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蔡锷的选择

蔡锷对这次来安庆,抱有非常大的兴趣,困扰他多年的咽喉细菌感染,被柴东亮送去的氨苯磺胺治好了,这令他对柴东亮的好感增加了许多。他一直听说江淮地区被柴东亮治理的相当繁荣,对柴东亮的兴趣更加大了许多。

初到安庆第一印象就是街道非常干净,行人秩序井然,哪怕是小孩子都知道,路口的红绿灯不可以乱闯。第二个印象就是安庆的小孩长的黑,尤其是中学生,不论男女都被太阳晒的黑漆麻乌,但是感觉都很结实,和其他地区白皙文弱的学生截然不同。第三个感觉就是安庆的枪真多,尚武的气氛极为浓郁,刚从小孤山码头下船,就看见三三两两的工人、学生背着洋枪在街上行走,蔡锷一时好奇,派人去询问,行人告诉他,这是到射击俱乐部去练习打枪。街上最流行的装束是仿制的迷彩服,年轻人如果没一套高仿真的迷彩训练服,似乎都没脸见人。偶尔街上走过一两个真正的江淮军的士兵,都会引来过往行人艳羡的眼光,尤其是大姑娘小媳妇辣的眼神,令这些神气十足的士兵下意识的将腰板挺的更加笔直。

蔡锷对江淮地区的政治气氛之宽松,有了深刻的认识。安徽这个地方,年轻人几乎人人会打枪,个个会骑马,怪不得江淮军的战斗力如此惊人呢,真要是需要打大仗,整个安庆城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是合格的军人。蔡锷略加思索,不禁倒吸口凉气,柴东亮如果真心要灭了北洋,恐怕也就是三天两晌午的事情,江淮军控制的区域,全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如果各地都像安庆这样,百万大军唾手可得。真到了生死存亡需要玩命的时候,凭借江淮军控制区域内的两亿人口,柴东亮几乎拥有了无限量征调兵源的能力。

而且老百姓几乎家家有枪,贪官污吏想要作恶,恐怕先要掂量掂量把老百姓逼急了的后果。但是当他接触到了当地官员之后,这种想法又发生了变化。江淮官员之富,超过了他的想象,土地置换工业股票,首批受益的就是官员和地主,随着芜湖、九江等几个工业园和上海光华集团的飞速发展,股票的价值翻了几十个跟头,官员们凭借股息收益就能过上奢华的生活,而且还不需要绞尽脑汁的贪污。大笔的股息收入。况且,各地区县訾议局对官员盯的极紧,再加上神出鬼没的廉政公署,以及官员和公务员严格区分的公务员福利制度,官员想上下联手贪污,恐怕不是件容易办到的事情。

当官绝对不是安庆读书人的第一选择,江淮地区的精英人物纷纷放弃官职,投入了商海,在江淮地区,企业家受到大众普遍的崇敬,社会地位远远高于官员。做买卖赚钱,在安徽是件很荣耀的事情,贪污发财,不但被抓要受到法律的严惩,而且也普遍被鄙夷。

令他大开眼界的事情不止一件,当柴东亮陪着他参观安庆的市容之时,一辆黄色的校车鸣着喇叭大摇大摆的开过来,满街的车辆,包括柴东亮的座劳斯莱斯驾银色幽灵都要给校车让道。蔡锷怀疑这是有意安排的一幕,于是他决定微服私访,一身便装上街。当他坐上有轨电车之后,恰好一个别着安庆八中红色校徽的老师也上车,车内的人纷纷给这位教师让座,互不相识的乘客,对一个老师表现出了极度的崇敬。

尊师重道,这是中国传统的美德,在安庆被发挥到了极致,学校成了风能进雨能进,皇帝老子不能进的圣地,教师则成为最受人敬仰的一批人,精英人物都愿意在学校担任教师。就连蔡锷的老师梁启超都是大学的教授,安庆政治管理学院的名誉校长古德诺,九江陆军大学的校长马汉,这些名震中外的人物,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学识传授给的中国学生。尤其是外籍教员,更是对中国年轻人的谦逊和礼貌喜爱有加,中国学生有着不输于白人的聪明,同时又多了一份洋人学生欠缺的勤奋刻苦。比起牛逼哄哄,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尊师重道的洋鬼子学生,外籍教员当然更喜欢这种好学谦逊的中国学生。

蔡锷的使命,完成的非常顺利,心灰意冷的袁世凯所求的是给子孙谋一份家业罢了,要的是优待条件。柴东亮拿出百分之二的光华集团股票送给了袁世凯,同时还有一张一百万银元的现金支票。

光华集团的前身是上海制造局,原本就是中国最大的企业,当时有员工五千多,通过两年多飞速的扩张,目前员工超过六万,市值超过了五亿银元,这百分之二的股票,就相当于上千万的银元,而且这两年每年的分红,达到了股本的三成,凭借这些股权,袁世凯的子孙每年可以收到三百万银元的股息,股票升值所带来的收益,就更是无法估量。只要光华集团不倒,袁世凯的嫡系子孙就能一直有钱拿。

袁世凯虽然当了半辈子的高官,但是钱真是不多。他的全部资产加上老家的土地,总价值五十万出头,不但远远比不上“宰相合肥天下瘦”的李鸿章和富甲天下的盛宣怀,就连泗州名士杨士琦,以及他手下的曹锟、冯国璋等人的家产,都比袁世凯丰厚的多。几个孩子又都不成器,袁克定是个眼高手低的瘸子,袁克文则是个只会花钱不会赚钱的纨绔子弟假名士,老袁一旦从大总统的宝座退下来,子孙的生计都要成问题。

柴东亮的做法,蔡锷非常认同,拿出私产买一个平安过渡,不动政fǔ的钱,悄无声息的把事情办妥,也免了老袁的尴尬。毕竟老袁是民国的大总统,从地方政fǔ的财政收入里拿钱,这种事情如果被报馆张扬出去,这个面子也丢不起。

同时,柴东亮还高调的歌颂了袁世凯的三大功勋。其庚子国变之后,创建了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巧妙的从洋人手中收回了天津。其二,逼清廷退位,使国人免受战乱之苦。其三,迅速扑灭了孙文的“二次革命”,再次使国家免于兵火荼毒。

花花轿子人抬人,既然柴东亮愿意让袁世凯体面的回家养老,欢迎团的成员自然也不吝惜送一顶民族英雄的高帽子给柴东亮戴上。

欢迎团到安庆的事情,柴东亮并没有大肆张扬,接待的规模也不高,仅仅是一场酒会罢了,但是给予了欢迎团绝对的自由,安庆城敞开大门,随便他们去参观,哪怕是场外污泥浊水横流的贫民区,都可以随便去看。

于是,安庆的全貌呈现在了蔡锷的眼中,不仅仅是干净、整洁的市区,同样还有衣衫褴褛的流民聚集地,不仅仅是富豪们奢华的府邸,同样还有简陋的棚户区。但是,蔡锷发现了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即使是最穷的人,似乎也没有北方穷人眼中的那种麻木,即使家里的大人面有菜色,但是小孩子则个个红光满面。他不禁好奇,亲自观察了一下,一到上学的时间,孩子就会穿上干净的校服雄赳赳的去学校。

安徽地方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必须入学,学校免收学费同时提供一顿免费午餐,对于真正的贫困家庭,再补贴一顿免费的早餐。穷孩子因为有了学校的伙食,营养得到保障,再加上安庆特别重视孩子的身体锻炼,所以一个个长的又黑又壮。

再穷的家庭,只要孩子有书念,生活就有了指望,哪怕这辈子自己活的窝囊,孩子能够出人头地,父母也会觉得这日子没有那么难熬。

江淮军控制区域,教育费用占了财政总收入的三成以上,充足的经费保证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保证了教员能安心教学,不为生计犯愁。

同时,安庆的官员少之又少,堂堂的市政fǔ,办公是一栋老式的中式小楼,区政fǔ更是寒酸,官员薪水倒是颇高,而办公经费则往往捉襟见肘。

蔡锷和欢迎团的成员,看到了太多和其他地方不同的地方,感觉不虚此行。自打曾国藩时代开始,中国就开始学习西洋,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买了洋枪洋炮,打造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七强大的北洋水师,但是甲午战争将大清帝国外强中干的画皮揭了个干净,日本海军也还算罢了,舰船的质量和北洋还算是伯仲之间,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陆战。大部分还在使用老式前装枪和单发枪的日本陆军,打的装备了新式连发枪的北洋陆军望风而逃,重金构建的新式炮台,花费巨额金钱装备的克虏伯、阿姆斯特朗大炮,往往连个响都没听见,就被日本军队占领。

看到这一套玩不转,大清朝廷就开始玩邪的,鼓动乡村的巫婆神汉,指望着靠邪术来对付洋鬼子,端郡王载漪等满洲亲贵赤膊上阵,冒天下之大不韪围攻在京的列强公使馆,结果数万人围攻只有三百人守卫的公使馆,竟然一个多月久攻不克。两万装备不整指挥混乱的联军,则只用了区区五十七天,就击垮了十几万装备最新式火炮和洋枪的武卫军。

至于北京城内的十万义和团,则在洋兵进城的当日,扔掉刀矛戈戟,脱掉标志性的红坎肩和红布包头,消失在人群中,十万义和团,竟然在一夜间消失的无影无踪。最终的结果是慈禧、光绪仓惶逃窜,五痨七伤的李鸿章出来收拾残局,老头子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在心怀鬼胎的列强之间挑拨离间,竟然把清军围攻各国公使馆,挑起战争的行为篡改成了中国民间暴乱。一纸《中国与十一国关于赔偿1900年动乱的最后协定》(简称《辛丑条约》),八国联军竟然由侵略军摇身一变,成了大清政fǔ邀请来平定叛乱的雇佣兵,在赔偿了四亿五千万两白银之后,好歹算是避免了中国被瓜分的厄运。可怜李鸿章这个裱糊匠,为大清朝廷呕心沥血,临死的时候,俄国公使还在他病床前威逼他在《中俄密约》上签字。

慈禧太后和端郡王等几个满洲亲贵造孽,累死了裱糊匠李鸿章,连累全国人民一人赔了一两银子。看到装神弄鬼这一套也玩不转,慈禧终于下定决心要变法了,这才有了十年的清末新政。

十年新政,练了十多万新式陆军,中央财政收入也由八千万两,达到了三亿两,地方财政也一改清中期以来上百年的亏空,穷省盈余数百万,富裕省份藩库存银超过千万。大清帝国有史以来,从未如此富裕过。

按说,这国也真算是富了,以每年三亿两的财政收入,庚子赔款是癣疥之疾罢了,但是大清朝廷也就此到头了。

民国建立之后,南方省份四十万民军sāo扰地方,清末十年新政的成果扫荡殆尽,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孙文,不借洋款就无法维持政fǔ的运转。

眼看着共和这一套,也玩不转了!

从曾国藩倡导的洋务运动,直到现在民国三年,已经五十多年过去了,中国数次试图崛起,结果只是撅起了屁股,让洋人随便踹。连小日本都可以踩着老大帝国的身躯,成为亚洲的霸主。

一条条道路最后都成了思路,蔡锷也曾经茫然了好一阵子,直到江淮军异军突起,收复蒙疆,夺取奉天,大沽口战胜日军。才令他重新振奋了起来,他看到了一丝国家复兴的希望。

但是到了安庆之后,他真的没感觉柴东亮有什么三头六臂,甚至于还不如袁世凯有霸气。安庆军谘府里的核心成员,比起北洋的人才济济,也大有不如。顾维钧、高铭等人就算是出类拔萃的了,但是他们比起杨士琦的智计百端,唐绍仪的纵横开阖,以及徐树铮的阴险毒辣,差的不是以道里计。至于江淮军的将领,蔡锷觉得给自己和蒋百里当学生,都嫌他们笨了点。

就这么几块废料,就能撑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将江南地区治理的风生水起,把北洋压的死死的,令小日本无计可施,蔡锷怎么都想不通。更令他想不通的是,邝海山、顾南山等人远在蒙古、奉天,照样对柴东亮死心塌地,而曹锟、段祺瑞就在袁世凯的身边,照样一肚子的小算盘。

柴东亮的长相也是个眉清目秀的书生模样,既没有圣天子的“眉分八彩,重瞳亲照”,也不是“大耳垂肩,手长过膝”的怪胎,怎么看都是凡夫俗子,可他就怎么能令手下人心悦诚服,远在天边都不生半点叛逆的心思?

他凭什么呢?

蔡锷想起了老师梁启超,他已经在安庆呆了一段时间了,应该可以给自己指点迷津。蔡锷没有回欢迎团住的安庆万国饭店,而是住在老师梁启超的寓所。这栋房子原先是个盐商的私邸,柴东亮买下来送给了梁启超,梁启超也老实不客气的收下。

五进五出的大宅子,花园水榭,四季常青之草木,从江里引来的活水穿过庭院,一池锦鲤五彩斑斓。梁启超同时兼任三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每月不算稿费收入,光是薪水就超过一千块银元,养活一家人外带八个佣人绰绰有余,过的优哉游哉。事实上,在安庆的大学老师,最惨的月薪也超过一百块银元,出入坐包车,家里使唤佣人,都过的很不错。在江淮军的统治区域,只要粘上教师这个行业,都是人上人,不但收入颇丰,而且社会地位极高。

得意门生等门求教,梁启超摆开家宴款待,花园里的石桌石凳古朴雅致,淮扬菜又是出名的精致,再加上从柴东亮那里打秋风弄来的四十年陈的史国公、三十年陈的古井贡等好酒,这家宴竟然比大馆子还要排场。

俩人推杯换盏,不多时一坛子两斤装的史国公就见底了,这种药酒虽然度数不太高,但是后劲不小,蔡锷和梁启超的话也渐渐多了起来。

当蔡锷说出自己的困惑之后,梁启超笑而不语,只是给他夹菜倒酒,对柴东亮的内政外交军事手段一概避而不谈。,蔡锷再三向老师追问,梁启超笑着邀请他第二天一起去“安庆政治管理学院”,因为柴东亮受邀在那里举行一场演讲,同时还要和学生、老师座谈。

蔡锷不明就里,他有些怀疑是不是柴东亮可以安排的一场表演。

梁启超则笑着告诉他,安庆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可都刁钻的很,想让他们配合演戏,这些混小子疯丫头就敢故意拆台。

“去吧,看看那些学生们,是如何刁难柴东亮的,也许,你就能找到他为什么能治理好国家的原因了。”

梁启超心平气和的笑着,想起那些令他头疼不已又爱不够的学生,他心里满是骄傲和成就感。

来到安庆的这段日子,是他思想受冲击最大的一段时间,也让他真正搞懂了,为什么柴东亮能那么受人爱戴的理由,也明白了江淮军的战斗力的来源。

而这些,都是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复制的,梁启超坚信,柴东亮找出了一条真正可行的道路。

“明天,明天就去看看安庆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个刁钻古怪,也看看柴东亮是怎么应付的!”蔡锷心中暗暗打定主意。

第58章 人走时运马走膘(中)第214章 世界上最好的人民第227章 新的篇章第328章 我们的青岛(七)第188章 一石二鸟第241章 丑态百出第24章 最长的一天(六)第221章 躺着也中枪第161章 蒙古潘金莲第277章 赶尽杀绝第147章 雏鹰展翅(上)第134章 五年计划第299章 血淋淋的教训第245章 硝烟未散第44章 血色长江第37章 天才第79章 审讯第72章 暗战第145章 世事如棋第203章 天杀的小日本第81章 穿越者的责任第250章 杂牌军的战斗第39章 长江水师第67章 真相第15章 宴无好宴第114章 三喜临门第180章 工人运动第302章 发展的弯路第126章 巡阅江淮第219章 大飞机和铝合金第136章 作秀第229章 我们的青岛(八)第345章 骨头爱上狗第209章 奉天西门第307章 嘉禾金简第164章 空袭(下)第20章 最长的一天(二)第165章 甲骨文和青蒿素第275章 机遇和危机第22章 最长的一天(四)第170章 擦枪走火第75章 我有过墙梯第93章 革命第149章 风雨晦暝第108章 退无可退第230章 我们的青岛(九)第296章 渤海风云第27 杀一儆百第25章 最长的一天(七)第207章 血脉相连第320章 彼之二逼,吾之卧底第194章 不一样的九一八(中)第139章 南北双雄第226章 聪明的一休(上)第338章 新时代的开端第297章 江淮人民志愿军第61章 内斗第121章 庙小妖风大第140章 扩军计划第84章 王朝末日第1章 一梦百年第149章 风雨晦暝第302章 发展的弯路第344章 先拿北大开刀(下)第95章 日本人的阴谋第10章 暗流汹涌第195章 血火奉天城第39章 长江水师第219章 大飞机和铝合金第240章 今月照古人第334章 新时代义和团第134章 五年计划第221章 躺着也中枪第33章 书友群靠不住第322章 我们的青岛(一)第193章 不一样的九一八(上)第323章 我们的青岛(二)第42章 工业园第299章 血淋淋的教训第231章 杯酒释兵权(上)第341章 我养了一只天皇(下)第7章 铁血军旗第23章 最长的一天(五)第114章 三喜临门第209章 奉天西门第178章 身在福中不知福第40章 敲竹杠第209章 奉天西门第42章 工业园第239章 儿戏般的革命第207章 血脉相连第30章 上位者的滋味第172章 妖僧与先知第325章 我们的青岛(四)第177章 隐情第248章 海军之父第287章 提前出台的二十一条第134章 五年计划第321章 战争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