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游说汤氏

“在中国近代史上,民初的历史或许最令人惋惜的一段历史:尽管议会政治滥觞,而隐藏于其后的民主共和精神,却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宋教仁是为数不多的理解者之一,却遭到了暗杀,凶手至今是谜;另一深谙民主共和精神者汤化龙,也没能逃脱革命党的枪杀。”

在大多粗数时候,李子诚经常是脑子里一面思考着问题,一面照常运转着。此时看着坐在面前的汤化龙,李子诚的脑海中浮现出这么一段话来,回忆起关于民初历史的点评文章中,几乎每一个人都对宋教仁的遇刺而倍觉惋惜,同样也为眼前的这个人生出可惜之意。

在这个时代面对每个人都试图僭越规则的情形,深谙民主共和的汤化龙显然有太多的无奈,或许正是这种无奈,使得那曾经射向清廷的子弹,拐了个弯,射向了昔日志同道合的盟友,辛亥革命的余声,吊诡而悲壮。

望着总理,汤化龙同样沉默着,他知道,现在,两人的谈话不可能再像先前那么简单,关于实业发展的问题总是简单,无非只是政府如何引导全国产业发展,如何创办更多的示范性的、受保护的工业经济开发区。

这些问题从来都不是什么难题,唯一的难题就是财力,只要解决了财力的问题,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眼前的这位总理却是一位开源的能手,将总税务司收至财政部名下,再到收回关税,再到利用善后借款以盐税做保,对盐税进行的整厘,再到借关税自主,要求各省放弃厘金,中央政府给予补贴,再到财政部开始划分国税、地税。确立中央与地方财政体系等等,在过去的半年中,眼前的这位总理推行了太多的新政,而这些新政指向却是解决中央的财政问题。

在一些人眼中。李致远是一个开源的能手,他所推行的一切工作,都是借势而为,即便是地方上心下不愿,亦无力反驳,在裁撤厘金的问题,因与同各国签署的《关税自主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关税自主的前提是中国裁撤厘金,因此,他轻易的给各省扣上一顶“爱国与否,自行决择”的帽子,同时通过增加地方补贴的方式去缓解地方因厘金被裁造成的损失,通过数月的努力,已经有二十三个省明确表示支持裁撤厘金。

而在盐税的问题上,通过提高盐税、整厘盐税收支。将未来盐税收入整理三份,五成由中央收回,两成留做地方教育经费。一成五为地方交通建筑费、一成五为地方实业拓展费,至于税制的改革,其更是进一步,明确划分了国家税和地方税的范围,这样,通过法律的形式使中央集中了全国的大部分财力,同时也给地方保留了机动财力,地方的财政困难则通过转移支付予以解决,从而扭转了自清末以来财权分散于地方的不利局面。

而通过关税、盐税的专项经费转移,使得地方甚至受益于其推行的财政改革。可以说,正是他的这种“慷慨”才使得地方上对其财政政策表示支持,地方并未因其推行的新型财政政策吃亏,才使得地方未因此生出离心。

“推行稳健的政策!”

这是李子诚在就任总理时对国民作出的承诺,就其全力推行的财税改革而言,无疑兑现了他的诺言。通过对关税、盐税两大税种的整理、提税,使得中央获得了充足的财税收入,所以其才能在很多财税问题上对地方作出让步,而正是这种稳健的政策确保了国务院政令的畅通,可是现在……

想到国务院之前下发的《全国剿匪令》,汤化龙却是一叹,任何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那个半年为期的《剿匪令》实际上,是在逼各省作出选择,是妥协,还是……单从这一国务院令上看,现在的总理,那还有当初的“稳健”。

难道总理被过去半年间工作的顺利给冲昏了头脑?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汤化龙才会在二弟发电报向他询问的时候,在思索良久后,回电让他“等等看”,也许,只是一时失误……可现在看来,汤化龙能感觉到,眼前的这位总理,绝没有被那么“一点不值一提的成绩”给冲昏了头脑。

这不过只是他的一步棋!

“济武,昨天,我看到一份报纸!”

声音微微提高,李子诚拿出一份报纸来,这是一份广西的报纸,发行于十五天前,也就是他签署那道命令的第二天,这份报纸是通过火车、飞机一路转到他的手中,作为国务总理,他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去看各省的报纸,并非只是剪贴要闻。

在这个时代,舆论享有充分的自由,报纸上99%的文章都没有“官方报道”的“权威”,是百分之百的民间直接反应,所以,李子诚才需要这些报纸,需要这些报纸去了解民间的真实情况,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只看所谓的“官方资料”或者“官方报道”,那不是“脱离群众”,而是慢性自杀式的自我封闭。

“嗯,上面说我被过去取得的成绩给冲昏了头脑!”

笑了笑,李子诚放下了报纸,看着汤化龙问道。

“你觉得呢?济武?”

“这……”

汤化龙一愣,却是不知应作何回答,一开始,他也如此以为,可是通过过去两天的贴身观察,眼前的这位可是比大多数人都清醒,他清醒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同样也知道地方上为什么会犹豫不决到现在。

直到现在,地方各省不过都是在观望,观望着有谁先跳出来为大家伙出头,无论是大总统的亲信亦或是大总统的追随者,又或者是那些口口中声声喊着为国为民的西南数省,他们都沉默了下来。

原因非常简单,没有谁愿意站出来指责国务院限令地方限期剿匪是“扰民之举”,国务院那边,可是把过去十二个月,各省报纸上自登的匪乱报道进行了统计,同样还把各省民政长的报告进行了统计。那些都是国务院要求剿匪的原因。

国务院打着保境安民的大旗!

在这面大旗下,谁第一个跳出来,肯定会面对千夫所指之局,各省的将军又岂愿最后自己落了骂名。别人得了便宜,眼前的这位总理,只是用一面看似无形的旗,卡住了各省将军的七寸。

名声这东西……

“我没昏,可……”

神情一肃,李子诚揣起茶杯,看似平淡了说了一句。

“可我担心。有些人一时昏了头,会做出什么糊涂事来!”

话似平淡,可任谁都能听出这话里的所指,尤其是汤化龙更是如此,正待他将想要开口急辩时,又有一句话传入了耳中。

“现在,国家的很多事情都进入正轨了,所以。制宪已经纳入国务院和总统府的议程,国务院已经准备在年末,正式提请总统府。成立全国制宪委员会,制宪委员会由国会议员以及各省派出的代表组成……”

制宪!

听到这两个字,汤化龙却是抬起头看着李子诚,他想从那张年青的脸庞上找到其它的东西,可是除去平静之外,却没找到任何他不愿看到的神色,早在两年前,作为一名法学专家他就曾会主持参与起草制定了天坛宪法,对于那部宪法,他曾经寄予了希望。在他看来,那将是共和走向正轨的标志。

可是,最终他却失望了,制定《天坛宪法》不过只是袁世凯的一时妥协而已,在“民二叛乱”之后,一切都结束了。国会都被解散了,还谈什么宪法?

可现在,这位总理却要求制定宪法,对于李子诚此时透露制宪的意愿,他有所怀疑,可是他却知道,如果发前的这位总理全力推行宪法、宪政的话,即便是袁世凯亦需要做出很大的让步,他的手中握有兵权,即便是袁世凯对其亦有所忌惮,否则现在中国也不会有这么一位“小李总理”。

“总理,想要制定宪法?”

汤化龙试探的问道。

“不是我想制定宪法,而是……”

沉默片刻,李子诚的神色很是坦然。

“中国需要宪法,为维持共和之精神,就必须有一部全国认同的根本大法,未来若是有人欲违背共和、践踏共和,那么他就必须要挑战一部由国会和各省代表制定,并由全国各省议会批准的宪法!”

“各省议会批准?”

总理的回答只让汤化龙一愣,原本在他看来宪法只需要国会起草,由国会批准之后,便可以实施,却未想到需要由各省代表参加、而且还需要各省批准。

“济武兄,现在咱们中国弃中国三千年传统而行以共和,这一政治体制尽管有各国可供参考、借鉴、学习,但对于我们而言却是陌生的,就拿现在的中国而言,中央与地方的权属不清,中央与地方的互相提防,再到地方对中央的不重视,中央对地方的轻视,直接导致目前国内政治局势的混乱,这种混乱,必须要尽快结束,中国所有一切都需要步入正轨,比如,各省将军属理制,这就是极不正常的,亦是违背共和精神,即然总统、总理都是由国会两院选举的,那么省长、市长、县知事,亦应该由本省、本市、本县议会选举产生,只有如此,才能避免任官刮地之事的发生……”

在汤化龙的面前,李子诚自然不会再去掩盖自己制定宪法的本意,在袁世凯面前,他更多的是强调通过宪法去限制地方的力量,通过“正轨”逐步解除地方的武装,解决地方实力派的问题,而在汤化龙的面前,他便愿意和他去构建那个“共和梦”,无论是历史上的记载,亦或是特勤局、保安部的情报,都清楚指到,眼前这个在少年时曾跪于母面前许下“必除此虐政”誓言的汤化龙,一直都怀揣着一个梦想。从立宪到共和的转变,再到对共和精神的理解,汤化龙走着一条同宋教仁截然不同的道路。

民国元年8月25号,在宋教仁的主持下,北京和上海两地同时举行了国民党成立大会。原先以暴力革命为手段、为推翻旧统治而存在的同盟会,被改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政党。

而汤化龙则以当年的谘议局联合会为班底,通过若干轮兼并。于1913年春组成进步党,与国民党形成了两党相争的局面,梁启超、张謇等名流均是该党的理事。

尽管是对手,宋教仁私下与汤化龙、梁启超却早有默契。他曾秘密拜访梁启超。表示两党轮替执政,本是应有之义。在即将到来的国会大选后,如果梁启超当政,他则愿意在野相助,如果他本人当政,则请梁善意监督。梁启超对此十分感动,事实上。这也是他和汤化龙一直以来的梦想。

而在国社党进入国会,李子诚出任总理之后,国社党和进步党也曾在私下达成默契,待将来时机成熟时实施真正“议会政治”,而现在,李子诚却是借此向汤化龙展现出一个未来,一个“宪政”的未来。

“……所以,只有在宪法确立的框架下。才有可能实施各党监督,相互竞争、民众获利的共和政治,没有宪法框架内的宪政。根本就是空谈,没有宪法的约束,任何人都可以去挑战现有的并不成熟的体制,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试图僭越规则!”

话至最后,李子诚却又是长叹一声,而后说道。

“从民国建立至今四年,宋教仁死了,国会一度解散,中央、地方相互防备。甚至可用离心离德形容,以至于连一部宪法都没有制定出来。而议会政治,这套本应为所有人遵循的新规则,被弃之如敝屣,我们耽误了太多的时光!可中国还有多少时光供你我耽误?”

在李子诚这么说话时,汤化龙却是颇为动容。可以说他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了他的心坎之中,在李子诚出任总理后,对于进步党于国会中往往不对其发起“攻伐”,他的解释很简单,他觉得过去的党争,到头来不过为奸人创造机会,今后宁可不党,好比大家在同一艘小船上,舍小异求大同,互相协作,到了彼岸之后再分道扬镳,为时未晚。

所以他才选择在很多问题上支持国务院,即便是他看不懂的事情,如果对国家没有大坏处,他亦选择支持,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位李致远和其它人不同,而此时李子诚这番话更是证明的这一点,而李子诚的那句“中国还有多少时光供你我耽误?”,更是让他为之动容,中国并没有多少时间供他们耽误,耽误时光的是他们,而不是李致远,在他们于京中无所事事,在国会议员游走八大胡同的时候,李子诚却早在陇海办出了一番大事业。

“在子诚来京城之前,曾有人问我,此行意欲有何作为?”

话声稍顿,看着汤化龙说道。

“昨日,子诚未予回答,只道“君可观之”!而现在,子诚可向济武兄表明自己的态度,子诚所愿很简单,只想为中国留下一个不可僭越之规则!如子诚于任内可达成此业,那子诚便自问无愧于国民了,虽死亦能瞑目!”

“总理……”

李子诚话只让汤化龙一阵动容,在至于那些散乱的胡须亦随之晃动着,可在他欲开口说话时,却又听到一声长叹,从李子诚嗓间发出,汤化龙看到他的脸上这时尽是无奈之色。

“去年,在接受大总统的邀请之前,曾有人提议,请子诚兴兵北伐以实现中国真正统一!”

那无奈这时却又变成了满面的嘲讽。

“当时,我告诉那些人,今天国事闹成这样,就是因为没有一个人懂得妥协退让,一切都以权威来争取,一切都以兵戎决是非,中国之大不幸,正在于此,人人都自以为正义,假以正义之名,行以内战之实,国民何罪,尽遭此之难?”

可在这时,李子诚却又皱着眉头说道。

“过去我不理解,也不愿意去理解,可是……”

看一眼似乎有所感的汤化龙,李子诚却又说道。

“我愿意做国人政治妥协第一人,亦愿意在很多问题上通过协商、妥协,尽一切可能去改变中国的那种成王败寇的思想,去告诉国人,政治是可以通过协商解决问题的,政治本身就是妥协的艺术,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攻伐,可是……”

长叹一声,李子诚却不愿意再说下去,而是站起身来,走到窗边,看着那窗边中式的园林,这是河南将军田文烈安排的住处,看着窗外的园林,不再言语了,只是静静的吸着雪茄烟,在他吸着雪茄烟时,汤化龙的神情亦变得复杂起来。

此时室内沉默着,静默的有些可怕,良久之后,就在汤化龙有些坐立不安的时候,李子诚却是渭然长叹一声。

“罢了……罢了,事不可为,何需再为……”

这一声长叹之后,李子诚便不无痛苦的闭上眼睛,全是一副心神疲惫之色,但是在内心深处,他却是在等着,等着汤化龙的表态,从一开始,之所以邀请汤化龙随行河南视察,目的就是为了游说汤化龙,说服其支持国务院,从而通过汤化龙说服湖南将军汤芗铭。

几乎是在声音落下的第一时间,汤化龙急声说道。

“总理,事还是有可为的!”

在汤化龙的话音落下时,李子诚看着他,在心下暗自一喜,终于,自己的目的达到了,汤化龙主动站起来承担了自己希望他要去承担的事情。

“总理,事还是有可为的!”

在客房内,手中提笔,沉思片刻汤化龙再一次把笔放下,话可以脱口而出,但是有些事情却不是轻易解决,至少不是三言两语便可解决。

这一次绝不同于四年前游说萨镇冰以及其弟反正,他深知总理之所以会同他进行那一番长谈,正是为了借他之口去游说其弟“表态”,而这个“表态”却必须是“符合”国务院的要求,否则……

“罢了……罢了,事不可为,何需再为……”

想起之前总理说的那番话语,汤化龙相信他不是随口说说,对于那位小李总理,汤化龙可谓是极为了解,他绝不同他人一般,嗜好武力、迷信以兵论是非,否则,对大总统那边,也不会一再让步。

可若是他真的会“无需再为”,汤化龙依然还是不信,原因很简单,即便是李致远不愿以兵论是非,现在当他被抬到那个位置上,紧紧依其生存的利益共同体,绝不会因为“些许小事”,而放弃行令中国的设想。

最终迫于压力,他或许会支持袁世凯,支持袁世凯以武力彻底统一中国,或者其采取单独行动,无论如何,那种局面都不是汤化龙愿意看到的,那种局面……黎民何罪!

不仅到时黎民遭难,对于二弟同样也不见得是件好事,虽说过去两年,二弟一直在暗充扩充实力,可是单凭二弟那点兵力,又岂能阻挡中央大军,阻挡江苏陆军精锐,更何况到时其它民意尽失,没有民心的支持,即便是袁世凯也支撑不了几天,更何况是以鄂人治湘的二弟。

想到以鄂人治湘而颇受一些湘籍议员责难的二弟,汤化龙的脑海中却是浮现出总理对二弟的那一番,极为肯定的评价。

“汤将属湘此三年,以之严刑峻法治,一洗以前鸱张暴戾之气,而镇静辑睦之。秩序整肃几复承平之旧。其治军也,严而有纪……余只见长沙一埠道不拾遗,鸡犬无惊,布政之饰冠于各省,询之武汉来者皆言不及湖南百一也。”

这番评价却是在湘籍议员试图谋求总理支持其弹劾二弟时,总理作出的,由此可见,总理对二弟确实青眯有加,沉思良久之后,汤化龙终于还是拿起了毛笔,沉腹片刻提笔写起了给兄弟的私信……(未完待续。。)

第6章 大总统的烦恼第166章 徐州第66章 开创第25章 列强谈判持以强第97章 连污巷第67章 欧罗巴的欢迎方式第136章 他来得了吗?第252章 谁都想成为王牌第196章 烈山第376章 公使们的浮想第159章 有办法!第125章 应该如此第38章 总统面临大事件 田中玉忧喜相接第151章 官兵初战顾虑重 丈夫迎战不回头第123章 言法第120章 另类行销第46章 建议第21章 总长有所图 总统亦有谋第56章 有意思的人第144章 弱国之大国民第362章 变局第344章 大总统的决断第347章 首义之都第187章 英雄末路第364章 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第194章 扬州第28章 袁世凯之愁第41章 内务部队决缓急第294章 今时不同往日第49章 为我掌控第91章 震惊第74章 默兹河两岸第80章 招商局第159章 商校军官不受迎第147章 战之术唯死之狂第63章 出征第167章 徐州夜第158章 不想让人坑你们第189章 变乱之夜第52章 先手更!第357章 李案第66章 开创第60章 工商部之规第37章 肉票的开始第70章 法金汉的选择第282章 让他们尝尝第176章 工商部内的演讲第66章 开创第197章 是政客?还是……第43章 肉票的假期第86章 老朋友第278章 像训练时一样第89章 中村是公第271章 内田良平的打算第317章 那一天第57章 宋老实第247章 航母第1章 时代的开局第312章 奋勇队第86章 老朋友第4章 两条街间浮想第68章 尊严是靠打出来的第331章 合纵之间第59章 谁的未来 公司人别第124章 谋国之叹第9章 会馆会餐第19章 司徒美堂第340章 走向海洋第276章 改变第148章 酣战之余求战渴第120章 另类行销第152章 倪嗣冲的奸与厚第331章 合纵之间第374章 双雄会第73章 中华闪电第300章 人心第164章 我要做的事情第251章 空战第291章 淬炼灵魂第218章 西山卧佛寺第205章 合肥魂第145章 大风起第161章 索姆河绞肉 军官初被俘第64章 东洋之变变于后第184章 经略地方第274章 匪与兵第254章 不起眼的小东西第150章 何谓公道第13章 父与子第381章 芒种第364章 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第364章 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第35章 算计第330章 敲打第3章 有意思的人第353章 阴谋第204章 他要名,我下棋第137章 实干兴邦第107章 汇丰帝国第1章 何谓能者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