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文帝只当八个月
桓温废掉司马奕,改立司马昱当皇帝,被称为晋简文帝。当时,司马昱已经五十三岁了,而且身居丞相高位,辅政多年,论名望和能力,确实比司马奕强得多。可惜,司马昱似乎没有当皇帝的命,他称帝只有八个月,就患病去世了。
《晋书》记载,司马昱,是晋元帝司马睿最小的儿子,他自幼聪慧,深得父亲宠爱。郭璞评价司马昱说:“振兴晋朝的,必是此人。”郭璞是两晋著名文学家和风水学家。
司马昱长大以后,满腹学问,尤其擅长玄学,喜欢清雅的谈论,权力欲望却不是太强,史称:“清虚寡欲,尤善玄言。”
司马昱两岁被封为琅邪王,八岁改封为会稽王;十四岁进入朝廷,任侍中、右将军;二十岁时升任抚军将军,兼领秘书监。司马昱忠于职守,做事认真,受到人们称赞。
司马昱二十五岁时,晋康帝司马岳病重,他的儿子不到两岁。辅政大臣庾冰建议,立年长的司马昱为帝。丞相何充反对,认为不符合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晋康帝听从何充意见,把皇位传给幼子晋穆帝,褚太后临朝摄政。庾冰、何充死后,褚太后诏命司马昱辅政,总理朝中事务。
公元347年,桓温攻灭成汉,平定蜀地,权威日盛。司马昱担心桓温势力坐大,对朝廷不利,便请出名士殷浩辅政,与桓温抗衡。殷浩是个大学问家,精通玄理,酷爱《老子》,隐居十年,不出仕做官,志向高雅而久负盛名。可惜,殷浩只会清谈,没有治国才能,徒有虚名,不是桓温对手,最后被免官为民,内外大权都落到桓温手里。
司马昱是个正人君子,桓温对他很尊重。有一次,司马昱和哥哥司马晞同坐一辆车,在行进途中,马突然受惊,奔跑起来。司马晞吓得脸色苍白,想要跳车,司马昱却端坐不动,镇定自若。桓温对人说:“司马昱是个贤能之人。”
晋穆帝十九岁就死了,晋哀帝司马丕继位,不久因服丹药中毒而死,司马奕继位当了皇帝,司马昱升任丞相。司马昱作为三朝元老,始终尽心尽责地辅佐朝廷。当时,皇帝走马灯似地轮换,司马昱是正统皇族,又是辅政大臣,他如果有异志,占据皇位并非难事,可他并没有这个念头。可见,司马昱是没有野心的。
公元372年1月,桓温奏请褚太后同意,废掉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在褚太后批复的当日,桓温带领百官,去会稽王府迎请司马昱。司马昱在朝堂更换服装,戴平顶头巾,穿单衣,面向东方流涕,叩拜接受皇帝的印玺授带,登基为帝。桓温临时住在中堂,分派兵力屯驻守卫。
桓温扶立了简文帝,觉得功劳巨大,很想自夸表功一番,可是,简文帝每次见他,都流泪涟涟,弄得桓温十分尴尬,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司马昱虽然当了皇帝,但大权仍然在桓温手里控制着。不过,司马昱毕竟辅政多年,年龄大,阅历和经验都很丰富,能够对桓温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司马昱的哥哥司马晞,喜好习武练兵,遭到桓温忌惮。桓温诬陷司马晞谋反,奏请处死,司马昱不肯。桓温再次上奏,语气严厉,非要杀了司马晞不可。
在朝堂上,司马昱温和地对桓温说:“爱卿,如果您觉得晋朝能够长久,就按朕说的去办;如果您认为晋朝大势已去,朕就把皇位让给您。您看怎么样?”简文帝语气平和,但说的话分量很重,绵里藏针。桓温听了,汗流色变,不敢再逼。
简文帝为了抗衡桓温势力,提拔重用谢安、王坦之等人。谢安、王坦之十分贤能,后来挫败桓温篡权图谋,挽救了东晋。
司马昱是有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庆赐帖》,被收录到《淳化阁帖》中。
简文帝任命桓温为丞相,让他留在京师辅政。可是,桓温觉得还是军权重要,坚辞不受,领兵驻扎在离京师不远的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境内),摇控朝廷。后来,简文帝再次征召桓温入京,并增加食邑万户,桓温始终不来。
简文帝当了八个月皇帝以后,身患重病,急诏桓温入朝,一天一夜连发四道诏令,桓温都推辞不去。至于桓温不入京师的原因,有多种说法。有学者说,桓温是怕简文帝对他下手。笔者认为,这是有道理的,毕竟简文帝不是等闲之辈,而且对桓温早有戒心,桓温只有领兵在外,才是最安全的。
简文帝见桓温不肯来,也没有办法,于是立十一岁的儿子司马矅为太子。简文帝有七个儿子,前五个全死了,只好让第六子司马矅接班。简文帝临终写下遗诏,让桓温摄政,效仿周公,并写道:“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王坦之见了遗诏,很生气,认为这是给桓温篡权一个最有利的借口,于是将遗诏撕毁,劝简文帝另写了一份,删去了那句话,并且将“摄政”改为“辅政”。不久,简文帝病逝,终年五十三岁。
桓温原来以为,简文帝临死会把皇位禅让给他,至少也要让他摄政,而今大失所望,怨愤不已,因此,他既不接受“辅政”,也不入朝。
在简文帝死了四个月之后,桓温带兵入京了,一时间,流言四起,人心惶惶,都说桓温此次入朝,是要铲除王氏和谢氏势力,颠覆朝廷。谢安、王坦之率百官到城外迎接,拜于道侧,许多人惊慌失措。面对险境,谢安沉着机智,处置得当,再加上桓温入京后,很快就病倒了,桓温只得返回姑孰,前后在京只有十四天时间。
桓温在病重期间,仍然念念不忘加九锡之事,多次派人催促。谢安、王坦之知道桓温快不行了,故意拖延,直到桓温咽气,九锡之事还没有办妥。
桓温死后,谢氏家族兴起,东晋政权进入谢氏辅政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