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巡阅江淮

安庆职业中等学堂是大清十年新政中建立的新式学堂,柴东亮主政安徽之后将它改建成了一所技术类学校。清末新政十年学习西洋废科举兴西学,全国上下大大小小建立了五万多所中小学堂,入校学生由十年前的五十多万,激增到了七百多万。

但是课程设置却极为要命,成都是堂,都是做官和打仗的学问,涉及实业的几乎没有。大清以举国之力兴办的新军和新式学堂却革了大清国的命。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搞政治和军事的,偏重于务虚,真正国家急需而且能容纳大量就业的实业人才却没有培养出来。

学校毕业的人除了做官的学问别的什么也不会,可是大清各地衙门哪里能容的下这么多的学员?以武昌为例,张之洞的湖北陆军学堂毕业生一千二百多人,真正有官职的不过一百多人,剩下的军校毕业生都成了大头兵,他们接受了多年的教育却让他们去扛大枪,能不满心的怨愤?辛亥头一枪在武昌打响也就不足为奇了。盲目扩招的结果是培养了大批满清朝廷的掘墓人。

柴东亮带着杨士琦,俩人青衣小帽一副商人打扮走进了学堂,门卫也没有大惊小怪的拦阻,安徽各地学堂都允许校外的学生旁听,像柴东亮这样的人每天进出不知道有多少。

“西谚云:‘天助自助者’。……英国人民,最富自助之精神,人人具勤勉奋励之心,而国家亦食其福,固举世最富强。国之所以者,以人民受其压制,失自助之精神耳。今日国体共和,无复有恶政府之压制,凡吾国民,尤当知自助之必要也。”

柴东亮和杨士琦趴在教室窗户上看,只见一个学生站着回答老师的提问。

老师颔首再问道:“今日之世界,国与国之间最重要的竞争在哪里?”

学生稍加思索道:“今日之世界,非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而是国民与国民之间的竞争,集众民而成国,一国之兴衰治乱,视其国民之品行能力。故修身善行为爱国之本务。对己则修德、力学……对社会,则敬老慈幼、救贫济困……对国则纳税守法,卫国爱众。如此诚为好国民也。由好国民组成之国家,自然富强知礼为世人敬重,若有外敌入侵,则举国之国民皆知为何而战,故国战无不胜,若举国皆为奴才,奴才只知有主子而不知有国家,战则必危”

杨士琦惊讶道:“此子见识不凡啊,当年甲午战败之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便品评中国之人物,言李中堂以一人敌一国,安能不败?伊藤曾言:日本为宪政国,举国皆人才故强盛,而大清举国皆奴才,故有才化无才??此子年未及弱冠,就有这般见识,真是难得。”

柴东亮笑道:“这公民课,是每个孩子都要上的,连小学生都要学习。中国百姓受之苦凡两千余年,即使给了他们权力也不会使用,而且文盲居多。我安徽改革教育,加大实业教育和公民教育,让年轻学生都知道自己身为民国之国民,有什么权力,有什么自由,权力和自由的边界又在哪里???中国自古不是顺民就是暴民,却少有理智的公民,而现代国家却不是奴才、暴民所能建设起来的???杏城兄莫笑,我这叫公民培养从娃娃抓起。”

杨士琦淡然一笑道:“十年树木,百年方可树人,方今天下正是英雄并起之时,正是好男儿建功立业的机会,光华兄却在这里搞教育,岂不是舍本逐末?”

柴东亮笑着道:“英雄自有人去当,我只求守一方平安就心满意足了。”

杨士琦狡黠的一笑:“真心话?”

柴东亮点头:“真心话。”说罢,拉着杨士琦道:“走,去别处看看。”

后面是学生的实习车间,钳工学员拿着板锉在学习加工零配件,车工手脚飞快的调整变速箱,薄薄的带状钢屑卷曲成团,黑漆麻乌的铸钢件顿时变得光可鉴人。

“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出来就是合格的技工,月薪不低于八块钱,加上绩效工资,一个人就能养的起一大家子,学堂里的技工老师和其他老师拿一样的工钱,每个月不低于二十块,来学校上班都是做包车的。”柴东亮一边走一边讲解。

中国自古只重视耕读,匠人地位低下,而柴东亮一下子把工人的地位提升到和学子同等,这令杨士琦感到很是新奇又隐隐有些不快???毕竟他也是读书人出身。

参观了学堂之后,俩人在街上随便吃了点东西,杨士琦发现整个安庆都成了个大工地,几乎每走几步就能看见正在翻修道路的工人。泥土路和石板路统统被挖开,里面埋上下水管道,每条街上都在新建公共厕所,巡警不厌其烦的告诫百姓,不能随地便溺。

杨士琦太知道中国人自扫门前雪的习惯,家家户户早上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脏水倒到大街上,随地便溺更是形成了习惯,当年八国联军占领了天津,也修建了一批公共厕所,但是老百姓都不去,依然在街头找个犄角旮旯就方便了,最后洋兵是用刺刀逼他们养成了上厕所的习惯。

除了公共设施在大规模兴建之外,私人办的工厂、学堂也在加紧建设,而柴东亮告示杨士琦,安庆还不算多,芜湖新建的企业才真正成了规模。

看样子,柴东亮还真是打算守着安徽搞建设了,各省的都督要么在扩军备战要么在组党准备竞选,还有不少人讨小老婆包戏子,好好的享受权力带来的好处。像柴东亮这样沉下心搞建设的,还真是凤毛麟角。

“光华啊,袁大总统可是诚心邀请你当陆军部次长啊。你考虑的怎么样了?”杨士琦叼了口菜,一边嚼着一边问道。

柴东亮笑道:“我这个人烂泥扶不上墙,而且对治军没有什么心得???你是知道的,我的安徽军至今只有一个旅的规模,人数不过四千罢了。”

杨士琦哈哈一笑道:“你甭哄我,你的兵都是按军官的方法在训练,四千中下级军官,只要一翻手就是四万大军。”

柴东亮早就知道安庆有袁世凯的探子,这些事情想瞒住也很困难,所以也不惊讶,平淡的道:“四万?养不起,养不起啊。”

杨士琦狡黠的一笑:“真的养不起?你有大把的银子修公路,修铁路,办工厂却无钱养兵?这话说出来谁信?言归正传,你当陆军部次长,就等于向中央表明态度,话说你这个安琥都督是安徽訾议局推举的,不是大总统简任,中央对你怎么能放心呢?你有长江水师隔绝南北,又有江浙财团和徽商为你谋划军需,安徽是中央要冲,两淮盐政之要害,你在这里厉兵秣马,大总统不生疑才怪”

柴东亮对杨士琦好感顿时增加了许多,上次他提醒自己站队的问题,并没有南北门户之见。柴东亮听取了他的意见,拿出大把银子给南京临时政府买了个合法的身份,算是在安徽站稳了脚跟。这次又对自己推心置腹,把话都给说透了。

“你别多想,我是泗州人,不想老家兵连祸结被打烂罢了,安徽有你这么一个都督,也是两淮百姓之福。你拿下了九江,江西都督李烈钧对你肯定是恨之入骨,你打了张勋,北洋众将也恨不得立刻起兵讨伐你???光华老弟,你可是腹背受敌啊如果再不接受中央政府的册封,恐怕祸不旋踵。”杨士琦边喝酒边慢慢的将柴东亮身处的危局慢慢道来。

张勋虽然是北洋的旁系,但是他和曹锟是死党,而且在北洋众将中年龄比较大,人缘也不错。李烈钧则是铁杆的同盟会,在南方都督中威望也不低,这次打了张勋夺了九江,梁子结的可不浅。安徽又是南北要冲四战之地,稍有不慎就会被人围攻。

但是如果到北京就任陆军部次长,安徽怎么办?就算是可以遥领安徽都督之职务,手下人时间久了难免会自成体系,袁世凯洹水钓鱼就是个例子,三年不能亲自领兵,北洋众将各个都成了气候。后来的段祺瑞当了陆军总长、内阁总理,也是多年不亲自掌兵,手下人也不再对他俯首帖耳,想让他们出征还得用好话哄着。

柴东亮之所以一直没有扩军也是有这个担忧,现在安徽陆军讲武堂正在筹备阶段,未来的军官全部要在这里培训,柴东亮将亲自担任校长,军队实行参谋制度,所有的参谋和其他中下级军官都算是柴东亮的学生。

这样军队就可以牢牢的掌控在手中,带兵的将领想作乱也不会有机会,否则手下人就会宰了他。而且没有参谋部的命令,将领也无法随意调动大军。

但是,这起码要等一年后才能见到成效,这个时候离开安徽,危险性实在是太大了。

“那依杏城兄之见,我该如何呢?”柴东亮恭恭敬敬的问道。

杨士琦很享受他的态度,笑着道:“你将两淮的盐政交给中央如何?”

两淮的盐政?

天下财富半两淮,两淮财富半盐政

这话在明清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了,两淮的盐政一直是国家赋税的重点,《辛丑条约》给洋人的赔款盐税也是其中的大头。辛亥之后,列强一直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洋人税务司把持的海关干脆把赔款剩下的关余存进汇丰银行吃利息,柴东亮拿下安徽之后,两淮盐课的收入也自己截留了。

洋人拿着关余不撒手,柴东亮拿着盐税也不给洋人,谁也不搭理谁。这下可苦了中央政府了,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国库只有区区二十万银元,现在靠着向银行和钱庄借贷过日子。想像洋人借大笔款项,却没有东西做抵押。

英美不肯借,日本倒是愿意,问题是袁世凯承袭了李鸿章的衣钵,北洋对日本人极为痛恨,再加上日本人借款要求拿汉冶萍公司做抵押,这更是袁世凯无法接受的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之所以顺利把权力移交给袁世凯,最大的原因就是财政已经破产,政府的工作人员盼星星盼月亮般希望早点把这个烂摊子扔给袁世凯,他们实在是玩不转了。其他人对权力交接无所谓,但是孙文是临时大总统,当然有些不甘心,他做了两手准备,如果袁世凯接受《临时约法》,那他就卸任让贤,如果袁世凯不肯,就整军备战和北洋一决雌雄。

为了筹集军费,他曾经试着向日本人借钱,日本人提出的条件就是把汉冶萍作为抵押,中日合办。消息一传开,举国哗然,光复会元老章太炎更是在报纸上痛斥“实业凡他商业皆可与外人合资,惟铁矿则不可;铁厂容或可与他国合资,惟日人则万不可”,报界舆论纷纷,将负责和日本人谈判的盛宣怀,骂做汉奸、国贼。

汉冶萍公司的股东开会,四百八十票全部反对和日本人合办,股东大会致电盛宣怀,,《汉冶萍公司中日合办草约》,至此正式取消。

自打民国初肇以来,无论被围困在首义之都武昌的黎元洪,还是在南京的孙文,包括现在北京的袁世凯,最头疼的一件事儿就是没钱。

中央政府每个月的花销就是两千万,而收入不过六百万,缺口极大。各省也莫不如此,只有柴东亮手里有大笔的美元和白银储备,银行发行的钞票通行南方各省,工业园区的订单更是加班加点都无法满足需要,而且都是先收代理商的定金、预付款然后才生产,所以财政并不感觉吃紧。

两淮盐政,对于袁世凯来说就是救命稻草,指望着这个向银行团办理借款,而这个对柴东亮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好,两淮的盐政我交出去,但是有一个条件。”

杨士琦笑道:“光华肯将盐政交给中央,什么条件尽管开口,莫说是一个,十个都行啊。”

柴东亮笑道:“我想要个官当当。”

杨士琦愣住了:“要官?也罢,除了陆军总长给不了你,其他的职务你随便挑”

柴东亮笑道:“我要兼任江淮巡阅使。”

杨士琦的眼睛转了转,然后哈哈大笑:“用盐政换一个巡阅江淮的名义,这买卖你可是要亏本啊”

柴东亮笑而不语。

第260章 盟友第175章 推波助澜第58章 人走时运马走膘(中)第67章 真相第317章 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夜第185章 黄金荣的屁股第317章 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夜第15章 宴无好宴第115章 袁世凯当总统(上)第215章 偷心贼第213章 血火炼狱第167章 轻机枪第132章 碰撞第52章 止戈为武第33章 书友群靠不住第204章 来而不往非礼也(下)第336章 拆出一个新中国(中)第226章 聪明的一休(上)第41章 摩登时代第46章 革命的意义第159章 声东击西第130章 三大件第325章 我们的青岛(四)第195章 血火奉天城第241章 丑态百出第277章 赶尽杀绝第204章 送死你去,黑锅我背第63章 银河第241章 丑态百出第61章 内斗第66章 开国大典第45章 饿殍遍野第205章 关东军的选择第113章 秘方第82章 抓捕(上)第246章 白狼的困扰第85章 传票第293章 玩火自焚(上)第229章 攻心为上第167章 两个世界第88章 布局第274章 江山一统第165章 好汉第281章 军火买卖第121章 庙小妖风大第204章 来而不往非礼也(下)第113章 秘方第153章 伯利恒合同第285章 迫在眉睫第89章 南京乱(上)第281章 军火买卖第30章 上位者的滋味第250章 杂牌军的战斗第223章 宋教仁之死第220章 余波未平第66章 开国大典第10章 暗流汹涌第2章 诈弹夺城(上)第57章 人走时运马走膘(上)第189章 抵制日货(上)第231章 我们的青岛(十)第179章 一寸相思一寸灰第12章 打仗我不行,打牌你不行第212章 黑龙会的反击第298章 血火大沽口第42章 工业园第223章 宋教仁之死第233章 杯酒释兵权(下)第230章 我们的青岛(九)第174章 三座大山第275章 机遇和危机第101章 好快的刀第258章 搞不定的鱼雷第191章 哈里曼借款第105章 一箭三雕(中)第167章 轻机枪第109章 血浓于水第10章 暗流汹涌第315章 进京(中)第115章 袁世凯当总统(上)第191章 哈里曼借款第93章 革命第40章 敲竹杠第326章 我们的青岛(五)第314章 进京(上)第189章 抵制日货(上)第256章 洞房花烛夜第244章 你们过时了!第84章 王朝末日第310章 国产汽车的迷局第57章 人走时运马走膘(上)第333章 空前的胜利第57章 人走时运马走膘(上)第76章 顾维钧第97章 自乱阵脚第264章 矢野浩二第60章 浩劫第323章 我们的青岛(二)第227章 聪明的一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