城之间画条线,目光灼灼:“你说,尼赫鲁会不会拼着丢掉四个师,帮拉纳迪维死守钢城北线呢?”

“肯定不会!”

第91章 改制第614章 反常的建议第664章 旅途上的惊喜第402章 国会山(下)第970章 威克岛(完)第556章 加拉罕上门第600章 南洋大暴动(七)第560章 和平的背后第368章 从琉球开始第365章 国社(四)第430章 战西线!(十一)第82章 新鲜血液第816章 中亚大会战(8)第224 又是王占元第1051章 末日辉煌第204章 撬动了时代第447章 抢劫开始了第647章 我是总统(下)第175章 一战定西南(五)第998章 台风(七)第360章 新武器和改革第837章 117万!第139章 西南风云起第625章 签了!第638章 乱作一团第5章 被英雄了!第44章 香烟惹的祸第244章 落幕(八)第691章 丢了一架飞机第312章 国家的抉择第639章 大订单的诱惑第349章 停战第946章 金九下台第857章 孙传芳的左勾拳第491章 国家的角逐(一)第707章 苏醒第939章 关岛,战旗飘扬(六)第824章 合围(8)第402章 国会山(下)第4章 来帮我吸毒疗伤啊第662章 下个套第1065章 不同的未来第680章 沙特建国(十二)第578章 丰厚的遗产第646章 我是总统(上)第224 又是王占元第99章 鏖战第1032章 激战七月第355章 张宗昌的光明大道第889章 嫁祸第1052章 内阁和战争第323章 海东青出世第382章 一场避不开的仗第785章 正式介入第782章 帝国之疡(十)第385章 目标第575章 向自动化迈进!第690章 军国不归路第216章 最坚实的基础第353章 火山第859章 希特勒的战前忧郁症第895章 开罗(一)第756章 两份条约第99章 鏖战第219章 南线的隐忧第379章 在欧洲(中)第1044章 克里特的契机第79章 血火武胜关(中)第923章 日本的反击(一)第678章 沙特建国(十)第193章 未雨绸缪第690章 军国不归路第116章 大借款第559章 对华宣言第250章 吕宋资源调查启动第827章 合围(完)第362章 带回一座金山第853章 转折(完)第1001章 台风(十)第815章 中亚大会战(7)第488章 中亚的风(七)第478章 怒海第503章 国家的角逐(十三)第845章 发动在即第311章 盖州,我的命!(七)第12章 给大帅磕头?第443章 背叛(六)第434章 目标还是北方!第968章 威克岛(三)第830章 恶毒的肉罐头第52章 崛起的一天(七)第1032章 直面矛盾第370章 中国重要吗?第474章 怒海(一)第205章 今天不是三月二十第336章 青岛大捷!第1004章 台风(十三)第518章 大步前进!第66章 合作第895章 开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