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迫在眉睫

“民间拥有枪支对治安是个巨大的威胁,坏人原先用刀子还不见得会要命,现在有了枪,杀人放火就更方便了,我觉得民间禁枪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

“坏人如果想拥有枪支,即使法律上不许可,他们也会有办法搞到枪,好人如果没有枪支防身,面对拿枪的坏人就会陷入困境,而且普通老百姓有枪之后,坏人作恶就要掂量一下,穷凶极恶的匪徒和弱不禁风的妇孺,一旦同时有枪,就会将两人的实力对比无限度的缩小,民间拥有枪支不但不会影响治安,反而对治安更有利???况且法律规定,只有本地居民没有犯罪记录的,才可以购买枪支。”

“就像你刚才说的,如果坏人想拥有枪支,他们肯定有办法,即使法律不允许有犯罪记录的人购买,他们也可以通过偷盗等手段获取枪支,好人即使有枪也不见得敢开枪,而坏人是不会有心理负担的,他们杀人是无所顾忌的,所以必须禁枪”

“你们两位说的都有道理,但是都没说到关键,民间拥有枪支自然对治安是个沉重的负担,但是这是可以承受范围之内的,老百姓有枪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防止政府对民间的侵害,一旦政府成了人民的敌人,人民有枪支可以反抗,这也逼迫政府不敢迫害人民,起码是不敢太过分的盘剥百姓,坏人伤害好人这是个案,相比政府迫害人民来说,危害小的多???两害相权取其轻,我觉得这才是民间拥有枪支的最大理由”

站在学堂的窗外,听着里面的唇枪舌剑,梁启超的头发都竖起来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里面这些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的人,每个都是稚气未脱,都还是些半大孩子啊???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居然就讨论这么沉重的社会话题?

“任公请,到前面高中部看一下。”校长笑容满面的引领着梁启超。

梁启超无法掩饰自己心底的惊骇,江淮一带学生的《公民课》居然内容广泛和深入到了如此的地步,而且老师只是在一旁笑而不语,绝不随便插话,任凭这些孩子发挥天性,哪怕说的离经叛道他们也只是微微颔首。

梁启超跟着校长在安庆公立第八中学校园里漫步,只见高中的学生组织了各种社团,文学社、话剧社、摄影、足球???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更多的学生则是带着红色的袖标,上面绣着“义工”两个大字,雄赳赳的走出校园。

“任公,我校的成绩分数占七成半,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占了两成半,高中的社会活动占的分数直接关系到大学的录取,我校培养的学生,以创造力和领袖力为第一要务,分数倒在其次???没有社会责任感,冷漠无情的书蠹,哪怕成绩再好也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校长得意洋洋的道。

梁启超郑重的躬身一礼:“先生大才,梁某佩服之至若所有的学校都如这安庆八中一般,何愁我中华无人才?”

校长赶忙还礼:“不敢,不敢,我怎么当得起任公之礼?折杀了,折杀了”

梁启超正色道:“我非敬先生一人,实在是敬先生为我华夏教育披肝沥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若我国民都能关心国家兴亡,爱惜同胞,试问我中华有何理由不能称霸寰宇?”

校长笑道:“我八中是安徽省的试点,如果施行得法就推行全省,目前来看还是有效的。去年的初中毕业生,一半上了技工学校,一半上了高中,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的,都是品学兼优,而且在大学也都是活跃分子,很是受大学教授的喜欢。”

梁启超更是骇然,中国读书人普遍轻视工匠,视体力劳动为贱业,而安徽则没有这种风气,初中毕业生中报考技校的几乎达到一半,高中毕业生报考高等职业教育的,也接近了一半人数。技校毕业生经过考试合格,被授予“匠士”的学位,江淮军控制的区域都予以承认,技校的很多课程和普通综合类大学互相承认学分,如果想报考大学的话还可以免修几门课程,免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安庆军谘府对于职业教育投入了巨额的金钱,花在每个技校生身上的财政拨款是普通高中生的三倍,学生往往还没毕业就被各家企业哄抢一空,技工的收入更是超过了政府的公务员,尤其是拥有“技师”头衔的高级技工,收入更是令一般的公务员咋舌。

在安徽和江西,高中毕业生最愿意报考的专业是商业管理,“一等人才进企业”成了大学生们的口头禅,精英知识分子都愿意投身实业,逐鹿商海才是他们的理想,至于当官的则是二三流的人才。

梁启超在安庆的这些日子发现了这里年轻的两大特点,第一就是思维显然比其他地方的同龄人活跃,第二则是尚武精神颇盛,学生放学之后,跑到枪馆练习射击和到马术俱乐部骑马是他们最喜欢的消遣。工人下班之后,往往也扛着自己购买的枪支到枪馆放几枪,舒缓一下忙碌了一天的神经。

梁启超深刻的感觉到,安徽、江西等地养兵并不算多,两省加起来不过五个师,但是只要军谘府一声令下,百万大军都可以瞬间召集起来,而且都是经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只需要稍加调教就是精兵。

寓兵于民,藏富于民???柴东亮的实力远远超过了纸面上的数字,江淮军的潜力已经和北洋不可同日而语。

梁启超越来越觉得柴东亮的深不可测,安庆军谘府实行的政策有些类似俾斯麦在普鲁士搞的那一套,免费教育、福利制度、保险制度,通过给予民众切实的利益凝聚起了民族情绪和自豪感,但是却比普鲁士更加灵活,并不完全是为军事服务。

奖励工商,解放民众的思想,学校里四书五经和现代科学知识并行不悖,摇头晃脑的老夫子和西装革履的留学生各自开课,孔夫子和牛顿济济一堂,中外学问都可以任意传授,这点又像美国,但是却比美国更人性,更显得公平。被美国精英人物和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等人视为毒瘤的“财团政治”在安徽却不可能出现,没有哪个大资本家敢于公然干涉行政和司法。

钳制省级议会的发展,却鼓励县区级议会的发展,对报馆舆论给予充分的自由,却又立法约束各级议会的权力。鼓励议会、报馆监督政府,同时又成立“廉政公署”,很多贪腐案件不待舆论发现,就已经被“廉政公署”挖了出来,贪官污吏被绳之以法。报纸舆论虽然宽松,但是却看不到通篇对政府的抨击。

梁启超都有些弄不明白,柴东亮到底搞的是哪一套,到底是学习的哪个国家的体制和制度。

在江淮军的统治区域,只有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任何制度和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在安庆城,小孩子们都习惯了遵守制度,更不要说大人了。

梁启超越来越感觉自己来对了,对柴东亮和他实行的制度,他越来越有兴趣了。

???分割线???

包头城外,一片白茫茫的大雪晃眼,天地之间就只剩下这片空无一物的白色,江淮军的士兵换上了羊毛的冬季作战服。冬季军服是内外两色,平日里羊毛朝里面,外面是土黄色夹杂黑色的迷彩,下雪天只需要反过来即可,将白色的羊毛朝外,人趴在地上就是绝好的伪装。

几个骑马的士兵在茫茫雪原上插上一些色彩斑斓的旗帜,其中大部分是绿色的,在一片洁白中这几面彩旗非常的显眼,这是蒙古人的传统,在冬天的雪地上插上一些彩色的旗帜可以使眼睛可以聚焦,能有效的防止“雪盲症”的发生。

江淮军最初来到蒙古的时候,除了感觉寒冷以及饮食不适应之外,最大的问题就是大量“雪盲症”的出现,最初以为是雪地反光的因素,邝海山给士兵配备了大量的墨镜,但是效果几乎没有,依然是大批“雪盲症”患者被送进了野战医院。

军队的医官对这种情况也是束手无策,后来还是土默特的驸马张书阳从蒙古人那里找到了治疗和预防的法子。患病的士兵,用熬煮过的鲜牛奶滴眼睛,不出三五天就会痊愈,然后每次雪地训练的时候,都要插上五色旗帜。邝海山等人刚开始将信将疑,总觉得插几面旗帜就可以防止“雪盲症”,简直是太匪夷所思了,但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试验了一下,却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士兵患上“雪盲症”的由最初百分之九十五,降低到了不足百分之五。

雪地里,张书阳带着一个团的士兵正在操练,穿着白色军服戴着防风护目眼镜的江淮军骑兵纵马飞驰,不过他们训练的科目不是劈杀也不是马上射击,而是拔铁路的道钉,切断电话和电报线路。

张书阳在先遣军出塞北的时候不过是连长,现在已经升任蒙古骑兵混成旅的旅长,不足一年的时间坐着火箭升官,军衔也由上尉变成了少将,又娶了土默特公主乌云珠当了老婆,成了土默特的驸马,也是未来的土默特大汗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人生得意如此,夫复何求?

但是他心里还是有不爽的地方,那就是目前的训练方法令他很难接受。骑兵一直是贵族兵种,享有崇高的地位。在他们的心目中,马上交锋就是要刀刀见血,凭借战马的速度和冲击力,钢铁的碰撞和鲜血的奔涌,才是骑兵永恒不变的咏叹调。

可是现在的训练,几乎全是破坏敌方的电力、供水、通信、运输,以至于有人开始嘀咕:“挑铁道,拔电杆,就差海中去翻火轮船了,要不要每个人身上再贴道神符?咱江淮军的骑兵快成庚子年的拳匪了”

这种声音张书阳也听的不少,以前是骑兵看不上步兵,现在步兵倒是牛气冲天,骑兵倒成了小二了,真是报应来的快

江淮军首重军纪,他心里郁闷却又无法违背命令,只好每天捏着鼻子带领士卒操练,还得装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真是憋屈的狠

尽管骑兵们心里不爽,但是训练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几乎每个人心里都已经明白,江淮军和北洋肯定要在最近开战了???一山不容二虎啊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是江淮军的信条,已经牢牢的镌刻在每个官兵的心上。何况训练的时候伙食也会好不少,锡林郭勒的羊肉可是又肥又美,蒙古的羊那是喝着山泉水吃着中草药长大的,比内地羊肉不可同日而语。

张书阳端坐在土默特大汗送给他的河曲踏雪乌骓马上,戴着黑色的护目风镜,环视着训练中的士兵。骑兵们飞快的掠过雪地,然后跳下马,取出汉风I型步枪的钢质刀鞘,配合短刺刀,瞬间一把钢丝钳子就组装成型,在雪地里匍匐着剪断铁丝网,像猴子般爬上电线杆,截断电话、电报、输电线路。

另外一批士兵则在训练在铁路下埋藏炸药,雪地上铺设的铁轨被他们轻松的掏空路基,塞进了被油纸包裹着的烈性炸药,随着远处的电钮压下,一段铁路被炸飞上了天空。

张书阳对这个训练成果还算满意,毕竟这里还有不少人是蒙古的牧民出身,刚开始的时候连汉语都不太能听懂,更别说完成各种技术动作了。

现在起码的技术动作都能顺利的完成,而且他们的马术要远远好于来自安徽的骑兵。

草原上刮过一阵大风,粉状的积雪被风卷起,天地间一阵白茫茫打在脸上生疼,张书阳习惯性的闭上眼镜,却想起自己戴着风镜,不禁哑然失笑,南方人还是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啊

士兵们虽然被大风吹的东倒西歪,战马也发出哀鸣,但是他们却依然坚持着训练,只要没有命令,他们就不会停下来。

江淮军的军官很多人都和廓尔喀卫队合编训练过,这个喜马拉雅山地民族的传统也让他们深深的受到感染,没有命令战斗就会永无休止。

风搅雪过后,一轮懒洋洋的太阳又重新出现在头顶,张书阳心里暗暗念叨,马上就要开春,战争已经迫在眉睫V!~!

第22章 最长的一天(四)第92章 龙虎斗第67章 真相第318章 萨拉热窝的枪声第209章 奉天西门第26章 城头纷乱大王旗第138章 天空属于中国第173章 那一枪的风情第183章 俄国人的陷害第309章 航母与战列舰第249章 南京第75章 我有过墙梯第152章 扬威海外第124章 百姓真穷,民生真苦,官府真混账(中)第196章 骑汗血马杀东洋人第212章 黑龙会的反击第3章 诈弹夺城(中)第30章 上位者的滋味第124章 百姓真穷,民生真苦,官府真混账(中)第287章 提前出台的二十一条第173章 那一枪的风情第260章 盟友第11章 新军易帜第6章 两个李鬼第29章 工业时代的开端第139章 南北双雄第256章 洞房花烛夜第134章 五年计划第223章 宋教仁之死第86章 清廷退位第341章 我养了一只天皇(下)第238章 叔叔可忍,婶婶不可忍第310章 国产汽车的迷局第224章 谁是真凶第129章 扩军第328章 我们的青岛(七)第173章 那一枪的风情第332章 我们的青岛(十一)第63章 银河第198 斩首第206章 困兽犹斗(下)第217章 民宪党第128章 安庆陆军士官学校第340章 我养了一只天皇(上)第320章 彼之二逼,吾之卧底第211章 大开杀戒第196章 骑汗血马杀东洋人第101章 好快的刀第209章 奉天西门第248章 海军之父第123章 百姓真穷,民生真苦,官府真混账(上)第187章 新三从四德第302章 发展的弯路第310章 国产汽车的迷局第289章 两难的抉择第15章 宴无好宴第259章 杀人放火金腰带第140章 扩军计划第15章 宴无好宴第75章 我有过墙梯第148章 雏鹰展翅(下)第79章 审讯第206章 困兽犹斗(下)第197章 骑兵打步兵第42章 工业园第135章 作茧自缚第212章 黑龙会的反击第126章 巡阅江淮第336章 拆出一个新中国(中)第273章 袁世凯尿裤子第322章 我们的青岛(一)第288章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第205章 关东军的选择第252章 牛痘和航空机枪第189章 抵制日货(上)第238章 叔叔可忍,婶婶不可忍第62章 城破第128章 安庆陆军士官学校第236章 决裂第299章 血淋淋的教训第206章 困兽犹斗(下)第18章 因祸得福第136章 作秀第244章 你们过时了!第221章 躺着也中枪第259章 杀人放火金腰带第314章 进京(上)第109章 神兵天降第210章 夺门之战第286章 袁世凯的反扑第186章 东亚病夫第230章 锦囊妙计第216章 红色娘子军来的不是时候第229章 我们的青岛(八)第216章 红色娘子军来的不是时候第70章 吊唁(下)第52章 止戈为武第238章 叔叔可忍,婶婶不可忍第134章 五年计划第264章 矢野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