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威清廉传美名
晋朝时期,朝廷腐败,纲纪不振,奢靡之风大兴,贪官污吏横行。但是,在这风气恶劣的大环境下,仍然有人坚守道义,做官清廉,被人称道。大臣胡威,就以廉洁慎重而闻名于世,受到人们赞扬。
《晋书》记载,胡威,是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人。他的祖父叫胡敏,父亲叫胡质,都当过曹魏政权的官员,因品行端正、为官清廉,在长江、淮河一带很有名气。胡威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胡威的父亲胡质,担任征东将军、荆州刺史,位高权重,但他严于律已,独身赴任,没有带家眷。胡威十几岁的时候,思念父亲,决定去荆州探亲。胡威家里很穷,雇不起车马僮仆,就独自一人,骑一头毛驴,踏上前往荆州的漫长道路。
胡威一路前行,他住不起高等旅馆,只拣便宜的客舍住宿。客舍条件很差,胡威需要自己亲自动手,割草喂驴,劈柴做饭。经过多日辛苦,胡威终于到达荆州,见到了父亲。
胡质见儿子前来,十分高兴,但对胡威说:“府衙内房屋虽多,可都是公房,不能私用。”于是,安排儿子在马厩住下。胡威并不在意,愉快地在马厩里住了十多天。临别时,胡质拿出一匹绢给儿子,愧歉地说:“为父没有积蓄,你拿着这匹绢,沿途卖掉,作为回家的盘缠吧。”
胡质手下有个都督,见此情景,心中不忍。他知道胡质要求严格,不敢送给胡威金钱,便想了一个办法。都督借口请假回家,却在途中等待胡威,与他结伴而行,沿途的吃住费用,都由都督结帐,这样,暗中把胡威送回了家。胡威感激都督,把那匹绢送给了他,并向父亲写信,告诉了此事。不料,胡质得知情况后,勃然大怒,下令将都督打了一百军棍,并革除了他的官职。都督虽然受到重罚,心里却更加敬佩胡质,逢人便夸胡质品德高尚。胡质的清廉之名,广为人知,人们都称赞不已。
胡威长大以后,入仕做官。他继承了优良家风,勤政爱民,克已奉公,清正廉洁,不谋私利,获得一片赞扬声。胡威先后任侍御史、安丰太守,逐步升迁至徐州刺史。胡威治理徐州很有成绩,《晋书》说他勤于研究施政方法,教化之风盛行,给百姓带来福祉。
晋武帝司马炎听说了胡威父子的廉洁之名,很感兴趣,有一次,问胡威:“人们都说你们父子清廉,那么,你和父亲比起来,谁更廉洁?”胡威回答说:“臣不如父亲。”晋武帝又问:“你父亲为什么胜于你?”胡威很认真地回答:“臣父的清廉,是发自内心的,唯恐别人知道,而臣却做不到这一点,所以,臣远不如父亲。”晋武帝听了,认为胡威的话坦率而委婉,谦虚而顺理,很是赞赏。
胡威后来入朝为官,任尚书,加奉车都尉。胡威见朝廷贪官泛滥,痛心疾首,多次向晋武帝谏言说,为政不能太过宽松,一定要用刑治贪。司马炎说:“尚书郎以下的官员,犯了罪没有得到宽恕的,已经处罚不少了。”胡威严肃地说:“应该重点整治尚书郎以上的高官,他们的危害更大。”可是,很多高官,都是司马炎的亲信,或者对他有恩,司马炎不忍下手,致使腐败屡禁不止,而且愈演愈烈,最终危害了西晋江山。
公元280年,一代廉吏胡威病逝。史书没有记载他的出生年月,不知道他终年多少。
后人对胡威给予高度评价,赞誉他为晋朝廉吏之最。
在风气败坏的晋朝,像胡威这样的清官,是凤毛麟角,也无法左右大局。但是,出污泥而不染,在污境中能够独善其身,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高尚品德,更应该受到人们的推崇和景仰。