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工人运动

柴东亮趴在窗口一看,四个穿着咔叽布工作服的工人趾高气扬的从黄包车上跳了下来,大摇大摆的走进了饭馆。看来他们应该是常客,店小二和他们相当的熟稔。

“四位爷来了?是老规矩吃包菜,还是您单点?”

“老规矩。”

“好咧,几位爷楼上请”店小二拖着长音将他们引上了二楼。

四个人的衣服上都印着字,柴东亮看了一下,两个是印染厂的,剩下两个是机械厂的。店小二给他们泡上栀子茶,端上瓜子、花生、红枣、蜜饯四个果碟。然后扯着嗓子喊道:“四位爷吃包菜,四凉四热,一甜一咸两个汤”

柴东亮刚才看过水牌,八个菜两个汤的包菜,要收一块钱。这些工人很显然是经常来这个饭馆的,而且吃一块钱的包菜已经成了老规矩。看来日子过的很不错啊

安庆的物价很低,大米三分钱一斤,肥猪肉九分钱一斤,本地产的黑山羊肉七分钱一斤,五斤重的大鲤鱼一毛钱一条,当地人喜欢吃的老公鸡六分钱一斤,鸡蛋两分钱三个,三块钱足够穷人一家过一个月的了

这几个工人一顿饭吃一块钱,无疑是相当的奢侈了。

一个粗眉毛的工人瓮声瓮气的道:“老蔫,你们那里组织的怎么样了?我们机械厂明天开始叫歇”

“没问题,我们也叫歇看那个老抠门敢不涨工钱。”

柴东亮的心里突然咯噔一下,工人开始闹罢工了?是老板过于刻薄?

“上个月叫歇,涨了两块钱,这个月再叫歇,起码还得涨两块,要不然老子死活就不去上工,我们那个厂子,只有俩人会开海德堡的印花机,那个和我对班的也谈妥了,明天一起叫歇。我们俩只要不干了,全厂都得干瞪眼”绰号老蔫的工人洋洋得意的道。

“就是,那些东家们家里趁着黄金万两,涨两块钱看他们的脸拉的比驴还长,这次按我说啊,不涨三块坚决不开工,今后隔三差五的歇几天工,咱就能涨几个钱喝酒找*子开心了”粗眉毛笑的眼睛都看不见了。

上个月刚涨了两块钱,这个月居然还闹罢工?有些贪心不足了

柴东亮转过脸,笑呵呵的问道:“几位大哥,冒昧的问一句,您几位每个月拿多少钱?”

粗眉毛斜乜了柴东亮一眼:“衙门里吃官饭的吧?”

柴东亮笑道:“是啊,小科员,一个月拿六块钱,够吃不够花的。比不上您几位。”

老蔫得意的道:“那你肯定是比不上我,我拿九块半。厂子还管饭。一年十五天的官假,冬夏发两身衣裳。”

柴东亮惊讶道:“九块半?这么高”

粗眉毛冷冷一笑:“九块半就算高了?老子拿十二块,我一个月顶你在衙门干俩月。”

老蔫把嘴里的花生米给吐了出来,骂道:“他娘的,你拿十二块?比老子高两块半?凭什么啊”

粗眉毛笑道:“你满安庆城打听打听,有几个人会开这花旗国的水压机?咱机械厂的要不比你们染厂拿的多,那还有天理啊?”

老蔫骂骂咧咧的道:“不行,非得让东家给拉平了不可,老子开的也是德国的机器,凭什么比你们拿的少。”

柴东亮不动声色的问道:“咱安庆的工人,都拿你们这么高的工钱吗?”

粗眉毛笑道:“我们还不算高的,兵工厂最高的都拿到十五块,轮船公司开小火轮的那才真的厉害,烧锅炉起码也是十五块钱,掌舵的三十打底”

柴东亮原先以为是老板过于刻薄,对工人敲骨吸髓才引发工人的不满,看来情况满不是这么回事儿。

“几位大哥,你们厂子里的工人能拿到这么高吗?听您几位说的,我都想辞了差事跟您几位学开机器了”

正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工人听见衙门里的人也羡慕他们,更是得意,粗眉毛笑着道:“这厂子里和你们衙门也是一样的,也分个三六九等,这大工,像我和老蔫这样的,原先拿六块钱,现在拿到了九块半到十多块不等,普工原先是三块半,现在统一是六块,小工就惨了,除了管饭也就一个月一块半的零用钱。”

柴东亮点了点头,心里暗暗思忖也就释然了。整个安徽省有三千多万人口,工人不足六万,而且大部分还是刚刚建成不久的芜湖工业园吸收的。最近一段看到投资芜湖工业园的商人发财了,其他人的心思也活络起来,纷纷开始兴办工厂。但是缺乏熟练技工就成了最大的瓶颈。物以稀为贵,工钱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但是涨到这么高,确实也出乎柴东亮的意料之外,更没想到工人居然这么刁蛮,上个月刚涨过工钱,这个月就又打算开始闹事儿。柴东亮依稀还记得,芜湖工业园区刚刚建成的时候,技工六块钱的工资,已经令他们非常的满意了。这才刚刚过去半年啊

估计吴锦堂等人也是被这些不知足的工人给闹的束手无策,才动了请军队镇压的念头。三天两头的罢工游行堵厂门也确实够令他们糟心的

片刻之后,酒菜端了上来,老蔫顿时就失去了和柴东亮聊天的兴致,催促道:“快点吃,吃完好好乐呵乐呵,明天一早还得去堵厂门呢这次起码得涨五块钱,不然老子就是不上工,让全厂都歇菜”

柴东亮一直对穷人报以深深的同情,本能的认为穷人比富人更有道德感,现在总感觉怪怪的。在这个时代,制造业属于新兴行业,收入比社会平均水平高一些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即使是收入最低的小工,一个月包吃包住一块五,也比乡下种田的,街上拉黄包车的强了许多。就如同后世的中国,IT业刚兴起的时候,程序员的工资比一般人也高了好几倍。

芜湖工业园区的商人,是凭借柴东亮提供的资料,生产着极高附加值的商品,工人工资高一些,他们还能承受的起,而真正能大规模吸收劳动力的纺织厂、成衣厂,却没有这么高的利润,工厂主如果不赚钱还会开工厂吗?

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还是农民人多地少的问题,城里必须大规模兴建劳动密集型企业来吸收多余的劳动力,否则经济和实业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利润普通不算很高,如果工人的工资过高,企业就会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大量倾销到中国的日本货质量虽然不高,但是胜在价格低廉,如果中国企业的成本无法降低,就不会有市场。

当老板用不起受到法律保护的正式工人之后,包身工等最残酷血腥的剥削方式将会大行其道,工人也将由高收入阶层被打入社会的最底层。如果不保护工人的利益,那么柴东亮的统治区域就无法避免大规模工人**的爆发,如果严格保护工人的利益,那么工厂主就会卖了工厂,重新走回收租吃瓦片、放高利贷的老路。柴东亮的建设成果也将毁于一旦。

工人工资过高,企业家就会用非常手段,然后工人就会闹事儿,闹事儿之后企业家就会把政府给拖进来,最后要么是企业关门,要么是工人被镇压???这就是个恶性循环啊

没滋没味的吃了几口饭,柴东亮在窗口看了一会儿过往的人群,穿着工作服的工人还真是不少。看看天色已晚,柴东亮下了楼,叫了一辆黄包车准备回家。车夫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粗手大脚满面风霜,一看就是个老实巴交的乡下人。粗眉毛和老蔫他们也吃完了饭,成群结队的去找土娼。

黄包车夫冲着他们背影啐了一口,低声骂道:“有俩遭钱,就可劲的造吧”

柴东亮听的真切,笑呵呵的问道:“你是哪里人?”

“六安。”

“六安已经分了地了,为啥不在家种地啊?”

“全家八口人,分了二十多亩旱地,打那点粮食丰年也就够半饥半饱的撑一年,荒年就得半年瓜菜半年粮了,娃娃们都还小,我到城里拉个洋车,寻几个油盐钱。”

柴东亮随口问道:“娃娃读书了吗?”

“乡下人的孩子,哪能读得起书啊”车夫边拉车边道。

柴东亮诧异道:“现在读书已经不要钱了,怎么还不让孩子去读?不读书娃娃怎么会有出息?”

车夫笑着道:“一看您就是城里长大的,这乡下孩子六七岁就能放牛、插秧了,要送到学堂读书的话,家里就少了个劳力。学堂一读就是六年,咱真是耽误不起那个功夫咱们安徽都督心善,读书不要钱,还管一顿晌午饭,城里人的娃娃当然去读书了,咱乡下人不成啊???这就是命啊,土里刨食就是咱乡下人的命”

柴东亮心里暗暗嘀咕,像车夫这样的人恐怕在安徽属于绝大多数吧?安徽省内有两千所小学,每个学校平均两百个学生,受过小学教育能识字的全省加起来不足五十万,也就是说只有这五十万人有能力学会看图纸,具备当工人的资格。况且读过书的人,大部分宁可去商铺干个伙计也不肯当工人,毕竟在工厂一身臭汗一身油泥,读书人都觉得丢份儿。

至于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才,把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已经死去的也从坟里刨出来,满打满算也不过三千左右。其中大部分还是留学日本的家伙,这些人很多连日语都不会说,更别提什么真才实学了。

满清废除了科举教育,却没有建立起新式的教育体系,整个社会人才形成了断层。尤其是对于国力最有帮助的实业人才,更是极为稀缺。

这个局面不能扭转,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肯定不会有成效,社会矛盾也会累积起来。

柴东亮灵机一动:“老乡,如果有学堂教娃娃开机器呢?两年就能当大工,你会让孩子去读书吗?”

车夫用肩膀上的毛巾擦着汗道:“那敢情好啊,大工一个月起码也是六块钱,我天天拉洋车累死累活也赚不到两块。要是两年出来就能赚六块钱,我宁可回家种田,让娃娃出来养家。可惜,哪个学堂教那些东西啊?”然后指着街上穿着工作服出来逛花街的人道:“他们这些人,吝啬的狠,都怕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六块钱一个月啊,我这辈子都没见过六块钱放一起是什么样子,要是有学堂能教娃娃开机器,也能让他们拿六块钱的工钱,我就是把脖子扎起来,也要让他们去读书”

离柴东亮的府邸还有一条街,他让黄包车停了下来,然后下来车给了一个银元,车夫为难的道:“一毛钱就够了,咱找不开啊”

柴东亮笑着道:“剩下的赏你了,给娃娃买块布做件衣裳吧,再给娃娃做个书包,没准很快六安就有教娃娃开机器的学堂了,别忘了你说的话啊”

车夫千恩万谢,然后将一块银元小心的揣进怀里后拉着黄包车走了。

柴东亮步行到了家门口,却看见门口放着两辆带灯的钢丝黄包车。门房见他回来,急忙回禀道:“都督,芜湖的吴兴周老先生和吴锦堂先生来了,在堂屋等您两个多时辰了”

“哦,那我现在就去见他们”

柴东亮心里明白,他们肯定是为吴美琪的事情来的,自己确实过于冲动,把这丫头的心伤的不轻。

走到客厅门口,就听见吴兴周老人在训斥儿子:“你个混账东西,都督是什么人?多少事情要让他操心?你还拿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来烦他,还让你妹妹掺和进去,打死你这个逆子我都不解恨”

“儿子错了,请父亲责罚,只是不要气坏了身子”

“我的身子打什么紧?要是你妹妹有个三长两短,我这条老命也不要了”吴兴周怒气冲冲的道。

柴东亮从外面笑着接腔:“老先生来了,怎么也不提前打个电报,我好去码头接您啊”

第86章 清廷退位第137章 前景第109章 血浓于水第123章 百姓真穷,民生真苦,官府真混账(上)第310章 国产汽车的迷局第75章 我有过墙梯第74章 你有张良计第303章 来而不往非礼也(上)第235章 进退两难第284章 五毛一巴掌第9章 冰火两重天第85章 传票第6章 两个李鬼第136章 作秀第325章 我们的青岛(四)第279章 天下英雄尽在吾彀中第201章 两线作战第113章 秘方第285章 迫在眉睫第123章 百姓真穷,民生真苦,官府真混账(上)第99章 大闹訾议局第52章 止戈为武第206章 困兽犹斗(下)第142章 好戏连台第298章 血火大沽口第151章 大丈夫当如是也第113章 秘方第97章 自乱阵脚第203章 天杀的小日本第288章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第193章 不一样的九一八(上)第119章 邪门的掷弹筒第151章 大丈夫当如是也第248章 海军之父第289章 两难的抉择第54章 三哥,保重第153章 伯利恒合同第172章 妖僧与先知第123章 百姓真穷,民生真苦,官府真混账(上)第272章 软实力第141章 战争准备第28章 惊艳第308章 耐心的对决第261章 梁启超与蔡锷第290章 袁世凯的末日第103章 黄雀在后第121章 庙小妖风大第90章 南京乱(下)第40章 敲竹杠第19章 最长的一天(一)第286章 袁世凯的反扑第180章 工人运动第123章 百姓真穷,民生真苦,官府真混账(上)第292章 你们都还嫩第46章 革命的意义第236章 决裂第218章 氨苯磺胺的诞生第101章 好快的刀第55章 初见成效第97章 自乱阵脚第186章 东亚病夫第237章 会游泳的鸡第206章 困兽犹斗(下)第157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20章 最长的一天(二)第27 杀一儆百第18章 因祸得福第320章 彼之二逼,吾之卧底第215章 偷心贼第286章 袁世凯的反扑第250章 杂牌军的战斗第50章 土改风暴(下)第100章 柴东亮的雇佣军第335章 拆出一个新中国(上)第154章 希望第89章 南京乱(上)第100章 柴东亮的雇佣军第44章 血色长江第76章 顾维钧第27 杀一儆百第258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69章 吊唁(中)第167章 两个世界第101章 好快的刀第262章 心腹大患第27 杀一儆百第165章 甲骨文和青蒿素第25章 最长的一天(七)第3章 诈弹夺城(中)第291章 山重水复疑无路第100章 柴东亮的雇佣军第16章 鸿门宴(上)第111章 血浓于水(下)第120章 堑壕战第294章 玩火自焚(下)第9章 冰火两重天第206章 狂飙突进第120章 螳螂捕蝉第180章 工人运动第70章 吊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